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宝宝的17种特殊生理现象,有些不必担心,但有些一定要注意

【菜科解读】
宝宝刚出生的模样, well,并不像上图这么干净漂亮,而是头长长、脸肿肿、鼻子塌塌、皮肤松松且发青……毕竟,宝宝才刚刚奋力挣扎着从产道挤出来。
医护人员认真检查后,爸妈就可以带宝宝出院回家了。
在爸妈的细心照顾下,宝宝会一天比一天可爱。
相比于其他动物出生不久就可以站立行走,人类的新生儿要脆弱许多。
虽然已离开妈妈温暖的子宫,但很多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新生儿会有各种各样特殊的生理现象,有些妈妈不必担心,有些就要引起注意咯~~
01、肢体蜷曲:宝宝缩成一团
子宫内空间狭小,胎宝宝无法完全伸展四肢;宝宝出生后会因习惯母体内的姿势,而继续维持肢体蜷曲的状态。
此外,新生儿常见的脚内(外)翻也是由于在子宫内受到压迫而造成的。
要辨别宝宝的肢体蜷曲是否正常,可从观察宝宝的关节入手,倘若在协助宝宝运动手脚关节的过程中,发现有僵硬且难以伸展的情形,就要带宝宝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其它潜在的造成肢体蜷曲的因素。
02、颤动:宝宝会抽动
新生宝宝常会有局部肌肉抽动的情形发生,特别是在熟睡时,会有手脚指轻微颤动的现象,这是因为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当中枢神经受到刺激时,抑制功能不佳所导致的。
脑部不正常放电是造成肢体颤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宝宝在颤动时伴有以下4种情形,就要带到医院做进一步的观察与评估。
① 颤动时伴随眼神歪斜;② 单边颤动次数较双边多;③ 颤动时伴随声响;④ 频率不稳定。
03、马牙:宝宝现在就长牙?
有些宝宝出生后,口腔上颚中线附近及齿龈上可见黄白色的小颗粒。
由于长在口腔内,常被误认为乳牙的前身。
这种小白珠通常是皮脂腺阻塞的良性皮肤疹,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若是发现宝宝口腔中有一大片白色颗粒,则有可能是念珠菌感染,须特别留意,不放心时务必就医。
04、斜视:宝宝是斗鸡眼?
新生宝宝注视物体时,眼睛无法对焦,类似斗鸡眼,一般有2种原因:
① 假性斜视:有些新生宝宝的内眼角距离太宽,双眼内侧的眼白部分被眼皮所遮盖,就容易导致宝宝看起来双眼无法对焦。
医生会用照光来评估,若对宝宝双眼照光,瞳孔中间的反光点位于瞳孔对称的中央部分,即假性斜视,这是正常现象,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② 暂时性内斜视:多发生在3~6个月大的宝宝身上,其外显现象为双眼容易向内集中,这是因为神经尚未完全发育,无法有效协调两眼运动所致。
若宝宝6个月大时仍有斜视,就可能是眼部肌肉功能异常,建议带宝宝至眼科做评估。
05、乳房增大:宝宝胸部很大?
胎宝宝会透过胎盘吸收母体的雌激素,而雌激素会残留于胎儿体内直至出生。
无论男女宝宝都可能会有双侧乳腺增大、乳房肿胀,甚至泌出少许乳汁的情形。
随着宝宝体内雌激素的代谢,这种情况在2周左右就会消失。
只要用清水擦拭宝宝的乳房,维持干净清洁,避免发炎即可,不要刻意挤压使其泌出乳汁;如果乳房持续胀大并泌乳过久,就要及时就医。
06、阴道出血:宝宝有月经?
部分女宝宝在出生后5~7天会有阴道出血与流出少许分泌物的情形,学理上称之为假性月经。
#p#分页标题#e#因为胎宝宝时期受到母体分泌的雌激素影响,导致阴道上皮及子宫内膜增生,出生后不再受到雌激素的影响,增生的阴道上皮及子宫内膜就会逐渐脱落,产生阴道出血与分泌物的情形。
如果发现宝宝有出血量过多、分泌物不断增加且伴随臭味等,就要考虑是否为其它因素所造成,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观察治疗。
07、脱皮:宝宝皮肤不好?
