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见证青铜器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08 点击数:
简介:司母戊鼎马踏飞燕铜马杜廼松(右)在鉴定青铜器。

杜廼松(右)接受本报采访。

北京故宫西北角楼处,藏有一方小院,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一扇木门之后,坐西朝东的一间房,绿荫遮日,是我工作多年的地方。

来往之人都是相熟同事,也有不少年轻人,院子里还养了几只慵懒的故宫御猫。

在故宫的大半辈子里,我的一生与青铜器和古文字有着道不尽的不解

【菜科解读】

司母戊鼎马踏飞燕铜马杜廼松(右)在鉴定青铜器。

杜廼松(右)接受本报采访。

在故宫见证青铜器

北京故宫西北角楼处,藏有一方小院,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一扇木门之后,坐西朝东的一间房,绿荫遮日,是我工作多年的地方。

来往之人都是相熟同事,也有不少年轻人,院子里还养了几只慵懒的故宫御猫。

在故宫的大半辈子里,我的一生与青铜器和古文字有着道不尽的不解之缘。

历商至周,钟鸣鼎食,我曾拍板马踏飞燕铜马确为国之宝藏,我还奔赴全国鉴定流落各方的稀世珍宝,也曾穷尽史实落笔回应司母戊鼎之名争论,晚年集思挥笔将毕生所学撰写成书,出版40余种著作,发表200余篇文献。

今年4月1日,我收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为我颁发的资深馆员证书。

耄耋之年,当我回望与钟鼎相伴的一生,我总觉得人生苦短,未竟之事太多。

对于文物的研究,其价值非凡,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保护,一代一代人的传承。

花甲之年,受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98年,恰逢花甲之年,在受聘仪式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前来现场为新任文史馆馆员颁发聘书。

我坐在台下,听到主持人叫到我的名字,登台,从总理手中接过聘书,合影留念,台下鼓掌声一片。

我的一辈子是与青铜器血肉相连的。

这种缘分还得从幼时说起,父母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大学生。

少年之时,母亲常给家里七兄妹哼起苏武牧羊歌谣,从《满江红·怒发冲冠》讲到《红楼梦》。

《四书五经》《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和近代、现代人著作,置于书架之上,懵懂孩童的我时时取来翻阅。

启蒙于家庭,50年代中期我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59年随老师到河南洛阳王湾考古实习,在现场,我负责一方墓葬,刚掘开8米,曾受刖刑的缺腿人骨架逐渐清晰,周围放置玉圭,暗示墓主是当时有身份之人。

探方(挖掘区域被分成的若干正方格)、墓葬编号、骨架都需一一记录在案,现场未来得及完成,我就将骨架装在篮筐里,搬到自己睡觉的床板之下,晚上也没想到过害怕,因为要测量、分析骨架,唯一的担心是不能弄丢一块古人的骨头。

毕业入职故宫博物院,彼时故宫文物研究工作尚处于修护与保护阶段。

新中国成立不久,故宫万事百废待兴。

从事文物工作的员工加起来不过数百人,进行一系列文物延续性保护与学习工作,还未形成学科研究体系。

我白天做展览和陈列事宜,晚上努力阅读文史考古资料。

闲来时,去故宫记宫殿名称也是颇有意思的一件事儿。

往东路,是专馆,青铜器馆、陶瓷馆;往西路,是宫殿,皇帝、妃嫔居所;到古雕塑组,看馆员们把陶鸭、陶鸡、陶猪一一编目;在宫廷历史组,也获得了不少见识。

时任副院长唐兰先生叫我去办公室,说:经过领导决定,让你做古文字青铜器的研究,但要有耐心,不要着急,打好基础。

我还记得自己当时很高兴,并回答:好,一定服从领导的安排。

从那以后,我与青铜器和古文字的缘分牵扯了60余年,也让我日后有机会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三十载后,为司母戊鼎再正名司母戊鼎,国之重器。

成为馆员之后,我也一直对它保持关注。

前些年,我读报看到有家长给报社写信,说孩子课本上写的是司母戊鼎,怎么到了博物馆参观,牌子上又是后母戊鼎。

那时学术界就司与后字之争,众说纷纭。

在故宫见证青铜器

我想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必须要严肃对待,必须要严肃认真。

我在相关刊物上,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司母戊鼎,1939年河南安阳殷墟大墓里出土,重832.84千克,高1.33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美誉。

在郭沫若《中国史稿》、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等著作中都曾写到司母戊鼎四个字。

司即祀,是正确的。

我耗费很多时间,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查到通透,才把这个问题理顺,2016年8月论文发表,引起了文博考古界的关注。

