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
月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
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月面岩石样其中还含有纯铁颗粒,科学家认为它们不是来自陨星。
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更加奇怪的现象:这些纯铁颗粒在地球上放了7年还不生锈。
在科学世界里,不生锈的纯铁是闻所未闻的。
3、月球表面呈玻璃状之谜;1968年,围绕月球飞行的探测器首次显示,月球的表层下存在着"物质聚集结构"。
当宇宙飞船飞越这些结构上空时,由于它们的巨大引力,飞船的飞行会稍稍低于规定的轨道,而当飞船离开这些结构上空时,它又会稍稍加速,这清楚地表明这物质聚集结构的存在,以及它巨大的质量。
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结构就像一只牛眼,由重元素构成,隐藏在月球表面"海"的下面。
正如一位科学家所称:看来谁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对付它们。
5、当巨大物体袭击时月球发声之谜最初几次月球探险表明,月球是个干燥的天体。
一位科学家曾断言,它比戈壁大沙漠干燥100万倍。
阿波罗计划的最初几次都未在月球表面发现任何水的踪迹。
可是"阿波罗15"的科学家却探测到月球表面有一处面积达100平方英里的水气团。
科学家们争辩说,这是美国宇航员废弃在月亮上的两个小水箱漏水造成的。
可是这么小的水箱怎能产生这样一大片水气?当然这也不会是宇航员的尿液——它直接喷射到月球的天空中。
看来这些水气来自月球内部。
8、月球的磁场之谜早先探测和研究表明月球几乎没有磁场,可是对月球岩石的分析却证明它有过强大的磁场。
这一现象令科学家大惑不解,保罗加斯特博士宣称:这里的岩石具有非常奇特的磁性……完全出乎我们意料。
如果月球曾经有过磁场,那么它就应该有个铁质的核心,可是可靠的证据显示,月球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核心;而且月亮也不可能从别的天体(诸如地球)获得磁场,因为假如真是那样的话,它就必须离地球很近,这时它会被地球引力撕得粉碎。
9、月球年龄之谜令人惊异的是,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发现其中99%的年龄要比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长。
阿姆斯特朗在"寂静海"降落后拣起的第 一块岩石的年龄是36亿岁。
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龄为43亿岁、46亿岁和45 亿岁——它几乎和地球及太阳系本身的年龄一样大,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年。
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年龄为53亿岁的月球岩石。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古老的岩石都采自科学家认为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区域。
根据这些证据,有些科学家提出,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前很久便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10、月球土壤的年岁比岩石年岁更大之谜月球古老的岩石已使科学家束手无策,然而,和这些岩石周围的土壤相比,岩石还算是年轻的。
据分析,土壤的年龄至少比岩石大10亿年。
科学家认为这些土壤是岩石粉碎后形成的。
但是,测定了岩石和土壤的化学成份之后,科学家发现,这些土壤与岩石无关,似乎是从别处来的(月球上有很多陨石坑,有可能是陨石粉碎之后形成的土壤)。
11、月球不规则形状之谜早在18世纪末,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就注意到,形状不规则的月球自转时会发生颤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太空探测器发现,处于月球与地球地心连线上的月球半径被拉长,也就是说,如果沿赤道把月球分成两半,截面不是正圆,而是像橄榄球一样的椭圆,球尖指向地球。
但迄今无人能就月球当前形状的成因给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释。
12、月球与太阳、月亮之间距离之谜人们曾经研究过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距离关系,结果产生了一个神奇的数字——395。
月球离地球,平均距离约为38万公里。
太阳离地球,平均距离约为1亿5千万公里。
两两相除,我们得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的395倍远。
太阳直径约为138万公里,月球直径约为三千四百多公里,两两相除,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395倍大。
就这样,神奇的395就产生了,那么这究竟是数学家们的自我纠结还是太阳系中这三者冥冥中有某种特殊的联系?13、月球上的天体现象之谜著名科学家艾西莫夫曾说过:从各种资料和法则来衡量,月球不应该出现在那里。
他又说: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蚀,小到仍能让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学上找不出理由解释此种现象,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结语:看完上述小编为大家揭秘的月球之谜,月球的神秘可远止上面的那些,关于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和研究还得慢慢来,想要揭开月球神秘面纱需一路坚持~~
在研究月球是如何形成的过程中,天文学家发现了证据,证明月球是45亿年前一颗小行星一撞向地球后造成的。研究还认为,这次碰撞规模空前,这颗叫做“忒伊亚”的行星胚胎跟地球和月球都融合了。
在研究月球是如何形成的过程中,天文学家发现了证据,证明月球是45亿年前一颗小行星一撞向地球后造成的。
研究还认为,这次碰撞规模空前,这颗叫做“忒伊亚”的行星胚胎跟地球和月球都融合了。
月球形成于行星撞击的观点并不新颖,但是之前的科学家都认为“忒伊亚”只是跟地球擦边撞击,搞出个月球,然后穿上裤子奔向宇宙了。
但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研团队的新研究认为,“忒伊亚”根本没有离开我们。
为了得出这个结论,菜科网,这支团队分析了阿波罗飞船带回地球的7块月球岩石和6块来自地幔的火山岩。
他们研究了岩石中包含的氧同位素,也就是说他们在计算氧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
这非常重要,因为太阳系中每个行星上的岩石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指纹”:氧同位素的比率,从它可以追踪岩石的来源。
举例来说,地球上99.9%的氧都是O-16,也就是说每个原子包含8个质子和8个中子。
但是地球上也有少量的O-17和O-18。
科学家可以利用O-17和O-18之间的比率研究这些岩石或者其他物质来自哪里。
在研究月球是如何形成的过程中,天文学家发现了证据,证明月球是45亿年前一颗小行星一撞向地球后造成的。
研究还认为,这次碰撞规模空前,这颗叫做“忒伊亚”的行星胚胎跟地球和月球都融合了。
相关:月球形成于地球地幔的一次自然核爆炸腾讯科技讯(编译/悠悠)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显示,月球形成于地球地幔的一次自然核爆炸,而不是之前所认为的超大质量星体碰撞地球形成月球。
之前的月球源自碰撞星体理论存在着疑问,按照碰撞理论月球的质量含量应当是80%来自碰撞星体,20%来自地球,但事实上光线同位素比和重元素测量显示,月球岩石成分与地球岩石成分几近相同。
地球和月球融合体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月球的形成,该理论认为地球和月球具有类似的同位素比。
据悉,这项理论是查尔斯-达尔文的孙子乔治-达尔文于1879年提出的,他指出最初地球和月球是一个整体熔岩星体,它的旋转速度非常快,这颗星体的重心引力要大于离心力,然而一种排斥力最终将现今月球这一部分质量排斥在地球轨道上,形成了现今的月球。
虽然该理论已形成130年之久,但却遭到了科学界的拒绝,其原因是没有一位科学家可以解释究竟是什么能源力量将月球大小的一部分质量排斥到外轨道上。
目前,荷兰西开普大学科学家罗布-德-梅杰尔(Rob de Meijer)和维旺迪环球大学的威姆-凡-韦斯特瑞恩(Wim van Westrenen)最新研究揭开了其中的谜团。
他们的理论认为,离心力浓缩钍和铀等重元素在赤道平面和地球内核-地幔的交界区域,如果浓缩的放射性元素足够高的话,这将酿成一次核链式反应达到超临界状态,导致一次核爆炸。
梅杰尔和韦斯特瑞恩计算结果显示,放射性元素的浓缩度非常高,足以导致超临界核反应发生。
之后地球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天然的地球核反应堆,将一部分质量爆炸排斥推向太空,就形成了现今的月球。
研究人员猜测这种理论解释了月球光线和重元素为何具有相同同位素组成,不久科学家将进行更多的测试加以证实,由于月球上残留着氙-136和氦-3元素,地球上核反应堆发生反应时就会产生大量这样的物质。
之所以之前未得到科学界的认可,原因在于太阳风沉积了它们大量的同位素在月球表面,与之前爆炸时的同位素进行抵消中和。
月球背面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很多人都认为月球背面就是外星人的基地,月球背面究竟是什么?美苏不敢登月的原因是不是因为月球背面有外星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苏联探测器拍到神秘物体: 1965年苏联的太空探测器月球号系列进行第三次任务的时候也拍摄到了月球背面的影像在失恋之前将图像传回来了 ,在这次的图像之中人们发现月球背面有一神秘物体清晰可见,有人怀疑这可能是外星人在此建造的基地。
月球ufo事件: 在NASA第一次公开登月任务的时候就在一份秘密声明里面提到,在参与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宇航员都曾在月球上面遇到ufo,阿波罗还曾遭遇神秘力量的监控,导致信号出现过中断又恢复,有人就认为美苏不敢登月正是收到了外星人的警告。
月球背面惊现二战飞机: 198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从月球背面发回来的传真照片显示了,月球背面有一架二战的轰炸机,机身都有明显的美国空军标志,就在苏联再次利用人造卫星对此进行扫描的时候飞机却消失了,而这次事件等是让很多人都相信月球背面有外星人的基地。
前有三眼女尸后有二战飞机,月球真的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菜科网,而月球背面更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外星人很有可能就在月球背面,刚好在人类看不到的地方。
月球曾发生过多次神秘事件,数百年来天文学家一直在探寻其中奥秘但一无所获。
1671年,科学家卡西尼就曾发现月球上出现一片云。
1786年4月,现代天文学之父威廉赫塞尔发现月球表面似乎有火山爆发,但是科学家认为月球在过去30亿年来已没有火山活动了,那么这些火山是什么?1843年曾绘制数百张月球地图的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史谷脱,发现原来约有10公里宽的利尼坑正在逐渐变小,如今,利尼坑只是一个小点,周围全是白色沉积物,科学家不知原因为何?月球表面1882年4月24日,科学家发现月球表面亚里斯多德区出现不明飞行物体(UFO)。
1945年10月19日,月面达尔文墙出现三个明亮光点。
1954年7月6日晚上,美国明尼苏达州天文台台长和其助手,观察到皮克洛米尼坑里面,出现一道黑线,过不久就消失了。
1955年9月8日,泰洛斯坑边缘出现二次闪光。
这些现象与外星人有关吗?外星人参与这些神秘事件了吗?1956年9月29日,日本明治大学的丰田博土观察到数个黑色物体,似乎排列成DYAX和JWA字形。
1966年2月4日,苏俄无人探测船月神九号登陆雨海后,拍到二排塔状结构物,矩离相等,依凡桑德生博士说:"它们能形成很强的日光反射,很像跑道旁的记号。
"月球上真的有外星人吗伊凡诺夫博士从其阴影长度估计,大约有15层楼高,他说:"附近没有任何高地能使这些岩石滚落到现在位置,并且成几何形式排列。
"另外,月神9号也在风暴海边缘拍到一个神秘洞穴,月球专家威金斯博士因为自己也曾在卡西尼A坑发现一个巨大洞穴,因此他相信这些圆洞是通往月球内部
