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预言:23日世界末日!

预
【菜科解读】
最近在国外又有新预言了,这次预言和平时的有很大不同,因为它预言的事会发生在这个星期日,也就是4月23号。
预言的内容大概是,在23号那天,太阳会爆发出史无前例的太阳风暴,到时地球上现有人类文明的基础设施将会被完全摧毁,而直面太阳风的部分将生灵涂炭,有无数的人和动物直接死于这场灾难,而剩下的人也会流离失所,人类回到原始社会。
现在这个预言在Tik Tok上非常流行,许多创作者都以此为基础创作内容,有人说自己来自未来证明这是真,也有人摆事实给出理论依据的。
这个话题现在仅在Tik Tok上就有将近1亿的浏lpIzUCDcq览次数,可见国外的网友对此有多疯狂,有人甚至表示自己已经在地下室准备好食物和水。
据信,相关内容最初是由一位ID为“lascapsulasdeltiempo”的人发起的,没想到迅速引爆外网。
不过,这样的话题在国外引爆并不用感到太多意外,因为外国人真的特别热衷于谈论“末日”相关话题,而且4月23日对于外国人来说也确实经常和末日挂钩。
关于4月23日的末日预言有很多,最早可以追溯到1843年的4月23日,当时一位有声望的预言家威廉米勒 (William Miller)根据一些古文和星象第一次预言了世界将在4月23日末日,这位老哥直到它死前还在预言末日,就是没有一次对的,可以说是“屡预屡错”。
威廉米勒
可能从那时开始,4月23日就和末日就挂钩上了,最近一次4月23日末日预言是2018年的4月23日。
当时世界末日占卜师大卫米德根据星象,计算出2018 年 4 月 23 日,太阳、月亮和木星将在处女座中排成一行,这种排列方式和古书中的灾难预言一致。
但很明显,当天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件,大卫米德甚至连星象都测算错了,太阳、月亮和木星并没有按照他的预言排列。
所以,这次的4月23日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历史背景的,而且实际上它还有一些科学依据,那就是太阳现在确实处在活跃阶段。
关注科学相关报道的人可能都有所关注,今年的太空天气不是很稳定,太阳风暴确实一直在频繁肆虐。
太阳其实也有自己的活动周期,就像地球的四季变化一样,它会在某个阶段突然变得异常活跃,而其它阶段又相对还好。
地球一个周期是365天,而从目前观察的数据来看,太阳活动的一个周期差不多是11年,今年正是处在科学家预测的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活跃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到2025年,在此期间太阳风暴会比较频繁。
太阳风暴通常指的是在太阳活跃阶段,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的爆发显著增加,当这些击中地球的时候,它确实会影响地球。
两者经常一起出现,比如强烈太阳耀斑爆发(M和X级以上)的时候,通常就会伴随着日冕物质抛射的爆发。
但有时候并不会如此,两者的爆发情况可以没有任何规律,只能说人类现在对太阳内部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并不能准确预测这些。
太阳耀斑的本质其实就是电磁辐射,包括那些短波长对人体有害的部分,由于太阳耀斑是短时间释放出强烈的电磁辐射,所以它会在太阳表面制造一个明亮的区域。
太阳耀斑的爆发是有据可循的,就是太阳黑子所在的区域,通常就是爆发太阳耀斑爆发的区域,早些时候NASA拍摄到的“太阳笑脸”,其实就预示着将有猛烈的太阳耀斑爆发。
日冕物质抛射的本质是带电粒子——主要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它就是我们两极出现极光的原因。
除了极光之外,两者还会对地球造成一些影响,太阳耀斑会电离上层大气,这会导致无线电、GPS这些通讯设施无法正常运行,而日冕抛射会影响地球磁场制造感应电流,这会导致用电设备故障并瘫痪。
目前已记录到的,最猛烈的太阳风暴可能是1859 年所谓的卡灵顿事件,当时还好没有电网、卫星这些设施,所以受到影响不算显著,但它至少制造了8天的恶劣天气。
1859 年卡林顿事件期间在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记录的磁力图
比较知名的还有,1989年的一次,导致加拿大魁北克省整个配电网故障长达9个小时,2003年的一次导致两颗卫星失灵,全世界的电网和通讯都中断。
毫无疑问,太阳风暴会对地球造成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非常容易被其破坏,而且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极限值到底是多少。
所以,就这方面来说,这个预言也不算空穴来风,不管发起预言的出于什么目的,他肯定知道现在是太阳活动周期的活跃阶段。
但是,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太阳风暴有能力摧毁人类文明。
如果太阳风暴的影响确实非常显著的话,那么它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些痕迹,很明显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里可能并没有出现过,至少现在我们没有发现。
其实,以地球现有的条件,太阳风暴的影响不会过于显著,主要要归功于我们的磁场和大气层。
无论是电磁辐射,还是带电粒子,它们的大部分要么被大气层吸收,要么被磁场阻挡并推向两极,真正能到达地面的不会太多,所以4月23日的预言估计不会实现。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西方国家,他们应该比我们更懂其中的科学道理才是,为什么还更加热衷于“世界末日”相关的预言呢?
