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很危险!百万颗小行星炸弹包围地球

每到这种时候,小行星撞地球的威胁论又会甚
【菜科解读】
3月9日消息,近些年来,时常有一些小行星掠过地球的报道出现在眼前。
但是,地球真的面临危险吗?到底地球周围会有多少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呢?
3月7日的时候,有一颗小行星愉快地掠过了地球,天文爱好者又为它小小的激动了一把,可是人家根本就是来远距离的探望一下地球好么?离的那么远,想撞地球还真得多点技术。
尽管这颗小行星不会对地球造成灾难,但它还是警醒我们:地球附近到处都是危险的太空“炸弹”!这颗小行星的直径估计超过为3000米,足够对地球造成毁灭性伤害,但好在它不会撞击地球。
但是,也不要高兴的太早。
因为据科学家估计,地球附近仅仅是直径大于140米的NEO近地天体就超过了25000个,而直径大于1公里的NEO大约有1000个。
这些天体都离地球很近,凸显出跟踪它们的重要性。
根据NASA的NEO计划:平均来讲,地球每5000年就会被足球场大小的陨石撞击一次,每100万年就会遭到足以毁灭人类文明的行星撞击。
比如说,小行星2014YB35相对地球的速度为37000公里/小时,和地球的最近距离约为450万公里。
它于2014年11月由亚利桑那大学的卡特琳娜巡天系统首次发现。
据估计,它在2033年会再次造访地球,而且和地球的最近距离会缩小到330万公里,但仍然很安全。
尽管NASA将2014YB35归为PHA,但只是表明它存在威胁地球的可能,并不是说它就一定会影响地球。
随着新观测手段的出现,人类将能够监控PHA,并更好预测它们和地球的距离,从而评估它们对地球的威胁。
白金汉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内皮尔博士说:“在未来,天体撞击地球还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类似2014YB35的小行星,完全可能带来全球范围的灾难,并终止人类文明。
尽管这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就是毁灭性的。
”
为了向世界表明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严峻现实。
包括Brian May和Chris Hadfield博士在内的100多名杰出科学家,联合签署了一项声明,希望人类能够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处理可能毁灭地球生命的天体。
他们希望人类探测和监控NEO的能力达到现在的100倍。
因为据估计,太空中存在着上百万能够给地球造成巨大伤害的天体,而我们现在只知道其中的10000个,刚刚百分之一。
百分之一也意味着人类世界很有可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遭受小行星的撞击,从而引发巨大灾难。
而最近的陨石撞击事件都在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在这些事件中,最引人注目当属2013年2月发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的陨石事件。
它是100多年来最大的陨石撞击地球事件,当时有数百人受伤。
而1908年发生在西伯利亚上层大气的通古斯爆炸则更加骇人听闻。
爆炸破坏的区域面积高达2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大城市。
Brian May在去年12月份的声明中说:“随着我们对小行星影响的了解越来越深,我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人类的生命都是偷来的。
现在,对于能够产生通古斯爆炸威力的小行星,我们只知道百分之一,没人知道下次陨石撞击地球的大事件会在什么时候发生,而这种事情只要发生一次,我们就完了。
”
而离今天时间很久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则更是导致了恐龙的毁灭以及后来哺乳动物的兴起。
所以人们对于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性还是多担心点的。
另外,俄官员称小行星可能在2032年撞地球,拟邀请中美欧共同应对,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佩尔米诺夫2009年12月30日说,俄罗斯正考虑向太空发射一种特殊航天器,将太空中的一颗小行星撞离轨道,以避免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
俄罗斯还准备邀请美国、欧洲和中国的航天机构来合作。
“但美研究称撞击可能性小。
下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小行星撞地球事件。
10、巴林杰陨石坑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巴林杰陨石坑,是2~5万年前一颗直径40米、重达30万吨的小行星,以每秒25公里的高速撞击地球形成,并留下了方圆1公里、深174米的大坑。
9、加纳博苏姆推湖
博苏姆推湖是加纳唯一一个自然湖。
形成于大约在13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在这里与地球相撞,在地面上留下一个直径为10.5公里的大坑。
这个大坑经过千万年来的演变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湖泊,四周被浓密的雨林环绕。
当地人还认为这是个神明之湖。
8、加拿大米斯塔斯汀湖
加拿大米斯塔斯汀湖是地球上最著名的陨石坑之一。
38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在这里,留下一个直径28公里的大坑,就是现在的米斯塔斯汀湖。
7、澳大利亚戈斯峭壁
#p#分页标题#e#戈斯峭壁因为在1873年被探险家戈斯发现,而以他的名字命名。
大约在一亿三千万年前一颗直径约600米的彗星在撞击地球时变成一个大火球,撞入地面约800米,炸掉了周围大约400平方公里的地面。
这个威力相当于1945年投在日本广岛原子弹威力的10倍!巨大爆炸产生的尘埃使南半球遮天蔽日达数月之久。
6、加拿大深水湾
加拿大深水湾也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而形成的。
大约1亿年前一个小行星撞击该地形成一个大坑,经过千万年的演变现在成为了一个非常深的形状不规则的环形湖,直径约有13公里。
5、加拿大曼尼古根湖
曼尼古根湖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其面积达1942平方公里。
这个独特的湖又被称为“魁北克之眼”。
大约2.1亿年前,菜叶说说,一颗直径5公里的天体撞击地球,在地球表面留下了直径100公里的大坑,随着岁月流逝便成了现在的曼尼古根湖。
4、加拿大索德柏立盆地
索德柏立盆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该盆地是一个直径10-15 公里的小行星在大约 18.49 亿年前撞击地球形成。
索德柏立盆地的长度大约是62公里,宽30公里,深15公里。
索德柏立盆地是目前已确定的第3大陨石坑。
3、墨西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目前地球第2大陨石坑。
据推测是在6500万年前形成,陨石坑整体略呈椭圆形,平均直径约有180公里。
据说当时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20万亿黄色炸药,引发了大海啸,并使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完全遮盖阳光、改变全球气候。
因为这次撞击导致地球上好多动植物都灭绝了。
2、南非弗里德堡陨石坑
弗里德堡陨石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陨石坑。
位于南非中部的弗里德堡城,坑的直径为250至300公里,弗里德堡就位于陨石坑的中心位置。
弗里德堡陨石坑形成于21亿年前,可能是某个小行星以每小时4万至25万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而形成。