阿波罗20在月球上拍到了史前城市,远古飞船残骸,并且飞船内有一个外星生物遗体,那具遗体就是三眼女尸。也有人说那具尸体就是嫦娥,月球上的三眼女尸原因到底怎么?下面就为大家来揭开原因吧!三眼女尸是嫦娥吗?有人猜想这个女尸就是嫦娥,因为吞下仙丹后,身体轻如鸿毛,就飘到了天上去,并且无法控制。
她飘出了地球,看到了发着银光的月球,然后落到了月球上。
在月球上有着古外星生物,嫦娥在这里看到了各种高科技,然后就生活下来了。
因为经常吃外星生物的食物,于是身体发生了变异,长出了第三只眼睛。
后来外星生物要去寻找新的家园,想让嫦娥跟他们一起走。
但是嫦娥很想回到地球,她相信地球上会有人来到月球,然后带她回去。
于是她拒绝了外星生物的请求,留在的月球。
后来月球上的外星生物全都走了,就留下的嫦娥和它们的文明遗迹。
直到阿波罗20来到月球发现了嫦娥,然后将她带回了地球。
不过这些都是根据神话故事想象的,并没有巨大的可信度,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看待月球上的三眼女尸原因的呢?科学家们认为三眼女尸是来自其他星球科学家们称这具尸体来自其他星球,在恒宇宙岛中遭到了强烈的恒星风暴,然后坠落在月球上,但因为环境的不适应,于是留在了这里。
三眼女尸被发现时,并没有死亡,或者说并没有达到人类死亡的标准,在生与死的一个奇妙状态中,并且身体结构与人类也有些不同。
女尸在带回地球的期间还有着极其微弱的呼吸,但完全没有了意识,不能被唤醒。
只是到达地球数小时后,女尸才完全没有了生命迹象,可能是适应不了地球的环境。
阿波罗进入飞船后发现这个女尸的眼部有一个支架连接,是一种眼部仪器,应该是类似于飞船驾驶员眼睛那种。
宇航员取走支架后,女尸眼中流出了像黄油一样的液体。
女尸的额头上有第三只眼睛,但女尸的眼睛与人类眼睛长的并不相识,体型倒是很接近人类。
那么月球上面还有其他外星生物吗?月球上面有其他外星生物吗?在一些月球表面的照片上是能够看到城市遗迹的,一些很大圆穹型的建筑,还有各种各样的地穴都表面月球上可能是存在外星生物的,或曾经存在过。
月球上的环形山上也有人工改造过的痕迹,在一个环形山的内部有一个直角,地面和环壁上还有非常明显的整修痕迹。
环形山的外侧有倾斜的坡面,像一个正方形,正方形内有十字,将山坡对称分布。
阿波罗11号还在月球上发现了23个人形脚印,这不可能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因为都穿着宇航服,很有可能是其它外星生物,或者月球的土著人。
这些发现都证明月球上有其它外星生物来过。
对月球之谜人类还付出了哪些努力?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因此,月球的探索一直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探索月球的脚步越来越快,但是,月球却始终没有发现任何生命迹象。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月球真的是一个空心的球体吗?其实不然,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天秘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月球没有生命呢?这就要从月球的形成说起了。
2022年9月,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揭示月球年轻火山成因之谜2021年,中国科学家对嫦娥五号玄武岩的研究,证实月球火山活动可以一直持续到20亿年前,不仅刷新了人类对月球岩浆活动和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月球火山活动为什么持续如此之久?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发现,与古老的阿波罗低钛玄武岩相比,年轻的嫦娥五号玄武岩的初始岩浆含有更高钙和钛,可能因为源区含有更高的岩浆洋晚期形成的单斜辉石-钛铁矿堆晶体,导致月幔熔点降低,诱发年轻火山的形成。
这项工作量化了月球内部缓慢冷却的热演化过程,为“月球年轻火山成因”这一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释。
嫦娥五号月壤玻璃珠年代学探讨内太阳系动力学月壤中含有大量玻璃,撞击成因玻璃是了解内太阳系撞击历史的重要研究对象,能够反映月壳物质组成和内太阳系的撞击动力学。
中外学者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初步确定了产生嫦娥五号撞击玻璃球粒的源撞击坑,并讨论了撞击玻璃球粒的年龄分布与内太阳系撞击体迁移的动力学过程,表明月球撞击通量变化可能与小行星带动力学过程有关。
这项工作首次获得了嫦娥五号月壤中的多组撞击玻璃球粒年龄,并与着陆区撞击坑关联,证实了月球20亿年以来撞击频率随着时间变化,这意味着地球历史上经历过撞击频率高于平均水平的时期,为地月系统撞击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发现高含量的太阳风成因水相比于阿波罗和月球号在月球低纬度采样,嫦娥五号所采集的中纬度月球样品,为探究月表水含量和保存机制提供了全新的窗口。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的辉石、橄榄石和斜长石矿物开展研究,分析了不同矿物中水的成因、含量与赋存状态,发现嫦娥五号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成因水。
结合透射电镜与能谱分析,揭示了太阳风成因水的形成和保存主要受矿物的暴露时间、晶体结构和成分等影响。
这项工作证实了月表矿物是水的重要“储库”,为月表中纬度地区水的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通过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在十四万个月壤颗粒里找到了一个可以解结构的嫦娥石颗粒,并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把它切割、提取出来。
这项发现增添了矿物家族、特别是地外矿物新成员,推动了矿物学学科的发展,为月球、行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研究表明,嫦娥石形成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通过研究其形成条件,可以为分析月球岩浆演化提供线索。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不仅体现了中国现代科技和工程技术水平,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开展月球研究和深空探测的贡献。
分析嫦娥五号样品月壤成分特征嫦娥五号样品是否可以代表着落区玄武岩的平均化学成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团队针对月壤样品建立一种新的分析技术,在最低2毫克样品极低损耗量情况下,同时准确测定了月壤中48种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
研究团队对两批次的铲取月壤进行了七次抽样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与嫦娥五号任务遥感数据也一致,表明铲取月壤很均匀,可以代表着落区玄武岩的平均化学成分。
嫦娥五号着陆区位于月球风暴洋西北部的月海,但也可能存在月海之外的物质。
山东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分析了两份嫦娥五号月壤,,研究发现嫦娥五号月壤的辉石和橄榄石矿物化学成分范围基本与嫦娥五号玄武岩一致,但仍存在少量的富镁物质,推断嫦娥五号着陆区可能包含5%到7%的外来镁质溅射物,其可能源自远离着陆区的大型撞击坑挖掘出的月壳物质。
除上述5项代表性成果外,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发放以来,相关研究已有50多项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推动我国月球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前沿。
月球是距离人类生存的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人类对月球的兴趣,远比其他星球都高上不少,最近也有说法声称月球是人造的,但尚不能够被证实。
月球对于人类来说是老朋友了,首先因为它距离地球非常的近,再者就是,人类在每天黑夜都能够见得到它。
月球的年龄能够让人们产生这种怀疑的原因有几个,其中包括了月球的年龄。
因为人类目前已经成功的登上了月球数次,从月球上带回的土壤也经过了人们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月球的土壤90%都比地球要古老,所以人们更加好奇的是,为何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却始终没有生物存在。
太过于巧合虽然目前人类成功登月的事件很多,但在月球上也存在着一些悲剧。
比方说像"阿波罗12号"事件,阿波罗12号也是一艘载人航天的宇宙飞船,当时也成功的登上了月球,但却在返回的途中遭到了不测,永久的留在了月球。
这一事件的产生,就让人们觉得月球的内部是空心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阿波罗12号也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再者就是因为,人们觉得月球的运动轨迹与地球的太过于巧合,就像是人类设置好的一样,以至于人们纷纷开始怀疑起,月球是人类发射的一颗人造卫星。
事实需要考证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不同质疑声,充斥着各个地方,但伴随着这些质疑的言论,人们也可以看出当下所存在的问题。
那便是目前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够,才让人们产生了如此多的怀疑,并且还无法给出答案,这便是当下存在的最大问题。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最科学的证明去给予答案,得到能够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质疑声将会一直存在,所以人类才需要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这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地球与月球,一母同胞,却天壤之别。
月球,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荒凉的表面布满了环形山,没有液态水,没有大气,似乎不可能孕育生命。
而地球,则到处充满生机,液态水海洋覆盖表面,孕育了万千生命。
这巨大的差异,让天文学家对月球的起源充满了无限的好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古人对月亮的向往,化作了流传千古的诗词。
而今,我们虽已踏足月球,但月球上的未解之谜,依旧如诗中的意境,朦胧而神秘。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月球的十大未解之谜。
1. 奇怪的形状与远离地球月球正在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与地球背道而驰。
这一数据,如同古人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月球与地球的“分离之行”,也始于这微小的年度变化。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和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读取地球上古老岩层中的信号,揭示了月球逐渐“远去”的长期历史。
2. 巨大的卫星与陨石坑月球上的陨石坑,是天地碰撞的印记。
专家计算出,一个直径几厘米的陨石块,撞到地球或月球,造成的陨石坑大小应是陨石的4倍左右。
这巨大的撞击,如同古人笔下的“天崩地裂”,在月球上留下了永恒的伤痕。
3. 拥有地球上的稀有元素月球的旋转周期与绕地球旋转的周期相同,导致我们总是只能看到它的一面。
但这并不妨碍科学家发现月球上的稀有元素。
这些元素,如同月球上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4. 从前有人?不明飞行物降落媒体发布的照片中,一个不明飞行物正在缓慢降落至月表,飞碟形状清晰可见。
这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月球上是否曾经或仍然存在着生命?5. 月表有许多类人痕迹?轰炸机现身1987年,前苏联发回的月球照片中,显示有一架1940年左右的美国轰炸机在月陨石坑旁。
