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万年前的葡萄籽揭示了恐龙的死亡可能为葡萄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05 点击数:
简介:Lithouva是西半球最早的葡萄化石,来自哥伦比亚,距今约6000万年。

上图为化石,并进行了CT扫描重建。

底部展示了艺术家的重建。

uux.cn/Fabiany Herrera,Pollyanna von Knorring的艺术作品。

据菲尔德博物馆:如果你吃过葡萄干或喝过一杯葡萄酒,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谢恐龙的灭绝。

在《自然植物》杂志上描述的一项发现中,研究人员在哥伦比亚、巴拿马和秘鲁发现

【菜科解读】

Lithouva是西半球最早的葡萄化石,来自哥伦比亚,距今约6000万年。

上图为化石,并进行了CT扫描重建。

6000万年前的葡萄籽揭示了恐龙的死亡可能为葡萄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底部展示了艺术家的重建。

uux.cn/Fabiany Herrera,Pollyanna von Knorring的艺术作品。

据菲尔德博物馆:如果你吃过葡萄干或喝过一杯葡萄酒,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谢恐龙的灭绝。

在《自然植物》杂志上描述的一项发现中,研究人员在哥伦比亚、巴拿马和秘鲁发现了6000万至1900万年前的葡萄籽化石。

其中一个物种代表了西半球已知最早的葡萄科植物。

这些化石种子有助于展示葡萄家族在恐龙死亡后的几年里是如何传播的。

芝加哥内盖尼综合研究中心菲尔德博物馆古植物学助理馆长、该论文的主要作者Fabiany Herrera说:这些是世界上这一地区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古老的葡萄,比地球另一端发现的最老的葡萄年轻几百万年。

这一发现很重要,因为它表明恐龙灭绝后,葡萄真的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

像水果这样的软组织很少作为化石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们对古代水果的了解往往来自于种子,而种子更有可能成为化石。

已知最早的葡萄籽化石发现于印度,距今6600万年。

葡萄出现在6600万年前的化石记录中并非巧合——大约在那时,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一场大灭绝,改变了地球上的生命进程。

埃雷拉说:我们总是想到动物,恐龙,因为它们是受影响最大的动物,但灭绝事件也对植物产生了巨大影响。

森林自我重置,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植物的组成。

埃雷拉和他的同事们推测恐龙的消失可能有助于改变森林。

该论文的合著者、密歇根大学古生物学博物馆助理馆长Mónica Carvalho表示:众所周知,恐龙等大型动物会改变周围的生态系统。

6000万年前的葡萄籽揭示了恐龙的死亡可能为葡萄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我们认为,如果有大型恐龙在森林中漫游,它们很可能会推倒树木,有效地保持森林比今天更开放。

但由于没有大型恐龙来修剪,包括南美洲在内的一些热带森林变得更加拥挤,层层树木形成了下层林和树冠。

首席作者Fabiany Herrera手持西半球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古老葡萄化石。

uux.cn/Fabiany Herrera这些新的茂密的森林提供了一个机会。

埃雷拉说:在化石记录中,大约在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看到更多的植物使用藤蔓爬上树,比如葡萄。

在大灭绝后的几年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化可能也有助于葡萄传播种子。

2013年,埃雷拉的博士顾问兼这篇新论文的高级作者史蒂文·曼彻斯特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已知最古老的印度葡萄籽化石。

虽然在南美洲从未发现过葡萄化石,但埃雷拉怀疑它们可能也在那里。

埃雷拉说:葡萄有着广泛的化石记录,大约始于5000万年前,所以我想在南美洲发现一种,但这就像大海捞针。

从我读本科生起,我就一直在寻找西半球最古老的葡萄。

但在2022年,埃雷拉和他的合著者莫妮卡·卡瓦略在哥伦比亚安第斯山脉进行实地调查时,一块化石引起了卡瓦略的注意。

埃雷拉回忆道:她看着我说,‘法比亚尼,一颗葡萄!’然后我看着它,我想,‘哦,我的上帝。

’这太令人兴奋了。

该化石位于一块有6000万年历史的岩石中,这不仅是第一块南美葡萄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化石之一。

6000万年前的葡萄籽揭示了恐龙的死亡可能为葡萄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该论文的合著者Mónica Carvalho持有西半球发现的最古老葡萄籽化石。

uux.cn/Fabiany Herrera化石种子本身很小,但埃雷拉和卡瓦略能够根据其特殊的形状、大小和其他形态特征来识别它。

回到实验室,他们进行了CT扫描,显示了它的内部结构,证实了它的身份。

为了纪念菲尔德博物馆南美古植物学的支持者亚瑟·T·苏斯曼,该团队将化石命名为苏斯曼石葡萄。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合著者Gregory Stull说:这个新物种也很重要,因为它支持了普通葡萄藤Vitis进化群体的南美起源。

