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盐会增加死亡风险吗?事实会是这样的吗?

【菜科解读】
我们倡导日常的饮食应该以清淡的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如果过量的食用盐的话会对人体的心脏造成一定的负担,但是如果摄取的盐的量不够多的话,别的问题就要来了。
盐的主要成分是钠,人体缺钠会感到头晕、乏力,出现食欲不振、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头痛等症状。
长期缺钠易患心脏病,并可以导致低钠综合症。
如果是不吃盐会出现这些问题,那么难道吃的清淡的也会出现问题吗?
近日,网络上一篇《每天摄盐不能超6克?柳叶刀:净瞎扯!》的文章将低盐饮食推向了风口浪尖。
盐吃多了不好,盐吃少了还会增加死亡风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吃盐理论合理吗?
少盐真的会增加死亡风险吗?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及汉米尔顿健康科学中心发表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一项观察性研究报告指出:盐摄取量过低者,也就是平均每天少于7.5克盐(相当于3克的钠),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及和死亡(任何原因)的风险。
对于此说法,并不能说它没有道理。
但是需因人而异,全世界的公卫政策给所有人一个饮食指标,要求民众少吃盐,显然是不太合理的,人群不同,需要摄入的盐量也应不同。
首先,其实经常不吃盐的人,体内的盐分一般也都不少,因为他们会吃很多碳水化合物,胰岛素会储水储盐,所以,少盐的人只是吃得少,实际上体内的盐还不少。
其次,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盐往往是摄入过量的,除了正常饮食摄入的盐以外,还有很多隐形盐的摄入,并不仅仅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当中建议的少于6克。
生活中大部分人吃进去的各种盐加起来往往处于一个过量的状态,在现阶段,多盐造成的危害远超于少盐的危害,因摄盐不足导致疾病或死亡的案例也很少见到。
多盐或少盐的危害有哪些?
1、多盐的危害
食盐过多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高盐饮食的人群,其高血压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低盐饮食的人群。
盐多还会导致钙流失,食盐过量会将过多的钠随尿液排除体外,每排泄1000毫克的钠,同时会损耗掉大约26毫克的钙。
盐的摄入过多还会增加胃癌的发生几率。
2、少盐的危害
很多人听说限盐健康,所以就一味的过度限盐,但其实过度缺盐也会产生极大的的危害,钠盐摄入不足会导致机体细胞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内,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脑水肿,轻者会出现意识障碍,严重的会导致心率加速、厌食、恶心等不良反应。
也就是说,盐不可多,但是亦不能少,适量才是王道。
每天该吃多少盐?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一个人一天盐的摄入量是小于6克,其中2克盐是人们日常吃进去的食物所包含的盐量,实际一天炒菜用盐量应是4克。
一天摄入的盐的量相当于把一个普通啤酒瓶盖铺平的量。
我们知道了每天应该吃多少盐,那么,又该怎样控盐,做到既不多盐也不少盐的标准呢?
如何控盐?