机身上的美军标志清晰可见,这让人不禁怀疑:月球上是否真的有过人类的足迹?6. 月球背面:神秘地带“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人对月球背面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与神秘。
而现代科学观测表明,月球背面崎岖不平,布满小陨石坑和山脉。
苏联早期的月球探测器绕到月球背面拍摄的照片,揭示了这一神秘地带的真实面貌。
月球背面远离地球,撞击坑数量众多,几乎密密麻麻分布。
而且,月球几乎以一面永远向着地球,这是由于引力引起的潮汐锁定现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月球背面永远是黑暗的,至少有10%至20%的背面可以从地球上看到。
7. 月球发现神秘尖塔2016年,英国一家报纸报道了月球上的神秘尖塔。
这一结构高达约5.86公里(也有说法为0.8公里),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猜测。
有人认为是外星飞船的载体,有人认为只是月球坑的阴影。
但科学家表示,由于照片清晰度太低,无法进行更好的推断。
8. 月球背面的神奇黑点1959年,探测器意外拍摄到了月球背面的四个神奇黑点。
这些黑点曾被认为是外星生物存在的证据。
但随着科技的进展,科学家揭开了这些黑点的真实面纱:它们分别是莫斯科海、一片辽阔山脉、史密斯海以及一个错觉产生的阴影。
9. 月球背面发现三眼女尸?阿波罗20号在月球背面发现了一艘巨型宇宙飞船残骸和三眼女尸的传说,曾引发了全球的关注。
但科学家指出,阿波罗20号并不存在,更别提带回来的三眼女尸了。
这一切都只是谣言和猜测,没有证据支持。
对此,有科学家表示:“NASA可以说谎,政府可以开展秘密计划,但这一切都没有证据支持。
宇宙这么大,有没有外星人都不好说。
”10. 月球背面的未来探索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从未停止。
虽然目前尚无在月球背面登月的能力,但科学家相信,随着科技的进展,人类迟早会具备抵抗月球背面潜在风险的能力。
到那时,月球的真实面貌将完全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丰硕的收获,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进步,也为人类对月球的深入认知和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自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实施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
绕月探测: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进入绕月轨道,成为中国首个月球探测器。
它获取了全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通过对影像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们精细划分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如月海、山脉、撞击坑等。
此外,嫦娥一号还探明了月球上重要元素和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如氦-3等稀有气体,以及月壤的厚度和成分。
落月探测: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在月球正面虹湾地区着陆,成为中国首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它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上行驶了100多米,开展了多项科学探测任务。
2019年,嫦娥四号更进一步,首次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嫦娥四号还通过“鹊桥”中继星与地球保持了通信联系,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的远距离通信。
采样返回: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正面采样并返回地球,带回了1731克珍贵的月球样品。
这是世界单次采样量最大的无人月球采样任务。
嫦娥五号通过钻取和表取两种方式获取了月球样品,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月球地质、月球物理和月球化学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二、嫦娥六号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采样返回: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成功带回1935.3克的珍贵样品。
这些样品包括了月球背面的岩石、土壤和尘埃等,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月球背面地质构造、热演化历史和太阳风作用等方面的新机遇。
科学发现:通过对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多项新发现。
例如,他们发现月球背面存在至少14亿年的岩浆活动历史,这揭示了月球内部在演化过程中的热对流或热交换现象。
此外,科学家们还在样品中发现了多种新矿物和微量元素,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际合作:嫦娥六号任务搭载了来自法国、欧空局、意大利和巴基斯坦等4个国家的载荷和卫星项目,增进了国际航天界的合作与交流。
这些国际合作项目不仅拓宽了嫦娥六号的科学探测范围,也为未来的国际月球探测任务奠定了合作基础。
三、月球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基于对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等任务带回的月球样品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在月球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月球磁场演化:通过对月球样品的磁性测量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一个非常弱的磁场,强度是现今地球磁场的10%以下。
这一发现揭示了月球内部在演化过程中的热对流或热交换现象,为月球磁场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月球矿物与资源:在月球样品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多种新矿物,如“嫦娥石”等。
这些新矿物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月球的矿物种类,也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此外,科学家们还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月球土壤可以大量生产水、存在石墨烯等重要资源,为未来的月球基地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月球基地建设:基于月球环境的研究,中国科学家掌握了利用月球土壤制作成纺织材料、直接由机器人3D打印出建筑材料的技术。
这些技术的突破为未来的月球基地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能性。
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建立月球基地的方案,包括基地的自建设、自运营、自维护等各个方面,为未来的月球探测和开发提供了全面规划。
四、探月工程后续任务与展望中国探月工程并未止步于当前的成就,后续任务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
嫦娥七号: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的嫦娥七号将主要任务是到月球南极寻找月球存在水的证据。
它将携带多种科学仪器和设备,对月球南极地区进行深入的探测和分析,为未来的月球科研站和载人登月任务奠定基础。
嫦娥八号:拟于2028年前后发射的嫦娥八号将主要任务是勘查月球上的资源,并对资源的再利用进行实验。
它将通过钻探、采样等方式获取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信息,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载人登月:中国已于2023年正式立项载人登月任务,计划先期开展无人登月飞行试验,验证载人登月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在2030年前,中国将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历史性壮举,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以目前的克隆技术想要复活恐龙困难巨大,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恐龙的DNA。
但是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科学家们不断的进行基因工程的研究,已经发现地球上很多物种的生成都是来自于类似源代码的设计图,也就是说科学家们只要能够找到恐龙的基因源码,有希望将其复活。
月球上能找到恐龙的DNA吗有天人学家表示,人类在月球上很有可能能够找到完整的恐龙DNA。
因为那颗小行星在6,500万年前撞击地球时,形成的抛射物质和抗基坑里一定包含着撞击地点的一些物种质,甚至很有可能还包裹着一些恐龙的残骸。
这些物质从地球飞出去之后,到达宇宙,而宇宙的温度接近于零度,这就相当于这些物质进入到了一个大型的天然的冷藏室当中。
其中的一些物质,如果飞得比较远的话,很有可能会到达月球。
因此宇航员未来再次登陆月球,并在月球上展开大规模的勘探之后,很有可能会发现很多来自于地球的物质。
地质学家曾经在南极洲大陆上,发现过一些来自火星的陨石。
一些来自火星的陨石当中存在着一些与基础生命比较类似的痕迹。
火星与地球的距离最近的时候也有5,500万公里。
火星上的陨石都能够到达遥远的地球,那么地球上的陨石很有可能也能够到达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
因此人类经过不断的进展,科技水平足够发达,能够在月球上展开更为深入的更大规模的勘探,很有可能在月球上找到地球上的陨石,以及来自于地球的物种痕迹。
也就是说未来不论是复活恐龙,还是复活其他的远古物种都是有可能的。
人类甚至还有可能重新对物种的基因进行编辑,从而制造出全新的生物。
月球全靠反射阳光才成为夜空的明珠的。
由于它没有空气,不会产生大气散射、折射等现象,因此它的背阳面理应“漆黑一团”。
然而细心的观测者一定会发现:在你看到明亮的月轮的同时,通常还可看到与它相伴的、不受太阳照射的那部分淡淡的光辉,它们形“影”相随,组成一幅完整的圆面。
投向月球背着阳光那一面的光亮是从何而来的呢?那正是我们的地球。
说得确切点,是地球大气反射的阳光再投射到月球上造成的奇观,天文学上称它为“地照”或“灰光”。
农历初五以前和廿五以后,“灰光”更为明显。
一则是因为此时月球更近“ 近地点”,与地球靠得最近;再则这些天里月球亮度较小,正是暗淡的‘灰光”露面的好机会。
对“灰光”的观测有一定的价值, 也是业余爱好者力所能及的事。
首先是它的亮度平均每年都有变化,其中三五月最大,六八月最小,估计是由大气透明度的变化所致。
另外,从“灰光”的强度和成分的变化中,是否可以监测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变化乃至太阳活动对大气层的影响,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随着嫦娥五号的发射成功,嫦娥五号此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就是从月球采集土壤,我国开启了航天史的新阶段,很多人不了解,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多的心血从月球上“挖土”呢?月球上的土壤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嫦娥五号登月效果图 为什么要从月球采集土壤?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一次伟大进步,其中,所带回来的月球土壤样品成为了关于月球最为珍贵的东西。
此次嫦娥五号也执行迄今为止我国最复杂的航天任务就是采集月球土壤。
那么,为什么要从月球采集土壤,月球的土壤藏着什么秘密呢? 通过对月球土壤的研究,能够帮助科学家们,近距离接触月球的岩石、土壤性质,使得月球距离我们更近,在显微镜下,其神秘面纱也被层层揭开。