其实,有很多学者研究过这个,也得出过许多结论,西方人确实比我们更加热衷于这些“末日预言”。
预言能够出现的原因,其实是和我们的欲望有关,当我们被生存压力困扰的时候,就很容易设想通过自然力量去改变。
这种欲望是天生的,所以预言其实是全世界老百姓都热衷的事,就算是再不合理的也总会有人相信和追捧。
西方人更加热衷“末日预言”和他们的文化有关系,“末日”几乎是他们信仰的一部分。
但需要的注意的是,发起预言的人往往都有自己的目的,历史已经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这个事实了。
世界地球日:探访人类起源地
从上世纪前半叶开始,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人类的记录,其中最古老的当属上世纪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距今350万年的南方古猿化石——“露西”,此外还有在坦桑尼亚东北部莱托里地区发现的36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脚印。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考古界有着众多的研究和争论,但根据目前掌握的化石证据,早于180万年前的都只发现在非洲,而且绝大多数发现在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中,所以我们还只能说人类最初的起源地在非洲,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古人类的化石和遗迹在东非大裂谷呢?东非大裂谷的火山作用和古人类的演化东非大裂谷全长6500千米,像一个巨大的“之”字形纵横盘绕在非洲大地上,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和演化对东部非洲的地理环境、气候和植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裂谷内的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造成了地壳抬升并导致气候的变化,与裂谷形成前温暖湿润的森林相比,这里变得越来越炎热和干燥,树木稀少,成为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环境的变化为古人类的演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位于肯尼亚境内的图尔卡纳湖盆地被称为人类的摇篮。
最近,在当地发现了一些食草性古生物的牙齿,揭示出这个地区在“人属”首次出现时所具有的独特气候条件。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米克尔团队,通过研究该地区食草型古动物牙齿化石,推算出这个地区800万年前的气温和降水情况。
研究数据显示,整个东非地区曾在“人属”出现的时期(约300万~200万年前)变得十分干燥,而图尔卡纳湖盆地干涸得更早一些,在那里进化的物种更能适应之后普遍的干燥环境。
这让图尔卡纳盆地变成了“物种加工厂”,成为新物种诞生之地。
虽然气候变化在人类进化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还不是很清楚,但气候变化确实会影响动物的食谱。
此外,人类物种史上的灭绝和迁徙似乎都与不稳定的气候状况有关联。
一些研究学者认为人类大脑变大和双足进化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东非大裂谷的火山作用与古人类遗迹的保存奥杜威和莱托里古人类遗址位于坦桑尼亚恩戈罗火山台地的西坡。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陆续在该地区发掘了90多件古人类化石和上千件石器。
化石和文物埋藏在火山碎屑和火山灰形成的沉积物中。
许多学者对奥杜威和莱托里的地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奥杜威的熔岩和凝灰岩形成于204万~183万年之前的火山喷发。
莱托里的下部地层岩石的喷发时间介于430万~376万元之间,而上部岩石的喷发时间介于376万~349万年。
火山灰中含有大量的铁、铝、铜、锌、镁、钙等微量元素,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又具有非常好的通透性,非常适合的植物生长。
可以想象,在300万年前,这里还生长着茂盛的灌木和草原,为动物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一群南方古猿穿过一片沼泽寻找食物,在他们身后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这时,不远处的火山突然喷发,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使得动植物迅速死亡。
大量的火山灰被喷射到空中,遮天蔽日,雷电交加。
随后火山灰降落到地表,覆盖在动植物的尸体之上,将当时发生的灾难深深地埋藏了起来。
结 语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称,“东非大裂谷产生后,地理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这推进了生物进化的进程,人类的出现也成为了可能。
尼罗河与地中海优越的地理环境,也使古人类从非洲走向世界各地成为可能”。
非洲古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与东非大裂谷的地质活动密切相关。
东非大裂谷剧烈的构造运动,造成东非高原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气候的变化刺激了生物进化,最终导致古人类的出现。
