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木乃伊,难道外星人在古代就统治了埃及?

难道
【菜科解读】
埃及作为木乃伊文化非常盛行的地方,出土了很多木乃伊,但是有一具木乃伊非常特别,疑似是外星人木乃伊。
难道外星人在古代就统治了埃及?
据外媒报道,这个木乃伊在辛努塞尔特二世金字塔的密室里被发现,其遗体被亚麻布衣物覆盖,这个生物眼睛巨大。
辛努塞尔特二世约前1897年—前1879年在位,是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他在埃及大规模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这个木乃伊在辛努塞尔特二世的墓穴里被发现,被认为是这位法老的亲信之人,如果这是个外星人木乃伊,那么他在生前可能是这位法老的顾问。
古代埃及人崇拜的阿蒙神,他有着长长的帽子,有人认为,埃及人的神就是外星人,他们的长帽子是为掩饰其长长的脑袋。
在美洲的秘鲁,也曾发现一具据称是外星人的木乃伊,认为对这个木乃伊争论不休。
如果真有外星人木乃伊的存在,那么说明外星人在古代就曾到访过地球,金字塔建造和围绕其本身的种种谜团,也许就不难解释了,因为他们都是外星人的杰作。
继俄罗斯女子藏外星人尸体没多久,又一起外星人事件发生,网友惊呼“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秘鲁新出土木乃伊,再一次审视了外星人的存在,难道真的有外星人?亲,你相信吗?
这两木乃伊中的一个拥有奇大无比的头颅,它有50厘米,长度几乎等同于它的身体,这令人类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据悉,如此诡异木乃伊的发现地是秘鲁南部曲斯皮坎奇省的安德华利拉丝市。
人类学家称,它的眼眶远远大于正常人类。
此外,这个奇怪头骨的脑门尚未闭合,这是一岁以内人类幼儿的独有特征。
但矛盾的是,它同时拥有两颗大臼齿,这恰恰只存在于年龄稍大的人类。
据该木乃伊的发现者,雷纳托·达维拉·里克尔梅称,来自西班牙和俄罗斯的三位人类学家已经在上周抵达了库斯科博物馆,并对骸骨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
三位人类学家一致认为“它不是人类”,并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里克尔梅说:“虽然目前的评估尚不深入,但是很明显,这具骸骨的特征与世界上任何族群均不相符。
”
人类学家表示,通过对这具头骨遗存的右眼球组织进行DNA检测,将最终揭示它到底是人类还是外星人。
据悉,另外一具木乃伊并不完整,只有30厘米长。
它还没有脸,似乎被胎盘一样的组织包裹,呈现出胎儿的姿态。
《每日邮报》称,秘鲁此次发现的诡异头骨与好莱坞电影《印第安纳·琼斯与水晶头骨王国》中的一个圆锥形水晶头骨惊人的相似。
而在电影中,圆锥形头骨被证明正是外星人头骨,并拥有超自然能量。
对此离奇的发现,有的专家表示可能还存在另一种解释,即这是古代部落的一种塑造头骨术。
这种颅骨延长术可以追溯到9000多年以前,主要用于彰显部族隶属关系和社会地位。
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中(如玛雅人、北美当地人和澳洲原住民),头部塑造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平坦型、圆形和圆锥形。
为获得理想中的头骨形状,必须用布将头部紧紧裹住。
头骨塑型通常会在婴儿时期就进行,因为这个时候人类的头骨最柔韧。
如果想使颅骨扁平化,那么头部还会被置于两块木板之间。
一般情况下,被塑造颅骨的婴儿出生一个月后就会被用布裹住头部,并被固定大约6个月。
UFO目击者被警告:黑衣人竟然存在
从此以后,飞碟(Flying Saucers)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
同年7月8日,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的媒体登出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7月4日"空军在罗斯韦尔发现坠落的飞碟"。
这条新闻马上被各大报刊转载,进而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世界。
但军方很快出来辟谣,说:根本没有什么飞碟,坠毁的是气象气球。
这便是鼎鼎大名的"罗斯韦尔事件"。
半个月内连续发生的两件事情,以及后续铺天盖地的目击报告,直接引发了全美上下持续20年并蔓延至今的飞碟热。
据飞碟爱好者考证,从1947年12月开始,美国政府先后执行了"信号计划"和"怨恨计划",专门搜集飞碟与外星人的相关情报,并且评估外星人是否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规模最大也最为公众所熟知的是美国空军于1952年实施的"蓝皮书计划"(Blue Book Project)。
这项计划一直进行到1969年12月,共搜集并研究了12618件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不明飞行物)报告。
UFO的说法以及与之接触的几类方式就出自该计划。
蓝皮书计划最后总结说:大部分UFO报告都只是误认了自然现象(云、星星等)或是普通飞行物;少数几件是谎报;只有701件(约6%)被归类为原因不明。
古人很爱留胡子:难道是当时的潮流?
是否留胡子,在现代是个人审美观念问题,但在中国古代,胡子可是有很多“讲究”的。
秦汉人特喜欢留胡子,以“多须髯”为美;唐宋时染胡子大为流行,“好染髭须事后生”;南朝时出现刮胡子现象,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
而出家人剃除须发,不留胡子,则为“远离烦恼,究竟寂灭”……古人很爱留胡子古人管面部须发叫“胡子”始于何时?现代人“胡子眉毛一把抓”,将面部须发都统称为“胡子”,古人分得很细:嘴唇上的称“髭”,下巴上的称“须”,两边腮上的称“髯”。
故胡子又有“胡须”、“胡髯”、“髯须”等不同称呼。
成年男性的面部须发,为什么叫胡子?这一问题不少学者都曾考证过。
有一种观点是,“胡子”这一称谓或与古代少数民族“胡人”有关。
国学大师王国维即持此观点:“中国人貌类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
”胡人魏时多泛指西域人,隋唐后多指西北、北方的少数民族,男性胡人与中原人最大的不同是面部多长着大胡子。
早在秦汉时,人们已注意了胡人的体貌特征,《汉书·西域传》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其人皆深目,多须髯。
”或许因为胡人“多须髯”这个原因,“胡子”慢慢俗变为面部须发的代名词,但细究起来却不尽然,先秦时已称面部须发为“胡”了。
《诗经·豳风》中的《狼跋》一诗称:“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狼疐其尾,载跋其胡”,意思是老狼往前走踩着胡子,后退又被尾巴绊倒;后退又被尾巴绊倒,往前走踩着胡子。
可能是受到许慎《说文解字》“牛顄垂也”释文的影响,传统都将诗句中的“胡”,理解为颈下垂下来的肉。
实际上这是说不通的,哪有那样的垂肉?应是从颈颌垂下来的长毛,或是颈下垂肉上长的毛发,即所谓“胡子”。
古人很爱留胡子古人为什么喜欢留胡子?关于胡子问题,著名学者王力和沈从文曾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一场有趣的争论。
1961年,王力在《红旗》(第11期)杂志上发表《逻辑和语言》一文中谈了一个观点: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
对此,沈从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的数千字长文,认为古人并不一定必须留胡子。
针对沈从文的质疑,王力随后发表副题为“答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关于胡子问题》。
两位大家的观点究竟孰是孰非这里暂且不论,但古人喜欢留胡子是不争的事实。
古人对胡须的这种特殊情结,或许与对龙的迷信和崇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