该团队在南美洲和中美洲进行了进一步的实地调查,在《自然植物》论文中,埃雷拉和他的合著者最终描述了来自哥伦比亚、巴拿马和秘鲁的九种新的葡萄化石,它们的树龄从6000万年到1900万年。

这些种子化石不仅讲述了葡萄在西半球传播的故事,还讲述了葡萄家族经历的许多灭绝和迁徙。

这些化石只是原产于西半球的葡萄的远亲,还有一些,比如两种Leea,今天只在东半球发现。

它们在葡萄家谱中的位置表明,它们的进化之旅是一段动荡的旅程。

Herrera说:化石记录告诉我们,葡萄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目。

它们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遭受了很多灭绝,但它们也在世界其他地区适应并存活了下来。

埃雷拉说,鉴于我们的星球目前正面临大规模灭绝,像这样的研究很有价值,因为它们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发展模式。

埃雷拉说:但我喜欢这些化石的另一点是,这些微小而谦逊的种子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森林进化的信息。

#p#分页标题#e#

这项研究由Fabiany Herrera(菲尔德博物馆)、Mónica Carvalho(密歇根大学)、Gregory Stull(史密森学会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Carlos Jarramillo(史密森热带研究所)和Steven Manchester(佛罗里达大学佛罗里达自然史博物馆)撰写。

                                   

与恐龙处于同一时期的猿类因何存活?

达尔文在着名的《物种进化论》提出这样一个论点:一切物种都是在进化中求生存,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

那么,为什么猴子并没有都变成人或与人接近?为什么世界上的人种分成了3种截然不同的外观肤色呢?  从体质人类学来看,白人与黑人很相似,而黄种人与他们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黄种人与自人或黑人的分化从很古远的时代就开始了。

  据英国生物学家赫胥的发现表明,人与高级猿类之间有一个缺环,就是说,从高级猿向人过渡中缺少有力的证据。

近代日本人类学家认为,在猿与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类猿人”的过渡阶段。

  在6400万年前,曾在地球上大量繁殖、横行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可据考证,在同一时期的猿类却没有消失。

这就令人产生一个疑问:是谁对恐龙斩尽杀绝,而对猿类则手下留情呢?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有“人”要这么做。

可这个“人”是谁呢?为什么要这样做?

恐龙如何做爱?探索恐龙的情爱之谜

进化是生存的唯一理由,生存机会只青睐拥有足够智力、能完成复杂任务的生物。

恐龙,是大自然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精密、最高度进化的生存机器。

然而,并不是所有恐龙都有机会拥有后代。

为了求爱并赢得繁衍后代的权利,高大凶狠的雄性恐龙们居然也甘当“妻管严”,绝不敢惹毛那些比它们更强悍的野蛮女友。

  进化是生存的唯一理由,生存机会只青睐拥有足够智力、能完成复杂任务的生物。

恐龙,是大自然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精密、最高度进化的生存机器。

然而,并不是所有恐龙都有机会拥有后代。

根据达尔文的理论,你也许是这片土地上最出色的猎手,但如果不能吸引到拥有理想基因的理想伴侣,你就失败了。

失败者的基因将无法继续遗传下去,因此,交配是件严肃的事情。

  这些庞然大物的恋爱一点都不浪漫,雄性看着雌性,雌性看着雄性,它们没有经过有意识的思考,却都在评估对方的基因潜质。

你的基因好吗?你我的基因结合,是否能产下健康的、有竞争力的后代呢?传宗接代的想法,原来在远古时代就已深入“龙”心。

  交配的时机很重要。

对卵生动物而言,通常都是在春末或者夏天,这样卵才能在每年最温暖的季节孵化。

那时的天气最适合繁殖后代。

为了知道何时交配,恐龙会对季节变化做出反应。

快到繁殖期的几周内,恐龙的身体会产生激素变化。

比如说白天的长度,当冬季逝去,白天开始变长,眼睛后方的传感器会对光线的变化做出反应,向大脑传达关键信息。

信号触发垂体腺,释放促性腺激素,这种化学物质会让身体做好准备,排卵或者生成精子。

大量的激素也会引发激烈的行为变化,但雄性和雌性的变化大不相同。

对雌性而言,这意味着储存能量以繁殖后代;对雄性而言,则要弄清楚,该如何在繁衍后代的竞赛中击败其他雄性,它们要更加警觉、视觉更好、更具有攻击性。

食肉动物发达的杀戮工具变得更加致命。

15岁到18岁的雄性,开始挑战经验更丰富的年长雄性。

斗争可能是因争夺配偶而起,但很快会变成生死决斗。

雄性必须跨过这些门槛,才能获得与雌性交配的权利。

加入收藏
Tag: 恐龙
               

6000万年前的葡萄籽揭示了恐龙的死亡可能为葡萄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