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名最成功的两座城市,改名前无人知晓,改名后天下闻名!

【菜科解读】
我国改名最成功的两座城市,改名前无人知晓,改名后天下闻名!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也因为这一点显出自己和别人的与众不同,我们也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座城市,每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命名,正因为这些城市的标新立异,才使得我们对它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
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境内有两座城市,它们堪称改名字最成功的。
之前,这两座城市都一直默默无闻,没想到名字经过改正后立马火了起来,甚至震惊中外。
你们知道小编说的是我国的哪两座城市吗?
它们分别是我国的张家界市和武夷山市,其实这两座城市原来根本不叫这个名字,因为城市本身发展的不景气,为了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这两座城市决定把自己原有的名字改掉,以此更好的彰显城市的风貌,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着重介绍一下这两座城市。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西北部,原名为大庸市,曾经是古庸国的所在地,在1994年四月正式将大庸市改名为张家界市。
张家界因旅游建市,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而天门山天门洞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
作为世界最高海拔的天然穿山溶洞,天门洞悬于千寻素壁之上,就像一座镶嵌在天幕上的通天之门。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拥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峡谷地貌,由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索溪峪自然保护区、杨家界四大景区组成,还有号称“乘百龙电梯,观张家界美景”的百龙观光电梯,它位于张家界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核心景区,以世界上最高,载重量最大,运行速度最快的全暴露户外观光电梯三项桂冠,独步世界!
第二个就是武夷山市了,它原来的名字叫做崇安县,这个地方曾经撤县设市。
由于当地有武夷山这个有名的景区,所以当地政府决定把这个地方改名武夷山市,以此更好地吸引前来观赏的游客,并且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武夷山水自古即已享有“碧水丹山”之誉,奇绝神秀!武夷山市虽然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但远在秦汉时期,即以见诸记载,文人名士渐至,或吟诵,或卜居,或讲学。
崇安县改名武夷山市后,无论是知名度还是经济发展,都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一个小县城拥有火车站、高铁站和机场,还有闽北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武夷学院,是全国少有的以县级城市命名的本科大学。
武夷山“奇秀甲于东南”,为八闽第一胜迹,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去过这两座城市呢?喜欢的朋友欢迎留言评论!
中国最早的多级火箭 火龙出水是我国历史水陆两用的火箭
每一级都装有发动机与燃料,目的是为了提高火箭的连续飞行能力与最后速度。
从尾部最初一级开始,每级火箭燃料用完后自动脱落,同时下一级火箭发动机开始工作,使飞行器继续加速前进。
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中国最早的多级火箭等相关内容。
中国最早的多级火箭火龙出水是我国历史水陆两用的火箭,与飞空砂筒一样是一种火箭,也是二级火箭的始祖。
发明于16世纪中叶,明朝中期。
构造《武备志》载文大意为:用茅竹五尺,去节,并用铁刀刮薄。
前后各装上一个木制的龙头、龙尾。
龙头的口部向上,龙腹内装神机火箭数枝,把火箭的药线总连在一起,由龙头下部一个孔中引出。
又在龙身下而前后各倾斜装着两个大火箭筒,把它们的药线也总连在一起,更把龙腹内装神机火匍的总药线连在前边两个火箭简的底部,“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即飞水面二三里去远,如火龙出于江面。
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这就说明:使用火龙出水时,先由“龙”下四个大火箭筒推送火龙前进;当筒药将完之后,“龙”内若干神机火箭飞出,以射敌人。
