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八大行星——土星

土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与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一样,属于类木行星。
土星比地球大得多,直径120540 km(约地球的9.5倍),质量5.69*10^26kg ,表面温度-191.15℃~-130.15℃,非常寒冷。
土星以平均每秒9.64公里的速度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其轨道半径约为14亿公里,公转速度较慢,绕太阳一周需29.5年,可是
【菜科解读】
土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在地球上就可以观测到的行星。
土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与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一样,属于类木行星。
土星比地球大得多,直径120540 km(约地球的9.5倍),质量5.69*10^26kg ,表面温度-191.15℃~-130.15℃,非常寒冷。
土星以平均每秒9.64公里的速度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其轨道半径约为14亿公里,公转速度较慢,绕太阳一周需29.5年,可是它的自转速度很快,赤道上的自转周期是10小时14分钟。
土星公转是一个椭圆形的轨道,这个椭圆形轨道的直径约10个天文单位,也就是约15亿公里,那么换算下来土星绕太阳一圈共绕行了约60亿公里左右。
土星的密度为0.687克/CM,甚至比水的密度小,虽然远小于地球,但由于其个头比地球大得多,所以土星的质量很大,为5683万亿亿吨,比地球重了约95倍。
土星虽然是气态行星,但是其内核还是由碳酸钙之类的岩石和液态金属组成,它从外至里依次是大气层、氢氦外层、液态氢、金属氢,土星的内核是活动中的岩浆,成分与地球内核类似,但温度和压强远大与地球。
根据计算,土星的内核温度高达11700℃,因此,从内部辐射出来的热量最大,比其接收到的太阳热量多四倍,这是非常罕见的。
土星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它的环(卫星)
泰坦(土卫六)是太阳系中第二大的卫星,仅次于木星的木卫三,土卫六甚至比水星还大。
瑞亚(土卫五)土卫五的密度为1.236克/CM²,这表明它主要由约75%的水冰和25%的岩石物质组成。
虽然它的体积是第九大,但就质量而言,它排在第十位。
狄俄涅 土卫四土卫四的直径为1118千米,主要由冰组成,内部含有硅酸盐岩石,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卫四是由一个致密的核心组成,反照率为0.55,表面温度为-187°,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均为65小时41分钟,与月球一样都是同步自转卫星。
忒堤斯(土卫三)主要是由水冰所构成,密度为0.97 g/cm3,星球上的许多冰裂缝显示了该星球曾经遭受到严重的撞击,这是太阳系反射率最高的天体之一,反射率为1.229。
恩克拉多斯(土卫二)土卫二虽然不大,但在它的冰质地表之下有着全球性的液态水海洋。
米马斯(土卫一)造成了土星环上最大的断裂,它的直径是250英里(约402.336千米)当土卫一绕着它的母星--土星转动时,它会产生轻微的振动。
土星
环内还有无数个小卫星,有的直径只有几十到几百米,通常情况下,这么小的石块、碎冰是不被看做是卫星的。
最后说一下,土星上并没有土,同理,火星上也没有火,水星上更没有一滴水,木星上也没有树木,金星上也没有金子。
它们的命名是我国古代人按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来命的名,古代人凭肉眼能观测的地球外的天体,就金木水火土这5颗行星,于是就对号入座,五大行星就出炉了。
太阳系最大的卫星不为人知的未解之谜,月亮的背后是外星生物
一、太阳系最大的卫星不为人知的秘密太阳系最大的卫星不为人知的秘密: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
直径大于水星,质量约为水星的一半,木卫三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冰体构成,星体分层明显,拥有一个富铁的、流动性的内核。
体积与水星相当,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拥有磁圈的卫星。
木星的卫星:木卫三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一颗拥有磁圈的卫星,其磁圈可能是由富铁的流动内核的对流运动所产生的。
其中的少量磁圈与木星的更为庞大的磁场相交迭,从而产生了向外扩散的场线。
木卫三表面:表明它是由近乎等量的岩石和水构成的,后者主要以冰体形式存在冰体的质量占卫星总质量的46-50%。
木星和木卫三关系:木卫三最先并非伽利略所发现。
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360年之间 最有可能的是在公元前364年夏天我国战国时期的甘德就已经发现了木卫三,比伽利略早了2000多年。
后来天文学家西门·马里乌斯以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爱人伽倪墨得斯为之命名。
旅行者号航天器精确地测量了该卫星的大小,伽利略号探测器则发现了它地下海洋和磁场。
未解之谜:太阳走到尽头是样的?连光都不放过的黑洞或是它未来的命运?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
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终于证实了黑洞的存在。
它以强大的重力加速度而闻名,甚至连光都被它吞噬,成为宇宙中最神秘的生物之一。
黑洞的诞生源于恒星的生命历程。
我们都知道恒星,比如太阳,通过核聚变来维持自身的平衡。
在核聚变过程中,恒星内部的氢原子变成氦原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通过扩散到地球为人类提供太阳能。
恒星周围的引力与核聚变的能量保持平衡,使恒星保持稳定。
但是,当恒星中的燃料耗尽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恒星就会爆炸,形成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把恒星的寿命推到了尽头,恒星冷却,平衡被打破。
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恒星坍缩,内部结构完全破裂,电子被挤压到原子核中形成中子。
超新星爆炸后,这颗恒星变成了大质量中子星。
中子星继续坍缩,引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最大值。
任何力量都无法与之抗衡,所有物质都被吸引向中心移动,包括光。
一个黑洞形成了。
它是一个无限小的天体,密度非常高。
这就是恒星死亡并最终成为黑洞的命运。
如果要进入黑洞,必须穿越它的活动视界,达到超越光速的逃逸速度。
但是,现代科学还没有发现可以超过光速的东西。
所以包括光在内的所有物体穿越活动视界进入黑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对我们来说,黑洞已经变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
黑洞内部还隐藏着许多秘密。
解开这些谜题可能会揭示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奥秘。
是的,也许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神秘的宇宙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