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死锁?产生死锁的条件和预防死锁的各种方法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6 点击数:
简介:什么叫死锁?所谓死锁: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程在执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互相等待的现象,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推进下去。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死锁呢?

【菜科解读】

什么叫死锁?所谓死锁: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程在执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互相等待的现象,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推进下去。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死锁呢?1.因为系统资源不足。

2.进程运行推进的顺序不合适。

3.资源分配不当。

1、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并举个例子说明死锁的产生

首先我们要明白死锁的定义,死锁是两个或多个进程对资源的需求引起的冲突,可以做个比喻,就像一根独木桥上有两个人迎面走,相遇时,都在等着对方让路,但是谁也不同意退回去让对方先走,导致谁也到不了对岸。

两个人就是两个程序,他们都占有桥这个资源不愿放手,于是便一直处于等待状态。

死锁的产生有四个必要条件:

①互斥使用(资源独占),任意时间内进程对其占有的资源有排他控制性,其它申请的进程必须等待

②非剥夺控制,除非是进程自动放弃对资源的占有,否则其他进程无法强制使其释放,即使它处于阻塞态

③零散请求,即进程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不同的时间发出申请,而不必集中在一起申请,当申请不到资源时,也不会改变其原先占有的资源

④循环等待,等待资源的进程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链,链中进程都在等待下一进程结束,陷入了无休止的等待当中

四个条件,破坏其一,就不属于死锁了

比如说有两个进程A和B,当前A占有打印机,B占有磁带,而它们又同时申请对方占有的设备,结果两个进程的申请都得不到满足,就进入了无休止的等待,形成死锁。

2、预防死锁的各种方法

预防死锁方法的得来是源自于它的四个必要条件

①破坏互斥条件:让资源允许共享,如SPOOLing技术就可以允许若干个进程同时产生打印数据,但是类似于SPOOLing的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资源,如进程表等,所以破坏资源的互斥性是比较困难的,该方法并不是很好

②破坏不可剥夺条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当其申请的资源得不到满足时,也必须放弃其原先占有的资源;另一种方法是只适用于申请资源的进程优先级比占有该资源的进程优先级高时,如果一个进程申请的资源被其它进程占用,而申请进程的优先级较高,那么它可以强迫占有资源的进程放弃。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处理机和存储资源。

③破坏零散请求条件:一般采用静态分配策略,静态分配是指当一个进程在得到其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之后才执行。

采取这种机制,那么进程在执行过程中就不再申请资源了,但这种方法的效率极低,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

④破坏循环等待条件:可以按照资源的特性,给资源从小到大编号,进程必须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申请资源,且规定进程占有的资源号必须小于申请的资源号才能提出申请

这里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个哲学家就餐问题:

该问题是Dijkstra在1968年提出的,如图,在一个圆餐桌上有5份通心粉,间隔放有5把叉子,5个哲学家各自坐在一盘通心粉前。

哲学家思考时,他们不作任何动作。

当他们饥饿的时候,必须同时手拿两把叉子才能吃到通心粉,而且只能取得自己左手边和右手边的叉子。

吃完后,叉子放回。

我们可以把五个哲学家比喻成五个进程,五把叉子就是五种资源。

当哲学家们吃东西的时间相继发生时,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吃到通心粉,但是若他们同时感到饥饿,并同时拿起手边的一把叉子,那么有可能五个人都因无法再取得一把叉子而永远吃不到通心粉,这就是“死锁”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运用“破坏循环等待”法来解决它呢?

我们可以给五把叉子依次编号为0~4,规定哲学家必须先拿小号叉子,再拿大号叉子,若小号叉子被占用,他就进入阻塞态。

这样的话,即使五个哲学家同时伸出左手,那么第4号哲学家应该先拿0号叉子,但是0号叉子被第一个哲学家所占据,所以,4号哲学家就会因无法占有0号叉子从而无法申请4号叉子,进入了阻塞态。

