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虫,多大驱虫?多长时间驱虫一次?一份全面的猫咪驱虫攻略

至于为什么要给猫咪做驱虫,就不用多说了叭~即便是不外出的家养猫,也不建议省掉这驱虫的钱,因为猫不外出,不代表昆虫飞不进来,虫卵繁殖能力极强,一旦感染上不仅会让猫咪容易生病,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那今天我们就来讲
【菜科解读】
一直有铲屎官问我如何给猫咪做驱虫,特别是新手铲屎官,会比较迷茫,所以今天就整理一份较为全面的驱虫文章,以供参考啦。
至于为什么要给猫咪做驱虫,就不用多说了叭~即便是不外出的家养猫,也不建议省掉这驱虫的钱,因为猫不外出,不代表昆虫飞不进来,虫卵繁殖能力极强,一旦感染上不仅会让猫咪容易生病,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那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到底要给猫咪驱什么虫。
如何驱虫,多大驱虫?多久驱虫一次?那我们开始吧。
(这篇文章不会放恶心的虫虫图片,以免引起不适,可以放心观看啦。
)一、驱什么虫;带大家了解一下猫咪容易感染的几种寄生虫,这样在选购驱虫药的时候就能自己辨别啦~1.显而易见的体表寄生虫常见的包括蜱虫、跳蚤、虱子、螨虫,猫咪若是感染上这些玩意儿还是蛮明显的,只要细心观察就能看出来。
这里就不多讲啦。
这里应该有蜱虫和跳蚤的图片,但是我不放2.藏得很深的体内寄生虫体内的寄生虫比较隐蔽,铲屎官较为难以发现,只能通过一些症状来判断猫咪是否感染上。
那就先来了解一下猫咪常见的体内寄生虫是些啥吧。
1)蛔虫蛔虫算是蛮常见的体内寄生虫,一般常见于幼猫或者流浪猫,其通过两种途径传播,一个是母婴传播,另一个是环境中有蛔虫卵,猫咪误食后感染上。
感染蛔虫的猫咪,轻度不会产生什么症状,但严重的话,则会吐出来或者拉出来整条细细长长的虫虫。
因此未成年的小猫,特别是从外头捡回来的小猫,一定一定要及时驱蛔虫;蛔虫虫卵生存能力极强,很难一次性杀死,所以对于蛔虫,刚开始需要连续驱虫,两个月大驱一次,隔一个月再一次。
2)钩虫这玩意儿还是跟蛔虫一样恶心,但长度稍为比蛔虫短一点。
主要传播方式也包括母婴传播和环境感染,有时候还会通过泥土、蟑螂来传播,so,不管你家猫外不外出,都有可能会感染上。
感染上钩虫的猫咪会影响其身体健康,猫咪会变得消瘦、贫血,如果你家猫很能吃,但是一直偏瘦的话,注意是不是感染上钩虫了。
3)绦虫一样呈条状,且表面会有一节一节的条纹。
绦虫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吃老鼠(肝脏)感染上猫绦虫,另一个是猫咪不小心吃到跳蚤从而感染上瓜实绦虫(这个词不重要,只要知道是绦虫就行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发现你家猫身上有跳蚤,则代表其可能感染绦虫。
绦虫感染的症状对比以上两种寄生虫感染,最为不明显,猫咪依旧能吃能喝能拉,最大的症状就是猫咪肛门有乳白色小颗粒,然后你的猫可能会坐在地板上蹭屁股,姿势很搞笑,但要警惕可能感染绦虫啦。
4)以上三种是比较常见的体内寄生虫,不管使用什么驱虫药,都要看清楚是否能驱到以上三种虫。