如果按照古文字学考虑这个问题,司与后,形跟音、义,都是两回事的,两者不能转注,不能假借,说俗话叫不能通用。

我根据文献研究发现,其一,在古代的商周时期,无论是早期甲骨文还是金文(即铜器铭文),都没有后字,而是将后写成毓,如有件铜器也称毓祖丁卣。

毓祖丁就是后祖丁。

其二,铜器上铭文在春秋后才出现后字,但数量较少。

所以真正在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后字离商代的司母戊鼎却已有1000年了。

所以,说司字就是后字,那是错误的,那个时期古文字没有后字。

司与后之争的问题,不仅影响学者搞研究,还影响下一代,影响中学生、小学生的学习。

科学研究决不能信口开河。

#p#分页标题#e#

有时,去医院拿药的路上,我会专门到有关教育书店,看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的文物知识是否正确,只要确保孩子们书本上还是写着司母戊鼎,我就放心了。

这并非我与司母戊鼎的首次交集。

缘分还得追溯到1980年,我当时首次考证出司母戊鼎年代为殷墟前期,是祖庚、祖甲为祭祀母亲戊制作的青铜器,与当时学术界认为古鼎诞生于殷墟后期的观点不同。

将大鼎的铸造向前推进了几个王世,这在世界冶金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该篇论文震动了当时国内外的考古学界。

对文物研究就得严谨。

我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不要以为外国人都不懂,中国先期的考古工作很多是外国人启发的。

如果中国人研究自己的东西都说不对,让外国人看见,会笑话的。

一生研究,传承文物的根与魂研究和鉴定了一辈子的青铜器和古文字,我总觉得文物的传承是有灵魂的。

一件有趣的事发生在20世纪晚期,河北平山中山王墓挖掘出一铜壶,轻轻一摇,发现里面有晃动的液体,后被送到北京故宫进行检验。

一打开铜壶,一股清香的酒味从壶中飘出来,转瞬就消失了。

我还和同事开玩笑,千年之前的酒,没想到让千年后的故宫人给闻到了。

我也联想到《搜神记》记载的中山人狄希造千日醉酒的故事。

全国文物鉴定中,也发现了不少的国宝。

震惊中外的马踏飞燕铜马,在此前并未受到重视。

在故宫见证青铜器

在甘肃博物馆,我见到了1969年出土的这尊铜马,姿态优美动人,三足腾起,一足踏在燕上,凌空飞跃,奔跑急速。

找准平衡点,别具风姿,科技价值、艺术价值极高。

这说明当时已有高超的工匠,按照现在讲是大国工匠。

据说,郭沫若第一眼看到铜奔马时,也赞叹其是一件稀世珍宝。

我还记得当时鉴定的场景:博物馆的领导、地方文物系统工作人员围在马踏飞燕的鉴定桌旁,一行专家组仔细观察。

相马时,依据其科学、艺术、稀有等多方面价值,我拍板,‘马踏飞燕’就是国宝。

此话一出,众人鼓掌,在国宝旁一齐合影留念。

我到河北博物馆,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青铜器。

那是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的西汉长信宫灯。

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

灯点着后,由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似以衣袖在挡风,实为虹管,吸收油烟,既防止污染空气,又有艺术审美。

我与其他专家鉴定,设计精美,这都是属于国宝级的文物。

让我惊讶的是,长信宫灯鉴定完毕不久,有故宫工作的一些人跑来告诉我,在故宫的东华门处已经有仿制的长信宫灯开始售卖,不少百姓买仿制的文物当做家中的装饰品。

出土的青铜器摸得多了。

或许因太疲劳,也或许是地底下埋藏千年的文物上滋生了大量细菌。

在江西省鉴定时,我的胳膊出现了严重过敏,同事们看都不敢看了,说您这手都烂了,赶紧回去治吧。

恰巧工作结束,回北京诊断确定为带状疱疹,打了针,过敏情况才慢慢好转。

之后的多年里,每逢阴天,我的胳膊还是阵阵地疼。

在成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后,出版了多本著作和论文,如《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古文字与青铜文明论集》《大师说器——杜廼松说青铜器与铭文》《故宫青铜礼乐器》《故宫青铜生活用器》,还有纪念故宫建院90周年英文版《故宫青铜器》等等,有的被评为获奖图书。

论文有的收入到《世界学术文库》内。

我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全国文物考古培训班授课,并培养研究生。

参加或主持了许多文物考古展览,并为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介绍相关内容。

接受媒体采访,如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大家等栏目。

上世纪90年代初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我觉得,文物本身是实物的一种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的根与魂。

通过它看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知道古人是怎么样生活、劳动的,明白历史,才能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热爱。