阿姆斯特朗登月时 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地质学家埃里克·贾文曾撰文表示,来自月球的岩石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月球表面性质、月球起源以及太阳系演化三大问题的认识。
除了认识月球,还帮助科学家确立了现代行星科学,为认识各类行星的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参考。
此次,嫦娥五号将带回的“高价土”,包含月球岩石碎块、矿物及陨石等物质,能帮助科学家研究月球地质演化历史、了解太阳活动,也将为人类开采月球资源铺平道路。
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有什么区别? 月球的表面不是坚硬的岩石,而是覆盖了一层松散的土壤,科学家称之为“月壤”。
人类目前拥有的月壤,均来自9次探月任务。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6次任务,一共从月球正面的6个不同地点采集并带回了382公斤的月球样品,其中约1/3是月壤;苏联的3次月球号任务,也采回了300克左右的月壤样品。
通过对这些样品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除了粒度都很细小之外,月球与地球上的土壤有很大的差异。
地球上的土壤大家都很熟悉,是一层疏松的物质,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细粒矿物质,添加了有机质和水,含有微生物等。
地球上土壤的形成,除了化学、物理作用之外,生物的活动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此外,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黄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土壤,主要由风力搬运、沉积形成。
黄土逐年堆积,因此还记录了长达200多万年的气候变化历史。
由于没有大气,月壤被直接暴露在太阳辐射和微陨石的轰击之下,组成和物理性质发生改变,科学家们将这个过程称为“太空风化”,从而与地球上在大气、水和生物共同作用下的“地表风化”相区别。
登月效果图 月壤的形成过程没有生物活动参与,没有有机质,还极度缺水干燥;组成月壤的矿物粉末基本是由陨石撞击破碎形成,因此,粉末颗粒的锐角十分锋利。
不仅如此,月球没有磁场保护,太阳风(主要由氢离子等组成)会注入到粉尘颗粒表面,将矿物中的二价铁离子还原成纳米金属铁微粒,从而改变其电磁特征、光谱特征(颜色)等。
另外,月球表面经常被陨石以每秒10多公里的速度撞击,巨大的能量会使月表一部分物质熔融,形成玻璃,还有一部分物质气化,再重新凝结,成为月壤组成的一部分。
月球陨石坑 月壤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月壤中绝大部分物质是就地及邻近地区物质提供的。
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长期受到微陨石的冲击及太阳风粒子的注入,太阳风粒子的注入使月壤富含稀有气体组分。
由于太阳风离子注入物体暴露表面的深度一般小于0.2μm,因此这些稀有气体在细粒月壤中平均含量最高,有些月壤细粒粉末中稀有气体含量高达0.1——1cm3/g(标准状态下),相当于1019——1020原子/cm3。
在整个月球演化史中,由于外来物体对月球表面的频繁撞击,月壤物质几乎完全混合,在深达数米的月壤中这些稀有气体的含量较均匀。
在月壤的稀有气体中,还含有氦3。
氦3能够参与核反应聚变。
月壤中氦3的含量较为稳定,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达100万——500万吨。
而地球上天然气可提取的氦3是非常少的,只有15——20吨。
月球中还有,月海玄武岩中的钛、铁等资源,克里普岩与稀土元素、钍、铀等资源 (克里普岩(KREEP)是高地三大岩石类型之一,因富含K(钾)、REE(稀土元素)和P(磷)而得名)此外,月球还蕴藏有丰富的铬、镍、钾、钠、镁、硅、铜等金属矿产资源#p#分页标题#e#科幻片《火星救援》剧照 火星上的土壤可以带回地球吗? 看到月球的土壤可以带回地球进行研究,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带火星的土壤进行研究呢?与其说,技术还未达到,不如说,科学家们不敢把火星土壤带回地球,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火星被认为和地球非常像,科学家们认为,太阳系内火星很可能出现过生命, 而如果火星曾经出现过生命,那么,这些生命因为什么而灭绝呢?如果火星上的生命是因为病毒而毁灭的,那么火星的土壤中,可能就是蕴含着病毒的因素。
而强行将火星的土壤带回地球,也许会导致病毒爆发。
这将是非常可怕的后果。
因此,目前科学家还无法把火星的土壤带回地球。
延伸阅读: 为什么月亮上没有声音? 为什么早晨和傍晚的太阳是红色的? 为什么有人说看见过“多个太阳和月亮”? 为什么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 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说起月球,我们想到的除了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更会想到皎洁的月光,而实际情况是,月球表面有很多的陨石坑?为什么月球上有那么多陨石坑呢?这些陨石坑是怎么形成的?既然有陨石坑,为什么在月球上很少看到陨石呢?为什么地球的很少有陨石坑呢?下面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回答。为什么月球表面有那么多坑? 月球表面这些大大小小的圆形凹坑,叫做“月坑”,有些月坑周围高出月面的环绕部分,叫“环形山”,月球上有6座以中国人命名的环形山呢!(分别是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万户、高平子)这些月坑有大有小,小的直径只有几十厘米,大的直径有几百公里。
甚至更大。
月球表面的陨石坑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月球上火山爆发,这是少部分月坑的来源,这种月坑叫“火山口”。
另外一个是月坑的主要原因,就是陨石撞击,这样的月坑叫“撞击坑”。
月球表面的陨石坑是怎么形成的呢? 月球形成四十多亿年,由于表面上没有大气层,天体撞向月球时将不会得到减速,而是会直接高速撞上月表。
陨所有的天外来客小行星、陨石、彗星等无论大小都不打折扣的冲击到月球表面,所以撞击坑相对多一些。
陨石坑一旦在月球上形成则很难消失,因为月球上并不存在如地球一般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
正因为如此,随着岁月的更迭,陨石坑就不断在月球表面堆积,越堆越多,大的陨石坑之中又会被叠加上小的陨石坑,在经历了四十多亿年的时间之后,月球终于变成了一个麻子脸。
月球上到底有多少陨石坑呢? 月球并不是一颗很大的天体,它的直径只有3476.28千米,月球的陨石坑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如果只想统计大的陨石坑,直径在十公里以上的陨石就有数万个之多,而具体的数量目前还无法统计。
月球上最大的陨石坑 月球上有那么多的陨石坑,那么,月球上最大的陨石坑是什么?月球上很多大型的陨石坑直径甚至超过了100公里,而这还不是最大的。
在这颗直径只有3000多公里的星球上竟然存在着直径达到1000公里的陨石坑,很难想象当时的撞击有多么壮观。
当然,现在月球每年所遭受的撞击次数仍然可以达到上千次,只不过这上千次的撞击规模通常较小,这些与月球相撞的陨石直径通常不会超过十几米。
月球上陨石坑却没有陨石怎么回事? 月球上陨石坑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但是,为什么月球上只有陨石坑,却见不到陨石呢?其实,月球上是有陨石的,只不过我们看不到而已。
当陨石与月球表面发生撞击后,月球表面的土壤会向四周飞溅,从而形成一个大坑,而飞溅出去的不止月球土壤,还有一部分陨石,因为强大的撞击力量会使得陨石发生损毁,而损毁的部分会化为碎片飞溅出去,还有一部分会直接在撞击所产生的高温中融化消失。
当然,撞碎融化掉的部分是有限的,那么陨石的主体去哪了呢?月球土壤土质稀软,在强力的撞击之下,陨石会直接钻入土壤内部,也就是说陨石其实是存在的,只不过它们都在月球地表之下,我们看不到罢了。
为什么地球陨石坑很少? 1、大气层的影响 陨石坠落地球的过程中,会与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发生摩擦而剧烈升温,小陨石甚至直接就在大气层中被摩擦成粉末或气化。
有些大陨石也经受不住摩擦产生的高温而在空中爆炸。
另外空气的流动产生风,在地球特定的区域,风携带沙粒堆积成沙漠,会将以前形成的陨石坑埋藏起来。
2、海洋的影响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换句话说,撞击地球的陨石大约71%会坠落在海洋中。
小陨石在海水的缓冲作用下不会形成陨石坑。
仅有大陨石才会在海底形成陨石坑。
3、冰川的影响 大约360万年前,地球两极出现永久性的冰川,之后地球表面的冰川处于间断性的扩大之中。
冰川不停地从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移动,沿途剥蚀并搬运大量的岩石碎块至冰川融化区堆积起来。
显然冰川的运动会对已形成的陨石坑产生剥蚀破坏作用,冰川的覆盖也会对探索下伏陨石坑的工作产生一定的难度。
因此,地球上的陨石坑很少见。
延伸阅读: 为什么月亮上没有声音? 为什么要从月球采集土壤? 为什么有人说看见过“多个太阳和月亮”? 为什么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 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大家都爱看世界第一高树人类在月球建立,需要做哪些预备?1地球上第一个登上月球背面的国家是谁?0热度2月球背面未解之谜:可能隐藏着一些谜团0热度3俄罗斯宇航员将于2031年前往月球0热度4月球上的巨型飞船 一亿年前的外星生物飞船坠毁月球0热度5地震为什么多发生在夜间,或因月球在夜晚引潮力最大所致无根据0热度今日头条月球、土星和木星三重奏人类第一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完成垂直转运:5月初发射对于月球,你还知道哪些未解的谜团?月球有哪些未解的谜团猜你喜欢世界第一高树人类在月球建立,需要做哪些预备?直觉机器公司的私人月球着陆器奥德修斯下线了,但它会再次上升吗?月球10大疑点就足以证明地外文明月球上的未解之谜陪伴我们人类的月球有太多的怪异现象、未解之谜:你了解几个热门推荐月球背面发现外星生物痕迹,到处是密密麻麻陨石坑月球表面呈玻璃状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月球的另一面?清华最新研究显示: 这颗近地小行星源于月球特定撞击坑 科学家对于未知的事物,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包括对宇宙、对月球、和外星人,世界上很多流传目击UFO事件,这些ufo事件中有些是被军方承认的ufo事件,人类也一直在找寻外星人的踪迹,却一直未果,我们曾经登录上过月球,但是始终到达不了月球的背面,有人猜想外星人在月球的背面,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外星人在月球的背面月球的背面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有很多证据表明外星人在月球的背面,这些证据正好解释了人为什么能登上月球却到不了月球的背面,这些到底跟外星人有没有关系呢。
1972年美国阿波罗飞船曾经载人登录过月球后,在未有国家载人登录过月球,那么为什么没有国家在载人登录过月球呢。
人类所有载人登月计划在几十年前为什么突然中止,还只字未提,难道在月球上发生了什么恐怖的事件吗。
多年以后美国曾以外公布了,当年登月后的真相,并秘密申明,曾经一起参加阿波罗登月任务的25名宇航员在月球上空遭遇不明飞行物UFO,据说在月球上空能碰到不明飞行物是常有的事。
当美国的月球登录车破坏月球弹坑时,生活在月球上的生物就开始对美国人产生了愤怒,对他们做出了警告,不让其登月,后来美国航天局害怕和月球上的生物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就停止了探月行动。
这些种种迹象表明外星人在月球的背面。
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难道外星人在月球的背面吗,其实每次有对月球探测计划的时候,总会有人思考,为什么对月探测器从来都是在月球的正面着陆,从来没有在月球的背面。
其实月球探测器是可以到达月球背面的,只是这个难度非常的大,几乎很难可以完成。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需要27.3个地球日,这样一来也就说明月球永远只有一面朝着地球。