还有其他一些不太常见的体内寄生虫,包括肺线虫、肝吸虫、滴虫、贾第虫、球虫:如果猫咪,特别是幼猫持续干咳,就要看看是不是感染肺线虫;如果猫咪腹泻、便血,就要小心滴虫和球虫。
这个时候可以结合猫咪的症状,带去医院做一个便检,以确定感染上哪种寄生虫啦。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一个悲剧,朋友捡回来的小猫没有及时驱虫,直到吐出整条虫之后才带去医院看,可是这时候猫咪的精神状态已经不行了,医生又一次性给喂太多驱虫药,最终小朋友没能撑过来。
所以驱虫,真的非常有必要!朋友的小猫好啦,我们再来复习一遍,猫咪常见的体外寄生虫有蜱虫、跳蚤、虱子,常见的体内寄生虫是蛔虫、钩虫、绦虫,在选择驱虫药的时候主要看看能否驱到这几种虫。
?是不是忘了说一个弓形虫了?弓形虫这玩意听似很可怕,且可能人畜共患,猫咪可能会有弓形虫,但不致命;人也有可能有弓形虫,但传染源更多是生肉或者瓜果蔬菜,而不是猫咪,且对健康的人体也没啥危害,但如果是孕期,则需要去医院做排查。
最重要的是,弓形虫并不会反复感染,感染一次之后就没有机会再感染上了,所以不需要定期驱弓形虫,常见的驱虫药也不驱这玩意儿。
二、如何驱虫?使用什么方式给猫咪驱虫,是家长们问得最多的,市面上能看到的驱虫方式除了驱虫药之外,还有一些剑走偏锋的驱虫项圈和驱虫针,这里就一一为大家扫雷,并且指出具体使用方法。
1.驱虫项圈和驱虫针?1)驱虫项圈:这玩意儿新手铲屎官一定一定要及时拔草,且不说长期佩戴项圈的危害,驱虫药或多或少有毒性,这样长期接触猫咪的皮毛,真的会害死猫。
(因此而中毒的并不在少数。
)请务必要拔草!!!2)驱虫针:说实话要不是有家长跑来问我,我还不知道竟然还有这玩意儿的存在- -。
个人也不建议打驱虫针,宠物店的驱虫针一般是打给牛羊的,非常便宜,利润非常高,但就这么打给猫狗,安全性和效果都是个问题。
#p#分页标题#e#安全性:一个是没有在猫狗上做过安全性药品实验,毕竟是打给牛羊的,药品申请的时候只在牛羊上做过实验,具体对于猫狗是不是安全的,没有任何实验表明。
一个是剂量问题,打给牛羊的药,具体打给猫狗要用多少的量?没做过实验,也没人知道。
效果:这种驱虫针主要是针对牛羊的体外寄生虫,如线虫或者节肢动物,但是对于常见的绦虫、吸虫来说没有任何作用,也就是猫咪挨了一针后一样要进行内驱。
其实光安全性存疑这点,就足够为驱虫针判死刑了。
猫咪打疫苗已经要挨那么多针了,为啥有驱虫药不用,非要再给猫咪挨那么一针呢?2.驱虫喷剂、滴剂和驱虫内服药,相对安全。
常见的驱虫药分为体外驱虫、体内驱虫和体内外一体的驱虫。
1)体外驱虫包括喷剂和滴剂,如福来恩有喷剂也有滴剂,喷剂需要喷全身,滴剂只需要滴在猫咪的后脖颈,一般来讲滴剂较为便捷,铲屎官自己在家就能给猫咪滴。
2)体内驱虫主要有海乐妙、拜耳等。
3)体内外一体的一般是滴剂,主要有大宠爱和爱沃克。
图源网络,仅供参考具体要使用哪种,铲屎官可以根据上面的体内外寄生虫,为猫咪进行选购。
我不做任何推荐和评价,但需要说几个注意点:A.两个月以内的幼猫,并不适合驱虫,但可以适当使用喷剂。
如果是从外头捡来的刚出生的小奶猫,身上难免有跳蚤,这些跳蚤别说人受不了了,奶猫小小的身躯也难以承受,这个时候是可以适当驱虫的,但是操作要正当。
我去年捡的那四只刚出生的小奶猫,刚来的时候也是一身跳蚤,巴掌大的奶猫使用滴剂当然不适合,但可以适当使用喷剂,我当时用的是福来恩喷剂,一只喷一两下,喷完之后迅速擦干,并且四只暂时隔离开来,等身体完全干了再放到一起。
