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的原因,小行星或彗星的起源,它是撞击地球的?

它的毁灭性影响引发了
【菜科解读】
众所周知,Chicxulub撞击器在墨西哥海岸附近留下了一个弹坑,该弹坑横跨93英里,深达12英里。
它的毁灭性影响引发了恐龙的突然大规模灭绝,导致恐龙统治的突然和灾难性的结束,同时地球上几乎四分之三的植物和动物物种灭绝。
持久的难题:小行星或彗星的起源,它是如何撞击地球的?现在,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两位研究人员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
在2021年2月1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本科生Amir Siraj和天文学家Avi Loeb提出了一种新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灾难性天体的起源和历程。
Siraj和Loeb使用统计分析和引力模拟计算得出:很大一部分来自奥尔特云(太阳系边缘的一个冰状碎片球)的长周期彗星可能会在轨道上被木星的重力场撞出轨道。
Siraj解释说:“太阳系就像弹球机一样。
”“木星是最大的行星,它将进入的长周期彗星送入轨道,使它们非常靠近太阳。
”
在接近太阳的过程中,这颗被称为“ sungrazers”的彗星会经历强大的潮汐力,它们会分裂岩石碎片,最终产生彗星碎片。
希拉杰说:“彗星靠近太阳的部分受到的引力比引向远处的引力要大,从而在物体上产生了潮汐力。
” “您可以获得所谓的潮汐破坏事件,其中大彗星分裂成许多小块。
至关重要的是,在返回奥尔特云的过程中,这些碎片之一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增加了。
”
Siraj和Loeb理论的新计算将长周期彗星撞击地球的机会提高了约10倍,并且表明约20%的长周期彗星成为了掠日彗星。
两人说:“他们的新撞击率与Chicxulub的年龄相符。
”为它的起源和其他类似影响者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解释。
勒布说:“我们的论文为解释这一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基础。
” “实际上,我们建议,如果您在接近太阳的时候分解它,它可能会引起适当的事件发生率以及恐龙灭绝的影响。
”
在Chicxulub火山口发现的证据表明:该岩石由碳质球粒陨石组成。
Siraj和Loeb的假设也可以解释这种不寻常的构成。
一种流行的关于Chicxulub起源的理论声称,撞击器起源于主带,即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群。
然而,碳质球粒陨石在主带小行星中很少见,但可能在长周期彗星中广泛存在,这为彗星撞击假说提供了额外的支持。
其他类似的陨石坑显示出相同的成分。
这包括大约20亿年前撞击并留下南非弗勒代福特陨石坑的物体,这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已确认陨石坑,以及留下哈萨克斯坦扎曼申陨石坑的撞击器,这是过去100万年内最大的已确认陨石坑。
研究人员说,这些撞击的时间支持了他们对Chicxulub大小的潮汐破碎彗星的预期速度的计算。
Siraj和Loeb说,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这些陨石坑,其他类似陨石坑,甚至是月球表面陨石坑来确定撞击物的组成来验证其假说。
太空任务取样彗星也可以提供帮助。
除了彗星的成分,智利新成立的维拉·鲁宾天文台在明年投入运行后,也许还可以观测到长周期彗星的潮汐破坏。
勒布说:“我们应该看到更小的碎片更频繁地从奥尔特云进入地球。
” “我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获得更多有关长周期彗星的数据,获得更好的统计数据以及也许看到某些碎片的证据来检验这一理论。
”
勒布说:“了解这一点不仅对解决地球历史的奥秘至关重要,而且在这种事件威胁到地球的过程中可能会起到关键作用。
”
小行星碰撞引起过一场火星大海啸
之前的研究提出,小行星或彗星在火星北部低地的一个海洋内的撞击可能在大约34亿年前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海啸。
然而,在这项研究之前,由此产生的撞击坑的位置还不清楚。
Alexis Rodriguez及其同事分析了火星表面的地图,这些地图是由以前对该星球的任务的图像组合而成的,并确定了一个可能是由引起大海啸的小行星碰撞造成的撞击坑。
这个陨石坑--他们将其命名为Pohl,直径约为70英里(110公里),位于北部低地的一个区域内,以前的研究表明该区域可能已经被海洋覆盖,在其拟议的海平面以下约400英尺(120米)。
作者认为,根据它在以前的岩石上下的位置,Pohl可能形成于大约34亿年前。
作者模拟了小行星和彗星与这一地区的碰撞,以测试哪种类型的撞击可能产生Pohl陨石坑甚至引发海啸。
他们发现,形成与Pohl相似尺寸的陨石坑的模拟至少需要9公里长的小行星遇到强大的地面阻力,从而释放出1300万兆吨的TNT能量,或3公里长的小行星遇到弱地面阻力释放出50万兆吨的TNT能量造成的。
Tsar Bomba(苏联的沙皇炸弹)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核弹,它所释放的能量约为57兆吨TNT能量。
两次模拟撞击都形成了直径为70英里(110公里)的陨石坑,并产生了距离撞击地点中心最远达900英里(1500公里)的巨型海啸。
对两英里(三公里)的小行星撞击所造成的巨型海啸的分析表明,这种海啸在陆地上的高度可能达到约820英尺(250米)。
作者认为,拟议的Pohl撞击的后果可能与地球上的奇克苏鲁伯撞击有相似之处,以前的研究表明,奇克苏鲁伯撞击发生在海平面以下650英尺(200米)的区域,产生了一个临时直径为60英里(100公里)的火山口,并导致了陆地上650英尺(200米高)的巨型海啸。
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是多少?
对此,许多人想知道: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哈雷彗星下一次何时出现?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解惑。
一、哈雷彗星是什么星彗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扫帚星”,它是太阳系中质量较小的天体,与地球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据了解,人们至今已发行1600多颗彗星,其中最大最容易观测的就属哈雷彗星了。
之所以有此名,是因为这颗彗星是一位叫哈雷的英国天文学家第一次算出的。
二、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76年根据计算,也根据早期的一些记载,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76年,这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见两次的彗星。
其实,人类能肉眼看到的彗星除了哈雷彗星外还有很多,而且更加壮观,不过那些彗星都是数千年才会出现一次,人很难看到。
三、哈雷彗星最早记载的书,春秋据小编查询得知,从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起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止,哈雷彗星出现过31次,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记录。
至于哈雷彗星最早记载的书,应该就是《春秋》一书了,西方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是在公元66年,这比我国晚了几百年!《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其实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
《淮南子·兵略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时有彗星,柄在东方,可以扫西人也!”这是公元前1057年的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