中国人向来食盐超标,并不存在食不达量的问题,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控盐。
1、巧用调味汁
烹调时多用醋、柠檬汁等酸味调味汁,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同时也可以改善食物口感,达到味道鲜美。
2、多低温烹调
多采用蒸煮等低温烹调,少选用煎炸炒的方式;多享受食物天然味道。
3、用点撒方式
用酱油等调味品时,用点、蘸等方式,而不是一次性将酱油都放进菜里。
4、选择低钠盐
选择低钠盐。
普通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低钠盐含有70%左右的氯化钠和 30% 左右的氯化钾。
如果你选择摄入等同重量的低钠盐的话,无形中你就减少了30%左右的钠离子摄入,最重要的是,低钠盐的咸味与普通精制食盐相差不大,做到了减钠补钾不减咸的效果。
同时低钠盐内还含有少量的硫酸镁,镁在体内也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对预防高血压也有一定的帮助。
5、选天然果蔬
天然的蔬果本身具有其特殊的香味和味道,在加工过程中完全可以减少盐的添加,以达到求本味的效果。
并且很多蔬果是高钾低钠,对维持体内的钠钾平衡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多吃天然蔬果对健康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6、出锅前放盐
出锅前才放盐。
出锅前才放盐是因为盐在食物的表面而没有渗透到食物内部,食用时舌头也感受到咸味,减少了淡的感觉,从而减少盐的摄入。
7、拒绝隐形盐
在生活当中除了食用盐之外,还含有非常多的隐形盐。
如,咸鱼、咸蛋、腌菜、方便面等。
还有很多大家忽略的高盐食物,如,甜饮料、挂面、饼干等。
有一个换算系数:1克盐=400毫克的钠,所以当食物中的钠离子摄入过多时同样也会影响我们的血压,因此在摄入这些食物时一定要通过计算换算出盐量,以便减少三餐的总盐摄入量,达到更好的减盐效果。
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
它调节人体内水分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进食欲。
同时,还保证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碱度,维持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和体液的正常循环。
看了这篇文章,希望口味重的人可以稍微少吃一点盐,口味偏清淡的可以稍微多加点盐,小编希望每个人都身心健康。
真的有反物质宇宙存在吗?
东南大学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丁肇中签署合作协议,参与AMS(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03型探测器的研究,成为目前我国唯一加入这一世界最前沿科研项目的高校。
这也引起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有反物质宇宙存在吗?从哲学角度来讲,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
我国古代的太极图似乎也暗示了它的存在,部分天文学家也认为有存在的可能,但现代天文学还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否定反物质的人很多,美国宇宙学家施拉姆(Schramm)说:“大多数理论家的直觉,不存在反物质。
这意味着如果你找到它,那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证明这些理论家都是错误的。
但是最大的可能是,这意味着你找不到它。
” 目前,由丁肇中主持的这项研究已有16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其中,投入的资金更是高达1000多亿美元。
许多科学家表示:只要能发现宇宙反物质的存在,那么这将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
该探测器将于2005年发射升空并永久停留在太空,东南大学还将建立一个数据接收分析中心和培训中心作为配套项目。
丁肇中认为,如果反物质确实存在,当正物质与反物质碰撞时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
他现在所主持的“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的研究已进行多年,目前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
“但是,从这一领域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要有思想准备,也许我们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与原先想研究的东西毫无关系。
”丁肇中很慎重地表示。
从拉普拉斯大预言谈起天体有巨大的引力,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会发生各类反应,并发光发热。
物极必反,拉普拉斯(P?S?Laplace)曾经大胆预言:宇宙中最大的天体有可能是看不见的。
当引力随质量增大时,天体会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区域,既不发热,也不发光,现在我们称之为“黑洞”(Black Hole)。
