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进入高维空间,会有怎样的感觉?将会看到什么?

在生产力落后的远古时代,人们探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到了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现代,推动人类不停探索的则是对未知的强烈好奇。
按照科学家的说法,我们此时此刻生活着的空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它可能具有十一个维度。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当前所处的空间为三维空间,如果算上相
【菜科解读】
人类从诞生伊始就不停地对世界进行探索。
在生产力落后的远古时代,人们探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到了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现代,推动人类不停探索的则是对未知的强烈好奇。
按照科学家的说法,我们此时此刻生活着的空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它可能具有十一个维度。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当前所处的空间为三维空间,如果算上相对论中提到的时间维度,那么我们其实生活在四维时空中。
除此之外,我们对其他维度空间的情况完全可以用一无所知来形容。
可能你会说不对啊,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我们也很熟悉啊。
但你可能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如果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真实存在,那么它们内部会是什么样的呢?
所以说,你认为的熟悉,其实只是熟悉它们的表象,或者是我们对它们的定义,并不是真正熟悉它们内部详细的情况。
想象一下,如若M理论确凿无误,宇宙真的有二维空间的存在,生活在那里的二维生物究竟会长什么样呢?
首先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如果二维生物也具有眼睛这种器官的话,它们应该长在身体的两边,因为如果它们的眼睛和人类一样长在正面,那么它们将永远看不到彼此,毕竟二维世界只有上下左右而没有前后。
它们眼中能够看到什么呢?根据二维世界的概念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知道,世界在它们眼中仅仅是一条条线段、曲线或圆弧,因为它们的世界并没有厚度(前后空间感)。
试想,如果一个原本生活在二维空间中的二维生物,突然来到了我们三维空间中,那这个二维生物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和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会是一样的吗?答案是:不一样。
因为它们的身体构成决定了它们只会有两个维度的视角,所以即便将它们放到有前后概念的三维世界中,它们看到的世界仍然是一条条线段、曲线或圆弧。
如果让它们沿着某样东西前后运动,那么它们眼中的世界一定在不停地变换着形状和大小,甚至还会讶异三维世界为什么如此的不稳定。
如果我们和它们能够沟通,可能即便告诉它们三维世界的定义,它们也根本理解不了,就像一个连小水哇都没见过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形容大海的辽阔,他都根本不会理解。
为了让这个二维生物能够理解三维世界的基本概念,我们将一个正方体展开,于是在这个二维生物的世界中出现了6个正方形。
由于没有空间的概念,二维生物并不能一次看完6个正方体,我们需要带着它将六个正方行走一遍。
走完之后它得出了一个结论:三维世界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
显而易见,它对三维世界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
这个参观过三维世界的二维生物最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结合了之前的所见和所感,它最终成为了二维世界中第一个探索三维空间的科学家。
当二维空间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弯曲皱褶时,二维空间中的科学家提出了引力的概念,同时对场有了初步的认识。
#p#分页标题#e#虽然它们并未亲身感受过三维空间,但它们总能通过一些时不时出现的奇异现象,推测出三维空间真实的情况和特性。
它们认为三维世界中的生物个个都有超凡的力量,能够轻易地改变世界的结构。
所以它们都很期盼有一天能够亲身体会三维空间的奇异。
但它们肯定想象不到,即便真的进入了三维空间,由于身体构造的原因,它们也根本无法看清三维世界的真正样子。
看完了一个二维生物可能的思维模式和眼中看到的世界,我们不妨来思考下四维空间究竟是什么样的,以及如果那里有生物存在,它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6个二维正方形图案能够组合成一个三维空间立方体,那么8个三维空间的正方体,是不是能够在四维空间组成一个四维体呢?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四维体的房子,这个房子一共有8个房间(对应8个正方体)。
当你走进任意一个房间,都会发现其他七个房间与这个房间相连,那种无法形容的颠倒错乱感,肯定会让你对四维空间有着深深的恐惧。
就像前面所说的,当二维生物到三维空间,它可能会觉得整个世界杂乱无章,各种线条相互交错,并且眼前的画面忽大忽小、忽远忽近,似乎在永不停歇的随意变换着。
而当我们进入四维世界中,是不是也会和二维生物有一样的感受呢?会不会跟二维生物一样,受限于意识和身体所处的维度,从而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四维空间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或许当我们真正到达四维空间之后,看到的那些不停变化的东西,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和窥其全貌的四维生物。
土星有行星环,地球为啥没有?本来地球曾经有过,火星将来也会有
这四颗行星都属于巨行星,它们的引力比岩质行星更大,因此它们能够将星球周围的小物质吸附过来,从而形成行星环。
除了质量不同之外,行星环的形成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也有一定关系,太阳系四个岩质行星都没有行星环,另一个真相也是它们都距离太阳较近,太阳风就比较强烈,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水分子也无法凝结成冰晶,更无法与尘埃凝聚成较大的小行星等,所以就很不容易形成行星环了。
不过,行星环还有另一种形成模式,就是行星的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时候,或者其他大个头的小行星或彗星等路过行星的时候,它们若与行星的距离达到洛希极限,那么这颗小星体就会分解成为行星的行星环,比如若月球距离地球大约1万公里的时候,就会被地球的引力撕成碎片,从而变成地球的行星环。
本来在月球形成的时候,就经历过成为地球行星环的一刻,天文学家们普遍认为月球是由于一颗质量较大的天体撞击地球之后形成的,撞击后飞溅出去的碎块曾经形成了地球的行星环,但是由于这个行星环的物质分布很不均匀,导致行星环的物质凝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而火星的卫星火卫一由于距离火星较近,并且仍然在一步步靠近火星,所以他将来也有可能会到达火星的洛希极限,从而成为火星的行星环也有一种可能是将来直接撞击的火星上。
星空有约|今年别错过火星和这三颗行星同框
届时,公众将看见两颗明亮行星近距离同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专家介绍,这是2024年适宜观赏的第一场太阳系行星相合。
什么是行星相合?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天文学上定义的合并非两个天体真的合并在一起,而是指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或地心视黄经相同。
行星合行星、行星合月都指的是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相同。
不同于每个月会发生多场的行星合月,2024年全年共有12次太阳系行星相合,这与行星在天球上‘走’一圈的时间有关。
王科超说,今年最适合观赏的行星相合,除了2月22日的火星合金星,还有4月11日的火星合土星,以及8月15日的火星合木星。
这四颗行星都很明亮,且这三次相合两个天体间的角距离都不到1度,肉眼就能看到两颗星同框的画面。
何时适合观赏这三次行星相合呢?天文学上合是一个精准时刻,但对公众观测而言,在‘合’的前后几天都可观赏这一天象。
王科超说,三次相合时,两颗行星都位于太阳的西边,观赏时间都在日出之前。
具体到火星合金星,适宜观赏的时间约为日出前一小时,火星合土星的适宜观赏时间约为日出前一个半小时,火星合木星则是在午夜后到日出前都适宜观赏。
肉眼观测这三次相合,两颗行星相距这么近,如何分辨?王科超建议,一是从亮度上看,相合时,金星、木星都明显比火星要亮,土星比火星稍亮些。
二是从方位上分辨,肉眼看去,相合时,火星在天空上位于金星的下方,位于土星、木星的上方。
我们肉眼看到的两颗行星同框,是由于两颗行星及地球在运行过程中,排列成近似一条直线而出现的视觉现象,两颗行星实际上相距甚远,以火星与土星为例,二者间距离约为12亿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