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月球上行走过?

【菜科解读】
阿波罗11号任务期间,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在科学设备的环绕下在月球上行走(图片来源:uux.cn盖蒂图片社/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太空网(Mark Smith):到目前为止,只有12个人有幸在月球上行走。
就独家俱乐部而言,在地球以外的地方行走是一件非常令人惊叹的事情。
虽然许多人冒险进入太空,但只有极少数人踏上了本质上是外星世界的世界,即使它是一个相对较小的世界。
地球上唯一的天然卫星距离地球约23万英里(37万公里),从银河系的角度来看,距离很短。
1962年,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们选择在这十年里登上月球,做其他事情,不是因为它们很容易,而是因为它们很难”。
这一突破性成就的背景是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太空竞赛”,苏联本身也成为第一个将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的国家。
无论谁先登上月球,都将获得炫耀的权利。
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首次踏上月球,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并说出了“人类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紧随其后的是埃德温·奥尔德林(Edwin“Buzz”Aldrin),这对搭档是12名在月球上行走的阿波罗任务中的第一人。
总共有24人完成了这次旅程——都是美国人——其他12人仍留在各种航天器上。
阿波罗时代曾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名单如下:
尼尔·阿姆斯特朗(阿波罗11号)
巴兹·奥尔德林(阿波罗11号)
查尔斯·“皮特”·康拉德(阿波罗12号)
艾伦·比恩(阿波罗12号)
艾伦·谢泼德(阿波罗14号)
埃德加·米切尔(阿波罗14号)
大卫·斯科特(阿波罗15号)
詹姆斯·欧文(阿波罗15号)
约翰·杨(阿波罗16号)
查尔斯·杜克(阿波罗16号)
尤金·塞尔南(阿波罗17号)
哈里森·施密特(阿波罗17号)
在月球上行走是什么感觉?
在月球上行走最显著的一个方面是它的低重力。
由于月球的引力约为地球的1/6,你的体重仅为地球重量的16%,并且能够跳得高出约六倍。
在月球上,你会感觉明显较轻,并注意到由于极度稀薄的大气层而产生的生动色彩。
第二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巴兹·奥尔德林将这种体验比作“蹦床,但没有弹性和不稳定性。
”
他将月球表面描述为“壮丽的荒凉”,被粉末覆盖,天空漆黑一片。
地球看起来太小了,你可以用大拇指把它挡住。
阿波罗16号宇航员查理·杜克在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表示:“我对月球最生动的记忆是它的美丽。
月球的明亮灰色与太空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灰色非常明亮,几乎是白色的——这是月球表面和地平线之间的一个尖锐的缺口。
太阳总是闪闪发光,所以你看不到恒星或行星。
”。
一名阿波罗17号宇航员站在他的月球表面飞行器旁边,在月球的金牛座-利特罗谷。
(图片来源:uux.cn盖蒂图片社/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踏上月球具有象征意义,但当你有很多地面要覆盖,时间又不多时,走路就不太实用了。
因此,月球漫游车(LRV)的发明真正改变了载人飞行任务的游戏规则。
1971年,阿波罗15号首次使用了这种电动汽车,它重量轻,设计用于在月球的低重力真空中运行。
它可以折叠起来飞行,机组人员着陆后打开包装。
火星车的行驶速度几乎为每小时10英里(每小时16公里),续航里程约为55英里(89公里)。
未来的登月任务
人类上一次访问月球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旨在通过让人类返回月球表面并让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有色人种在那里着陆来改变这一现状。
该项目将与商业和国际合作伙伴合作,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永久基地,作为未来火星任务的发射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初的目标是在2024年前再次登月,但由于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目标日期已推迟到不早于2026年9月。
月球上空的奇怪物体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探索月亮形成之谜
但几百万年之后地球的月球才逐渐开始形成,目前存在三种理论解释月球是如何产生的:巨型撞击假说,共同形成理论和捕获理论。
巨型撞击假说这项较为流行的理论获得科学界的广泛支持。
如其他行星一样,地球形成于环绕年轻太阳的尘埃气体云的残余物。
早期的太阳系非常动荡不安,大量形成的天体并没有完全进化成完整的行星。
根据巨型撞击假说,其中一颗刚形成的天体撞击了地球。
这颗名为忒伊亚的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了地球,这颗年轻行星的地壳汽化并被抛入太空。
重力导致被抛射的粒子保持一个整体,从而产生了太阳系内相对宿主行星最大的卫星。
这种形成过程也解释了为什么月球主要是由很轻的物质组成,它的密度远不及地球——形成月球的物质主要来自于地球的地壳,而地球的多岩石核心保持完好。
随着抛射的物质聚集在忒伊亚残余的地核,它以地球靠近地球黄道面为中心,也就是太阳经过太空的路径,这就成为了月球现在环绕的运行轨道。
共同形成理论月球也可能与地球同时形成。
这项理论认为引力可能导致太阳系早期的物质聚集靠拢,这与引力将粒子聚集形成地球几乎是同时发生。
因此,月球的组成成分可能类似于地球,同时这也解释了月球目前所处的位置。
然而,尽管月球和地球组成物质大致相同,月球却远不如地球那么密集。
如果两者是同时从具有相同重金属元素的地核开始形成,那么,两者的密度应该相差不大。
捕获理论还有一种可能便是地球的引力阻碍了路经的某一天体,这是太阳系很多卫星形成的原因,例如火星的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
捕获理论认为,太阳系内某处形成的多岩石天体被地球的引力吸引到地球附近轨道。
这种捕获理论解释了地球和月球组成成分的不同。
然而,这样的天体往往形状怪异,而非月球目前近乎球状的外形。
此外,这类天体的轨道也往往不会与母行星的黄道面对齐,这与月球又不相符。
尽管,共同形成理论和捕获理论都解释了月球某些元素存在的原因,但仍存在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
目前,巨型撞击假说似乎解释了大多数问题,使得它成为目前为止与月球形成的科学证据最相符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