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位女天皇,终身不能嫁人

【菜科解读】
后樱町天皇(1740年-1813年),名智子,日本菊花王朝第117代天皇(1762年-1770年在位),第115代樱町天皇第二皇女,第116代桃园天皇之姐,生母是女御二条舍子(女御是日本天皇后宫等级称号)。
樱町天皇一生只有两个女儿,长女盛子早夭,为了皇室血脉能延续下去,他临时宠幸典侍(日本皇宫中的女官),后来典侍姊小路定子终于生下一个儿子,即桃园天皇,公元1747年,樱町天皇让位给桃园天皇,此时桃园天皇年仅6岁,桃园天皇从小体弱多病,在公元1762年病逝,年仅21岁,长子英仁(后来的后桃园天皇)年仅4岁,因此朝廷商议由其姑母以过渡性的天皇继位,是为后樱町天皇。
后樱町天皇在位期间是江户时代,此时的幕府将军是德川幕府第十代将军德川家治,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与大多数天皇一样,后樱町天皇没有任何权力,仅仅作为一个吉祥物,可能正因为无缘政治,多数日本天皇都极富文采,后樱町天皇也一样,她是一位优雅和美艳的女天皇,在位八年,虽然没有任何政绩可言,但在文学上的造诣之高,一生写了数以千计的和歌、汉诗、日记,备受德川幕府和朝廷上下称赞。
公元1770年,后樱町天皇退位当太上天皇,由桃园天皇第一皇子英仁继位,是为后桃园天皇,退位后的后樱町天皇,每天的樱花开落、冬雪春消,她只能以和歌汉诗、度过,由于她是身份最高贵的天皇,终身未能嫁人,但她在晚年的时候,写了一本叫《禁中年中之事》,这是一本教人房中术的著作。
公元1813年,后樱町天皇病逝,终年73岁,葬于京都月轮陵,在位年号“明和”,汉风“后樱町天皇”,无和风谥号。
随机文章源氏家族简介博物馆是南部邦联纪念碑的理想之家吗?左传——既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跨世纪的威廉大帝号邮轮,邮轮魔改巡洋舰后被击沉黑龙江不明飞行物砸出10多米大坑,专家证实为人工制造
传国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最后去了哪里?
发十万兵去追讨残兵败将是否显得太过兴师动众?答案是肯定的。
太祖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一件由元顺帝顺走的宝物。
但可惜的是,即便发动如此大军最终也未能拿回这件宝物,这竟成了朱元璋半生的遗憾。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宝物竟能让当时已贵为天下之主的明太祖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便要从头开始说起了。
当年秦始皇初定天下后,便打造出一枚玉玺,并命李斯篆上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皇权传承的象征,后世称之为传国玉玺。
关于传国玉玺,历来都流传着众多传说,甚至对于它的出身都有着各式各样不同的说法。
一些史书中记载,传国玉玺出于蓝田玉,而更多的人们则认为它的前身就是那块传奇的荆山和氏璧。
一,和氏璧的前半生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偶然在深山中得到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卞和一眼识得此为难得一遇的宝玉,便想将它献给当时的楚厉王。
可惜厉王的玉工不识宝玉,认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厉王以欺君之罪斩断了卞和的左足。
可卞和一直不甘心,于是在楚武王即位后,他又再度献玉,结果又被斩断了右足。
直到楚文王时,文王闻听到卞和声泪俱下的述说,便下令将璞玉剖开,果然得到一块绝世宝玉,就此命名为和氏璧。
楚威王时,楚王将和氏璧大方地赏给了相国昭阳。
可没过多久,昭阳府上的和氏璧竟莫名失踪了,昭阳怀疑是他的门客张仪偷走了和氏璧,于是派人将张仪拘来严刑审讯。
最后,和氏璧的下落没问出来,张仪却几乎送了半条命。
也正因此,张仪一气之下离开楚国去了魏国,后来又去秦国闯出了一片天地。
可以说,和氏璧的遗失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这位纵横捭阖的辩士。
和氏璧再度现世,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
战国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惠文王从宦官缪贤的手上得到了和氏璧。
不久后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
秦昭王借口愿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实际上却是打着巧取豪夺的算盘。
秦王的心思当然没能瞒过赵王,赵惠文王思量再三,最终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此后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二,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虽然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带回了赵国,但那只是暂时的。
赵国始终难抵秦国一统天下的气势,最终亡于秦国之手,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后,秦王可没忘记将和氏璧也一并收入宫中。
后来,始皇便命玉工孙寿将这块和氏璧雕琢为玺,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
可没承想,本欲传至千秋万代的秦朝,却只享了十五年的国祚。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开至霸上,子婴降,奉上传国玉玺。
此后这玉玺便入了汉家,代代传承,直至西汉末年。
公元8年,王莽篡汉,为了使这场权力的篡夺看起来名正言顺,王莽派人去向当时代为掌管传国玉玺的元帝王皇后索求。
太后听闻来意十分气愤,说道:我如今已老,恨不能亲眼看到你们王氏灭族的那日!话虽说得狠,心里也是真的恨。
