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十大灵异事件 最凶的地方你有胆子去吗?

【菜科解读】
你应该有听闻过在战前,高街的位置是一间癫疯传染病的病院,病人需要完全隔离,所以进去的病人几乎九死一生,怨气十足。
二战后,日军把医院从救人的病院变成通往地狱的刑场,无数的中国人在此被杀,成为闹鬼的主要原因之一。
谣传不少到高街鬼屋探险的人士,圴会看到一个已经拆去的阁楼,而阁楼亦是当年日军进行绞刑的地方。
高街鬼屋作为医院和刑场的前身,荣登为香港猛鬼地点首位。
2. 必列者士街必列者士街,同样是位于港岛区。
必列者士街的闹鬼原因,与高街鬼屋闹鬼原因差不多。
在二次大战中,香港被日本占领期间,必列者士街成为日军的军营。
日本投降后,日本士兵宁死不屈,选择在军营中集体自杀。
自此,不少必列者士街附近的居民,在深夜时分都听到步操声,甚至谣传街上全是日本军旗。
3. 运头塘村
日本人占领香港时,的确为香港留下不少闹鬼地。
大埔的运头塘在二战时,是中国人被日军斩头的刑场。
由于当时被行刑的人太多,所以每天被行刑的中国人人头均会被木头车运往另一地方埋葬,其中运头塘村便是木头车必经的地方。
直到现在,不少人晚上都会听到木头车的声音。
4. 东堤小筑
位于长州的东堤小筑现已停止营业,虽然不是著名的五星级酒店,却是全港知名的渡假旅馆。
东堤小筑不仅因为邻近东湾泳滩而环境优美,更因九十年代不少人接连在东堤小筑内烧炭自杀,令小筑成为知名的烧炭自杀胜地,增加一点神秘感。
5. 洪水桥
洪水桥,是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它亦有一个别称,叫作猛鬼桥。
谣传早年有一班学生在这儿旅行,但突如其来的洪水将这班学生冲走。
事件发生后,有人看到有一些白濛濛的人影在桥上晃动,信不信由你…
6. 太古广场
太古广场的前身是金钟兵房。
传闻地库中一条长电梯最为猛鬼,保安员甚至可以用闭露电视看到日本军人步操的情况,相当吓人。
7. 荔枝庄
义庄一直是猛鬼故事的热门地点。
位于西页的荔枝庄,传闻当年有一个义庄,专门放置无人认领的尸体,所以特别多灵异事。
谣传晚上,棺材内的尸体便会破棺而出,像电影一样。
荔枝庄现时在已无人居住,只馀下祠堂,由李先生把守。
8. 大坑
谣传当年大坑有一大坑渠,一次山洪暴发,将几个小孩冲走。
小孩被发现时,尸体已被洪水冲得不似人形。
传闻当时有人在晚上被小孩抓到坑内,形成青瘀色的瘀痕。
不过,在政府加建行人桥后,情况已不复见,传闻现时但仍会听到小孩的嬉戏声。
9. 香港大学宿舍
香港大学宿舍石梯前的四不像,传闻学生接触过之后,都会有不祥的结果。
传闻多年前有学生不相信,竟然顶撞石像,结果死于非命。
10. 前清水湾电视城
清水湾电视城自搬到将军澳后,便有鬼故传出。
传闻在电视城古装街内出现穿古装的鬼魂进行婚礼。
又有传女厕有鬼手送上厕纸,大家回看经典剧集时真的要落足眼力。
陆生植物的进化改变了地球的大陆组成
种子蕨植物“中华叉羽叶”在中国华南的新发现及意义
自1878年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研究历史,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然而,由于化石标本保存条件及形态特征认识的限制,对该植物的分类属性尚有争议,一些欧洲学者主张将其并入另外一种种子蕨植物枝羽叶属(Ctenozamites)。
该属在中国的研究历史首次开始于徐仁先生1950年命名的中华叉羽叶(Ptilozamiteschinensis)。
该植物最早发现自我国湖南,并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和古地理学指示意义。
由于过去缺少完整标本和角质层解剖构造技术,中华叉羽叶被欧洲学者并入到假篦羽叶属(Pseudoctenis)。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许媛媛,在导师王永栋研究员和祝幼华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张筱青博士、鲁宁博士、李丽琴博士,以及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以及西南石油大学团队合作,对新近发现自中国华南的中华叉羽叶植物化石新材料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取得了新认识,并据此深入分析了其化石记录和时空分布特征。
该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古植物与孢粉学论评》(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新发现的化石标本采集自四川广元和广东花都地区的晚三叠世瑞替期地层,距今约2.03亿年左右,保存有二次羽状复叶和角质层微细构造。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华叉羽叶新材料的深入剖析并结合已报道的叉羽叶属化石信息,否定了此前欧洲学者将中华叉羽叶归入到假蓖羽叶属(Pseudoctenis)的观点,并对其形态特征和角质层构造进行了补充修订。
新材料还揭示出中华叉羽叶小羽片顶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种内变异性,表现出或呈钝圆或具有2–4个的小锯齿(图1,2);表皮细胞呈矩形且排列规则,双面气孔型,但以气孔下生为主,气孔器单唇型,保卫细胞明显下陷,为4–7个副卫细胞环绕(图3)。
研究团队还对中国已发现的叉羽叶属植物化石进行了详细比较和全面评估,提出中华叉羽叶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蕨叶形态,这对于认识和探究该植物的形态及生长发育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植物化石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人员认为中华叉羽叶具有重要的地层时代指示意义(图4)。
该植物仅局限分布于中国晚三叠世的南方植物区,且在瑞替期最为繁盛,至今未在其它年代地层和地区有确凿的化石记录。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和自主项目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Yuanyuan Xu, Mihai E. Popa*, Xiaoqing Zhang, Evelyn Kustatscher, Ning Lu, Liqin Li, Jianli Zeng, Tingshan Zhang, Yongdong Wang*, 2022. Ptilozamiteschinensis (Pteridospermopsida) from the Late Triassic of South China with considerations on its intraspecific variabil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304: 104727.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2.1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