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球独一无二几个因素其中也许有你知道的因素

但许多人仍然对地球这一特定行星情有独
【菜科解读】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近 5,000 颗系外行星,即太阳系以外的行星。
但许多人仍然对地球这一特定行星情有独钟。
鉴于迄今为止科学家对系外行星的了解,几种不同因素的组合似乎使地球变得独一无二。
下面来说一下独特的地方:
大小和位置 首先,菜叶说说,地球已经在一个特别舒适的位置。 尽管我们的太阳经历了 11
年的活动周期,但这颗恒星即使在其活动高峰期也不会对地球造成太大的破坏。 例如,这与红矮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红矮星以巨大的辐射爆发而闻名。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也很舒适,它的轨道平均距离为 92,955,807 英里(149,597,870
公里)。 行星和恒星的配对还允许地球在其表面保留液态水。 2008 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的行星科学家戴安娜·瓦伦西亚 (Diana Valencia) 告诉
Space.com:“距离太进的行星会从太阳接收太多能量,而距离太远的行星会迅速冻结。 ”此外,地球的大小使它能够容纳我们宝贵的大气层。 友好的邻居 地球也受其与月球的伙伴关系的影响,与地球相比,月球相对较大。 地球的月亮稳定了我们星球的自转,防止两极剧烈运动,这将导致气候的巨大变化。 月球也通过创造海洋潮汐来塑造表面的条件。 木星也是一个关键角色,尽管它距离地球很远。 由于其巨大的质量,木星起到了一种天体真空的作用,清理了扰乱太阳系的碎片——像汽车一样小、像卫星一样大的岩石,如果它们撞击地球,会极大地改变地球表面。 水 也许地球最引人注目的独特之处是它广阔的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 地球是我们太阳系中唯一一个表面有液态水的世界。 科学家认为,火星和金星可能很久以前就有海洋,但这些海洋早已不复存在。 虽然科学家们已经在从水星到大型小行星再到土星的奇怪卫星土卫六的世界上发现了水冰的迹象,但他们迄今为止一直在努力寻找它的液体形式。 板块构造 有趣的是,水与地球的另一个独特特征有关,它的板块构造系统,地壳的滑动运动,这些运动被认为塑造了地球高耸的山脉和骤降的海洋深度。 许多科学家认为水使板块构造得以发生。 加州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迈克·布朗在2008年告诉Space.com:“水润滑了板块构造,这导致了大陆和海底的巨大差异、大量的地震和火山爆发、新的造山运动。 ” 与此同时,板块构造使地球的温度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保持在液态水能够忍受的温度范围内。 宜居与美丽 从液态海洋到稳定的自转,所有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使地球以一种特别重要的方式变得独一无二: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拥有生物的世界。 研究这种生命是如何成为可能的,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能与从阿米巴原虫到大象、从橡树到斑马鱼的所有生物共享地球的运气而感到自豪。 科学家们还认为,了解地球的独特之处对于了解其他行星可能是什么样子至关重要。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太阳系外看到任何与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近 5,000
颗系外行星,虽然他们对这些行星的了解非常有限,但没有什么能与地球的独特特征相匹配。 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行星宝库,每颗行星都以自己的方式独一无二。
非洲埃塞俄比亚发现的海洋无脊椎动物
据美国《新闻周刊》7月20日报道,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近日刊登了一篇论文,其将一种近年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被发现的史前海洋无脊椎动物被命名为“泽连斯基”(Ausichicrinites zelenskyyi)。
报道称,该生物是海星和海参的近亲,科学家们近年在非洲东海岸发现了它的化石,2021年,化石被送到波兰西里西亚大学做进一步研究。
“泽连斯基”生活的年代约为1.5亿年以前,是一种海洋无脊椎生物。
该论文的作者来自波兰西里西亚大学,他们之所以选择“泽连斯基”作为它的名称,是因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国家危机时刻表现出的“勇敢和无畏”。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月21日报道,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洛娃在个人的社交媒体账户上对此评论称,“这(一举动)是象征性的,但确实很形象。
”相关报道:一种非洲无脊椎动物被命名为泽连斯基(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俄罗斯卫星网: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杂志(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报道,一种在非洲发现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残骸被命名为弗拉基米尔·泽伦斯基。
该杂志指出,海百合被命名为Ausichicrinites zelenskyyi,以纪念“泽连斯基的勇敢无畏”。
这种动物的残骸在埃塞俄比亚被发现,并于2021年送往波兰西里西亚大学做进一步研究。
该杂志称,这一发现属于侏罗纪时期(约2.01亿年前至1.45亿年前)。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官方代表玛丽亚·扎哈罗娃在其Telegram频道中评论了这一消息。
她写道:“这是象征性的,也是类似的。
”
科学家“拍下”艾滋病毒“内应”三维照
“这些结构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艾滋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
”9月13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一项重要成果。
该所研究员吴蓓丽等人首次解析了艾滋病毒(HIV)共受体之一——CCR5的三维结构,为抗艾滋病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一位病毒学家和一位生物物理学家,利用一种特殊的、只照亮细胞表面的显微镜,亲眼见证了几十个分子在一个活的细胞表面聚集,最终形成一种可怕的病毒——艾滋病病毒的过程。
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艾滋病病毒的产生过程。
此前一天,美国科学促进会首次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称“《科学》杂志非常荣幸发表这一成果,该研究为研发更好的HIV治疗方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见解”。
面对所取得的成果,作为唯一的通讯作者,年仅34岁的女科学家吴蓓丽依然如往常一样平静。
CCR5是人类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蛋白质,也是艾滋病毒攻击人类免疫系统的两个主要“入口”和 “内应”之一。
艾滋病毒一旦与CCR5结合,就能与其下方的细胞膜融合,并最终钻入细胞。
CXCR4是除CCR5外的另一种艾滋病毒共受体,少数种类的艾滋病毒以CXCR4为共受体,与CD4共同作用完成病毒入侵过程。
早在1996年,科学家就发现,如果少了CCR5和CXCR4的帮忙,HIV入侵人体就难以成功,而且HIV更喜欢走CCR5的“门路”。
曾有研究发现,约10%的欧洲人体内缺失CCR5,这些人几乎不会感染HIV。
令科学家苦恼的是,这两个蛋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
要想解析其结构,非常困难。
科学家迟迟无法获得它们的详细结构图,也无法利用它们设计针对性药物。
“我们缺少的就是可用于精确药物设计的CCR5受体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
”吴蓓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