那么拿3号叉子的哲学家可以申请拿4号叉子,从而先吃完通心粉,释放其占据的叉子,唤醒其他哲学家进程,以此类推,大家都可以吃完通心粉。

问题得到解决~

3、资源分配图的化简

①检查图中有无环路,如果没有,系统不会发生死锁,结束检测,如果有环路,继续第②步

②若环路中设计的每个资源类只有一个资源,那么系统一定是死锁,若每个资源类有多个资源,可进行第③步

③在环路中找到非阻塞非独立的进程Pi,且满足|(Pi,Ri)|+∑|(Ri,Pi)| 什么,叫,死锁,产生,的,条件,和,预防,各种,

人临死前是会非常平静还是非常恐惧?心理学家的回答很一致

Memory updated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关于死亡的探讨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感受也是千差万别,有的人在临死前非常平静,有的则充满恐惧。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在临终时的内心状态呢?心理学家们对此给出了一致的回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是指个体对于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感,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有研究表明,对死亡的焦虑程度与个体的人生观、宗教信仰、生活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在某些宗教中,对死亡有着特定的解释和认知,这可能会减轻个体对死亡的恐惧感;而一些生活经历中的创伤和挫折则可能加剧死亡焦虑。

其次,个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对临终时的内心状态产生影响。

有些人天生性格内向、沉稳,对于未知的死亡可能更能保持平静;而一些性格急躁、焦虑的人则可能在面对死亡时感到更加恐惧和不安。

除此之外,个体的生活态度和经历也是影响临终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那些对生活充满感恩、有着积极向上态度的人,在面临死亡时可能更能够接受和平静面对;而那些经历过极端困难和痛苦的人,则可能在临终时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

另外,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个体在临终时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死亡被视为自然的过程,人们对此有着更加淡定的态度;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对死亡有着特定的仪式和观念,这也会影响个体对死亡的感受和认知。

总的来说,个体在临终时的内心状态既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心理学家们的一致看法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往往会表现出多样化的心理状态,有的平静,有的恐惧,这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在临终时的内心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尊重。

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多年真相是什么

《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在播出之前,真正知道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数人也都在感叹小李子和露丝之间的爱情,不过在科学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之谜,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世纪谜题。

泰坦尼克号是白星公司20世纪以来最先制造的巨型豪华客轮,由于本身的各种材料和安全措施,泰坦尼克号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不沉之船,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搭载2227人处出航,然而就在它的第一次航线当中,撞上冰山沉没了。

泰坦尼克号在4月14日23点40分撞上冰上,2个半小时后就沉没在大西洋当中,在之后2个多小时当中,只有700余人逃出生天,其余1500多人都葬身大海,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白星公司派出了救援打捞队。

但仅仅也只找到了300多名遇难者的尸体,1200人都同泰坦尼克号永远的长眠在海底,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舆论,白星公司为了给遇难者家属一个交代,连续十多年日以继夜的寻找。

但泰坦尼克号沉没到了大西洋海底,以他们的技术还无法深入,但科学界根据幸存者提供的口供,进行了不少大胆的猜测,这种猜测也只维持了数十年,当泰坦尼克号事件开始淹没在历史的沙海当中时。

1985年,海洋勘勘探人员在大西洋时,发现了沉睡了73年的泰坦尼克号,在这则消息传出之后,很多人都认为要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打捞上来,让那些遇难者也应该入土为安,但是根据专家的研究,不但不能进行打捞,连碰都不能碰,这是为何呢?自从泰坦尼克号重新出现之后,一些沉没之谜也开始如同流言一般四处飞散,在美国《旧金山纪实报》当中一份绝密档案中,有不少幸存者提到了鬼火,就连见死不救的加利福尼亚者号船长洛尔德到死也坚持认为,当时他看到了一艘来历不明的鬼火船。

除了鬼火之谜,也传出了木乃伊之谜,据说泰坦尼克号上放着一个十分古老的木乃伊,但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木乃伊也消失了,不管怎么打捞都没有发现,不过一些科学家却提出潮汐论。

1912年1月4号,月亮、太阳、地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此时的月亮和地球距离十分近,从而引发潮汐,使得冰山改变,这些都是稍带诡异的猜测,英国研究者罗宾·加迪诺和安德鲁·牛顿大胆提出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是一起骗保险事件。

他们声称大西洋沉没的不是泰坦尼克号,而是姐妹船奥林匹克号白星轮船公司偷梁换柱就是为了欺诈保险公司,虽说白星公司确实得到了巨额赔偿,但大多数的钱财都用来补偿遇难者的家属了。

如今107年过去了,泰坦尼克号依旧深海下3700米海底,虽然人类可以借助机器下潜到万米,但想要在3700米的深处进行打捞作业难度非常大,而且经过几十年的海水腐化,泰坦尼克号无足以支持打捞作业,如今泰坦尼克号更被列为教科文组织的保护名单。

加入收藏
               

什么叫死锁?产生死锁的条件和预防死锁的各种方法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