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两性健康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比例升高,有早期信号吗?家长该怎么做?

时间:2024-06-08来源:网络作者:小千点击数:
简介:因厌学、沉迷网络,初三学生王墨(化名)持续一个学期没有去上学。

总觉得自己记性差学习效率很低学校生活太不开心了……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总是缠绕在王墨的心头,在父母眼里,他是一个总爱在家里发脾气,没有朋友,不爱出门的孩子。

白天犯困,晚上兴奋到通宵打游戏,当父母说服王墨来心理门诊就诊时,经评估,他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

当前,心理

【菜科解读】

因厌学、沉迷网络,初三学生王墨(化名)持续一个学期没有去上学。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比例升高,有早期信号吗?家长该怎么做?

总觉得自己记性差学习效率很低学校生活太不开心了……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总是缠绕在王墨的心头,在父母眼里,他是一个总爱在家里发脾气,没有朋友,不爱出门的孩子。

白天犯困,晚上兴奋到通宵打游戏,当父母说服王墨来心理门诊就诊时,经评估,他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

当前,心理咨询门诊里一直能碰到青少年患者,这一人群的患病比例近年来逐渐升高。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王美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与王美娟一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一科副主任医师王晓良也有着同样的感受,过去,心理门诊里的中年人占据大多数,但近年来呈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来心理门诊就诊,30岁以下的就诊者已经占据了一半以上,其中就有不少青少年。

每年的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它由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年首次发起,旨在提高全球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度。

是什么导致青少年精神问题变多了?当孩子出现了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又是如何向家长发出求救信号的?家长又该关注些什么?

家庭环境是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岁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

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与此同时,《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青少年抑郁症77.39%与人际关系有关,69.57%与家庭关系有关。

青少年抑郁症是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

上述数字也在提示社会大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青少年期往往比较敏感,情绪不稳定,遇到挫折比较脆弱。

王晓良表示,在影响青少年情绪的因素中,家庭环境是绕不开的话题,而离异或单亲家庭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王晓良遇到过一个孩子,他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他由其中一方带大,由于大人要工作,他被送进了一所寄宿制学校就读,平时大部分时候也是由爷爷奶奶来照顾,心理问题由此产生,在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割腕的行为,我们咨询过他原因,了解下来并不是想要自杀。

这样的孩子我们遇到不少,作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追求一种疼痛的感觉,但他们不是真的想自杀,有时候他们喜欢在人多的环境下去表现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在做自伤行为的同时,他们其实并没有想到要去死。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比例升高,有早期信号吗?家长该怎么做?

王美娟也遇到过一名16岁的孩子,是高一学生,父母很早就离婚,孩子从初中开始就一直情绪低落,但也一直没有就诊,随后逐渐出现了失眠的症状。

孩子长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对他的照顾也变得越来越少,孩子因此自卑,跟其他小朋友的交流变少了,久而久之性格就变得孤僻,逐渐出现心理问题。

在与这名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王美娟感受到,对方出现了明显的抑郁情绪,同时她也了解到,这名孩子经常有伤害自己的行为,手腕上也能发现被刀划伤的伤疤。

抑郁是青少年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其次还有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等。

王晓良进一步表示,在初中、高中生人群中,多双相情感障碍,他们普遍表现为抑郁加躁狂更迭的情绪,他们有些会沉默不语,有时候会在特定的环境下因周围人过激的言语,突然产生冲动的自杀行为,也有一些人会认为表达我要去死了是一种姿态,其实,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周围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理问题。

一些信号不容忽略

在精神科医生看来,心理问题的出现会伴随一些信号,睡不着、话突然变少都可能是一种暗示,可以从中映射出情绪问题,但很多人会忽略这一问题,导致孩子错过了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

王晓良回忆起曾被收治在病房里的一名大学生,父母都是老师,孩子从小就在父母工作的学校就读,在父母的严格管束下生活和学习,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都由父母来安排,但同时,父母也比较溺爱孩子,比如孩子要买什么东西,喜欢什么,他们基本在物质上都给予满足。

这名孩子出现情绪上的起伏变化是到了初中阶段,他在选择学校方面与父母发生了分歧。

在他看来,小学阶段一切按照父母的安排来做,觉得很压抑,到中学阶段就选择去了一所不是父母任教的学校,但在学校里出现了一些厌学的情绪。

#p#分页标题#e#

那是所寄宿制学校,他时常逃学,翻墙出去玩,有时甚至半年不去上学,情绪低落,不喜欢说话,也不想见人,整个人看上去很懒散,但有时候又会变得异常活跃,甚至言语中不乏夸夸其谈的表述。

整个初中阶段,孩子的这种心理情绪一直持续着,但由于他本人聪明,也没有留级,学业基本上都完成了。

到了高中阶段,学校老师找到父母沟通,当时父母的处理可能是过于简单,有时就是打一顿或者教育一顿,在父母眼里,更加注重的是最终的考试结果,最终也顺利毕业,父母当时也并未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