新生宝宝的皮肤层中,连接表皮与真皮的基底膜尚不发达,使得表皮容易脱离真皮而脱落;再加上出生前长时间泡在羊水里,软化的皮肤更会增加脱皮的机会。
脱皮的症状全身都有可能发生,其中以脚掌与手掌更为明显。
让它自行脱落即可,爸妈切勿用手或其他器具剥离皮肤。
若是脱皮症状已让宝宝的肌肤露出红色的真皮层,就要及时带宝宝去就医。
08、体温波动:上下不稳定
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成熟与皮下脂肪较薄,是造成宝宝体温波动不稳的主要因素;此外,相较于成人在感到凉意时会颤动身体产生热能,新生宝宝自发性产生热能的相对经验不足,也是导致体温波动的原因之一。
如果排除环境或衣着等外在因素后,体温仍过高或过低,就要考虑宝宝是否感冒了,有异常及时就医。
09、呼吸不规律:宝宝呼吸好急促!
成人的呼吸主要是通过横隔肌肉升降来进行,是胸式呼吸;新生宝宝肋间肌较柔软,且鼻咽部与气管狭小,多以腹式呼吸为主。
此外,新生宝宝的潮气容积(每一次吸气与呼气的量)较小,所以要用高频率的吸呼气次数来满足生理需求,这便是宝宝呼吸频率快且起伏大的主要原因。
有时因为哭泣等外在因素,宝宝会提高呼吸频率,只要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与喘不过气,一般无须过度担心。
10、体重减轻:宝宝缩水了
宝宝在出生后3~4天内,体重会比出生时减少约2%~10%,这是由于出生后无法立即进食,加上大小便、呼吸与皮肤散失水分等因素,引起的暂时性体重减轻,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通常几天后就会慢慢恢复。
如果宝宝体重减轻超10%以上,皮肤、嘴唇显得干裂,妈妈就要咨询医生,适时补充奶水或配方奶,以维持宝宝生理供需的平衡。
11、囟门:宝宝头上软软的!
囟门是宝宝头颅上覆盖着坚韧纤维膜的柔软点,也是头盖骨之间未闭合所留下的空窗位置。
囟门的柔软,让胎儿在娩出时,头部容易通过产道。
宝宝出生时共有6个囟门,但触摸能感觉到的只有前后两个,后囟门约于2个月大时关闭,前囟门则要到10~14个月大时才会完全关闭。
护理宝宝时,除了避免尖锐物体与外力直接撞击外,其实不需要特别避免日常的触碰。
如果宝宝的囟门关闭过早,可能有脑部发育不良的疑虑,爸妈要及时带着孩子就医。
#p#分页标题#e#12、粟粒疹:宝宝长痘痘了?
宝宝脸颊与鼻尖上长出黄白色斑疹,这是因为皮脂腺阻塞;由于新生宝宝的汗腺尚未发育健全,常会导致皮脂腺增生与阻塞,并进一步长出粒疹,待宝宝约3个月大,汗腺发育完全后,疹子便会自行消失。
粟粒疹是皮肤皮脂腺增生所引起的短暂变化,不会对宝宝造成实际影响,妈妈只要细心观察即可,不需刻意处理,更不要挤压,以免引起红肿感染。
13、毒性红斑:宝宝脸上都是红点
新生儿毒性红斑通常在宝宝出生2天后出现,躯干与脸部较多,外观通常呈红底并有白点状,与蚤类的咬痕类似。
虽原因不明,但此红斑是良性的,妈妈不需过于担心。
毒性红斑并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通常2周内就会自行消失,妈妈只要维持宝宝肌肤的清洁与干爽即可。
14、血管瘤:看起来好可怕
血管瘤是先天性表皮微血管增生或扩张所引起。
新生宝宝的血管瘤症状,可能在身上任何一处发生,但大多位于眼皮、前额与后枕部等位置。
血管瘤多为良性的,宝宝1岁左右基本就会自行消退。
如果血管瘤面积过大或位于特殊位置(如,眼部、气管),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生理机能的运作,那就要及时待宝宝就医。
15、鼻塞与痰音:宝宝有气喘?