也许还会有很多人说为什么我们不直接登月然后坐月球车到达月球的背面呢,这样的想法显然是很简单天真的,月球虽然说没有地球大,但是它的表面积也是相当于两个中国那么大,而宇航员太空服里的氧气却仅仅只能维持几个小时,这个时间压根就不能维持到宇航员到达月球背面。
何况太空离开了太阳照射的地方,整体的温度都会急速下降,这个温度如果没有足够的保护措施,宇航员们是根本不可能生存的,而现在暂时还未研究出可以抗零下几百度温度的太空服。
总结:月球是除了地球以外第二个人可以生活的星球,对于外星人在月球的背面这种说法有很多,这也是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的事件,假如外星人不在月球背面,那它们会生活在哪个星球呢。
这个模拟显示了潜入月球坑并探索连接的熔岩管的样子。
(图片uux.cn曼彻斯特大学/欧洲航天局Conor Marsh)据Eos.org(Kimberly M.S.Cartier):月球表面布满了200多个已知的坑,岩石和风化层坍塌到未知的深度。
新的研究发现,其中一个位于宁静海的坑坍塌成熔岩管,并使一个地下洞穴管道可以从月球表面进入。
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的行星科学家、该研究的第一作者Leonardo Carrer说:我们发现了一种进入地下的前门。
。
它可以进入原本被屏蔽的月球地下,这使得这个坑成为未来人类和机器人探索的诱人地点,并可能为月球火山活动提供新的见解。
下面的反思月球曾经被岩浆海洋覆盖,最终冷却成今天可见的黑暗玄武岩玛丽亚。
月球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与地球一样,月球也可能拥有其他火山特征,如熔岩管。
熔岩管是在熔岩流冷却并形成硬化外壳时形成的。
炽热的熔岩继续像管道里的淤泥一样流过它。
最终,熔岩从管中流出,留下一个中空的管道,可以连接到排空的岩浆室或洞穴。
卡雷尔说:我们在月球表面有很多证据表明,月球熔岩管可能存在。
。
月球坑,即不是由撞击而是由表面坍塌成地下空隙而形成的椭圆形陨石坑,是这些管子最令人信服的证据之一。
月球表面已经拍摄到200多个这样的坑,科学家推测它们可能是通往洞穴管道的天窗,这是在地球上洞穴顶部坍塌并暴露在地表时发生的。
月球勘测轨道器在2010年拍摄了这张宁静海坑的高太阳图像。
(图片uux.cn/NASA/GSFC/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卡雷尔和他的同事,包括特伦托大学行星科学家洛伦佐·布鲁佐内,想知道是否有可能使用轨道合成孔径雷达(SAR)仪器绘制一个隐藏的洞穴。
他们首先在西班牙兰萨罗特岛的两个陆地洞穴系统和也门的巴霍特井测试了这种方法,这两个洞穴系统都是行星的类似物。
他们使用SAR数据对入口附近的两个陆地洞穴系统进行了3D重建。
卡雷尔说:我们证实,我们从太空测量的洞穴特征与洞穴学家在地面上测量的特征相匹配。
。
这让他们有信心在月球上尝试这项技术。
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平静海坑上,这是一个近圆形的灰岩坑,直径约100米,深105米。
雷达数据是由月球勘测轨道器在2010年拍摄的,该轨道器以一定角度向坑内发送信号,并接收到来自底部的雷达反射。
布鲁佐内说:我们可以从这个坑中探测到……一个反射,清楚地证明了底部的一个开口和一个洞穴的入口,这可能是熔岩管的一部分。
。
由于地球的验证,很容易理解月球上看到的信号。
他们将这些雷达测量值输入到他们的计算机模型中,以创建熔岩管的3D可视化,并估计其尺寸。
模型显示,入口至少有45米宽。
根据管道向下倾斜的程度,它从入口延伸30-80米,到达月球表面以下135-175米。
研究人员在《自然天文学》上发表了这项研究。
原始、未风化的月球历史莱昂纳多·卡雷尔:研究那里的岩石,因为它们是没有被粗糙表面改变的原始岩石,可以深入了解月球火山活动和月球火山活动的历史。
坦佩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行星科学家罗伯特·瓦格纳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这项)分析肯定表明,有一段比我们用可见波长图像看到的更深的通道。
。
他警告说,这条通道可能不会与一个更大的洞穴相连,但这项新研究与目前对熔岩管的访问是一致的。
下一步是向这个坑派遣一个任务,直接调查那里的情况。
随着国际上对月球探索甚至永久居住的关注,月球洞穴因其保护宇航员免受辐射的潜力而受到关注。
但布鲁佐内和卡雷尔对可能保存在熔岩管内的地质历史更为兴奋,这些岩石被太阳风和宇宙射线屏蔽,免受风化和改变。
卡雷尔说:研究那里的岩石,因为它们是没有被粗糙表面改变的原始岩石,可以深入了解月球火山活动和月球火山活动的历史。
。
瓦格纳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个完整的月球熔岩管,可能会有很多。
地下熔岩管的普遍存在可以揭示月球岩浆是如何移动、冷却和定居的。
瓦格纳说:除了屋顶上一个相对较小的洞外,找到一个完全完整的管道表明,可能有很多深埋的管道在等着我们用地震仪、重力仪或雷达降落到地表,以便找到它们。
。
然而,探索其他坑是否与熔岩管相连将不得不等待更好的月球雷达覆盖。
布鲁佐内说:这无法用光学相机看到。
目前可用的月球雷达数据要么分辨率不够高,无法研究较小的坑,要么没有覆盖发现坑的玛丽亚地区。
根据我们现有的数据,他补充道,不可能清楚地识别出证明从坑到洞穴的可接近性的反射。
月球上发现玻璃球,关于玻璃球的形成有多种解释,或许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
月球对于人们来说都是比较神秘的地方,对于地球来说是比较重要,因此近几年来有很多人都会利用科学的技术去探索月球。
另外,还有很多个国家纷纷的向月球上发射了探测器,比如中国发射的玉兔2号探测器。
在探索月球过程当中,向人类传回了很多消息,也传回了很多新的秘密。
之前玉兔2号在月球上发现了玻璃球,但是关于这些玻璃球的形成,存在着很多解释。
或由火山活动形成当科学家们发现月球上有玻璃球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针对于这种玻璃球也进行了仔细的探索,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释,这种玻璃球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
火山这是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自然情况,无论是在地球还是在月球上,都会有火山活动。
可能在火山喷发的过程当中,产生了高温之后就形成了玻璃球。
或许是来自撞击事件人们在探索宇宙的过程当中,发现在宇宙当中总是会发生很多行星撞击或者是各种撞击事件,然而在撞击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对其他星球造成很大的危害,也有可能会形成一些新的产物。
有科学家认为月球上的玻璃球可能是来自于撞击事件,在撞击的过程当中释放出很大的能量,从而形成了这种玻璃球。
是外星文明留下有很多人都认为在宇宙当中肯定会有外星生命的存在,关于月球上的这些玻璃球,有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外星文明留下的痕迹。
可能外星文明比人类文明更加高级,在很早之前开始探索月球,为了能够证明外星文明的到来,因此留下了这些痕迹。
印度的月船2号任务(Chandrayaan-2),于7月时在装载在GSLV MkIII-M1火箭顶上发射升空。
9月6日,月船2号的维克拉姆号(Vikram)登陆器试图在比任何其他登陆器抵达过的更南边降落。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MICHAEL GRESHKO编译:邱彦纶):印度太空总署试图在未曾尝试过的地点登月──但现在,全世界都等着知道宇宙飞船的命运如何。
印度宇宙飞船首度尝试在月球南极地区进行受控软着陆,但却以让人失望的沉默告终:在着陆前不久,无人登陆器维克拉姆号(月船2号任务的一部分)与任务控制中心失去联系。
印度的国家航天机构──印度太空研究组织(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简称ISRO)表示,飞船在距离月球表约2.1公里处时与地球失联。
?在距离月球表面2.1公里的高度之前,维克拉姆号依照计划下降,而且我们观察到它的性能正常,在宇宙飞船失联后约半小时,ISRO的主席凯拉萨瓦迪沃.席万(Kailasavadivoo Sivan)发表声明表示:?我们正在分析数据。
如果宇宙飞船能够成功着陆,那么印度除了创造全球第一之外,还会成为第四个在月球表面任一处着陆的国家,而且也会是第三个让探测车在月球表面运行的国家。
虽然登月失败,但月船2号任务的轨道飞行器仍然安然地绕着月球轨道运行,之后还将进行为期一年的科学任务。
?印度为我们的科学家感到自豪!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并始终让印度感到骄傲。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席万的声明后,于推特(Twitter)上说,?我们在这些时刻都应该要勇敢,而且我们也将会勇敢!就像任何前往地球以外天体的旅程一样,维克拉姆号的飞行是项冒险的尝试,登陆器得要自行减速到接近静止状态,自动扫描月球表面的障碍物,然后在着陆时采取必要措施,避开这些阻碍。
大多数让无人宇宙飞船登陆月球的尝试,都因为在发射时或是前往月面的旅程中遭遇困难,而以失败告终。
?即使我们成功地进入了月球轨道,登陆也是个危险的时刻。
席万在8月的记者会上说道。
在此次尝试登月前的采访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应用物理实验室(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的行星科学家达纳.赫利(Dana Hurley)表达了全世界的行星科学家对每次宇宙飞船降落的紧张情绪──因为他们非常了解可能出错的地方。
?我们总是对宇宙飞船降落感到兴奋和紧张,因为我们知道这并不容易,赫利表示:?这是项艰难的任务。
降落极地在7月22日发射之后,月船2号经过数个星期前往月球,最后在8月20日进入月球轨道。
9月2日,维克拉姆号与月船2号任务的轨道飞行器分离,登陆器一分开就开始一连串减速操纵,以降低自身轨道并准备着陆。
如果一切顺利进行,维克拉姆号和它所携带的小型太阳能动力探测车?智能号(Pragyan,梵文)将在月球约南纬70度处,位于曼齐尼C(Manzinus C)和辛普路斯N(Simpelius N)两个陨石坑之间的高地降落。
虽然月船2号的目的地并没有真的位于月球南极,但这仍是迄今在月球软着陆所选择目标位置的最南端。
再往北一点的则是中国着陆在月球背面南纬45.5度左右的嫦娥4号,距离维克拉姆号的目标地点约1930公里。
这个着陆点是?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新地点,因此也能获取新的地面实况遥测数据,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月球地质学家克莱夫.尼尔(Clive Neal)在着陆前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这确实会让我们更了解月球这些区域的状况,因此对科学和探测来说,这里是个相当适合的地点。
月船2号的科学目标,是研究月球南极地区水冰和其他所谓挥发性化合物的分布情形。
任务的轨道器部分仍然能够测绘月球表面的高解析率地图,并侦测像是镁等部分元素的存在。
它的雷达系统也能够?监听到混合在月球土壤中的水冰踪迹。
?轨道器本身的仪器组合能够将接收到的讯号范围扩增到红外线波段,以更准确地捕捉月球表面的水化作用特征,在维克拉姆号尝试着陆后,坎普尔(Kanpur)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行星科学家迪帕克.德兴拉(Deepak Dhingra)在电子邮件中表示,?之后还会有大量的科学发现等着我们!敬请关注。
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等待维克拉姆号和智能号的结果。
先前包括印度月船1号轨道飞行器在内的几个月球任务,都发现了月球土壤含有水冰的证据,这可能是未来月球航天员的珍贵资源。
此外,由于水是藉由古老的彗星撞击等数种方式抵达月球,因此月球上的冰也记录了太阳系的早期历史。
?全世界都在等待我们的数据,席万在八月份表示:?对将来与全人类有关的重要计划来说,这将提供宝贵资源。
全神贯注,向上仰望但是要让宇宙飞船在这么高的纬度着陆并不容易。
在阿波罗号(Apollo)载人飞行任务期间,美国航天总署(NASA)的计划设计团队出于安全考虑,并未尝试让宇宙飞船在月球极区附近登陆。
#p#分页标题#e#如果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的火箭引擎在试图进入月球轨道时发生故障,美国航天总署希望确保航天员能够绕着月球飞行,并只仰赖重力的帮忙而返回地球。
为了要达到这种?自由返回的概念,就只能将阿波罗号任务的登月地点限制在月球赤道以南和以北的狭窄带状范围内。
但如果是无人的宇宙飞船,就不用担心返回地球的问题了。
而且从轨道器绕行的月球轨道来看,月球的南极是我们对月球地形研究最深入的区域之一(见下方编按说明)。