因此宇宙更多的是由不可见的暗物质或反物质组成,我们肉眼和天文仪器所能“看”到的只是以恒星或以星系形式存在的宇宙结构,这些物质只占宇宙总体的10%,90%的物质是以暗物质或其他结构形式存在。
显而易见,对可见物质的巨大引力的存在表明了暗物质或反物质的存在。
可是我们用光无法探测到,用红外线、紫外线和X光都无法探觅到它们的足迹。
同样的,对应着现存的星系结构体系,有由相反的反宇宙结构体系存在吗?其实早在1898年,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就提出:与物质存在一样,有一个镜像对应的反物质存在。
受当时科学水平和试验条件的限制,这个反物质概念没有一点事实依据,因此在宇宙深处存在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恒星云只能属于纯粹意义上的假说。
1997年科学家宣布发现了“银心反物质喷泉”极大地震撼了整个物理学界,使科学家们寻找反物质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
1998年6月3日,由丁肇中教授发起的带有全球意义的寻找宇宙反物质事件,使得这一领域一度成为全球科学家最为关注的焦点。
制造反物质1928年,英国年轻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狄拉克(P?A?M?Dirac)首次预言存在反粒子。
1932年,美国科学家卡尔?安德孙(C?D?Anderson)等在云雾室里研究宇宙现象过程中发现了反电子,并将其正式命名为“正电子”,狄拉克的预言得到科学实验的证实。
狄拉克还预言了其它反粒子的存在。
物理学家已先后制造出多种反粒子和反原子核。
例如:195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物理学家张伯伦(O?Chamberlain),使用高能质子同步稳定加速器,用高能质子去轰击铜,结果便制造出了反质子。
接着第二年发现了反中子,稍后又有反中微子、反介子、反超子……,其中反西格马超子是我国科学家王淦昌在10吉电子伏同步稳相质子加速器上发现的。
有反粒子必然有反物质,但制造反物质并非易事。
事实上,直到1996年初,人类才在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首次成功制造一种反物质---9个反氢原子。
事隔一年,美国费米(Fermi)加速实验室也成功制造了7个反氢原子……高能物理的发现激励着更多的科学家从事这项重要的基础研究。
目前科学家们制造的反物质虽然不是很多,存在时间还不到400亿分之一秒,但是科学家们已经见到了曙光。
如果反氢原子是氢原子的镜像的话,宇宙中就有可能存在反物质天体,虽然它的光谱和普通星系的光谱一样,令我们无法区分它们。
自然地,茫茫宇海成为科学家寻找反物质的理想场所。
奇妙的反物质世界爱因斯坦早年可能也意识到了反物质的存在,从他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他曾建立了一个物质总能公式:E=C2P2M2C2根据这个公式推算,物质的总能量有正负两个值,这意味着,世界上存在负物质。
我们更关心的是,有反物质世界存在吗?这不禁会使人联想到美国电影《费城实验》,其实这个实验是有生活依据的。
1943年12月,美国海军在费城进行了一项秘密实验(The Philadelphia Experiment),试验成功地将以艘驱逐舰及全体船员投入到另一空间。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启动脉冲和非脉冲器,使船只周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
随后整条船被强磁场所产生的绿色烟雾包围着,船只和船员也开始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军方在停止实验后,却惊奇地发现他们的驱逐舰在眨眼之间已经驶到了远在470公里开外的诺福克(Norfolk)码头。
这个实验令很多科学家目瞪口呆。
相传,此后一些船员身上仍留有实验的反应,不论在家里,在街上,在酒吧间或饭店里,都会突然地消失又重现,让旁观者惊讶不已。
参与这项实验的吉索普(Morris K?Jessup)博士认为,强烈的磁云能够重新排列人类和物质的分子结构,使其进入另外的时空。
费城实验的进行在科学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自然界中的确有另外的空间存在,同时也表明了将人类及装备暂时投入另一空间的可行性。
可是要是我们找到了反物质世界,并且走了进去,那才真正发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呢。
所有的物理定律都要翻个个儿,正如科幻小说家描写的那样,在反物质世界里,力的作用恰好相反,你如想扣起反物质物体,就得把物体向下按;反物质做成的钉子,先要对准墙向外拔它,它才会钻进墙里。
我们的基础理论仿佛在一夜间就变了个样,谁也不敢想像在这样的世界里究竟会发生什么或者正在发生什么。
反物质引发的大爆炸由于反物质与物质是水火不相容的,一旦它们相遇,两者便很快消失,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比普通可见光强约25万倍的伽玛射线。
这就为那些研究地球上神秘大爆炸的西方科学家找到了借口。
1908年6月30日凌晨7时17分,在西伯利亚通古斯发生了一起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当量的爆炸,其规模之壮观使得远在伦敦的人连续两个晚上能够看到北部天空所呈现的红色,尽管科学家分别在1921年、1927年和1929年对该地区进行了多学科的联合考察,但令人失望的是,该地区没有发现任何陨石和其它坠落体的残片。
1979年9月22日,美国的军用卫星“贝拉号”在非洲西南拍摄到了一次“强烈的大爆炸”的照片,并于1981年初再次在该地区拍摄到了这一类似“爆炸”现象。