一顿操作下来,奶猫们身上的跳蚤没了,也没有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还算是相对安全的。
一定要记住,少量地使用喷剂,喷完之后一定要迅速擦干,否则奶猫容易受凉;并且要每只猫暂时隔离,以防不小心蹭到。
捡回来的第一天晚上,刚做了简单外驱后的小奶猫B.两个月以上的猫咪就可以使用驱虫药,注意根据体重来确定用量。
我个人(猫)使用的是大宠爱(也可以是爱沃克)+拜耳(也可以用其他替代品)的组合,大宠爱和爱沃克虽说是体内外一体的驱虫滴剂,既能灭掉体表的大部分寄生虫,包括心丝虫和耳螨,也可以对付体内的钩虫、蛔虫,但还有一种相对高发的寄生虫并没有驱到,那就是绦虫,所以刚好配合一粒内服药就刚刚好了。
猫咪第一次做驱虫,可以两个月大的时候先使用滴剂,三个月大的时候使用滴剂+内服药组合。
往后驱虫的频率则看家养的环境以及猫咪本身状况而决定。
C.关于选择去宠物医院驱虫还是自己在家驱虫,个人建议自己在家给猫咪驱虫就可以了。
一直觉得,猫咪若无健康问题,尽量别没事就忘宠物医院跑,特别是免疫力低下的、尚未注射疫苗的猫,更不适合经常跑医院。
且不说某些敏感的猫咪频繁外出容易应激反应,医院毕竟是给病宠看病的地方,若是消毒不及时,其病菌也多,我已经见过不止一例,频繁带猫上医院而使猫感染猫瘟的了。
驱虫这种小事情,能在家里做,尽量就别往外跑。
当然如果是正常的体检或者猫咪有感染症状了,还是要及时就医。
滴剂很简单的,揪住猫咪的后脖颈,拨开毛发,往皮肤上一滴就完事儿了;而驱虫药呢,这个倒是比较艰难,市售的喂药神器是不错的工具,最重要的是要快准狠!快速地、准确地、狠狠地把药往猫咪嘴巴里一塞。
实在不行的话,可以把药碾碎,拌进猫咪爱吃的零食or罐头里。
(这招主要用来对付胆小的不亲人的猫咪。
)三、多久驱一次?驱虫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驱虫的频率则值得探讨,你可能听过猫咪需要每个月驱虫的言论,也听过至少三个月驱一次的劝告。
#p#分页标题#e#个人觉得猫咪驱虫的频率不可一刀切,还是要看情况,如果宠物已经感染寄生虫,频率高一点无妨,但如果宠物体内无虫,仅起到一个预防的作用,那么没必要如此频繁地驱虫。
1.刚带回家的小猫,无论是捡来的,还是买来的,都要先做一次驱虫。
买来的猫咪可以先咨询一下之前是否做过驱虫,以及使用的是什么驱虫药。
2.猫咪不经常外出,拥有良好的食欲和排泄情况,皮毛光滑漂亮,家庭环境也整洁干净,且不住在蚊虫高发地区,那么其驱虫频率可以减少,一年两次或者三次即可。
3.什么情况下驱虫频率可以高至三个月一次甚至一个月一次?1)如果住是在蚊虫多的地区,如福建广东等,可能有心丝虫,可以在蚊虫高发季节,即春夏秋每月各使用一次大宠爱或者爱沃克;2)散养的猫咪或者有遛猫习惯的,也要适当增加驱虫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猫咪是否吃肉并不是需要频繁驱虫的原因,吃肉就要每个月驱虫?并不,只要你喂的肉来源可靠(就是你自己也会吃的肉,而非变质的肉),那么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其驱虫频率依然参照上方说的,跟吃商业宠粮无异。
(额外提一句,猫粮储存不当的话,也是有可能会生虫的喔。
防止猫咬人抓人?被猫咬伤或者抓伤后我们该反应?
