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北方群雄争霸青州争夺战中胜出的是实力最弱的袁绍

【菜科解读】
东汉末年,天下十四州(原本是十三州,194年董卓死后分凉州和包括长安在内的三辅地区设立雍州就成了十四州)中,和荆州益州扬州等大州相比,青州的地盘要小得多(可能也就比兖州和豫州大一点,大概相当于现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然而在汉末北方群雄争霸过程中,青州却是一个不得不提之处。
自190年汉献帝迁都长安之后,偌大的关东地区实力划分基本上是兖州和豫州的一部分是曹操的,扬州和徐州豫州一部分是袁术的,公孙瓒在幽州,袁绍在冀州,吕布刘备和臧霸在徐州各有实力范围,并州和青州的局势最为混乱;并州且先不说,先说说青州:兴起于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余部转战各地,青州成为黄巾余党的最大聚集地,青州黄巾军的实力肆略一时,演义中孔融北海被围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段之内的事情。
黄巾军在北海受阻后西攻兖州泰山郡被公孙瓒袭击后转向兖州腹地,在杀了兖州刺史刘岱后被曹操击溃。
青州黄巾军虽然被击溃,但是青州的局势却愈加混乱:首先是公孙瓒在袭击青州黄巾军后趁机把势力渗透进了青州,任命自己的亲信田楷为青州刺史驻守临淄(青州治所);刘备在帮助孔融北海解围后上表朝廷表孔融为青州刺史驻北海,也就是说孔融才是朝廷委任的青州刺史;袁绍先是以臧洪为青州刺史,在不敌田楷之后派长子袁谭前来接任刺史之职,一个不大的青州一下子有了三个刺史。
一州三刺史,实力最强的是田楷,他占据的临淄是青州核心地带,青州大部分的官员都是效力于田楷也就是公孙瓒,孔融次之,实力最为弱小的反而是袁绍,袁谭只是拥有靠近冀州的地盘,当时的三方态势大概就是袁谭在西,田楷在中间,孔融在青州东部,那么一州三刺史,青州争夺战中胜出的为何是实力最弱的袁绍?原因有三。
第一,长子袁谭能力不错。
袁绍虽然一手好牌被自己打乱,但是他前期在平定河北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先后夺得冀州,并州,青州和幽州:冀州是韩馥拱手相让,并州是和吕布联手大破黑山军后慢慢收入囊中的,幽州是击败公孙瓒后得到的,青州则是袁绍的长子袁谭拿下的。
撇开其他不说,不得不提除了河北四庭柱以及田丰和沮授等人之外,袁绍的长子袁谭和外甥高干的能力还是很强的,高干把并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袁谭则是在袁绍无暇顾及的情形下,凭一己之力先是击败在青州实力比他强很多的田楷后又把孔融也赶出了青州。
《九州春秋》记载:谭始至青州,为都督,未为刺史,后太祖拜为刺史。
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
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也就是说袁谭初到青州只有平原一地,在袁绍重心不在青州的情形下,196年袁谭以弱胜强先败田楷再败孔融拿下了整个青州。
第二,当时整个北方的形势对袁绍有利,公孙瓒原本实力不在袁绍之下,但是却连续在磐河之战和界桥之战中败于袁绍之手,精锐的白马义从也损失殆尽;195年的鲍丘之战又再次败于麴义和刘虞旧部鲜于辅之手,公孙瓒主力退守易京,收缩兵力至大本营准备和袁绍决战,无力再支援田楷。
第三,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青州在汉末是个多灾多难之地,不仅黄巾军肆虐,而且臧洪和田楷在青州大战两年之久,士卒疲敝,粮食并尽,互掠百姓,野无青草,青州已经经不起折腾了,百姓渴望能有人可以结束这种战乱频繁的局面,袁谭民心可用也是他能取胜的另外一个原因。
当然袁谭也好不到哪去,他入主青州后穷兵黩武,青州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那是后话了。
汉人发明了一种铁器,北方游牧民族用来干什么?