新生宝宝会有呼噜呼噜的痰音与鼻塞症状,这是由于鼻翼较扁塌、鼻孔较小,当鼻腔中的分泌物多时就容易阻塞、不顺畅。
此外,宝宝对外界物质过于敏感,导致鼻腔与口咽部的黏膜较易分泌,而宝宝吞咽口水的技巧尚不成熟,都是促成宝宝鼻塞与痰音的原因。
如果宝宝没有咳嗽、发烧或躁动不安,那鼻塞与痰音多半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日常护理时,可用棉花棒清洁宝宝的鼻腔,保持畅通,并适时帮宝宝按摩鼻子,以将鼻腔内的分泌物排出。
16、蒙古斑:宝宝身上很多青色斑块
80%的东方宝宝出生时都会有蒙古斑,这是一种棕色或青色的平坦斑块,多出现在臀部、下背部等位置,也有出现在大腿、小腿、上背部及肩胛部的情况。
宝宝2~3岁左右,蒙古斑会逐渐变淡,最晚到6岁前会完全消失;也有少数宝宝身体各处都有,比较不容易消退。
但蒙古斑对宝宝来说并无害处,所以不需特别治疗。
17、脂漏性皮肤炎
脂漏性皮肤炎常见于6个月以内的宝宝,通常在眉毛、头皮上出现黄色鳞屑样皮脂,这是因为宝宝皮脂腺分泌过多,在毛细孔出口处阻塞造成的,通常在4~5个月左右会完全脱落完毕。
随着宝宝日益长大,脂漏性皮肤炎会自然痊愈,只要平日做好清洁护理的工作即可。
如果宝宝的皮肤出现红疹,就要及时就医,让医生看看是否需要涂抹药物改善症状。
#p#分页标题#e#养儿不容易,
一点小问题在爸妈眼里都是天大的,
放轻松,
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
芝麻酱会一直陪伴您~~
宝宝有必要打手足口疫苗吗?手足口疫苗是免费的吗
手足口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6个月至3岁的宝宝,宝宝打完疫苗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局部的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瘙痒等,但由于每位宝宝体质不同,也有些宝宝可能会出现一些全身反应,如发烧、腹泻、恶心、呕吐、烦躁以及食欲下降等,不过妈妈不用担心,这些症状都是很短暂的,之后会自行缓解。
妈妈有一点要注意,即便给宝宝打了手足口疫苗,也不是说宝宝完全不会感染手足口疾病,妈妈想让宝宝远离手足口疾病,培养宝宝良好的个人生活和饮食习惯才是关键,而且在手足口疾病高发时期,不可以带宝宝去人多空气差的地方,一旦不幸患病,必须立刻就医诊治。
手足口疫苗安全吗目前常说的手足口疫苗指的是EV71疫苗,能够预防EV-A71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
但是,孩子手足口不一定是EV-A71病毒这一种病原体,所以即使打了疫苗也可能会得手足口病,但是EV-A71病毒感染是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或死亡得主要原因。
据统计,手足口病的患儿死亡人数中EV71病毒阳性高达93%。
而且目前我们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手足口病。
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带孩子去打手足口疫苗的。
而且EV71疫苗已经在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使用中都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保护率可达到95%。
帮孩子找到他们的天赋?天赋的6大疑问
在人类社会中,天赋是个存在已久的概念,「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因材施教」等相关辞汇,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如果真探究起天赋的确切意涵,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未来Family》汇整出关于天赋的六大常见问题,并且从教育权威专家肯.罗宾森(Ken Robinson)等的研究中,试着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