包括印度月船1号轨道飞行器,先前三次任务向月球南极地区表面发射了小型撞击器,为了让碎屑扬起以被上方的轨道探测器分析。
编按: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椭圆轨道在通过南极地区时会最靠近月球,透过它对月球的多次观测,十年来NASA搜集到大量关于月球南极的信息。
虽然如此,在月船2号之前,还未曾有宇宙飞船尝试在比嫦娥四号登月点更南的地方进行软着陆──无论是载人或是无人任务。
而且最近的太空任务更让我们发现,在登陆的过程可能会发生很多问题。
像是在今年4月,以色列非营利组织SpaceIL的?创世纪探测器(Beresheet)宇宙飞船在尝试登月的最后时刻坠毁。
如果那时候创世纪探测器成功着陆,就会成为首度以受控方式降落月球的私人赞助宇宙飞船。
席万在8月时表示,先前已有许多宇宙飞船试图登月却以失败告终,ISRO从创世纪号及这些宇宙飞船学到了教训,希望维克拉姆号能够平安地登陆月球。
?幸好,我们能从失败中获取教训。
当时的他如此表示。
以月船1号任务开始职业生涯的德兴拉表示,他希望能够挽救维克拉姆号下降时的部分数据。
他在电子邮件中写道:?我们为了月船2号已经努力了十年之久,我希望我们能够获取它所提供的一切数据,即使是任何型式的失败。
虽然维克拉姆号可能没有轻柔地降落在月球表面,但它仍是将宇宙飞船送往月球探险的更大全球化浪潮的一部分。
美国航天总署与私营公司合作,将科学仪器送到月球,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南韩在内的国家,也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将宇宙飞船送往月球。
在登陆尝试前的采访中,尼尔对探测月球的未来表示乐观:?看到并未参与60年代太空竞赛的国家登上月球真是令人兴奋,他说:?这表示我们正试图离开这颗星球并往太空探索──而且不只是美国或俄罗斯,其他国家也这么做。
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金属,随着时间的流逝,铁石会生锈是人们所熟知的常识,但是有一个地方的铁却不会生锈,许多人一听根本就不相信,认为这是一个美国宇航员登月造假的笑话,但是月球上不生锈的纯铁却是真实存在的,存在即是真理。
神奇的月球上不生锈的纯铁铁作为地球上运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致命弱点生锈,可以说是让科学家费了不少脑细胞,寻找不生锈的纯铁一直是科学家的目标,在地球上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月球却给我们带来了曙光,从月球探测器带回来的铁粒样品,经过几年都没有氧化生锈,月球上不生锈的纯铁为地球铁氧化生锈带来了解决办法。
这些纯铁颗粒在月球上放了7年还不生锈。
在科学世界里,不生锈的纯铁是闻所未闻的。
于是,科学家模拟月球环境做实验,并用x射线光谱分析,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月球上不生锈的纯铁是怎样形成的原来,月球缺乏地球外围的防护大气层,在受到太阳风冲击时,各种物质表层的氧均被“掠夺”走了,长此以往,这些物质便对氧产生“免疫性”,以至它们来到地球以后也不会生锈。
要是用人工流模拟太阳风,冲击金属表面,从而形成一层防氧化“铠甲”,这样不就可以使地球上的铁像“月球铁”那样不生锈了。
难以人工制造的月球不锈铁不过真的要人工生产这种月球上不生锈的纯铁难度太大了,基本上没有实现的可能。
因为金属粒子,尤其是铁浑身没有对称的地方,致使铁粒子之间的接触、之间的原子力(类似分子力)具有稍微多的多样化。
比如铁可以磁化,就是铁粒子最大差异一面得到统一或一致,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如果没有外界影响,铁粒子虽然浑身不对称,但是依然有黄金搭配,产生谁都是处在最佳状态的平衡状态。
这种最佳和平衡,就使铁表面粒子朝外一面的原子力最小,甚至可以忽略,致使月球铁的表面是零价,使氧干着急,无法使铁生锈,所以在地球上7年还不生锈。
铁表面零价,只能在没有空气的月球上形成,因为黄金搭配,靠的是铁的内功,而内功不是几千几万年就能修炼成的,少则千万年,甚至若干亿年,所以地球上单凭自然界的能力实在是强人所难。
中国月球车“玉免二号”在中秋节特别用车轨在月背画出“月饼”图案据东网:13日是中秋节正日,中国月球车“玉免二号”特别用车轨在月背画出一个“月饼”的图案,在月亮与地球上的大家共度佳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照片,顺带解释月球的内部构造,幽默地描述该“月饼”的馅料,所用的是“宇宙五仁”。
文章提到,对于月球如何形成,科学界主流意见是“大碰撞分裂说”,即地球早期被巨大天体撞击,散落的轨道上的碎片其后按照质量逐渐分层,较重的物质纯铁沉入中心形成月核,较轻的物质如橄榄石、辉石等则上浮形成月幔,剩下的钙长石形成月壳。
目前的技术暂未能探测月球内部,而月球表面400米下至少分为9层,主要由不同时期的玄武岩充填形成,因此这个“月饼”馅料可以说是“宇宙五仁”,甚至是“九仁”。
据悉,玉兔二号上周五(6日)按计划进入第9个月夜休眠期,按月夜长约14日计算,它再次苏醒或会在下周末前后。
该照片估计是稍早前拍下,特别挑选在中秋节正日公开。
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四号成功再次唤醒迎月球上第8次工作日国家航天局周六(27日)通报,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四号已于周五(26日)晚上7时12分成功再次唤醒,进入第8个月昼工作期。
着陆器搭载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低频射电频谱仪等,已陆续开机,按计划展开科学探测工作。
另外,玉兔二号月球车于同日凌晨3时59分,收到正常遥测讯号后自主唤醒,巡视器搭载载荷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中性原子探测仪在本个月昼期间将重新开机工作。
据报玉兔二号已按照科研人员规划的行走路线,继续开展巡视探测任务。
由于玉兔二号早于今年3月14日完成第3个月昼工作后,已达了设计寿命尽头,对于嫦娥及玉兔能再次唤醒,网民均纷纷表示惊喜。
相关报道:中国的月球车苏醒并开始为期8个月的工作在中国国家航天局的通报中称,中国的嫦娥-4号探测器和玉兔-2号月球车已成功从睡眠模式中苏醒,并开始了在月球背面为期8个月的工作。
这些设备自7月9日以来处于休眠状态下。
在中国关于月球研究计划的通报中称,玉兔-2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停留期间,行进了超过210米。
带有玉兔-2号月球车的嫦娥-4号探测器于1月3日上午在月球背面实施了历史性软着陆,几小时后就传回了第一批月球表面照片。
探测器的着陆地点也被正式命名为天河基地。
它当时在月球上最大的、著名的、位于南极的艾肯特盆地内西北部的冯·卡门火山口降落。
中国国家航天局认为,嫦娥-4号在执行研究月球表面任务方面获得了绝对成功。
中国的航天器在月球表面工作期间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包括在月球表面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生物实验——在此期间,被带到月球的棉花种子发芽啦!嫦娥-4号定期传送月球表面照片,它们极大地帮助世界各地科学家进一步研究这颗地球的自然卫星。
2016年,伦敦设计师利兹乔卡约洛(Liz Ciokajlo)收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的委托,请她重新帮忙设计月球靴。
月球靴的灵感源自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宇航员所穿的鞋子,看起来就像毛茸茸的雪地靴。
月球靴于1972年发射升空,当时正值月球探测任务的高潮,它是20世纪塑料时代的标志,博物馆馆长们希望能有一个全新的版本。
乔卡约洛知道,只有生物材料才能在后塑料时代发挥作用,但这位设计师也希望有个全新的目的地来帮助启发灵感。
乔卡约洛想到,我们这代人对太空旅行的痴迷不再是月球,而是火星。
而火星可以帮助她真正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
乔卡约洛说:火星始终是个神秘而充满想象的地方。
这些想法促使乔卡约洛研发出一种奇妙的生物材料,这种材料已经引起了建筑材料创新工程师和美国宇航局 NASA、欧洲航天局 ESA等顶级航天机构的注意。
她的最终设计是一款高挑的女性靴子,外观看起来粗糙,可以在飞船上生产,使用的材料几乎只有人类的汗液和真菌孢子,非常适合带着有限行李前往火星进行7个月太空旅行。
菌丝体有惊人的特性。
它是一种很好的循环利用材料,因为它利用基质 如锯末或农业废料来制造更多的材料,并且在合适的条件下具有几乎无限增长的潜力。
它能承受比传统混凝土更大的压力而不断裂,是一种已知的绝缘体和阻燃剂,甚至能在太空任务中提供辐射防护。
图2:火星靴的外部是由菌丝体制成的,而内部是棉麻复合菌丝体材料为了重新设计太空靴子,乔卡约洛想用人体作为部分制造材料的来源,并最终决定使用汗液。
在太空探索中,利用排汗机制并不是新鲜事物,国际空间站目前将宇航员的尿液和汗液回收制造饮用水。
但是用其制造鞋子,则是全新理念。
乔卡约洛认为,在前往火星的长途旅行中,这可能会让宇航员感到离家更近。
菌丝体在太空中的使用超越了物质创新。
在研究过程中,乔卡约洛偶然发现了一本1893年的女权主义小说,书中把火星想象成一个性别角色颠倒的星球,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作品是女性靴子的原因。
这部小说促使乔卡约洛设想出一个新的社会,在那里生物材料提供了一种与我们周围环境互动的新方式。
就连靴子的名字卡斯基亚 Caskia也来自小说,它是火星上唯一一个男女地位平等的地区名称。
乔卡约洛的设计仍然处于假设状态,因为为现代艺术博物馆提交的真正靴子,以及目前正在伦敦设计博物馆展出的靴子,确实使用了菌丝体,但没有使用人类汗液,因为他们的时间实在太紧迫了。
不过,科学可以证实他们设想的可行性。
菌丝材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
如果你有固体废物 如锯屑,你要为它消毒,并加入真菌,这样它就可以开始生长蔓延。
通过在温度和湿度可控的条件下孵育,白色的脉菌丝就会变得紧密,形成纤维状的固体物质。
这就是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希望将菌丝体用于火星基地的方法。
对于火星靴来说,一种特殊类型的真菌 有500多万个物种在过滤出杂质后,会以人体汗液中稀释的营养物质为生。
还有蒙塔尔蒂所谓的湿材料,这种材料将利用模具直接包裹宇航员的脚,并通过产生汗液来维持。
在这两种方法中,真菌的生长都可以通过加热到70或80摄氏度来停止,这意味着要么在地球上使用烤箱,要么在火星或外太空将其置于高温环境中。
图3:脉菌丝统称为菌丝体,是真菌中最大的部分欧洲航天局也同样在推进菌丝体的研究。
在与蒙塔尔蒂和乌得勒支大学合作的一个项目中,该机构正在探索真菌是否可以用于在太空中建造建筑物,比如实验室和其他设施。
从地球上发射完全成形的火星设施是相当昂贵的,负载价格在每磅10000美元左右。
在火星上采矿也存在问题,而且成本高昂。
再加上目前一直存在的如何管理太空垃圾的问题,菌丝的分解和回收能力开始显示出优势。
研究团队在10月份取得了初步成果,蒙塔尔蒂说这让人感觉非常兴奋。
欧洲航天局仍在反复检查这些结果,所以现在还没有公开相关发现。
这位工程师梦想着将菌丝体与3D打印技术结合起来,甚至可以通过基因操作来获得更多的选择。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美国宇航局也在研究,他们的火星任务是否能在火星上建设表面结构。
美国人正在考虑在地球上生产一种带有菌丝体的柔性塑料壳,然后在火星上激活真菌促使其生长。
这样一来,一层薄膜可以在几天或几周内变成厚屋顶或厚墙。
而且,这种建筑可以是可塑型的:当它们的原料被消耗,理想温度被降低,或者菌丝被热量杀死时,真菌就会停止生长。
若需要修复,休眠的真菌就会重新活跃起来。
除了建造太空设施,菌丝体最吸引人的方面之一是,某些真菌表达黑色素的能力。
黑色素是一种生物分子,可以保护人类免受宇宙辐射的伤害。
蒙塔尔蒂和欧洲航天局将此属性作为项目的一部分进行了测试。
图4:靴子的大部分是由菌丝体构成的,而白色的鞋底则是独立形状的3D打印塑料对许多人来说,菌丝体提供了循环经济的黄金范例。
废物可以作为菌丝体的营养来源,产生的材料具有潜在的生物可降解性,就像木头一样。
如果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的实验成功,少量真菌孢子就可以为火星上的人类定居点提供初期支持。
从少量的孢子中,他们可以复制并找到宇航员在这颗红色星球上行走的几十种用途。
如果乔卡约洛和蒙塔尔蒂的设计有效,他们设计的鞋子也会以真菌的形式被赋予生命。
奇闻异事 月球有自转为什么看不到月球背面-为什么看不到月球背面,月球自转周期与公转相同 潮汐锁定 可能大家平时看月亮也注意不到,其实月亮永远都只有一面是朝着地球的,月球的背面和正面的差距可是非常大的,根据航天器拍摄的月球背面照片来看,月球的背面是坑坑洼洼的。
