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能生的一位皇子,竟然有一百多个孩子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3 点击数:
简介:众所周知,在古代,的后宫佳丽三千,这只是夸大了,不过实际数量也绝对不少,相对应的皇子也就多了,但是史上最能生的竟然不是皇上,而是一个诸侯王,他就是,一生一共有着

【菜科解读】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后宫佳丽三千,这只是夸大了,不过实际数量也绝对不少,相对应的皇子也就多了,但是史上最能生的竟然不是皇上,而是一个诸侯王,他就是,一生一共有着120名儿女,要是搁到现在,他的身家怕是连罚款都交不起吧。

其实,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是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的哥哥,西汉的一位诸侯王;刘胜十一岁时就被其父刘启封为中山王,在位时间四十三年,享年五十三岁,死后被追封位“中山靖王” 据《汉书》中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意思就是刘胜这个人贪酒好色。

刘胜好女色在当时颇为出名,但刘胜对于权势并无太大的追求,只热衷于享乐。

他在自己的家中供养了许多的舞姬,一边喝酒一边欣赏舞女跳舞,经常不理政事。

他同母的亲哥哥赵敬肃王经常指责他生活糜烂,不理政事,根本不配做藩王。

但刘胜并未因哥哥的指责而有所改变,每天依旧纵情酒色,过着极度奢靡的生活。

据有关资料记载,刘胜一辈子生了120多个儿子,最受宠的大约有二十来位,而在刘胜死后,这二十来位儿被汉武帝封为列侯。

或许是奢靡的生活过得太久了,时年五十三岁的刘胜就离世了,在他死后被追封谥号“中山靖王”。

刘胜还在世时就将他的墓地修建的无比华贵,去世后更是陪葬了许许多多的玉器和瓷器和大量的金银珠宝,其中更是出土了传说中的无价之宝“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用玉片进行打磨和钻孔,再用金丝线连接,最后做成金缕玉衣。

刘胜所穿的“金缕玉衣”玉片有2498片,串起来的金丝有1100克,加起来有两斤多的金子,真是太奢侈了 小编真是羡慕他有如此昂贵的陪葬品,但是看到他如此早就魂归极乐,也就没有那么想了,毕竟没有那福气可以去享受啊! 随机文章鲨鱼为什么怕海豚,鲨鱼为什么不吃海豚(海豚完胜鲨鱼/屌炸天)霍金预言实现过几次,人工智能将慢慢取代人类(地球已经进入慢性死亡)流川枫和樱木花道的关系,情敌冤家也是朋友/最后的击掌是最完美的结局黄皮子真有这么邪门么,能够附身人体做善事/也能够附身人体报仇为什么太阳白天出来,月亮晚上出现原因(太阳光太强看不到月亮)

历史上总共有多少个黄国?分别都在什么地方

位于今山西境内的黄国 晋地的黄国位于汾水流域,为了简单区别,我们称之为汾水之黄,是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赢)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

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

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

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

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

汾水黄国故城所在地 台骀治好汾、洮两水后,人民得以安居。

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

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

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

其中里面的黄国,是最杰出的一个。

所在之地汾、洮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

这一带是古黄国的故地。

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位于今河南境内的黄国 河南潢川的这个黄国我们称之为潢川之黄,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

为后代所建。

最早记载这个黄国历史的当推《》。

潢川黄国位置图 我们已知道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

伯益死后,朝与伯益后裔族的斗争并没有结束。

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

《竹书纪年》记载:"(夏)后相(第五代国王)三年,征风夷、黄夷。

"这个黄夷,就是指的黄国。

由于黄国参加了东夷集团反抗夏王朝的斗争,所以被夏国王政权所征伐。

黄国与东夷的反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8代国王姒芬时期。

《竹书纪年》因此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

"以当时战争双方夏王朝与九夷之间的实力差距,我们可以推算这场战争之后,黄国应该是被夏王朝征服了。

潢川黄国故城 公元前16世纪,原属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迅速崛起,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

