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喀什站具备多卫星、全天候、全天时接收测控能力

【菜科解读】
中新社新疆喀什8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 空天院喀什站站长王建平透露,该站目前正在承担中国所有陆地观测和空间科学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以及数十颗卫星的测控任务,具备全天候、全天时、不同码速率的多卫星接收和测控能力,在轨卫星任务数量超过100颗,卫星数据接收和测控系统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月上旬,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喀什站壮观的卫星数据接收天线。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近日组织媒体前往建于新疆的科研机构 台站调研采访,王建平介绍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喀什站建设运行情况时作上述表示。
他说,该站于2003年规划设计论证,2006年开工建设,2007年底第一套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2008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从密云站一个接收站扩展为由密云、喀什、三亚、丽江和漠河共同构建形成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对于更好支持国家空间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具有重大意义。
王建平指出,经过15年的建设发展,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喀什站卫星数据接收能力持续提升,已从最初的2套接收系统,逐步发展为当前的7套接收系统,另外,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 二期新建的5套接收系统目前也正在进行安装部署,预计2023年底建成,届时将有12套接收系统在喀什站运行。
2022年,喀什站年接收卫星任务量已突破4.9万轨,在接收站网总任务量占比超过40%,居站网各接收站首位。
2023年,喀什站年任务量预计将超过6万轨。
目前,喀什站天线系统具备S/X/Ka三频、双极化数据接收能力和X频段测控能力,可支持多种编译码和调制解调方式,单通道码速率可达2000兆比特每秒 Mbps,一系列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强调,地面站接收卫星数据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每天每个时段都有卫星过境,一旦错过就可能导致珍贵的卫星观测数据丢失。
因此,喀什站一直保持着365天×24小时全天时运行的状态。
8月上旬,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喀什站,科研人员在卫星数据接收机房工作。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王建平表示,除了业务运行,喀什站还紧密围绕喀什和新疆的资源优势以及特殊生态环境开展综合研究,服务西部发展,为地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包括:为喀什地区提供空间信息数据支撑,开展基于遥感监测的喀什地区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地图数据加工;为喀什地区资源调查与灾害监测提供遥感信息支持,进行农作物遥感监测及产量评估、地震灾情遥感监测等。
土星有行星环,地球为啥没有?本来地球曾经有过,火星将来也会有
这四颗行星都属于巨行星,它们的引力比岩质行星更大,因此它们能够将星球周围的小物质吸附过来,从而形成行星环。
除了质量不同之外,行星环的形成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也有一定关系,太阳系四个岩质行星都没有行星环,另一个真相也是它们都距离太阳较近,太阳风就比较强烈,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水分子也无法凝结成冰晶,更无法与尘埃凝聚成较大的小行星等,所以就很不容易形成行星环了。
不过,行星环还有另一种形成模式,就是行星的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时候,或者其他大个头的小行星或彗星等路过行星的时候,它们若与行星的距离达到洛希极限,那么这颗小星体就会分解成为行星的行星环,比如若月球距离地球大约1万公里的时候,就会被地球的引力撕成碎片,从而变成地球的行星环。
本来在月球形成的时候,就经历过成为地球行星环的一刻,天文学家们普遍认为月球是由于一颗质量较大的天体撞击地球之后形成的,撞击后飞溅出去的碎块曾经形成了地球的行星环,但是由于这个行星环的物质分布很不均匀,导致行星环的物质凝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而火星的卫星火卫一由于距离火星较近,并且仍然在一步步靠近火星,所以他将来也有可能会到达火星的洛希极限,从而成为火星的行星环也有一种可能是将来直接撞击的火星上。
星空有约|今年别错过火星和这三颗行星同框
届时,公众将看见两颗明亮行星近距离同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专家介绍,这是2024年适宜观赏的第一场太阳系行星相合。
什么是行星相合?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天文学上定义的合并非两个天体真的合并在一起,而是指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或地心视黄经相同。
行星合行星、行星合月都指的是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相同。
不同于每个月会发生多场的行星合月,2024年全年共有12次太阳系行星相合,这与行星在天球上‘走’一圈的时间有关。
王科超说,今年最适合观赏的行星相合,除了2月22日的火星合金星,还有4月11日的火星合土星,以及8月15日的火星合木星。
这四颗行星都很明亮,且这三次相合两个天体间的角距离都不到1度,肉眼就能看到两颗星同框的画面。
何时适合观赏这三次行星相合呢?天文学上合是一个精准时刻,但对公众观测而言,在‘合’的前后几天都可观赏这一天象。
王科超说,三次相合时,两颗行星都位于太阳的西边,观赏时间都在日出之前。
具体到火星合金星,适宜观赏的时间约为日出前一小时,火星合土星的适宜观赏时间约为日出前一个半小时,火星合木星则是在午夜后到日出前都适宜观赏。
肉眼观测这三次相合,两颗行星相距这么近,如何分辨?王科超建议,一是从亮度上看,相合时,金星、木星都明显比火星要亮,土星比火星稍亮些。
二是从方位上分辨,肉眼看去,相合时,火星在天空上位于金星的下方,位于土星、木星的上方。
我们肉眼看到的两颗行星同框,是由于两颗行星及地球在运行过程中,排列成近似一条直线而出现的视觉现象,两颗行星实际上相距甚远,以火星与土星为例,二者间距离约为12亿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