而到了大学,他的父母希望他做教师,但他最终选择了读艺术,因此矛盾就萌生了,或许是小学时候的反抗少,大学反抗情绪就多了,发展到后面,他的行为就开始‘失控’了,时而情绪低落、时而亢奋,他在大学特别爱结交朋友,参加乐队、听演出,剃掉了自己的眉毛,也开始涂指甲,但他自己说,自己做的这些都没什么特殊的意义,但最终在我们医院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住了2次医院。

王晓良说。

王晓良坦言,第一次住院治疗效果很好,原本需要6-8周住院治疗,但他一个多月就出院了,但马上症状又回到过去,剃眉毛、涂指甲等这些行为再次出现,第二次再来医院时,他的情绪没有太大的问题,跟第一次入院时不一样,也是他自愿来住院,向医生表达了想来改变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坦言父母管束太多,导致自己很压抑,想要自由的想法。

像上述这一案例也告诉我们,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其实在早期是有一些信号的,小时候的压抑和束缚很早就在孩子的心中发芽,才导致了最终孩子出现一系列异于常人的举动。

王晓良进一步举例,孩子的这些信号有时很隐晦,看起来甚至在群体中很普遍,譬如就是情绪不好、晚上睡不好、浑身不舒服、学不进去了、不想去学校等。

就青少年群体而言,学习压力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王晓良坦言,在心理门诊中,他接触过很多前来就诊的初高中学生,自述晚上睡觉时间近12点,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在学校读一整天书,周末和假期除了完成作业,还要补课,这需要自我调节,也需要情绪表达与发泄,去释放这种压力。

王晓良还提及,情绪问题在学生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一旦有身边同学被打上了抑郁症的标签,其他人也会猜测自己是不是也有抑郁症,还有一些人甚至会模仿,导致一个班级多人出现相似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采取干预的措施,去阻止悲剧的发生。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比例升高,有早期信号吗?家长该怎么做?

家长、学校如何预防或减少青少年情绪问题?

如何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呢?又如何减少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出现呢?

王美娟坦言,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努力。

当前,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被污名化了,觉得这种疾病代表了心理素质差、代表了懦弱,社会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去看待青少年抑郁症,放下偏见、歧视和指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深陷其中的青少年和家人去积极面对这一问题的出现。

而对于家庭来说,王美娟认为,尽量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避免打骂、讽刺、挖苦,多予以鼓励,帮助青少年树立自信心,多与青少年进行交流沟通,不要忽略青少年的感受和情绪,尝试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校是青少年的第二个‘家’,老师除了关心青少年的学习之外,还要多关心青少年的其他方面,如人际交往情况,及时发现隐患。

定期对青少年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有助于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王美娟说,当前,抑郁症也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又称谈话疗法)、药物或药物和谈话疗法的组合来治疗。

王晓良同时表示,在抑郁症发病早期,青少年患者群体往往会尝试求助,有的尝试求助朋友,有的会尝试求助父母,但是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回应,或者因为家长并不一定意识到他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可能会被忽视,导致疾病发生进展。

#p#分页标题#e#

千万不能忽视这些求助,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身边的朋友,都可以尝试思考下他为什么会这样,出现这些情绪转变的原因所在,有时候可能不单单就是大家理解的‘学业压力大’‘每个孩子都有学业压力,都是正常的’‘是不是他太矫情了、太脆弱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个想法,错过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干预的最好时机。

王晓良说,求助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回应,那这时候可能他的情绪会来得更严重,甚至可能会转变成不再相信其他人,也不再愿意去求助,这就非常危险,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杀。

王晓良明确表示,或许大家以为青少年抑郁症一定是有原因的,但其实一些人是没有原因的,或者说很难找到原因,他们并不愿意去表达,但却可以在临床诊断中去明确。

在学校,面向家长和孩子开设的心理讲座是很有必要的,或者学校的心理老师如果真的能去发现和及时介入一些有情绪障碍的孩子,加强与他们的沟通,有时候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以此来大大减少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

王晓良也表示,诸如抑郁症等的治疗,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是最有效的,学校也可以考虑通过心理量表的评估,作为一种筛查手段,对特定的人群开展干预和有效的引导。

同时,王晓良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很重要,学会坚强,面对挫折要勇敢面对,这种性格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道路是很有帮助的。

而对于正处于治疗中的孩子,王晓良强调,面对青少年抑郁症,第一次的治疗要特别重视,对第一次发病也要特别重视,第一次治疗必须要规范,不能随便停药,如果第一次治疗不彻底,病情缓解了就停药了,可能若干年后,一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疾病会再次发生,甚至病情可能更重,也可能治疗周期需要更长,甚至会持续数年。

(首席记者 陈斯斯)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