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一直受夏王朝的压迫。

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时期,黄国人便立即投奔到商人一边。

中记载,许多黄国人参加了商族灭夏队伍,其中就有杰出的黄尹阿衡。

进入后,黄国成为商的小盟国,商王朝的帝王还曾到黄国巡视、占卜,如卜辞有"王寅卜……王贞:王其至于潢、霍,亡灾。

"这里的潢、是地名兼国名,潢就是黄国也就是今河南潢川地区。

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取代商朝,对商朝古黄国采取承认的政策,容许其继续存在。

但西周时期黄国的历史各类经、典都没有记载,无从测知。

到两周之际,黄国才又开始出现在经、典中。

当时南方的荆蛮日益强大,不断向四周扩张势力,淮、汉流域的诸小国都面临着被吞并、消灭的威胁。

这时候迫于压力,黄国加强了与各赢国的同盟,并与周王朝在汉东的代表随国结成同盟,始终不屈服于楚国的压力,并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

黄、随的抵制使楚国人很恼火,于是,楚国便在这一年派遣章远出使黄国,抗议、谴责黄君拒不参加沉鹿之盟的行动,同时又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但和随国打了两年,最后也只好与随国讲和而去。

可见当时黄、随同盟的势力颇为强大。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与同姓小邦江国一道参加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十里处)之盟会,次年又参加阳谷(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反楚同盟。

公元656年,黄国便与齐、鲁、宋、卫等同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惹恼了楚国。

楚人立即进行报复,决定灭掉黄国。

但黄国的统治者此时仍自恃与中原大国的同盟,错误地认为有齐、宋等中原大国的庇护,楚国便不敢轻易进攻自己,遂放松警惕。

这样,楚国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便于公元前648年,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

可怜黄国既不设防,而依恃的齐、鲁等中原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终以悲剧告终。

历史上建国达一千四百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位于今湖北境内的黄国 湖北境内的这个黄国,是近年来国内先秦楚国史的研究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发现。

楚史研究者称为“西黄”。

《左传·庄公十九年》载:巴人伐楚,率兵抗敌,但被巴人打败。

当时楚国有个传统,败军之师是不能入城的。

所以等到楚文王率师回都郢城时,元老鬻拳不许入城。

于是,楚文王只得以新败之师转而攻打黄国,结果败黄国军队于躇陵,这时,文王才得以入城。

这个被楚文王打败的黄国,就在今宜城东南汉水流域。

楚成王时,楚国逐渐强大并扩张势力,吞占汉东之地。

在约公元前7世纪中叶,这个“西黄”被楚国消灭了。

这个黄国,很可能是陆终或昆吾之后所建立的黄国。

为什么楚史研究者会认为楚文王打败的不是潢川地区的黄国,而是另一个黄国呢,我们先要确定一下此时楚国国都的郢城是在哪里,《楚史》载:“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郢(今宜城楚皇城),也许这是武王的遗命而由文王付诸实施的。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称:“或正式都郢乃在此时(楚文王元年),而事实的迁郢则在十年前(武王晚期,公元前703至前699年)”。

宜城是个小城,可能大家没注意,看看百度的介绍:宜城,简称宜,襄阳下辖县级市。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东接随州、枣阳,南接钟祥、荆门,西邻南漳,北抵襄阳。

也就是说,宜城离襄阳不远。

楚文王时期国都现今地宜城 再来看看潢川黄国与楚国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图为证: 知道了楚、黄的相对位置,再想想襄阳与黄国的距离,联系到楚文王在与巴国劳师远征之后后勤短缺,加上新败之师,文王此时不可能再次来个劳师远征,跑去河南打仗,要想凑个胜利的好兆头进入都城,正常情况下肯定是选个离得近,又好欺负的小国打,所以《左转》在这里记载的黄国肯定不是潢川的黄国,更不是山西汾水那里的黄国,应该是离郢都宜城不远的一个黄国。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楚文王时期在郢都附近,也不需要有多近,至少打个胜仗跑个来回不费多大力的距离上有个黄国,也即是大概在湖北境内的江汉平原地带。

至于这个黄国的具体位置,现在还有争论,一说就在宜城附近,二说在现在的武昌一带,笔者倾向于宜城一说,毕竟武昌离襄阳也不近啊,加上当时交通不方便,更何况楚文王当时肯定也是急着回家,不会跑去武昌打仗,所以湖北的黄国应该在现今宜城附近。

随机文章韩国饮食文化的100 个事典祭祖、新年必吃的「年糕汤」Insei:古代日本的隐秘政府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目的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几率二十五万分之一,或发射飞行器改变其轨道揭秘印度2018登月计划,阿三开挂仅靠960万美元登月(牛飞了)

明末大鼠疫简介 该鼠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明末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

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

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和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

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是的“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

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根据华北地区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记录,在其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