16世纪中叶,明朝中期,中国人发明了一种新式火箭,叫“火龙出水”,它是我国历史水陆两用的火箭,也是二级火箭的始祖。
龙头下面,龙尾两侧,各装一个半斤重的火药桶,将四个火箭引信汇总一起,并与火龙腹内火箭引信相连,水战时,面对敌舰,离水面三、四尺处,点燃安装在龙身上的四支火药筒,这是第一级火箭,它能推动火龙飞行二、三里远,待第一级火箭燃烧完毕,就自动引燃龙腹内的火箭,这是第二级火箭,这时,从龙口里射出数只火箭,直达目标,致使敌船烧毁。
应用在露梁海海战中,运用火龙出水重创日军舰队。
海战过程:当日本舰队全部进入露梁海之后,邓子龙率领俞家军切断后路,在日军前进过程中,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师(很强大,配备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舰“龟”)袭击日军舰队侧翼,陈璘在海战开始后全力支援,而日军统帅岛津义弘却不恋战,全速驶离露梁海,意图穿越猫岛,但是他不知道明军在猫岛埋设水雷。
不得已只能返回露梁海决一死战。
在激战中日军舰队包围了李舜臣的旗舰,就在李舜臣万分危急之时,陈璘赶到,可是日军舰队也包围了陈璘的旗舰,就在这时,陈璘却鸣金收兵。
于是世界上最早的反舰导弹运用到了实战上。
顷刻间,日军舰队伤亡惨重,导弹发射之刻便是总攻之时。
经过激烈的战斗,中朝联军击毁日本帝国军舰400余艘,一万日本兵阵亡。
日军统帅岛津义弘逃跑,日本精锐第五军全军覆没。
“神鹰天坑”让我国天坑群增至32个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岩溶所”)高级工程师张远海6月22日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至此,我国已发现32个天坑群,包括此次的伏归地下河新天坑家族,全国的天坑数量有270多个,其中发现并确认的90个天坑(含此次两个天坑)位于广西。
新天坑群发现得益于高清卫星影像“这次乐业新天坑的发现得益于高清卫星影像,利用阴影分析找到潜在的天坑位置,然后到现场进行踏勘、确认。
”张远海说,5月初,岩溶所组织科考探险队在广西乐业县探险结束后,确认发现1个标准天坑,即“神鹰天坑”。
6月初,岩溶所联合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702洞穴探险队、乐业县飞猫洞穴探险队组成联合科考队,对天坑周边的岩溶负地形、地下河、溶洞和竖井进行了调查。
张远海介绍说,地下河是岩溶地区具有一定汇水范围的地下水流通道系统,由地下干流及其支流组成。
在乐业县至少有百朗和伏归两条地下河。
百朗地下河流域面积835平方公里,长度162公里,其中发育了35个塌陷漏斗,29个符合天坑标准,以及上百个溶洞;伏归地下河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长度5公里左右,其中发育了5个塌陷漏斗,2个符合天坑标准,以及6个溶洞。
“天坑和地下河关系密切。
”张远海说,地下河不断溶蚀、搬运,掏空了地层,形成了溶洞大厅,或者落水洞侵蚀扩大,加上崩塌作用,最后完全露出地表,形成了天坑。
“我们还找到天坑底部的一些动植物,包括可能是广西新分布物种、苦苣苔、鼯鼠的粪便、岩壁上的岩燕和老鹰等等。
”张远海说。
天坑见证岩溶地质演化历史究竟何为天坑?张远海介绍,天坑是碳酸盐岩地区由溶洞大厅崩塌、或落水洞侵蚀形成的周壁陡崖环绕、规模可达数百米的岩溶负地形。
分为塌陷型天坑和侵蚀型天坑两大类型,通常其口径和深度不小于百米,容积大于百万立方米,底部(曾)与地下河相连接。
2001年,基于大石围天坑群、武隆天坑群、小岩湾天坑、小寨天坑、龙缸天坑等调查成果,岩溶所朱学稳教授首次提出了天坑概念;2003年,《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探测、定义与研究》专著的出版标志着天坑理论初步建立;2005年,岩溶所在桂林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天坑研讨会,系列成果分别在英国《Cave and Karst Science》、美国《Speleogenesis》和《中国岩溶》以专辑形式发表,天坑理论走向世界;2018年,岩溶所与陕西地调院联合,在汉中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天坑研讨会,结合新的天坑研究成果,完善了天坑理论体系。
“天坑见证了岩溶地貌演化的奇迹,记录了岩溶地质演化的历史。
”张远海说。
为何广西天坑数量多2005年,世界上发现的天坑为75个,其中49个在中国。
基于新的空天观测技术,越来越多的天坑被发现。
包括2016年发现的汉中天坑群,2018年发现的鄂西天坑群,2019年发现的那坡天坑群,2021年发现的文山天坑群等等。
截至2021年底,以约100平方公里地下河流域面积为界而论,全国发现的天坑群数量为31个,全国天坑数量达到270多个。
这些天坑主要集中于我国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和四川以及陕西汉中。
