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计划让犹太人在中国东北复国
【菜科解读】
“河豚鱼”之死
在遥远的东方,流浪了两千多年的犹太人终于得到一个从天而降的机会:在中国建立一个“犹太国”。
但他们并不知道,在吞下诱饵的同时,自己已经成为日本人砧板上的“河豚鱼”——鲜美,但含有剧毒。
1938年12月5日,东京。
应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要求,日本首相近卫文?、外务大臣有田八郎、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大藏大臣兼通商产业大臣池田成彬,齐集一堂,举行内阁会议。
会议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讨论到深夜,多方争论不休,最后终以典型的东方人的方式达成共识。
一个代号“河豚鱼”的计划正式出炉。
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日本将与在华犹太人合作,以帮助犹太人在哈尔滨完成“复国梦”的条件,换取犹太人对日本战争的资金支持。
苦难的开始
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大批在俄国遭受迫害的犹太人流亡到中国,逐步聚居到哈尔滨。
到20世纪20年代初,哈尔滨的犹太人增至两万余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大批金融、工商、律师、医生、文化、艺术界犹太精英的到来,也迅速推进了哈尔滨的发展。
这个原本是小渔村的地方,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已变成了与京、津、沪、杭相媲美的大城市。
颠沛流离的犹太人,历经种种苦难,终于在遥远的东方,获得了一个相对宁静的角落。
但这种暂时的平静,被日本人的入侵彻底改变了。
1932年7月起,滂沱大雨连下27天,松花江水暴涨,江堤决口,市区全部被淹,到处一片汪洋。
一时银行停业、商户关门、电话断绝,整个哈尔滨变成了一座水中孤城。
道外、道里区十余万罹于洪灾的难民蜂拥至南岗、香坊等高地,大多露宿于乡间田野,衣衫单薄、无一物覆盖者多矣。
风雨中,啼饥呼寒之声不绝于耳,其状惨不忍睹。
犹太人社区在犹太社团的组织下,成立了救护队,对难民进行紧急救助。
8月末,洪水渐退,然而虎列拉、猩红热、白喉、麻疹等传染病又大规模爆发。
犹太社区又组织医生考夫曼等五人参加哈市防治霍乱小组,对灾民进行救治。
天灾尚可应付,但人祸则完全力不从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灾正是人祸之结果与反映。
是年2月5日,日军多门第二师团攻占哈尔滨。
日军进城之后,烧杀抢掠,外来侨民亦不得幸免。
犹太人因为其经济实力雄厚,更成为日本人眼中的肥肉,很快日军便“接收”了大批犹太企业商号。
哈尔滨的白俄流民看到机会来临,立刻依附于日本宪兵队,成立所谓“俄国法西斯党”,宗旨就是要消灭哈尔滨的犹太人。
他策划了一系列绑票杀人勒索案,主要针对犹太富商。
被绑架并且撕票的,有中央大药房的老板科夫曼,以及中国大商人穆蔚堂等。
其中最著名的绑架案是所谓“谢苗?卡斯普绑架案”。
8月,犹太青年钢琴家谢苗?卡斯普从法国学成归哈,被白俄法西斯分子绑架,向其父勒索30万赎金未果而惨遭杀害,引起群情激奋,但凶手最终无罪释放。
亚伯拉罕?考夫曼,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悲从心来:自己和自己的同胞,恐怕要面临一场无法避免的浩劫。
事实仿佛正在印证考夫曼的担忧,犹太人的企业一家接一家被日本人抢收,住宅和建筑物被日本人占为己有。
针对犹太人的烧杀抢奸屡屡发生,很多犹太家庭陆续逃离这座城市,到上海或者其他中国城市,少数人甚至宁可回苏联也不愿待在日本人控制的地盘上。
两千多年来犹太人经历的苦难,仿佛又轮回回来了,一切似乎都是在劫难逃。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日本人从魔鬼变成了天使,突然对犹太人极为友善,温情脉脉一团和气。
“化敌为友”
变化始于1934年,日本外交刊物上刊登了钢铁大王鲇川义介的文章《一项邀请五万德国犹太人来“满洲国”的计划》,该文在日本出版界和犹太人刊物上被重点推介,日本国内的反应相当积极。
鲇川义介撰写此文并非偶然,其实是放出了一只试探性的气球。
