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房建成星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13 点击数:
简介:21279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房建成星

【菜科解读】

近日,经何梁何利基金会推荐、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2795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房建成星。

据悉,该小行星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于2007年10月9日首次探测发现的,后续得到了美国莱蒙山天文台 Mount Lemmon Infrared Observatory、卡特林那熏天系统 Catapna Sky Survey、美国林肯实验室 MIT Lincoln Laboratory、美国斯特沃德天文台 Steward Observatory等全球权威天文观测机构的多次证实及确认,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09年4月给予该小行星212795的国际永久编号。

上周,由何梁何利基金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主办的房建成星命名仪式暨北航大讲堂在北航如心会议中心大报告厅举行。

命名仪式上,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段瑞春致辞并宣读房建成星国际命名公报;紫台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副主任、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科学家赵海斌研究员介绍房建成星发现经过和运行轨道并赠送房建成星运行光盘;紫台台长杨戟研究员颁发房建成星命名证书。

据国家宇航局公开信息介绍,新命名的房建成星绕日运行轨道的偏心率为0.125度,轨道倾角为4.859度,轨道半长径为2.23个天文单位。

距太阳平均距离为3.35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要3.33年。

房建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英空间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中方理事长。

房建成1965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1983年获山东工学院学士学位,198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

1997年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历任宇航学院副院长、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和院长等职务,2015年12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房建成教授长期从事航天器姿态控制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和惯性导航技术领域研究,主持国家 国防重大和重点项目20余项,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

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均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排名1。

带领的科研团队于2008 年获批新型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于2011年获批先进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并获得两次连续资助。

人民网发表评论性文章称赞房建成教授道,房建成教授志存高远、心系祖国,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祖国国防、经济建设;他坚持不懈,打破国际封锁为我国研制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他言传身教,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带出一支敢打敢拼、创新型的研究团队。

他勇于创新,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他谦和质朴,吃苦耐劳,始终以永不停转的陀螺精神实践着对党、对科学事业的坚持、对人生的崇高追求!

230万年前巨大的小行星撞击火星留下20亿个陨石坑

230万年前科林托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图像。

(图片来源:uux.cn/JPL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亚利桑那大学)(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太空网(Robert Lea):200多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火星,在火星表面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和大约20亿个较小的陨石坑。

这些次级陨石坑分布在1000英里(1800公里)的区域,使这颗小行星成为相对较近历史上对这颗红色星球最大的撞击之一。

据估计,每300万年就有一次小行星撞击火星,其质量足以造成如此大范围的破坏。

撞击发生在火星赤道,人类将其命名为Elysium Planitia;它留下了一个8.6英里(13.9公里)宽、0.62英里(1公里)深的主坑,名为科林托。

另一方面,根据研究结果背后的科学家称,撞击产生的次级陨石坑大小从656英尺(200米)到0.8英里(1.3公里)不等,并以一个大型“射线系统”向外延伸。

尽管该火山口已有230万年的历史,但研究小组认为,该火山口及其次级火山口非常年轻,其中一些火山口被雕刻成源自火星死火山Elysium Mons顶峰的熔岩流。

该团队在一项相关研究中写道:“科林托陨石坑是Elysium Planitia的一个新撞击坑,它产生了火星上最广泛的热射线系统和次级陨石坑之一,向南延伸约1243英里(2000公里),覆盖了火星上近180的弧。

”。

一幅插图显示了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在这颗红色星球周围原位收集数据。

(图片来源:uux.cn/Robert Le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作者解释了他们是如何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收集的热成像和可见成像数据来描述撞击抛入火星大气层的陨石坑和碎片毯,或“喷出物”的。

喷出物是指由于某种撞击而从火山口“喷出”的任何物质。

在这种情况下,喷出物是从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巨大主坑空洞中喷出的火星碎片。

这些数据由航天器的高分辨率成像实验(HiRISE)和上下文相机(CTX)仪器收集,并提供给一个机器学习程序,该程序将此次撞击的喷出物造成的陨石坑与其他小行星撞击事件产生的火星陨石坑分离开来。

然后,这些信息被用来估计撞击的年龄和最初撞击产生的次级撞击坑的总数。

通过测量从科林托延伸出来的次级撞击坑的分布,研究小组发现主撞击坑的南部和西南部分布最为集中。

陨石坑北部缺乏喷出物,科学家们认为这表明造成这场破坏的小行星以大约30到45度的角度进入了这颗红色星球的大气层。

研究人员发现的最远的次级陨石坑表明,撞击产生的一些喷出物发射距离1150英里(1850公里)。

这大约是大峡谷长度的四倍。

从科林托延伸的喷出物碎片场的图形表示。

(图片来源:uux.cn/Golombek等人)然而,次级撞击坑不仅在距离主撞击区的距离和大小上有所不同。

研究小组还根据它们的形状对它们进行了分类。

有些是圆形和半圆形,而另一些则是“扁平圆形”或“椭圆形”研究人员确定,次级陨石坑的形状或“形态”与形成它们的碎片喷出的速度、这些碎片的大小以及它们撞击的火星区域的表面成分有关。

在科林托附近,次级撞击坑呈半圆形状,在距离主撞击区更远的地方发现了椭圆形的撞击坑。

研究小组写道:“科林托形成的大量次级火山口与大多数喷出的物质一致,这些物质都是坚硬、坚硬的玄武岩。

”。

玄武岩是由富含镁和铁的熔岩快速冷却形成的火山岩,因此这些碎片很可能代表小行星撞击的火山之前喷出的熔岩。

这次小行星撞击从火星表面发射的一些喷出物的成分表明,太空岩石撞进水或冰中。

科林托陨石坑底部遍布的“坑”也表明了这一点,这意味着撞击对富含冰的物质产生的影响会排出水或气体。

该团队的研究结果于3月早些时候在德克萨斯州举行的第55届月球和行星科学年会上发表。

阿联酋将于2034年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上着陆探测器

艺术家对阿联酋MBR探索者小行星研究飞船的印象。

(图片来源:阿联酋航天局)(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太空网(伊丽莎白·豪厄尔):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大约十年后,一颗可能承载生命基石的小行星将受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飞船的访问。

2021年10月,阿联酋宣布计划于2028年向小行星带发起一项雄心勃勃的任务。

该任务将访问七种不同的太空岩石,甚至会在其中一颗名为(269) Justitia的小行星上着陆。

周日(5月28日),国家给了我们一些关于这个大胆的小行星任务的新信息——包括它的名字,阿联酋小行星带任务(EMA)。

“我们永远不会停止向前看;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在一份

加入收藏
               

279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房建成星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