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能量控制着宇宙的膨胀,167亿年后宇宙将被暗能量撕裂

这两者都是属于宇宙中暗系的物质或能量,在人类仅有的用光来考察宇宙的当下,无法直接使用现有的技术进行观测。
因为暗物质和它都不会反射、辐射、吸收光。
虽说先前只是一个假设,但是现在它的存在已经越来越被科学界证实和重视了。
暗能量驱动着宇宙发展目前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中,证实了27%是
【菜科解读】
暗物质和暗能量在拿出来讨论时,基本就是成双成对的。
这两者都是属于宇宙中暗系的物质或能量,在人类仅有的用光来考察宇宙的当下,无法直接使用现有的技术进行观测。
因为暗物质和它都不会反射、辐射、吸收光。
虽说先前只是一个假设,但是现在它的存在已经越来越被科学界证实和重视了。
暗能量驱动着宇宙发展目前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中,证实了27%是由暗物质填充的,而暗物质则是像浇水一样粘连着宇宙各处。
暗能量则是能够吸收暗物质的一种无法被人类现有技术探查和捕捉到的东西。
简单理解来说,就是暗物质本来是一个框架,就像是你家的房梁一样,会支撑着房屋的构造。
当暗能量将暗物质给吸收消耗掉后,原本支撑宇宙的框架就会随之而变了。
在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曾经证实了宇宙是会膨胀的,而速度是会越来越慢的。
但是暗能量的出现,将暗物质进行了吸收和消耗,破坏了原有的宇宙框架,改变了宇宙现有的运作方式,被暗物质支撑的星体和能量会随之变化,宇宙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膨胀的速度不会恒定或者减慢,而是在加速。
在物理宇宙学中,暗能量就是充溢空间的、具有负压强的能量。
通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暗能量的负压强在宇宙中就是一种反引力。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星云间的位置越来越远,仿佛就是证明了宇宙的膨胀速度在加快,宇宙间的各种星体物质的运行速度也在加快,就导致大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而它们移动的越远,运行的速度就越快。
宇宙的未来由暗能量决定1、167亿年后宇宙大撕裂暗能量就像给气球里打进去的气,会让气球一直胀气变大。
宇宙就像是这个气球,因为暗能量的作用,内部的空间被撑得越来越大,膨胀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当这个宇宙大气球最终被暗能量撑得无法在扩张时,宇宙就会全部被撕裂开来。
地球会被强行剥离出太阳系,各大行星之间的引力会被硬生生扯断,太阳被摧毁,地球也难以幸免。
暗能量被认为占据当前宇宙70%成份,神秘的暗能量遍及宇宙各个区域。
“宇宙大撕裂”理论认为,暗能量将摧毁宇宙每个区域,在宇宙终结之前的3290万年前银河系将产生引力崩溃。
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消息是,世界末日在遥远的167亿年之后才会出现,人们不必为此担忧。
2、宇宙大坍缩和宇宙大撕裂的理论正好相反,宇宙大坍缩指的是,暗能量最终将暗物质吸收完毕,无论宇宙的膨胀速度是变快还是变慢,都将会达到一个临界点。
当这个临界点到达后,宇宙就像气球放气一样,四周快速闭合。
星系重心吸引力作用向内部坍缩,所有星系越聚越紧,最后形成一个紧密的物质团,最终摧毁宇宙中所有的生命。
宇宙回归雏形。
不过已经有科学家证实这是谬论了。
暗能量是被爱因斯坦提出的爱因斯坦真的是人类史上贡献非常大的一位伟人。
1917年由他在两年前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导出的一组引力方程式,预示着宇宙是在做永恒运动,这一点已经被现代科学家证实。
在当时,这个理论和他自己提出的爱林斯坦宇宙中的静止论相违背,于是他加入了“宇宙常数”这个项用于解释。
后来人们经过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发现,事实上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着的并且这一观测结果完全与引入“宇宙常数”之前的引力方程的计算结果相符合,爱因斯坦得知“实际上的宇宙是在膨胀着的”这个消息后非常后悔,因此他认为:“引入宇宙常数是我这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可他不知道的是,其实他的理论不存在错误,反而十分正确。
爱因斯坦当年提出的叫“宇宙常数”的能量,是能抵消星系引力的作用,使宇宙保持一个不变的大小。
尽管爱因斯坦认为“宇宙常数”存在的理由是错误的,但提出的“宇宙常数”观点完全正确,但不能叫做宇宙常数,而是应该改名叫做“暗能量”。
天文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它们的演化过程,希望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能有所收获。
土星有行星环,地球为啥没有?本来地球曾经有过,火星将来也会有
这四颗行星都属于巨行星,它们的引力比岩质行星更大,因此它们能够将星球周围的小物质吸附过来,从而形成行星环。
除了质量不同之外,行星环的形成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也有一定关系,太阳系四个岩质行星都没有行星环,另一个真相也是它们都距离太阳较近,太阳风就比较强烈,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水分子也无法凝结成冰晶,更无法与尘埃凝聚成较大的小行星等,所以就很不容易形成行星环了。
不过,行星环还有另一种形成模式,就是行星的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时候,或者其他大个头的小行星或彗星等路过行星的时候,它们若与行星的距离达到洛希极限,那么这颗小星体就会分解成为行星的行星环,比如若月球距离地球大约1万公里的时候,就会被地球的引力撕成碎片,从而变成地球的行星环。
本来在月球形成的时候,就经历过成为地球行星环的一刻,天文学家们普遍认为月球是由于一颗质量较大的天体撞击地球之后形成的,撞击后飞溅出去的碎块曾经形成了地球的行星环,但是由于这个行星环的物质分布很不均匀,导致行星环的物质凝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而火星的卫星火卫一由于距离火星较近,并且仍然在一步步靠近火星,所以他将来也有可能会到达火星的洛希极限,从而成为火星的行星环也有一种可能是将来直接撞击的火星上。
星空有约|今年别错过火星和这三颗行星同框
届时,公众将看见两颗明亮行星近距离同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专家介绍,这是2024年适宜观赏的第一场太阳系行星相合。
什么是行星相合?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天文学上定义的合并非两个天体真的合并在一起,而是指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或地心视黄经相同。
行星合行星、行星合月都指的是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相同。
不同于每个月会发生多场的行星合月,2024年全年共有12次太阳系行星相合,这与行星在天球上‘走’一圈的时间有关。
王科超说,今年最适合观赏的行星相合,除了2月22日的火星合金星,还有4月11日的火星合土星,以及8月15日的火星合木星。
这四颗行星都很明亮,且这三次相合两个天体间的角距离都不到1度,肉眼就能看到两颗星同框的画面。
何时适合观赏这三次行星相合呢?天文学上合是一个精准时刻,但对公众观测而言,在‘合’的前后几天都可观赏这一天象。
王科超说,三次相合时,两颗行星都位于太阳的西边,观赏时间都在日出之前。
具体到火星合金星,适宜观赏的时间约为日出前一小时,火星合土星的适宜观赏时间约为日出前一个半小时,火星合木星则是在午夜后到日出前都适宜观赏。
肉眼观测这三次相合,两颗行星相距这么近,如何分辨?王科超建议,一是从亮度上看,相合时,金星、木星都明显比火星要亮,土星比火星稍亮些。
二是从方位上分辨,肉眼看去,相合时,火星在天空上位于金星的下方,位于土星、木星的上方。
我们肉眼看到的两颗行星同框,是由于两颗行星及地球在运行过程中,排列成近似一条直线而出现的视觉现象,两颗行星实际上相距甚远,以火星与土星为例,二者间距离约为12亿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