但是,有的宠物猫确实会攻击它的主人,这不仅会让养猫人感到疼痛,而且也面临伤口感染的风险,所以养猫人应当尽量的避免猫的咬伤或者抓伤。
所以,学习如何避免猫咬人抓人,以及当这些事情发生后该如何应对是非常有用的。
被猫咬伤或者抓伤后我们该如何反应?1.保持平静如果猫伤害了你,不要打它或者追它,不要对它发脾气。
因为你这些激烈的反应只会让猫感觉到害怕,让它们变得紧张和困惑。
永远不要惩罚一只猫。
我承认惩罚有些时候对一些猫有作用,但对另一些猫只会变本加厉。
你愿意尝试这种不可逆转的风险吗?如果你的猫不吃惩罚这一套怎么办?我们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可以选择,事实上,猫希望你与它的沟通总是快乐的。
2.与猫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发生二次伤害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停止对猫的抚摸,然后与猫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你的手和整个身体处于猫的攻击范围之外。
如果猫没有在短时间内平静下来,你需要慢慢的站起来,这样你就可以把猫从你的膝盖上挪走。
记住,走开并和它保持距离,等你的猫平静下来后再靠近它。
不要在猫咬伤或者抓伤你之后安抚它。
相反,你应该向你的猫表达出不满。
当猫意识到你的不满并似乎表现出和你和好的迹象时,不要爱抚和拥抱它。
事实上,如果你这样做了,你的猫会感觉到困惑,因为你给它们发出了一个复杂的信号。
它甚至可能再次咬你,只为得到你的拥抱。
3.给猫一条路如果你正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一只嘶嘶叫的猫却挡住了你的去路,从猫的角度思考一下。
猫可能认为自己被困住了,你朝它走去,它感觉到了一种威胁。
它想跑,却没有空间能让它跑,所以它必须通过攻击来保护自己。
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让猫从你身边走过去,给它留一些空间,它们通常也会这么做。
不要在被猫抓伤或者咬伤后喂它任何食物,因为这有可能会被猫认为是一种奖励。
4.了解什么情况可以促使猫改变自己的行为猫常常会对正面的鼓励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消极的惩罚视而不见。
给猫买一只玩具老鼠让它撕咬,当它撕咬老鼠时,及时用食物奖励它。
5.试着使用自己的声音和身体一旦被猫咬伤或者抓伤后,要用严肃的音调较高的声音说不。
同时,把你的手指指向你的猫,用冷漠和凶狠的眼睛直视它。
在猫的世界里,凝视被认为是统治地位的威胁。
当你做了这些事情时候,离开你的猫,最好在10分钟内不要和它呆在一个房间,忽视它。
6.试试拍手的方法当你的猫咬伤或者抓伤你时,拍拍你的手,坚决地说不。
记住,不要对你的猫大喊大叫,也不要直接拍打它的脸。
这样会吓到它,并让它感到紧张。
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主导性、攻击性或者厚脸皮的猫。
而不推荐用于胆小或者紧张的猫,因为拍手可能会让它们更紧张。
7.试着忽视它们当猫停止攻击你的时候,站起来,以一种不屑的方式走开,不要再和它有任何的互动。
确保猫独自的在一个房间呆上5到10分钟。
每次它想咬你或者抓伤你的时候,重复这个行为。
它很快就会把这种不良行为与被忽视联系起来。
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猫,但适用于非常有感情的猫,因为它们常常希望你关注它,也适用于小猫,因为它们仍在学习礼貌的阶段。
防止咬伤和抓伤1.教你的猫知道什么样的玩耍程度是底线你要学会演戏。
如果它玩的时候自然地咬了你一口,你需要发出一声尖叫,然后把你地手抽开,并起身走开,表示游戏结束了。