最大的天坑群为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在百朗地下河流域中部分布有29个天坑。
张远海分析,这和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过渡的地势斜坡地带,降雨量丰富,同时碳酸盐岩致密坚硬,厚度巨大有密切关系。
另一方面,天坑由溶洞大厅发育而来,“全国十大溶洞大厅,广西占了6个,全球十大溶洞大厅,广西有3个,广西的地下河数量也是全国最多,如此说来,广西天坑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我国,天坑还被发现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的纳卡奈岩溶区和穆勒岩溶高原,马达加斯加、东南亚岩溶区,如越南北部,老挝北部和泰国北部等,以及欧洲第纳尔岩溶区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意大利,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墨西哥、波多黎各等地。
其中,世界最大的天坑是重庆市奉节县的小寨天坑,天坑四周被险峻的、几乎直立的石灰岩陡壁所圈闭,最大和最小深度分别为662米和511米,容积为1.19亿立方米。
已通过卫星影像在国内发现上千处天坑“作为一种新的岩溶学理论,天坑的研究还处在发现、调查阶段,未解之谜还有许多。
”张远海说。
“虽然卫星影像越来越清晰,但我们还不知道全球究竟有多少天坑。
”张远海说,目前,已经通过卫星影像在国内发现上千处天坑,但确认的不到30%,还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现场认证和测量。
关于天坑,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
例如,这些天坑或天坑群之间究竟有多少差异;虽然对天坑形成年龄的测定有了几个个例,但天坑形成的地质年代仍然充满了未知数;虽然科研人员大致知道天坑的演化路径,但尚不清楚天坑的巨型崩塌与地震有多大关系;虽然科学家大致知晓天坑是现代生物的避难所,但不知道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全球环境变化对天坑的生态系统是否有影响,或者天坑是否保存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信息特征,等等。
“这些都有待我们大胆探索,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推动天坑的跨学科系统研究。
”张远海说。
(图片由岩溶所提供)相关报道:“神鹰天坑”植被科考初步完成!(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央视新闻客户端:目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成的联合科考队,正在对广西乐业新发现的天坑——“神鹰天坑”进行为期七天的科学考察。
19日科考队完成了新发现的“神鹰天坑”植物方面的科学考察。
取得了植物、土壤及岩石等相关样本,为后续科考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台央视记者 吴天白:我现在是在“神鹰天坑”的下降点,联合科考队就是通过这样的绳索沿着悬崖绝壁,下降到192米深的坑底。
今天的主要科考任务是对神鹰天坑坑底的植物进行调查,并采样研究。
专家通过对“神鹰天坑”中植物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天坑的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
进而推断出天坑植被发育的规律,为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提供宝贵参考。
在下降了4个多小时后,联合科考队到达了“神鹰天坑”坑底。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沈利娜:我们到达坑底以后发现草本植物非常多,以爵床科、楼梯草这些喜阴植物为主。
上层乔木很高大,把这个坑底遮蔽得非常严实,同时我还发现了小果野芭蕉的一个小群落,也已经结果了,还有方竹,基本反映了天坑底部阴湿、郁闭的环境。
植物学家还在坑底采集了“神鹰天坑”坑底土壤和岩石样本,进行了坑底生态环境的调查。
经过一天的科考,专家对坑底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获取了坑底典型植物群落的准确数据。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沈利娜:本次采集了一些我们还无法鉴定到种的一些植物标本,在一块大岩壁上我们发现了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的一种植物。
这个植物过去在广西是没有记录的,有可能这一次的天坑科考,我们就会为广西增加一个新的分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