在此之前,他频频与日本银行副总裁高桥是清、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总裁松冈洋右、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莞尔、陆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等人举行秘密会晤,以及多次会见安江仙弘、犬冢惟重、?口喜一郎等少壮派人物,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满洲”的建设问题,话题时常转到犹太人上面。
而这篇文章,其实是这帮日本“满洲”派实权人物、工商企业界巨子,以及“犹太问题专家”共同炮制的产物。
“满洲”丰富的矿藏和原料、广袤的土地、尚未开发的巨大空间,这些都被日本觊觎已久。
当年日本对沙俄发动日俄战争,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沙皇控制下的广大而空旷的中国东北土地。
1929年国际性经济崩溃冲击之后,随之而来的世界性大萧条,使得东京决策层更加渴望得到“满洲”,从而解救危机。
这其中实力最强大也是呼声最迫切的当属关东军“满洲派”,他们力主回归传统方式,要求在大陆扩张,第一步便是攻占“满洲”,建立扩张基地。
如愿抢得“满洲”之后,日本人才发现自己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开发“满洲”。
首先是资金缺乏,在经济萧条的年代,很少有国家能够幸免此难;其次是移民工作遇到难题,无论如何劝诱,日本国内的剩余人口也不愿移民“满洲”;最后,日本对中国的入侵,实际已经打破了西方在中国利益的垄断格局,这引起西方国家对日本的集体性孤立和排斥,日本外交举步维艰。
此时,日本人想出了一步“活棋”——犹太人。
在日本人心目中,“犹太人”是财富的代名词,这一印象来自1904年日俄战争。
犹太巨贾耶柯勃?歇夫出于对沙皇尼古拉二世虐杀犹太人的仇恨,先后四次筹款共计2000万美元赞助日本军队,本已陷入窘境的日本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沙俄,从此迈入世界军事强国行列。
日本人坦言:没有歇夫的帮助,就没有日本的胜利。
此外,犹太人在美国拥有特殊地位,美国的政府基本被犹太人在幕后把持,经济、法律、媒体各关键领域更是全由犹太人掌握命脉。
如果能博得犹太人的好感乃至支持,日本在美国乃至世界上的外交窘境就会好转,从而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它的头号假想敌苏联。
还有,欧洲排犹活动愈演愈烈,大批有知识、有技术、有资金的犹太人被迫背井离乡,而肯接纳他们的国家并不多。
如果能将这些人弄到“满洲”来,发挥他们的能量,开发“满洲”就不再是难题,而此举更能提升日本的外交形象,树起一柄“人道主义国家”的大旗。
当然,在欣喜同时,犬冢惟重不忘提醒自己的伙伴:犹太人就像河豚鱼,鲜美,但是含有剧毒。
烹调得好,可以大饱口福;稍有闪失,将被置于死地。
传说中犹太人阴险狡诈,他们在密谋夺取世界,日本人对此深信不疑。
于是,所谓“河豚鱼计划”悄然出台,了解内情的,只有前述几个日本人。
而日本人对犹太人和外界所宣称的,仅是表示要接纳欧洲逃难犹太人来“满洲”,为他们设立定居点,以彰显日本人道主义关怀之温情。
日军初入哈尔滨的野蛮行径,逼走了差不多七成的犹太人。
河豚鱼计划的策划者们明白:要顺利实施计划,必须重新将哈尔滨乃至“满洲”变为犹太人的天堂。
负责此事的是安江仙弘,他多次拜访哈尔滨犹太社区,与考夫曼建立友谊。
他表现的态度极为真诚,又不过分殷勤:绝不主动帮助犹太人解决问题,但当犹太人提出请求时,便义无反顾全力解决。
如此一来二去,很多犹太人便相信了日本人是真的改变了,而另一些心存疑惑的,也乐得顺水推舟——谁会跟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过不去呢?
生活终于回归平静,然而想起远在欧洲正遭受磨难的同胞,考夫曼并未满足。
我们已无从得知他当时面对日本人的殷勤是何般心境,是真心感激,还是加以利用,拟或兼而有之?可以肯定的是,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与日本人合作,给那些陷于生死关头的与他同根同源的锡安山下的子民们一条生存的路。
而他是否想到同样在日寇铁蹄下生死挣扎的另一个苦难的民族,是否想到脚下这片乐土已经浸透那个苦难民族的血泪?历史与人性的复杂性在此交汇,斯人已逝,往事如烟,道德判断其实是那么脆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