而强烈的火山喷发,在短期内引起动植物的大量死亡,喷发的火山灰降落在地表,为古人类化石和遗迹的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一次观察到白矮星的X射线爆炸现象
这种死亡的太阳有时会在一次超热的爆炸中恢复活力并产生一个X射线辐射的火球。
来自包括图宾根大学在内的几个德国机构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纽伦堡大学(FAU)的领导下第一次观察到了这样一个X射线光的爆炸。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幸运的巧合,真的,”来自FAU天文学机构的Ole König指出“这些X射线闪光只持续几个小时,几乎不可能预测,但观测仪器必须在准确的时间直接对准爆炸。
”他跟Jörn Wilms博士教授和来自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图宾根大学、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和波茨坦莱布尼茨天体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一起在《自然》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这次观测的文章。
这种情况下的仪器是eROSITA X射线望远镜,它目前位于离地球一百五十万公里的地方,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调查天空中的软X射线。
2020年7月7日,它在天空中的一个区域测量到了强烈的X射线辐射,而这个区域在4小时前是完全不显眼的。
四小时后,当X射线望远镜测量天空中的同一位置时辐射已经消失了。
由此可见,之前完全过度暴露在探测器中心的X射线闪光一定持续了不到8小时。
像这样的X射线爆炸在30多年前就被理论研究所预测,但直到现在还没有被直接观察到。
这些X射线的火球发生在太阳的表面,这些太阳在用完大部分由氢和后来在其核心深处的氦组成的燃料之前其大小跟太阳相仿。
这些太阳的尸体不断缩小,直到剩下白矮星,它们的大小跟地球相似,但其质量可能跟我们的太阳相似。
“想象这些比例的一种方法是把太阳想象成跟苹果一样大小,这意味着地球将跟针头一样大小并以10米的距离围绕苹果运行,”Jörn Wilms解释道。
来自图宾根大学的Victor Doroshenko博士补充称:“这些所谓的新星确实一直在发生,但在大多数X射线发射产生的最初时刻探测它们真的很难。
不仅闪光的持续时间短是一个挑战,而且发射的X射线的光谱非常软。
软X射线的能量不大,容易被星际介质吸收,所以我们在这个波段不能看得很远,这就限制了可观察的物体的数量--无论是新星还是普通的太阳。
望远镜通常被设计成对较硬的X射线最有效,因为那里的吸收不那么主要,而这正是它们会错过这样一个事件的真相!”Victor Doroshenko总结道。
另一方面,如果要把一个苹果缩小到针头大小,那么这个微小的颗粒将保留苹果相对较大的重量。
Jörn Wilms继续称:“来自白矮星内部的一茶匙物质很容易就具有跟一辆大卡车相同的质量。
由于这些烧毁的太阳重要由氧和碳组成,我们可以把它们比作在宇宙中漂浮的与地球同样大小的很大钻石。
这些珍贵宝石形式的物体温度很高,会发出白色的光芒。
然而这种辐射非常微弱,从地球上很难探测到。
除非白矮星伴随着一颗仍在燃烧的太阳,也就是说,当白矮星很大的引力从伴随的太阳外壳中吸引氢气时。
FAU的天体物理学家Jörn Wilms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氢气可以在白矮星的表面聚集成一个只有几米厚的层。
”在这层中,很大的引力产生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非常大,以至于大到导致太阳重新点燃。
在一个连锁反应中,它很快就会发生很大的爆炸,期间氢气层被炸掉。
像这样的爆炸的X射线辐射就是2020年7月7日击中eROSITA探测器的真相,产生了一个过度曝光的图像。
“对来自白矮星大气层的X射线辐射的物理来源的理解相对较好,我们可以从第一原理和精致的详情中建立它们的光谱模型。
将模型跟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可以了解这些物体的基本属性,如重量、大小或化学成分,”来自图宾根大学的Valery Suleimanov博士说道,“然而,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的问题是,在30年没有光子的情况下,我们突然有了太多的光子,这扭曲了eROSITA的光谱反应,eROSITA的设计则是为了探测数以百万计的非常微弱的天体,而不是一个但非常璀璨的物体”,Victor Doroshenko补充道。
Jörn Wilms则表示:“利用我们最初在支持X射线仪器开发时拟定的模型计算,我们能在一个复杂的过程中更详细地分析曝光过度的图像,从而获得一个白矮星或新星爆炸的幕后观点。
”根据这些结果,,这颗白矮星的质量大约相当于我们的太阳,因此相对较大。
爆炸产生了一个温度约为327,000摄氏度的火球,这使其温度为太阳的60倍。
“这些参数是通过将X射线辐射模型跟Valery Suleimanov和Victor Doroshenko在图宾根创建的非常热的白矮星所发出的辐射模型相结合,以及在FAU和MPE进行的远远超出规格的制度下对仪器反应的非常深入的分析而获得的。
我认为这很好地说明了现代科学中合作的主要性--以及德国eROSITA联盟中广泛的专业知识,”来自图宾根大学的Klaus Werner教授博士补充道。
由于这些新星很快就耗尽了燃料,它们会迅速冷却,X射线辐射则会变得更弱并直到最后变成可见光,其在eROSITA探测到的半天后到达地球并被光学望远镜观测到。
Ole König指出,随后出现了一颗看似璀璨的太阳,这实际上是来自爆炸的可见光且非常璀璨,以至于在夜空中可以用肉眼看到它,“像这样看似‘新星’的现象在过去也曾被观测到过。
由于这些新星只有在X射线闪光后才干看到,因此很难预测这种爆发,当它们撞上X射线探测器时重要是靠运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