可为什么看不到月球背面呢!?这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相同,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地球的潮汐锁定。
在地球上看不见月球背面很早就有天文学家注意到,不管月球在哪个时段、哪个季节,我们在地球上都只能看见它的一面,在人能能够进行太空活动之前,月球背面一直是一个谜团,因为没人知道月球背后有什么,而关于外星人的猜想也引起而诞生,之前很多人都认为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而月球背面看不到,也是外星人搞的鬼。
直到1959年10约7日,苏联的太空船月球3号传回月球背面的第一张照片开始,我们人类才逐渐认识到了月球背面到底是什么。
上面就是月球背面的照片,是不是感觉坑坑洼洼的,和我们看到的一面完全不同呢!月球背面为什么看不到【潮汐锁定】人类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潮汐锁定,潮汐锁定 或同步自转、受俘自转发生在重力梯度使天体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另一个天体;例如,月球永远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
潮汐锁定的天体绕自身的轴旋转一圈要花上绕着同伴公转一圈相同的时间。
这种同步自转导致一个半球固定不变的朝向伙伴。
也就是月球和地球现在的关系。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的背面,就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围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是相同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人在围绕一根柱子转动的时候,脸一直朝着这个柱子,这个时候我们的脑袋就像是围绕地球公转的月球一样,这根柱子只能看见人的脸,而看不见他的后脑勺。
这就是在地球上为什么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原因了。
地球可能会被太阳潮汐锁定我们知道,目前地球显然没有被太阳潮汐锁定,因为目前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约24小时,而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 约365天,两者时间差距明显。
对于,我们地球来说产生潮汐现象的引潮力主要来自月球和太阳,虽然太阳质量巨大,但是月球距离地球更近,所以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是太阳的2.5倍。
也就是说,月球和太阳相比,地球更容易被月球潮汐锁定,在过去的几十亿年来,地球的自转周期已经从8小时,变成了目前的近24小时,但距离27.32天的月球公转周期还差的实在太远。
也就是说到45亿年后,太阳开始演化为红巨星之前,地球的自转周期都还不会减缓到一个月的长度。
只有当太阳变成红巨星,体积显著增加后,地球和火星才会被太阳潮汐锁定,据估算这种情况要到75亿年后才能发生,那个时候还有我们人类吗?如果还有人类的话,到时候就来见证地球永远只有一面朝着太阳的时刻吧。
东南亚303幽灵潜艇事件-东南亚303潜艇事故真相,幽灵潜艇时隐时现失踪不见 电视杜撰 科学家对于未知的事物,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包括对宇宙、对月球、和外星人,世界上很多流传目击UFO事件,这些ufo事件中有些是被军方承认的ufo事件,人类也一直在找寻外星人的踪迹,却一 ... 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开始,就不断有关于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的传闻,据说美国在登月计划中不仅发现了远古的飞船,甚至还找到了一具三眼女尸,并将其带回了地球,后来又有我们中国的嫦娥二号 ... 人类在地球上是看不见月球背面的,而对于月球背面有什么也一概不知。
虽然美国人已经登上过月球,但是并没有探索月球的背面,网上还有传言说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并且警告过人类不要登月,这 ...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因为拆洗作用和地球的引力原因使得月球永远只有一面是对着地球,而另一面的月球是永远背对着地球的!那么人们永远看不到的月球的背面是什么呢,究竟是飞沙走石的荒凉情景,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阿波罗20号在月球背面发现外星人。
这是谎言和阴谋论。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月球是唯一一个被人类登上的物理世界,发生在波罗登月的时候。
12名宇航员前后登上月表,拍摄了当时月球的大量图像。
当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外星世界特别神奇,让人觉得熟悉又陌生,而人类看过之后,又有了一些更离奇的传说。
三眼外星人阿波罗20号登月的时候,也就是1976年秘密发射月球之后,就去了月球背面。
有一些传说说在那里发现了三眼外星人。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谎言,一个编造的阴谋论,没有任何证据。
因为阿波罗20号一直没有发射,美国的NASA向月球发射了7艘阿波罗飞船,但是在11号到17号和13号发生了意外,其他6艘都成功了。
阿波罗20号被取消了。
最早的时候,NASA确实计划发射阿波罗20号,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取消了。
因为之前的菠萝登陆已经很成功了,再登陆月球会消耗太多经济,所以整个计划已经消耗了1500多亿美元,2018年已经非常多了。
随着预算的缩短,阿波罗18号、19号和20号后来都取消了。
这种说法完全不真实。
另外,像当时的阿波罗20号,中继石登月后降落的地方不是月球背面,而是月球正面对地球的地方,和登月前的地方一模一样。
在登陆月球后,它会返回地球几天。
从这里可以看出,阿波罗20号在月球背面发现外星人纯属子虚乌有,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发现三只眼女士也是子虚乌有。
当时制片方也出面解释。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在月球南极进行早期工作以建立阿尔忒弥斯大本营的艺术描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现在可能会选择在月球南极建立多个月球基地。
(图片uux.cn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据美国太空网(Samantha Mathewson):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分享了其对人类太空未来的愿景,因为全球太空机构的目标是月球及其他地区。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几十年来太空探索的关键参与者,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类太空未来愿景》的中篇小说白皮书。
该文件概述了月球基础设施在未来几十年的样子,包括月球南极繁华的阿尔忒弥斯大本营和月球轨道上的月球门户,以支持前往火星的行星际任务。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写道:这样的愿景在技术、政治和经济上都必须是可持续的。
。
根据这一指导原则,从长远来看,最好的月球建筑是水基、核能和商业投资的。
这部中篇小说以2040年代为背景,以一位月球承包商的一天开始,他已发射到月球执行为期六个月的任务,在此期间,月球资源被收获、生产、储存和分配。
这些资源是地球-月球-火星系统贸易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航天器能够以月球为中心从地球前往火星。
设想中的阿尔忒弥斯大本营由社区中心的充气栖息地和工作站组成,郊区有着陆台。
已经建立了一个电网来储存和连接月球上不同来源的电力,从核裂变反应堆到太阳能发电场、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
鉴于月球两极有丰富的水冰,月球已经成为一种以水为基础的经济,由虚构的物流公司水瓶座开创。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写道:太阳系内部靠水运行。
作为饮用水、辐射屏蔽剂、通用溶剂、可呼吸的生命支持气体来源——水的多种用途使其成为太阳系内部的首选资源。
。
然后是最关键的商品系列:水基推进剂。
在月球上开发水基推进剂意味着航天器可以空发射——成本更低——并在月球轨道上使用冰风化层产生的推进剂加油。
这需要复杂的流体管理(水瓶座在2040年代已经确定),不仅要处理月球资源,还要储存提取的氢气和氧气,并将推进剂从一辆车转移到另一辆车。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写道,基于水的月球经济的想法主要围绕使用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进行低成本太空旅行的好处,以实现可扩展性——可重复使用性的最关键部分是可加油性。
。
减少非有效载荷质量,转而依赖轨道加油站,不仅可以降低航天成本,还可以延长航天器的寿命。
利用由水制成的氢氧推进剂,这种推进剂在太阳系内部几乎随处可见,有助于月球经济减少对地球的依赖。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写道:2040年代的月球南极是人类发展前沿的惊人景象。
。
月球是支持人类向太阳系扩张的完美试验场和资源中心。
到2040年代,预计月球资源将得到更广泛的共享。
这部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位于红色星球上方轨道上的火星加油站,每26个月,行星际运输车就会从月球抵达这个加油站,那里的供水可以转化为推进剂。
根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设想,这使得火星着陆器能够在往返这颗红色星球表面的任务之间加油,在那里正在建造一个小型永久基地。
将这一基础设施扩展到火星依赖于氢燃料核热推进(NTP)车辆,其巨大的推力缩短了前往火星的旅行时间,需要更少的资源,并减少了机组人员暴露于有害辐射。
月球和火星基地的建设和维护主要由月球承包商监督的机器人助手提供支持。
然而,目标是人工智能的进步有一天会实现更多的自动化和远程操作。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还设想了一个建立在国际和跨部门合作基础上的多样化勘探生态系统。
该公司写道:你是这里精英干部的一员——在月球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归功于整个国家的智慧、努力和创造力。
月球上发现的陨石坑显示金属结构发出的闪光,怀疑是月球火山。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世界之一。
在古代,它被许多人视为对神灵的崇拜。
有了关于月球的各种语言,按照时区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观测月球,实现登月计划,但是关于月球的谜团依然没有解开。
陨石坑关于月球是由什么形成的,一直有很大的争议。
其中有人说是45亿年前空之间的碎片与一些圆形碰撞后形成的,但与地球不同,有一些点是无法修复的。
地球只要经过板块和火山,就可以不断修复。
现在月球上有很多环形山,可能是几年前留下的遗址,但至今无法搞清楚这些环形山是怎么回事。
无法解释的月球陨石坑第一个在月球南极艾特肯,是最古老、最大的月球陨石坑,宽约2400公里,深8公里。
据推测,它是在41年前与一颗小行星相撞后形成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最早的探测器进行观测,发现底部有一些无法解释的斑块,无法确定是什么。
这位科学家认为这是一颗小恒星的残余,但它没有进入月球内部,它在表面存活下来,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支持的理论。
月球火山作用除了这个理论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月球火山作用的结果,但是受到了现代天文学家的质疑,他们并不是特别认同这个理论,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是个谜。