甚至人认为正是这次撞击导致地球气候变化,从而使恐龙灭绝了。
1、通古斯大爆炸
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地区发生了一个巨大的爆炸,其威力相当于2千万吨TNT炸药,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树木被摧毁。
这起爆炸事件现在仍然扑朔迷离,有人说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有人说是外星人造访地球时飞船出了事故,还有人说是天才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在做无线电能传输实验时惹的祸。
不管怎样,在事情还没弄清楚时我们姑且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吧。
肾错构瘤破裂出血危险吗严重吗
其危险性主要与出血量、破裂部位及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相关,严重程度可分为局部出血、腹腔内出血、失血性休克三个等级。
1、局部出血:瘤体小范围破裂时表现为腰部钝痛或胀痛,出血多局限于肾包膜内。
可通过卧床制动、止血药物控制,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此类情况及时干预预后较好,但存在二次破裂风险。
2、腹腔内出血:瘤体完全破裂会导致血液流入腹膜后间隙,出现剧烈腹痛伴腹膜刺激征。
超声检查可见腹腔积液,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需紧急介入栓塞止血或输血支持,延迟处理可能造成多器官灌注不足。
3、失血性休克: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引起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此类情况需立即手术切除病灶或肾动脉栓塞,同时进行液体复苏。
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致命并发症。
4、瘤体特征影响:直径超过4厘米的错构瘤破裂风险增加3倍以上,瘤体内血管畸形程度与出血量呈正相关。
增强CT可评估肿瘤血供情况,富血供型错构瘤需优先考虑预防性介入治疗。
5、基础疾病关联:合并高血压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出血更难控制,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会加重出血倾向。
妊娠期女性因腹腔压力变化更易发生瘤体破裂,此类特殊人群需提前评估手术指征。
肾错构瘤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撞击,每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瘤体变化。
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推荐食用瘦肉、动物肝脏等促进造血功能。
急性出血期需绝对卧床,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
出现突发腰痛或血压波动需立即就医,预防性治疗可显著降低破裂风险。
痔疮破裂出血怎么办?痔疮破裂出血,一般考虑痔疮破裂引起的出血,一般需要手术治疗,防止出血过多导致贫血或休克症状。
患者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防止... 下丘脑错构瘤手术切除后复发的可能性较低,但并非完全不存在。
手术切除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的主要方式,术后复发与肿瘤性质、手术切除范围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大多数患者通过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仍需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1、肿瘤性质:下丘脑错构瘤多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手术切除后复发的概率较低。
但若肿瘤边界不清或存在浸润性生长,可能增加复发的风险。
术后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性质,指导后续治疗。
2、手术切除范围:手术切除的彻底性是影响复发的重要因素。
完全切除肿瘤可显著降低复发率,但下丘脑位置特殊,手术难度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残留。
术后影像学检查可评估切除效果。
3、个体差异: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及免疫系统功能等个体差异也可能影响复发风险。
年轻患者或免疫功能较弱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
术后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随访计划。
4、术后随访:定期随访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
通过影像学检查如MRI和临床症状监测,可早期发现复发迹象。
随访频率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通常术后第一年每3-6个月一次,之后逐渐延长。
5、辅助治疗:对于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术后可考虑辅助治疗,如放射治疗或药物治疗。
放射治疗可抑制残留肿瘤细胞生长,药物治疗则针对特定类型的错构瘤。
具体方案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术后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增强免疫力。
运动方面,建议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促进身体恢复。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和随访,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双肾错构瘤12x11的手术治疗可以采用微创方式,具体手术选择需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及患者情况综合评估。
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
1、微创手术:对于位置适宜、肿瘤较小的双肾错构瘤,腹腔镜手术或机器人辅助手术是常见的微创方式。
这些手术通过小切口进行,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恢复较快。
2、开放手术:若肿瘤位置复杂或体积较大,可能需采用开放手术。
这种方式虽然创伤较大,但能更彻底地切除肿瘤,降低复发风险,适用于微创手术难以处理的情况。
3、术前评估:手术前需进行详细检查,包括影像学评估和肾功能测试,以确定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4、术后护理:术后需密切监测肾功能,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伤口清洁,预防感染。
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脂、高蛋白,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5、随访复查:术后需定期复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及肾功能变化。
随访频率根据个体情况而定,通常建议术后3个月、6个月及每年进行复查。