近十年之后,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

异常寒冷的气候频繁引发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成为波及全国范围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成为明王朝崩溃的根本原因。

背景 生态破坏 历载,自明嘉靖始,明朝与蒙古边境之间常有变乱,致使许多汉人被俘或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的牧场被开垦为农田,改变了牧场的生态环境。

其中,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生存空间被压缩,人与鼠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

气候异常 同时,明朝末年恰又是旱灾频发的年代,万历期间曾有过三次大旱且均引发瘟疫;崇祯十四年,再遭大旱且历时4年。

旱灾肆虐,逃荒保命的不只是难民,老鼠也需到处寻找食物,较大数量的老鼠进入人类的居住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鼠疫杆菌通过寄存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将病毒传染给了难民,而难民的迁徙流动又使病毒延伸到更大的地域。

华北地区作为明末农民战争后期的主战场,天灾人祸并至,明末大瘟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酝酿。

1618年,万历46年,广东下起了大雪,这标志着“小冰河时期”的开始,从这时开始中国遭到了持续干旱和低温的侵袭,到1638年,崇祯11年,漕河干枯,1640年,崇祯13年,黄河干枯了,而长江和淮河竟然已经全部封冻。

朝末年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进入小冰河时期,全国性的旱灾蝗灾和鼠疫长年反复上演。

对于一个庞大的农业国家根本无力抗拒这种打击。

伴随着自然灾害而来的是内部的暴动,东北和西南地区发生的叛乱。

崇祯10年-14年,中国华北地区连续4年大旱。

崇祯14年,在山西北部一个春季干旱荒野上的午后,一只因为体内鼠疫菌正在大量繁殖,而堵塞消化道无法吸血的跳蚤,跳上一只灰老鼠身上拼命的叮咬它,这时大量的鼠疫菌进入被叮咬的灰老鼠体内。

于是鼠疫菌在这个身材比跳蚤大无数倍的新家更加快速的繁衍,十多个小时以后,灰老鼠开始出现高热症状,它的内脏开始溃烂出血。

在灰老鼠死时,它体内的大量鼠疫菌开始转移到附件的其他老鼠身上,随后从一个老鼠家庭向另外的老鼠家庭传染。

常年干旱食物减少,老鼠们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很快整个地区,都布满了鼠疫菌。

干旱缺水也导致了鼠疫菌以更快的速度繁殖。

很快成群结队的带菌老鼠由于高热导致身体炎热难忍,它们到处寻找水源拼命的喝水。

于是为了寻找水源,老鼠们集体出发,开始了向搬家的历程,在这个旅程中更多被感染的老鼠加入了搬家大军。

崇祯14年夏天,中国内地突然出现大群大群的老鼠互相咬着对方的尾巴成群结队渡过江河险阻,进入安徽,河南,河北等诸省。

50%的崇祯年份都是大旱,大旱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国民体质严重下降,卫生条件极度恶化。

在这一年崇祯14年,中国内地还是普遍大旱,在河北春季几乎无雨,老鼠大军找不到水喝继续向更南的南方进军。

同时饥荒中慌不择食的人们开始偷吃老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吃成片死在路边的老鼠,横扫全国的鼠疫大爆发终于开始了。

于是在中国的史书上留下了,崇祯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

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

京师大疫,天津大疫。

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

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

山东青州,济南,德州,泰安相继发生大疫。

安徽大疫,青蝇大如枣,凤阳府,安庆府,庐州府相继被鼠疫攻陷,死者最多的地方死亡人口达到90%,于是庐州府,就是现在的合肥一带,民有绝户,繁华大街如同静夜,无人行走。

流民因素 气候变化还会导致瘟疫的流行。

由于大规模的流民出现,瘟疫在明代后期也日益猖獗。

据《》记载,从1408年到1643年,发生大瘟疫19次,其中1641年流行的一次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

当时著名医学家在《瘟疫论·原序》就着重指出:“崇祯辛已(1641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

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

” 随机文章昆式战斗机存在吗,专家认为数百年人类才有技术制造土星为什么不能住人,温度太低仅-130.15℃(表面为液态气体)人类世界其实是个程序,整个宇宙都是外星人进行模型试验为什么中国没有龙卷风,美国是龙卷风之乡/每年会发生2000多起龙卷风为什么太空看不到星星,太阳系以外的都是假象(谣言/阴谋论)

加入收藏
               

历史上最能生的一位皇子,竟然有一百多个孩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