如今,走在工作了60年的故宫,我总想着故宫的老人越来越少了,人生的时间不够了。

最大的愿望是,趁着自己头脑还清楚,手脚也能凑合用的时候,把一辈子的知识多梳理梳理,再多写点书流传后人。

晚上的故宫不让进?故宫灵异事件

故宫我们都知道,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坐落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提到故宫就不得不提1992年的发生在故宫的宫女事情了。

1992年秋,北京故宫。

整个故宫笼罩在雷雨的天气中。

故宫四处都有在屋檐下避雨的游客,正当我们在讨论这场大雨什么时候能停的时候,天上一道闪电劈过,把很多人吓得一哆嗦,就在这时一位游客惊呼墙上有人,我们目光不约而同的聚集在了不远处的赤色宫墙上,恐惧的一幕出现了,在故宫红墙旁边,四个穿清朝宫女服的女人走过,整个画面继续了没有多久便消失了,有游客就连忙用相机记录下来了这一场景这件事在其时引起轩然大波,之后有专家出来辟谣,称故宫墙上的宫女不是灵异现象,是故宫的红墙上有四氧化三铁成分,具有必定的磁性,遇到闪电会产生相似录像的功用,将其时发生的食物录起来,当同一个地方又一次被闪电击中,墙上就会浮现以前录下的情景,这便是游客为什么会看到清朝宫女的印象。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这张相片底子就不是灵异画面,而是实在存在的正常相片,是一个外国摄影师在1910年拍的街景,那四个清朝女人是大活人正在街上逛街,旁边还有一个男人,只是有心人假造了这么一个故事,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而已。

故宫五点准时关门?有人说因灵异事件

国家"5A"级景区紫禁城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宫"之一,它始建于公元1406年,14年后建造完成,随后成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故宫规划恢宏浩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古建筑群,身为两朝皇宫的紫禁城,除了其间藏有数不清的珍贵文物外,还有一论题让世人津津有味,那便是故宫中的灵异事情,如今故宫每天下午五点按时关门,有很多人以为便是由于与其间的灵异事情有关。

其实同样身为"世界五大宫"的美国白宫,也曾曝出许多灵异事情,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就曾在白宫"撞鬼";而故宫中的灵异事情,大多在互联网上流传,还有很多恐惧题材的小说,都以故宫为题材,编造出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让这座历史悠久的皇城,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不过故宫官方也曾发表声明,称所谓的灵异事情,纯属捕风捉影的流言;虽然官方辟谣,可是故宫中的灵异事情,仍然在网民中的评论热度不减。

例如1992年故宫的"阴兵借道"事情,一直以来就遭到广泛关注;1992年的某天晚上,故宫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突然间一道闪电划破漫空,紧接着响起数声炸雷,此刻发生了一件灵异事情,有很多游客看到在故宫红墙边,有一队宫女走过,还有人拿起手中的相机,将这恐惧一幕记录了下来;后来这件事在国内外引起热议,大多数人都以为是科学难以解说的灵异现象。

后来有一些专家研究后,称故宫雨夜中出现宫女,是由于朱红宫墙中含有四氧化三铁,在闪电劈下将电开释之时,可巧有宫女走过,这时宫墙就有了"录像"功能;假设以后再有此偶然的闪电,宫墙就会像电影幕布一样,将最初"录制"的印象播放出来;然而这种解说仍然难以让多数人信服,再加上故宫中有许多未开放区域,以及下午五点按时关门,这让很多人以为故宫晚上不对外开放,便是由于里边"闹鬼"。

事实上故宫下午五点早早关门,并非由于"闹鬼",而是源于一同盗窃案;1959年7月,一名叫武庆辉的游客,来到故宫中参观旅游,他见宫中有无数瑰宝,便起了歹心;"踩点"观察半月后,武庆辉摸清故宫中的安保状况后,于8月15日下午带着一把钳子进了宫;随后他藏在瑰宝馆南门附近的一所卫生间内,比及天亮后工作人员脱离瑰宝馆,他悄悄破门潜入养心殿中,盗走了8页金册,以及五把古金刀,其间这8页金册为乾隆皇帝的订婚聘书,归于无价国宝。

由于其时故宫中的安保监控设备落后,工作人员并没有及时发现响马,可是在第二天清点文物时,发现了有文物被盗;往后公安部门立即建立专案组,并将案情通报全国,三个月后武庆辉落在山东出售了6页金册,获利1000多元后,在回来家园的途中落入法网,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此案往后故宫加强了安保与文物清点防护措施,痛定思痛后决议晚上不再对外开放,下午五点按时关门,而且由于工作人员工作量太大,每周一也会闭馆休息;这才是故宫五点关门的实在原因,而人们口中那些灵异事情,只是一些科学可以解说的流言,与故宫五点关门的原因,并没有任何相关。

加入收藏
Tag: 北京故宫灵异事件
               

在故宫见证青铜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