双肾错构瘤患者术后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鱼肉、新鲜蔬菜和水果。
适度运动有助于恢复,但需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对术后康复也至关重要。
左肾错构瘤可通过定期复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通常由基因突变、遗传因素、肾脏发育异常、激素水平异常、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基因突变:左肾错构瘤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通常表现为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状。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肾脏细胞异常增生,形成错构瘤。
治疗方法包括定期复查监测肿瘤变化,必要时进行手术切除。
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增加左肾错构瘤的发病风险,通常表现为腹部肿块、高血压等症状。
家族中有错构瘤病史的人群需定期体检。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控制症状,如使用降压药硝苯地平缓释片30mg每日一次。
3、肾脏发育异常:肾脏发育异常可能导致错构瘤的形成,通常表现为肾功能异常、蛋白尿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节,如低盐低脂饮食,避免高蛋白食物。
4、激素水平异常:激素水平异常可能促进错构瘤的生长,通常表现为月经不调、性欲减退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激素调节,如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具体剂量需根据 5、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增加错构瘤的发病风险,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改善生活环境,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增加体育锻炼如每周三次有氧运动。
左肾错构瘤的护理需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苹果;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定期复查,监测肿瘤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肾错构瘤手术后遗症可能包括出血、感染、肾功能损伤、疼痛以及术后复发。
术后护理和定期复查是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1、出血:肾错构瘤手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出血,与手术操作或血管损伤有关。
术后需密切监测血压和尿液颜色,必要时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片500mg,每日2次或维生素K注射液10mg,每日1次。
2、感染:手术创口可能引发感染,表现为发热、红肿或脓性分泌物。
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500mg,每日2次或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日3次。
3、肾功能损伤:手术可能对肾脏组织造成损伤,导致肾功能暂时或永久性下降。
术后需监测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必要时进行肾功能保护治疗,如使用肾康注射液10ml,每日1次或低蛋白饮食。
4、疼痛:术后疼痛是常见症状,与手术创伤和组织修复有关。
术后可使用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300mg,每日2次或对乙酰氨基酚片500mg,每日3次,同时结合物理治疗如热敷或按摩。
5、术后复发:肾错构瘤有一定的复发风险,与肿瘤残留或新生有关。
术后需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或CT,必要时进行二次手术或介入治疗。
术后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高蛋白食物,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或瑜伽,避免剧烈活动。
定期复查肾功能和影像学检查,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
左肾错构瘤可能由基因突变、胚胎发育异常、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这是一种良性肿瘤,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疼痛或出血。
1、基因突变:左肾错构瘤的发生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尤其是TSC1和TSC2基因的突变。
这些基因的异常可能导致细胞生长失控,形成肿瘤。
基因突变可能与家族遗传或自发突变有关,通常需要通过基因检测确诊。
2、胚胎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肾脏组织的异常分化可能导致错构瘤的形成。
这种异常可能与胚胎期的细胞增殖和分化失衡有关,通常在出生后或成年期被发现,且多为偶然发现。
3、激素水平变化: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肾脏组织的生长和发育,尤其是在青春期或妊娠期。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波动可能促进错构瘤的生长,导致肿瘤体积增大或症状加重。
4、遗传因素:左肾错构瘤可能与遗传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相关。
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常伴有多个器官的错构瘤。
遗传因素在错构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家族史是诊断的重要参考。
5、环境因素:某些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暴露、辐射等可能增加错构瘤的风险。
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可能诱发细胞突变,导致肿瘤形成。
环境因素通常与基因突变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疾病的发生。
在饮食上,建议多摄入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蓝莓、菠菜和坚果,减少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
定期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是监测肿瘤变化的重要手段,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也有助于疾病管理。
肾错构瘤通常是良性肿瘤,恶变概率极低,通过手术切除、栓塞治疗或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肾错构瘤是一种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肾脏,其恶变风险非常低,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
治疗方法根据肿瘤大小、症状及患者健康状况而定。