很多人猜测是否与月球上的一些文明活动有关,但神秘的源头与月球表面的火山活动有关,这一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太空中飘浮着5具航天英雄遗体尤金•舒梅克是唯一葬在月球的人据ETtoday:自从美国及苏联展开了太空竞赛,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21日踏上月球后,半世纪来f人类对神秘的太空探索就从未停止,但太空对于人类却是有致命的危险,并非每一名太空人都能平安返回地球,有些太空人就永远的遗留在太空之中,其实在太空中,就还飘浮着5具英雄遗体,而且每个来头都不小。
综合外媒报导,尽管太空科技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进步,但太空对于人类的危险性却从没有因此降低,人类至今为了探索宇宙,已经牺牲了至少18名太空人。
事实上,至今在太空中仍飘浮着3具遗体和2坛骨灰,他们每个人对于宇宙探索都有非常大的贡献。
其中一坛骨灰是尤金•舒梅克,他19岁就念完大学,20岁读完硕士,正是人们口中的天才,他是行星科学领域的开拓者及奠基者,曾经发现天然的柯石英,但他却在研究陨石坑的路上车祸离世。
后人为纪念他的贡献并完成他的遗愿,就把尤金的骨灰送入太空,连同太空船撞入月球,尤金是至今唯一葬在月球的人。
另一坛骨灰则是发现冥王星的天文学家汤姆,美国NASA为了纪念他在天文领域的贡献,就将他的一部分骨灰装上?新视野号送上太空。
其余三具遗体则是苏联3名太空人,根据了解,当初苏联在研发载人航天技术的前期,他们3人就被送上太空,结果却因为机器故障,他们就被永远遗留在太空中了。
44年来,中国的嫦娥5号样品返回舱运送了第一批新的月球岩石样品,并返回地球。
着陆发生在2020年12月16日,内蒙古四子王旗。
图片鸣谢:uux.cn/中国探月工程据美国太空网(安德鲁·琼斯):中国首次将嫦娥五号月球任务收集的月球材料提供给国际科学家进行研究。
8月2日,中国国家航天局 CNSA在其网页上发表声明,概述了月球样本和科学数据国际合作的机遇,并为未来的管理制定了规则。
嫦娥5号月球样本返回任务于2020年11月发射,23天后返回,从Oceanus Procellarum 风暴海洋区域收集了3.81磅 1.73千克的月球物质。
这些样本长期以来一直接受中国研究机构的提议。
使用它们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发现,包括关于月球火山活动性质的线索,以及月球玻璃珠中蕴藏的意想不到的水量。
但是现在这些珍贵的样本将会被更广泛的获取。
提案可以提交给CNSA,并将每六个月审查一次。
CNSA的月球探测和空间工程中心 LESEC将参与研究管理,而中国科学院 CAS的国家天文台,月球样本的主要管理机构,将监督月球样本的分配和返回。
中国正计划在嫦娥五号之后,明年进行一次更加复杂和雄心勃勃的样本返回任务。
大约在2024年5月发射,嫦娥6号将尝试从月球的远端收集第一批样本。
目的是从阿波罗陨石坑获取材料,该陨石坑含有起源于月球地幔的岩石。
# 为何人类至今不知道月球起源?登月看到的东西,让谜团更扑朔迷离自从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陆月球以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从未停止。
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在月球上留下了无数的脚印和设备,但关于月球的起源,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甚至可以说,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似乎让这个谜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那么,为什么人类至今还不知道月球的起源呢?## 月球的不寻常特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月球的一些特征使得它的起源问题变得异常复杂。
例如,月球的密度远低于地球,这表明它的内部结构与地球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也没有液态水存在的迹象。
这些特性都使得我们难以通过传统的地质学方法来推断月球的起源。
## 缺乏直接证据其次,尽管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月球起源的理论,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来确定哪一种理论是正确的。
例如,有一种理论认为月球是由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后形成的,这就是著名的"大撞击理论"。
然而,尽管这一理论能够解释月球的一些特性,如其密度和成分,但它无法解释为什么月球的轨道倾角与地球的自转轴倾角如此接近。
## 登月任务的挑战此外,尽管我们已经多次登陆月球,但这些任务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太多关于月球起源的信息。
这是因为,月球的表面被一层厚厚的尘埃覆盖,这使得我们难以获取到其内部的样本。
而且,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因此任何在月球表面进行的实验都无法得到长时间的保护。
这使得我们在月球上的实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 未来的探索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寻找月球起源的答案。
事实上,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望在未来的探索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例如,计划中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任务将带回更多月球表面的样本,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月球的成分和结构。
此外,新的天文观测设备也将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测量月球的年龄和形成过程。
总的来说,尽管我们对月球的起源仍然知之甚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探索。
相反,每一个新的发现都将为我们揭示月球更多的秘密,让我们更接近于解答这个困扰人类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对宇宙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
## 多元宇宙理论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提出的多元宇宙理论也为月球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宇宙可能只是无数个宇宙中的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月球可能是在其他宇宙中形成的天体,通过某种未知的过程被投掷到我们的宇宙中。
虽然这一理论目前还没有得到实验证实,但它为解释月球的起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 未解的科学之谜最后,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科学并不总是能够提供所有的答案。
有些问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研究和更先进的技术才能解答。
月球的起源就是这样一个未解的科学之谜。
然而,这并不会阻止我们去探索和理解它。
因为正如科学家们所说:科学的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挑战中得到验证和发展。
## 结论#p#分页标题#e#总的来说,尽管我们对月球的起源仍然知之甚少,但这并不会阻止我们继续探索的脚步。
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会为我们揭示月球更多的秘密,让我们更接近于解答这个困扰人类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期待着科技的进步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解开这个复杂的谜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不仅了解到月球的起源,也将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宇宙和我们自己。
阿波罗登月50周年: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在月球登陆留下人类第一个标记 Credit: CC0 Public Domain据EurekAlert!:50年前,即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的月球模块在月球上降落,人类在另一世界的表面留下了第一个标记。
在本期的《科学》特刊中,一篇《综述》和《政策论坛》、《科学》新闻部《特写》及《科学》总编辑Jeremy Berg撰写的《社论》庆祝了这一着陆的50周年,阐释其对科学及对未来可能探月的影响力。
在《综述》中,Richard Carlson重点介绍了对阿波罗及探月飞行使命带回地球的月球岩石样本的研究的发现和它们对行星科学的贡献。
由于地球有着如此活跃的地质学活动,其表面的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曾经被循环使用并被重新改造。
其结果是,地球最早时期所遗留下的少数证据常常难以和较为近来的地质活动所留下的痕迹进行区别。
然而,自太阳系在40多亿年前形成以来,月球的许多特征一直得到了保存。
在阿波罗登月之前,人们广泛认为,形成的行星是寒冷的,它们是小行星大小的碎片温和积累的结果。
然而,从月球取回的样本描述了一个动态且更为猛烈得多的过程,其特点是高能碰撞及全球规模的岩石和矿物的熔融。
月球上的样本已被用来制作月球表面陨石坑的时序记录。
这一记录成为估测整个内太阳系其它行星表面年龄以及行星与太空环境动态互动的基础。
随着分析方法和其它技术的不断进步,Carlson提出,半个世纪前带回地球的月球样本将会继续为其它星球的形成与地质学提供线索。
由李春来和同事撰写的一篇《政策论坛》重点介绍了一些最近的探月飞行使命。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探月计划(CLEP)的嫦娥-4号着陆器和玉兔-2号巡视探测器在月球的背面登陆。
作者讨论了中国的探月计划及其通过太空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合作来了解月球的目标。
尽管仍处于起步阶段,但CLEP的4次探月使命迄今已经为之后的探月活动打下了基础。
月球正逐渐缩水收缩过程中引发强烈月震现象据ETtoday: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13日一项最新研究指出,月球目前正逐渐缩水,在月球收缩的过程中,表面不但出现皱褶形成逆冲断层,最后引发一系列强烈月震(moonquakes)现象。
据了解,月震现象分别为深层月震、陨石冲击振动、热量月震及浅层月震,若是在地球上的话,规模4.5的地震已可能对大厦和其它坚硬的结构造成损伤。
据法新社报导,科学家其实早在多年前就已注意到月球缩小的状况,研究?月球轨道探测器(LRO)所捕捉的1万2千多张影像后发现,位于月球北极附近的盆地冷海(Mare Frigoris)正持续发生位移且不断裂开,证明月球实际上仍具有构造活动,而且比想像中还要更为剧烈。
NASA表示,事实上月球并没有所谓的构造板块,它的构造活动早在45亿年前形成的时候,热量就已开始慢慢流失;而月球在缩水的过程中,会让月球表面出现皱褶,就如同是新鲜葡萄萎缩成葡萄干一样。
报导提到,由于月球外壳硬脆易碎,在这段收缩的过程中,表层会破裂进而形成?逆断层,也就是一部份地壳被推至相邻部位的上方。
在过去几亿年中,月球直径缩水大约50公尺。
NASA引述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旗下国家航太博物馆行星研究中心的高阶科学家华特斯(Thomas Watters)的说法指出,经过该机构研究分析,可以证明这些断层仍处于?活跃状态,且在月球逐渐冷却收缩的同时引发月震,?有的地震可能相当强烈,约达芮氏规模5以上。
若按照中央气象局地震震度分级表,芮氏规模5以上已属强震级别。
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研究,月球有至少四种不同的月震,分别为深层月震(在表面之下约700公里,由于地球和太阳的潮汐重力而产生)、陨石冲击振动、热量月震(当阳光返回在第二个月球星期的夜晚以后,寒冷的月球外壳向外扩展)及浅层月震(在表面之下20至3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