如果你一直这样做,小猫很快就知道咬人就会导致游戏结束,它们会避免这样做的。
2.给你的猫玩具,而不是让猫玩你的手猫在玩耍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轻重,它们可能在玩耍时抓伤你。
为了防止这样情况的发生,你可以给它们提供一些专门的玩具,比如毛绒老鼠、逗猫棒或者激光笔。
猫需要通过扑抓和撕咬来保持自己天生的本能,这并不针对你或者其他任何人。
试着用玩具去保持它们的这种天性。
3.让你的猫有足够的玩耍时间每天安排10分钟左右与猫玩耍的时间,直到它们筋疲力尽。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玩耍在精神上刺激你的猫,并让它疲惫。
一只疲惫的猫比一只精力过剩的猫更不具有攻击性。
4.考虑给你的猫绝育没有绝育的猫比绝育的猫更具有领地意识。
尽管有些猫在不绝于的时候也会表现得很温柔,但绝育确实具有某种镇定的作用,往往会让猫更喜欢交朋友也更爱你。
5.学会识别猫在攻击之前的迹象注意一些线索,比如瞳孔放大或者不再发出呼噜声。
猫可能会发出声音,发出低沉的喉音咆哮,或者发出安静的呜咽、哀鸣和嘶嘶声。
它们可能会把耳朵竖起来,贴在头上。
它的胡须可能向前竖立。
它可能会向后拉着嘴角,微微张开嘴巴(这经常是在发出嘶嘶声时表现出的特征)。
正在玩耍的猫它们的瞳孔有时也会放大,这表示它们很兴奋。
你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猫在你的腿上玩,它们不应该太兴奋,瞳孔也不应该太大。
#p#分页标题#e#理解猫为什么会咬你或者抓你1.确定你的猫是猫妈妈带大的还是完全人工喂养的人工喂养的小猫会错过与猫伙伴必要的打闹玩耍,那些都是猫学习如何正确玩耍的重要时刻。
如果错过了这个重要阶段,这些猫长大后常常会无缘无故的大打出手。
2.弄清楚你的猫是否感觉到了紧张和压力压力大而又没有逃生路线的猫很可能会大发雷霆。
压力可能来自于被吵闹的小孩逼到了墙角,环境的突然改变,或者陌生人的造访。
所以,了解猫的情感需求和突发反应是很重要的。
避免给猫贴上攻击性的标签,这可能只是它们面对压力时的正常行为。
最好的反应是让一切保持不变。
关掉吵闹的电视,让孩子们在猫咪身边更安静一点。
3.检查一下你的猫是不是病了猫如果感到疼痛或者生病了,它们往往就会变得具有防御性,从而更有可能发动攻击。
猫有生病或者疼痛的迹象时,应该立刻去看兽医。
一旦潜在的健康问题得到治疗,它们的不良行为可能会随之改善。
年纪稍大的猫可能不喜欢被抱起,它们可能会通过咬伤或者抓伤来获得一些安静的时间。
给猫足够的空间是有助于避免它们这些攻击行为发生的。
猫咪雌雄不难辨!判断猫咪们公母的办法多种多样,铲屎官们不妨试试
于是他就找到了喜猫,一脸颓丧地问道:小奶猫这么难分辨公母,大家都是怎么分辨的?其实铲屎官只要做好了几点,分辨猫咪的性别并不是难事!下面喜猫就来详细的科普一下,手把手教大家,到底要怎么看猫咪的公母。
其实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状态的猫咪,它们性别的辨别方法都是各不相同。
双猫傍地走,也能辨明是雌雄!一、生殖器判断法。
其实不管是幼年猫还是成年猫,生殖器判断法都非常有用。
1、幼年猫。
其实幼年的猫咪是所有的猫咪里面最难判断的一种,它们并没有成熟的第二性征,公猫的睾丸也并没有显露出来,所以总体而言,小公猫和小母猫们的第二性征其实并不是太明显。
但是这就没有办法判断它们的性别了吗?我们可以寻找猫咪的外生殖器。
生殖器和肛门的距离。
首先我们可以先找到猫咪的肛门,肛门下面的部分就是猫咪的生殖器,铲屎官可以判断生殖器离肛门的距离来判断公母。
一般来说母猫的生殖器离肛门较近,大概在1厘米左右,而公猫的生殖器相较于母猫而言较远,而公猫的尿道口离肛门大概会有2.5厘米左右的距离。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尿道口距离猫咪的肛门较远则为公猫,距离较近则为母猫。