但她一介女流终究是无可奈何,于是说完也只得将这玉玺摔在殿前。
于是玉玺就此缺了一角,后来被王莽用黄金所镶补。
#p#分页标题#e#王莽被杀后,玉玺落入了校尉公宾手中,公宾将其送给了绿林军将领李松。
不久后,李松又将它献给了更始帝刘玄。
赤眉军攻占长安后,玉玺就落到了赤眉军手中。
后来赤眉败于刘秀,便将玉玺奉送给了刘秀,于是传国玉玺辗转一轮又回到了汉家。
东汉末年,袁绍引兵入宫,汉少帝急急出宫避难,慌忙间未带上玉玺,待日后返回宫中时却发现,传国玉玺已经下落不明。
三,颠沛流离的后半生没有人知道这其间传国玉玺又流过何人之手,经历了什么,等它再出现时却被发现在一个宫女身上。
《吴志》记载,孙坚率军攻打洛阳时,在一个死去的宫女身上偶然发现了传国玉玺,当然,孙坚没有能力保住玉玺,玉玺辗转数人之手,最后落到了曹操手上。
曹魏代汉后,传国玉玺成为曹魏的传家宝,曹丕还曾在上面又加刻了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八个字。
司马氏篡权后,玉玺便入了司马氏手中。
乱世动荡,也喻示着玉玺颠沛的命运,它在庙堂上与江湖中不断流转,但始终是每位掌权者心心念念之物。
玉玺从北朝流转至南朝,又流经过宋、齐、梁、陈多位帝王之手。
公元 589 年,杨坚灭陈建立了隋朝,玉玺便就此入了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萧后与元德太子带着传国玉玺逃往漠北突厥。
唐太宗一直想寻回玉玺,却始终未得所愿,最后命人雕刻了几方名为受命宝、定命宝的玉玺,聊作安慰。
直到公元630年,萧后与太子回归中原时,才又将传国玉玺献于王室。
唐朝末年,战乱四起,公元936年,后唐被契丹击败,末帝李从珂带着这方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此后传国玉玺下落不明。
四,真假玉玺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不乏传国玉玺的传言,但都未取信于史。
有说北宋哲宗时,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并将它献给皇上,但这枚玉玺的真实性遭到了当时不少人的怀疑。
此后这枚玉玺随着徽钦二帝一起被金人掠去了北方,随后又隐遁于世。
元朝时,坊间传言传国玉玺出现在元大都的集市上,玉玺又归入了元朝。
此后便有了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派兵北追誓要夺回玉玺的那一幕。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 1500 年),一个陕西人声称得到了传国玉玺,想要将其献给孝宗皇帝,但孝宗认为此玺为伪造之物,故没有采纳。
清初,故宫交泰殿所藏数方御玺中,也有一方刻有受命於天,既寿永昌的玉玺,但乾隆帝在钦定御玺时,却将它排除在外。
可见,这也是一方赝品。
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数度隐没,又数度浮现,到最后已难考其真伪。
真正的传国玉玺或许已跟着李从珂一起葬身于火海,也或许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散失在民间。
其实,真真假假早已不那么重要,甚至传国玉玺究竟是蓝田玉还是荆山玉也无甚紧要,历代豪杰奸雄所争所夺的,从来就不是一方玉石。
参考资料:《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之谜》、《和氏之璧与秦汉传国玉玺》抗蒙英雄吕文德,为何在金庸笔下变身猥琐小人,与这几点分不开张艺谋电影《影》中的一个小物品,揭开中国古代的一个高危行业
旅行者1号最后拍的照片?人类深思?地球照片
我们对宇宙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才发现,地球本来就是一颗平平无奇的星球,幸运地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原来人类在宇宙中渺小的很容易被忽视。
太空探索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深入,是随着探测器的不断发展来实现的。
自从人类有了先进的探测设备之后,还能进一步了解太空,破解宇宙中未知的谜题。
旅行者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被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带领人们了解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
旅行者探测器旅行者探测器按计划发射升空之后,圆满完成了太空探索的任务,它并没有结束在太空中的旅行,反而向着太空的深处继续前进。
旅行者1号在前进的过程中,也为人类带来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其中最让人们关注的是最后一张照片,拍完这张照片之后就关闭了相机,节省的电力能够支撑它在太空中更好的旅行。
地球照片旅行者1号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我们看到地球是非常渺小的存在,照片中是一个暗淡的小蓝点,不仔细看很容易被忽视。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地球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现在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地球环境的恶化是我们不得不去重视的。
尽管科学家也在寻找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可是这么多年的研究,根本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发现,他们仍然得依靠地球的资源才能生存。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肆意破坏,也让他们意识到了面临的生存危机,下一步只有保护地球环境才能解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