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对1999年太阳上发现的神秘手指状

【菜科解读】
天文学家对1999年太阳上发现的神秘手指状特征进行解释:耀斑环顶向下流
据cnBeta:1999年1月,科学家们在一个太阳耀斑中观察到了一种神秘的运动。
与典型的耀斑显示明亮的能量从太阳向外爆发不同,这个太阳耀斑还显示出一种向下的运动流,好像物质正在向太阳回落。
这被描述为“向下移动的黑暗空洞”,天文学家们想知道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
在1月27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哈佛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中心(CfA)的天文学家们为这种鲜为人知的运动提供了新的解释,现在科学界称之为“耀斑环顶向下流”(supra-arcade downflows,SADs)。
“我们想知道这些结构是如何发生的,”研究主要作者和CfA天文学家沈成才说,他将这些结构描述为 “暗指状特征”。
“是什么在驱动它们,它们是否真的与磁重联有关?”
自从90年代发现SADs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它们与磁重联有关。
这个过程发生在磁场断裂时,释放出快速移动和极高能量的辐射,然后再进行重组。
“在太阳上,发生的情况是有很多磁场,它们指向所有不同的方向。
最终,这些磁场被推到一起,以至于它们重新配置并以太阳耀斑的形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CfA天文学家Kathy Reeves说。
Reeves补充说:“这就像拉长橡皮筋,然后在中间剪断。
它受到了压力,被拉得很细,所以它会折回来。
”
科学家们认为SADs是太阳耀斑爆发后,破碎的磁场"折返"到太阳的迹象。
但是有一个问题。
科学家们观察到的大多数下坠现象是“令人费解的缓慢”,共同作者、新泽西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陈斌说。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不是经典的重联模型所预测的,这些模型显示下坠速度应该快得多。
这是一个冲突,需要一些其他的解释。
”
为了找出正在发生的事情,该团队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上的大气成像组件(AIA)所拍摄的图像。
AIA部分由CfA设计和建造,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太阳天体物理学实验室领导,每12秒以七种不同波长的光拍摄太阳的图像,以测量太阳大气的变化。
然后他们对太阳耀斑进行了三维模拟,并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大多数SADs不是由磁重联产生的。
相反,它们是在湍流环境中自行形成的,是两种不同密度的流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Reeves说,科学家们基本上看到了水和油混合在一起时发生的同样事情:两种不同密度的流体不稳定,最终分离。
“那些黑暗的、像手指一样的空隙实际上是没有等离子体的。
那里的密度比周围的等离子体低得多,”Reeves说。
该团队计划继续使用三维模拟研究SADs和其他太阳现象,以更好地了解磁重联。
通过了解驱动太阳耀斑和太阳喷发的过程,他们最终可能会帮助开发预测空间天气和减轻其影响的工具。
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是多少?
对此,许多人想知道: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哈雷彗星下一次何时出现?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解惑。
一、哈雷彗星是什么星彗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扫帚星”,它是太阳系中质量较小的天体,与地球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据了解,人们至今已发行1600多颗彗星,其中最大最容易观测的就属哈雷彗星了。
之所以有此名,是因为这颗彗星是一位叫哈雷的英国天文学家第一次算出的。
二、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76年根据计算,也根据早期的一些记载,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76年,这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见两次的彗星。
其实,人类能肉眼看到的彗星除了哈雷彗星外还有很多,而且更加壮观,不过那些彗星都是数千年才会出现一次,人很难看到。
三、哈雷彗星最早记载的书,春秋据小编查询得知,从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起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止,哈雷彗星出现过31次,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记录。
至于哈雷彗星最早记载的书,应该就是《春秋》一书了,西方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是在公元66年,这比我国晚了几百年!《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其实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
《淮南子·兵略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时有彗星,柄在东方,可以扫西人也!”这是公元前1057年的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太阳系最大的卫星不为人知的未解之谜,月亮的背后是外星生物
一、太阳系最大的卫星不为人知的秘密太阳系最大的卫星不为人知的秘密: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
直径大于水星,质量约为水星的一半,木卫三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冰体构成,星体分层明显,拥有一个富铁的、流动性的内核。
体积与水星相当,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拥有磁圈的卫星。
木星的卫星:木卫三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一颗拥有磁圈的卫星,其磁圈可能是由富铁的流动内核的对流运动所产生的。
其中的少量磁圈与木星的更为庞大的磁场相交迭,从而产生了向外扩散的场线。
木卫三表面:表明它是由近乎等量的岩石和水构成的,后者主要以冰体形式存在冰体的质量占卫星总质量的46-50%。
木星和木卫三关系:木卫三最先并非伽利略所发现。
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360年之间 最有可能的是在公元前364年夏天我国战国时期的甘德就已经发现了木卫三,比伽利略早了2000多年。
后来天文学家西门·马里乌斯以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爱人伽倪墨得斯为之命名。
旅行者号航天器精确地测量了该卫星的大小,伽利略号探测器则发现了它地下海洋和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