肛门和生殖器的形状。
公猫的形状呈现:冒号的形式,而母猫的形状则看起来像是一个倒过来的!感叹号,所以总体而言,我们不难看出,只要观察肛门和生殖器的形状,就可以确定猫咪的性别。
其实不光是幼年猫,成年猫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观察猫咪的性别,当然成年猫还有更简便的判别方式,下面我就来详细的说一说。
2、成年猫。
未绝育的成年猫。
如果是没有绝育过的成年猫,判断方法非常简单,只要看猫咪有没有挂着两个蛋蛋就可以了!如果有,那就说明是公猫,如果没有,那就是母猫。
当然这种判断方法也并不是100%正确,毕竟还有一些公猫会有隐睾的现象。
已绝育的成年猫。
已绝育的成年猫其实也可以适用最开始的生殖器判断法,另外绝育后的公猫,它其实还是会有阴囊,但是阴囊会变得扁平,铲屎官只要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发现阴囊的存在。
也有铲屎官,可能会说这种判断猫咪性别的方法好是好,但是就是麻烦了,有没有什么简单粗暴一点的办法能够直接判断出猫咪的性别。
这里我再来推荐一种办法,虽然并不能适用所有猫咪,但是铲屎官也可以加以参考。
二、猫咪毛色判断法。
毛色判断法其实也属于喵星人独有的冷门小知识。
1、三花猫和玳瑁猫几乎都是女生。
这可不是我随便瞎说的,据一个叫做humane society的组织统计,每3000只三花猫里才会出现一只公猫。
这其中包含了猫咪的冷门小知识,猫咪们猫毛的显色基因是X染色体,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初中的生物小知识,我们都知道雌性拥有两条染色体分别是XX。
而雄性也有两条染色体分别为XY。
当猫咪出现了三种颜色时,一般是呈黑、红(橘)、白,三种颜色的,其中黑色、红(橘)色,分别是两条X染色体显现出来的颜色,这个时候猫咪通常为母猫。
但是也不排除一种公猫基因突变的情况,当公猫的基因是XXY时,它也会出现三种颜色,不过我们都知道基因突变和变异的概率很小,所以如果出现了三花猫和玳瑁猫基本上都是小母猫。
如果是小公猫,那就要恭喜各位铲屎官了,这可是捡到宝了呀,在日本招财猫的原型就是一只公的三花猫。
不过因为性染色体的变异,所以公三花几乎没有生育能力。
所以如果铲屎官发现自家猫咪生的一窝小猫里有一只三花猫,那大概率就是小母猫哦。
2、橘猫大多都是男生。
当然这个概率就比三花猫是女生的概率要小很多了,毕竟公的三花猫可是变异而成的,而橘猫则是正常的概率问题。
上文中说到,显色基因橘色正是在X染色体上,对于公猫来说只要X携带的是橘色的基因,那它的毛色就必定是橘色了。
但是如果要保证一只母猫是大橘,那则要保证其两条X染色体上携带的显色基因都是橘色的。
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概率,公猫的数量是远远多于母猫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橘猫中公猫和母猫的比例大概在3:1左右。
#p#分页标题#e#所以铲屎官如果发现,在一窝小猫中有橘猫,那是公猫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也并不能完全确定小橘猫就是公猫,还是要按照它的生殖器判断法进行判断。
其实判断猫咪公母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复杂也最准确的方法就是生殖器判断法,如果是没有绝育的成年猫咪,直接看蛋蛋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有特殊毛色的猫咪还可以通过毛色来大致判断出性别。
所以其实,判断猫咪们公母的办法多种多样,铲屎官们不妨可以试一试哦!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