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在此之前,只有美、苏 、英三国拥有核能力,且早在1963年三国就签署了地下核试验条约,而“贝拉号”的发射目的正在监视签约国的,那么是谁跑到如此遥远的地方进行核试验的呢?最近的一次发生在1984年4月29日夜间,荷兰航空公司的868班机在22时30分,日本航空公司第36次航班在23时15分左右,都在途中发现了神秘的蘑菇云,并且还伴随着强烈的白光。
同一条航线上另外两架航班也目睹了这神秘的一幕。
可是卫星云图则说明天气情况良好。
更不可思议的是,调查表明爆炸空域受到了明显的放射污染。
所有这一切,一些科学家都把它归结为反物质爆炸,在未找到宇宙反物质之前,谁也无法找到反驳他们的理由。
黑洞与反物质通道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推出:宇宙中的黑洞是连接两个分离时空区的隧道,假如反物质世界处于另一时空,那么黑洞就可能是反物质世界的通道。
但对于黑洞内部我们仍然一无所知,确切地说,黑洞内部就是一个反物质世界,而远非“黑洞无毛理论”(No Hair Theorem)所说的那么简单。
有人把反物质世界和物质世界关系用一张纸条来加以证明。
取一张小纸条,完好地把两头粘连起来,试想,如果有一只蚂蚁在外表爬行,它怎样才能进入另一面呢?有两个办法:一是爬过纸带边缘;一是在纸带上打个洞。
可是如果我们把纸带的一头旋转180再粘连上,纸带的两面就变成了一面,蚂蚁只要在纸带上爬行就可以随意地出入纸带内外。
如果宇宙是一个整体,我们只要进入黑洞,就可以进入反物质世界。
可是至今,我们还从未听人说起曾到黑洞旅游过。
deepseek真的有众人所说的那般厉害吗
总体而言,DeepSeek 在技术实力和应用效果上值得肯定,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其优势和不足会有所不同。
首先,在模型性能方面,DeepSeek 展现出了强劲的实力。
其预训练模型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领域任务中,能够达到与国际先进模型相当甚至更优的效果。
例如,在文本生成任务中,DeepSeek 生成的文本质量高、逻辑连贯;在图像识别任务中,它对各类复杂场景图像的识别准确率也较高。
其次,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DeepSeek 团队不断探索新算法和架构。
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和训练算法,团队显著提升了模型的训练效率和效果,并降低了计算资源的消耗。
这不仅为大规模模型的训练和部署提供了便利,也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然而,DeepSeek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特定的复杂场景或小众领域,由于数据不足等因素,DeepSeek 的表现可能不尽如人意。
此外,与其他顶尖模型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每个模型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 DeepSeek 在所有场景下都绝对“厉害”。
综上所述,DeepSeek 在诸多方面表现出色,尤其在技术和应用效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它的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评价 DeepSeek 是否“厉害”,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综合考量。
deepseek有谁参股DeepSeek的参股方包括创始人梁文锋、宁波程恩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浙江东方和华金资本等。
以下是这些股东的具体情况:首先,梁文锋是DeepSeek的创始人,并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持有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具体来说,梁文锋在宁波程恩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中持股50.1%,而宁波程恩持有DeepSeek 99%的股份,因此梁文锋通过宁波程恩间接控制了DeepSeek的大部分股份。
其次,浙江东方旗下的杭州东方嘉富基金参与了DeepSeek的天使轮投资,因此浙江东方也成为DeepSeek的参股方之一。
此外,华金资本通过其旗下的华金领越基金间接参与了DeepSeek的Pre-A轮融资,从而成为DeepSeek的股东之一。
除了上述股东外,可能还有其他公司或个人也参股了DeepSeek,但具体信息并未在公开资料中明确提及。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信息可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请以官方发布的最新信息为准。
综上所述,DeepSeek的主要股东结构清晰,各股东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以上就是多特软件站小编给大家带来的deepseek真的有众人所说的那般厉害吗?_deepseek有谁参股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更多全新内容敬请关注多特软件站(www.duo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