对于较小的无症状肿瘤,可采取定期观察;对于较大或引起症状的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包括部分肾切除术或全肾切除术。
栓塞治疗通过阻断肿瘤血供使其缩小,适用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药物治疗如mTOR抑制剂可用于控制肿瘤生长。
日常饮食应低盐、低脂,避免高蛋白饮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
定期复查和随访是确保病情稳定的关键,若出现疼痛、血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肾错构瘤的治疗效果良好,患者需遵医嘱,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复发风险。
肾错构瘤的形成与遗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病理变化有关,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或观察。
遗传因素是肾错构瘤的主要成因之一,特别是与结节性硬化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
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或辐射,可能诱发肾错构瘤。
生理因素包括内分泌失调或免疫功能异常,增加了患病风险。
病理上,肾错构瘤通常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分为良性或恶性。
治疗方面,对于无症状的小型肾错构瘤,可定期观察;若肿瘤较大或引起症状,可选择手术切除,如腹腔镜手术、射频消融或冷冻治疗。
术后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高脂肪、高盐食物,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的蔬菜水果摄入,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或瑜伽,有助于恢复。
定期复查和健康监测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肾错构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可以通过手术、介入治疗和定期随访等方式有效控制或治愈。
肾错构瘤是由肾脏内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病变,通常生长缓慢且不会转移。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血尿、腰痛或腹部肿块。
治疗方案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症状决定,小而无症状的错构瘤通常只需定期影像学检查观察;较大的或引起症状的错构瘤可通过手术切除或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动脉栓塞)进行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具体选择取决于肿瘤的复杂程度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术后需定期复查,监测肿瘤有无复发或进展。
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脂,避免高蛋白饮食,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同时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肾脏受到外力冲击。
肾错构瘤的预后通常良好,只要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肾错构瘤切除后遗症通常不严重,但需根据手术方式和个体差异评估,术后可能出现疼痛、感染或肾功能轻微下降,可通过药物、康复训练和定期复查管理。
肾错构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后遗症的发生与手术范围、肿瘤大小及患者健康状况有关。
术后疼痛可通过镇痛药物缓解,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阿片类药物。
感染风险可通过抗生素预防,如头孢类、青霉素类或喹诺酮类。
肾功能轻微下降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和尿素氮。
康复训练包括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或游泳,有助于恢复体力和改善心理状态。
术后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高盐、高蛋白食物,推荐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定期复查包括超声、CT或MRI,以及肾功能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术后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可通过心理咨询、支持小组或冥想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肾错构瘤切除后遗症通常可控,关键在于术后管理和定期随访,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确保最佳康复效果。
肾错构瘤切除后遗症主要包括术后疼痛、感染风险和肾功能受损,术后需密切监测肾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复查。
术后疼痛可通过止痛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曲马多缓解;感染风险可通过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或喹诺酮类预防;肾功能受损需通过低盐低蛋白饮食、限制水分摄入和避免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或造影剂进行保护。
术后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盐、高脂肪和高蛋白食物,推荐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或太极,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举重或高强度训练;定期复查包括肾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尿液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术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和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预防并发症。
术后患者应遵循医生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并注意饮食和运动,确保身体恢复良好并预防后遗症发生。
巴西南部圣卡塔琳娜州遭遇严重飓风?近600只企鹅被冲上沙滩死亡
当地海洋动物护理机构PMP-BS人员表示,当地9日遭严重飓风侵袭,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时速超过100公里的超强阵风,导致许多野生动物被吹到沙滩上,在所发现的企鹅中596只已经死亡,还有很多遗体已经彻底腐烂,怀疑可能在被吹上岸之前就已经溺死海中。
当地媒体指出,麦哲伦企鹅每年6月至10月,都会从福克兰群岛、阿根廷、智利等地迁徙到巴西圣卡塔琳娜岸边觅食,由于企鹅不像其他鸟类会飞,所以遇到因强风影响而吹起的巨浪时更难逃生,才会不幸淹死在大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