在骑兵的发展历史中,马镫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此之前,“骑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唯一战术,他们从不与敌正面搏杀,正如在《》中的描述那样:“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没有近战格斗,伤亡会变得非常小,但也使得骑兵对抗密集的战车和步兵方阵时没有决定性优势。
单于率10万骑将的40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
匈奴骑兵打不进去,汉军也冲不出来。
在汉军主力步兵赶到之前,双方选择了妥协。
之前,南北双方的对抗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大规模的狩猎。
匈奴骑兵一旦发现汉军戍卒不多,就立刻将其当做猎物围捕。
汉军主力步兵赶到时,他们早已借助战马的机动性饱掠而去。
“文景之治”的韬光养晦让汉朝国力日益强大,汉武帝刘彻继位后才得以向匈奴主动发起进攻。
为了能够在草原上追上匈奴主力,汉武帝大规模组建骑兵部队。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和各领一万骑兵反击匈奴,但结果却,李广,公孙敖损失七千,仅卫青得以全身而退,因为他未遇到匈奴主力。
骑射是一项极高的军事技能,农耕民族很难培养出比肩匈奴的骑士,同时骑射又掉了了定居民族擅长的步兵、战车方阵之间的相互配合,所以汉军以骑兵对射的方式对抗匈奴只会损失更惨重。
既然无法在技术上超越匈奴,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索性将汉军步兵的近战肉搏战术移植到骑兵上来,所以长戟成功取代了弓箭,成了骑兵主要作战武器。
汉武帝在嘉奖霍去病的诏书中说:“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
“杀”、“斩”、“诛”等词足以说明,汉军已经放弃了与匈奴对射,而是主动上前用与其短兵相接。
西汉摸索出来的骑兵冲击战术还仅限于对抗骑兵,到了初年,连年的混战让中原骑兵又摸索出了骑兵冲击步兵的战法。
光武帝能够迅速平定等众多武装力量,他的幽州“突骑”功不可没。
不过在刘秀时代,骑兵冲击战术还仅是雏形阶段,只有当步兵方阵出现懈怠时才能发动冲锋。
到了东汉末年,骑兵已经可以直接冲击严阵以待的步兵方阵。
在帐下时,仅用数十骑便敢“驰突”军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
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骑兵实施冲击战术需要将自己固定在马背上,才能抵消戟、矛刺杀敌人的反作用力。
最初时,骑兵选择将用马鞍前后桥加高,以获得前后的支撑力,但在史料中“堕马伤膝”、“堕马折肩”等语句比比皆是。
为了给骑手获得更稳固的依托,东汉末期出现了单侧马镫。
十六国时期,双侧马镫出现后,骑兵凭借冲击战术正式成为压倒步兵的陆战主力。
马镫的孕育虽然经历了数百年,但它制作和使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游牧民族学会了骑兵冲击战术,便有了入主中原的可能。
随机文章全球热气球惨剧事件,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13人死亡/判刑2年神仙修炼层次境界,鬼仙/人仙/地仙/金仙/大罗金仙/圣人/天道圣人揭秘天庭神仙秘闻,神仙为什么要下凡历劫(遇到瓶颈入红尘炼心)海王星是什么颜色,海王星为什么是蓝色的(吸收太阳光反射蓝色)哈勃望远镜能看多远,距地球约270亿光年/可看清1.6万公里外萤火虫
北魏第一大案“国史之狱”,北方士族遭到称重打击
拓跋焘的汉化倾向日益引起鲜卑贵族们的不安,企图更换的军事行动失败之后,这种不安变成了恐惧。
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区别在于,是把草场变成耕地,还是把耕地变成荒原?胡汉贵族们争相拓展土地,冲突在所难免,鲜卑贵族与汉人门阀展开新一轮的争斗,引发北魏第一大案--国史之狱。
北魏初年,汉族大臣崔浩当政。
崔浩不顾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试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由是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此外崔浩又因主持编纂国史,无所避讳,直书了拓跋氏皇帝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
在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时,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
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
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
但是《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
闵湛、郗标,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
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
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由于《国记》,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
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
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
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
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
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
太武帝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45年),太武帝诛杀崔浩。
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
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
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太原、河东都被连坐灭族。
史称国史之狱。
北方士族在国史之狱遭到了沉重打击。
宋人刘攽等说: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
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
他们指出鲜卑贵族与赵魏大族的矛盾,是颇有见地的,而崔浩正是这种矛盾的牺牲品,国史之狱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不久,太武帝北巡阴山,后悔诛杀崔浩。
时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逝,太武帝说: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说: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但事已至此,无法挽回。
随机文章股市鳄鱼法则的意思,及时止损才能避免99%的亏损空天母舰真的会有吗,十万吨的空天航母想要上天(痴人说梦)揭秘世界上最早的黑洞,原生黑洞比原子核还小/还会瞬间消失揭秘中国雾霾巨型不明生物真相,蝙蝠翅膀和庞大身躯比摩天大楼还高人死后究竟能带走什么,光棍来光棍去/有限的时间过上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