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0岁巨蟒现身香港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2-06-07 点击数:
简介:最长寿的蟒蛇 120岁 提到蟒蛇,人们都会想到又长有粗的身体。

蟒蛇体型巨大,本算不得稀奇。

可是,近日在香港被捕

【菜科解读】

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120岁巨蟒现身香港

">  最长寿的蟒蛇 120岁

  提到蟒蛇,人们都会想到又长有粗的身体。

蟒蛇体型巨大,本算不得稀奇。

可是,近日在香港被捕获的蟒蛇可是“大”的有点出奇。

而且不止是它的身体,还有它的年纪。

据报道称,在香港发现了一条身长超过五米,体重将近百斤的巨蟒,而据有经验的捕蛇人估计,它的年纪已超过120岁。

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120岁巨蟒现身香港

">  最长寿龟 255岁

  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岛、塞舌尔群岛、爪哇岛、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以及其他岛屿的巨型陆龟是最著名的长寿动物

这些行动迟缓但雄伟异常的动物在大陆上一度较为普遍,然而现在,它们只有在哺乳动物极少的岛屿上才能存活至今。

  当前的最长寿巨型陆龟保持者是一只名叫“阿德维塔”(Adwaita),体重550磅(约合250公斤)的雄性阿尔达布拉巨型陆龟,最初作为礼物送给克莱夫勋爵(生于1725年,死于1774年)。

英国水手曾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塞舌尔群岛捕获阿德维塔以及其他3只陆龟。

  据估计,阿德维塔出生于1750年左右。

从1875年到2006年3月23日去世,它一直生活在印度加尔各答的阿里珀莱动物园。

随后对阿德维塔龟壳进行的碳年代测定结果证实,菜科网,这只巨型陆龟的寿命达到255岁左右。

  “尊重并善待老人”,这句古老的训言既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动物。

借助于越发先进的现代医疗技术,所有物种的老寿星数量都不断增加。

也就是说,本文列举的这些长寿纪录早晚会被打破。

而这也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120岁巨蟒现身香港

">  最长寿鲤鱼 226岁

  在与一条鱼的长寿较量中,大象、猫、狗、鸟类以及马纷纷败下阵来,这个老寿星的年龄达到几乎令人无法相信的程度。

你可能认为它是一条鲨鱼、鲟鱼或者巨型鲶鱼,但真正的答案却是一条鲤鱼。

鲤鱼是金鱼的近亲,尤以生活在日本寺庙鱼塘内的鲤鱼名气最大。

其中的一位居民名叫“花子”(Hanako),寿命达到令人吃惊的226岁。

花子生于1751年,死于1977年7月17日。

  科学家找到了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花子确实如此长寿。

与树一样,鱼的鳞片上也长有年轮。

花子死后,科学家对它的鳞片进行了仔细检查,最终证实寺庙保存记录的真实性,即这条非比寻常的鲤鱼确实见证了226年的地质、气候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变迁。

第二幅照片拍摄于1966年,里面出现的鲤鱼便是令人不可思议的花子。

花子生存的年代发生了一系列大事,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詹姆斯·麦迪逊降生,马里兰州乔治城建立以及金属镍被发现并加以描述。


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120岁巨蟒现身香港

">  最长寿大象 86岁

  大象通常被视为除人类外最长寿的陆地哺乳动物,绝大多数可以活到70岁。

然而,长寿也是大象的一种不幸。

年龄最大的大象通常也长着最大、最长的象牙,因此最容易成为猎杀的目标。

有记录可查的大象家族长寿纪录为86岁,由Lín Wàng创造。

这个老寿星生于1917年,死于2003年2月26日。

Lín Wàng曾为蒋介石的军队和日军效力,国民党倒台后被运至台湾。

  世界最长寿活象头衔候选者,即生活在印度本纳老虎保护区的雌性印度象“瓦特萨拉”(Vatsala)。

据它的饲养员估计,这头大象已经90多岁了。

1971年,瓦特萨拉被运至这个保护区,当时象牙已经不复存在,说明年龄可能超过50岁。


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120岁巨蟒现身香港

">  最长寿鸟 77岁

  鸟类的寿命通常可达到60岁以上,包括鹦鹉、秃鹰、信天翁以及鹰在内的一些鸟甚至有可能活到100多岁。

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库克郡森林保护区刊登的长寿榜单中,一只土耳其兀鹰凭借118岁高居榜首,但并没有确凿的信息能够证明这一点。

对于鸟类的长寿,我们不应该太过惊讶,因为它们毕竟是海龟、陆龟等长寿爬行动物的近亲。

  1933年,当时只有一岁大的米契尔少校凤头鹦鹉“Cookie”在芝加哥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安家落户。

它是公认的世界上最长寿的活鸟,现在已经77岁高龄。

由于公开亮相让Cookie太过劳累,现在的它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

2007年,Cookie被确诊患上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这可能是最初的40年只被喂食各种籽的结果。

绝大多数米契尔少校凤头鹦鹉圈养下的寿命在40岁至60岁之间,Cookie如此长寿算得上一个奇迹。

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120岁巨蟒现身香港

">  最长寿马 62岁

#p#分页标题#e#

  马无疑是幸运的,它们饮食条件优越并且可以和同伴生活在一起,寿命能够达到数十年。

绝大多数马的寿命在20岁至25岁之间,鉴于参加肯塔基州德比马赛等大型赛马比赛的绝大多数良种马只有3岁,20多年也算是一段很长的时间。

  “老比利”(Old Billy)是已得到证实的最长寿的马。

它出生于1760年,整整活了62岁。

“老比利”的早年经历较为艰苦,充当负责拖拽货船的驳马,英国的很多内陆运河都曾留下它的足迹。

早年的辛苦劳作并没有影响“老比利”的寿命,62岁才寿终正寝令所有人吃惊不已。



相关阅读:

关于德日进的评价是如何样的?对世界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德日进“既是科学家,同时又成了精神界的巨人”。

是他在中国最早发现了人类化石,是他研究鉴定并确认“北京猿人”头盖骨为猿人颅骨。

德日进在中国生活二十余载,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

为了自由与真理而流亡 德日进是一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是进化论的积极拥护者,发表过许多具有进化论观点的论著。

由于他的进化论主张,他被教廷斥为异端。

德日进之所以来到中国,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国家被剥夺了公开讲学和发表文章的权利,于是,他作为一个流亡者开始了在中国长达23年的学术之旅。

1922年下半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在中国河套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大沟湾一带采集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在修整中发现一枚幼童左上门齿化石,这是在中国最早发现的人类化石。

1923年,德日进参加 “法国古生物考察团”,再次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发掘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进行新生代地质和古生物研究。

尔后在北京过冬。

德日进也因此对中国产生了深厚感情。

坡最敬爱的老师 北京周口店最早的发掘是1921年由外国学者进行的。

1936年11月,贾兰坡发现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惊了世界。

经德日进等人研究鉴定,确认了“北京猿人”头盖骨为猿人颅骨,从而确认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猿人阶段的存在。

德日进被中国科学界看作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

贾兰坡和德日进首次见面时只有23岁,只是一个新生代研究室的练习生。

贾兰坡后来回忆说,德日进教给他许多知识,他成了德日进的一名助手。

1998年,时年90岁的贾兰坡充满深情地说:“德日进是我最敬爱的老师。

” 1940年,德日进于北京建立“大陆生物研究所”,1943年组织出版《大陆生物学》杂志。

德日进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余载,从1923至1946年,他先后八次来到中国。

在时期,他将天津北疆博物馆的重要标本迁至北平,并成立地质生物研究所。

与中国古生物学者和工作者建立了深厚友谊。

从科学家到哲学家 德日进一生著述甚丰,除了《科学论文集》11卷外,还有思想性著作《德日进文集》13卷,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世界20多种文字出版。

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宇宙观和人类观上,德日进认为“宇宙是一种进化”、“从无生命到出现生物”、“从生命到出现人的精神”等,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完整的“进化现象”。

“进化朝着精神发展”,呈现一种“社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运动。

1946年,德日进回到法国,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但他依然没有公开活动和言论的自由,他又只身到非洲等地考察,1954年他移居美国,次年4月10日在美国去世。

德日进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常常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优美而极富想像力,将深邃的思想融入审美的体验与感觉之中。

1923年,他在内蒙古沙漠里写出的《献给世界的弥撒》,就是一篇热情洋溢的赞美宇宙的诗篇,既有思想又富诗情。

在一般人认为毫无生机的荒凉沙漠里,德日进发现了奥秘,对宇宙漫长的进化和大地蕴藏的生命力感慨不已。

随机文章罗马皇帝:奥勒良Aurelian简介英国决心级核潜艇造价,4000万英镑让苏联不敢妄动月球上发现上亿年飞船,预示十多亿年前外星文明造访地球黑龙江不明飞行物砸出10多米大坑,专家证实为人工制造黑天鹅事件是什么意思,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重庆啤酒破产)

中国认识世界的一次盛举——清朝五大臣出洋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敲开,中国人步履蹒跚地开始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

在这一历程中,1905年至1906年的,不仅直接影响了清末政局的历史走向,同时也书写了近代中外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时代中国认识世界、加强对外联系、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事件。

中国认识世界的一次盛举 清末五大臣出洋兵分两路,一路由载泽、尚其亨、李盛铎为领衔考政大臣,随从人员43名,自1905年12月11日离京至次年7月23日返京,重点考察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一路由戴鸿慈、端方为领衔考政大臣,随从人员33人,自1905年12月7日离京至次年8月10日返京,重点考察美国、德国、奥地利、俄国、意大利,并顺道考察了丹麦、瑞典、挪威、匈牙利、荷兰、瑞士等国。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时合影 关于考政大臣人选,正如革命派舆论机关《民报》所评论,不是“最亲爱之天潢”,就是“极老成之卿相”。

确如其论,载泽为帝曾孙,封镇国公,戴鸿慈为户部右侍郎,端方为湖南巡抚,尚其亨为山东布政使,李盛铎曾任出使日本大臣。

尤值称道的是,考政大臣负责选拔的随从人员素质颇高,《大陆》即言“几乎将京内外知名之士搜索一空”。

据统计,两路考察团具有留学教育背景者各有12人,占到较高比例。

其中,唐元湛、温秉忠为第二批留美幼童;陈恩焘、伍光建为首批官派留欧生;陆宗舆、杨守仁、戢翼翚、唐宝锷曾留学早稻田大学,欧阳祺曾留学哈佛大学,施肇基曾留学大学、康奈尔大学。

舆论界对于留学生入选考察团颇为欢欣,《华字汇报》称欧阳祺长于公法,“此次调查宪法必能展其所长,为祖国造无疆之福”;《大公报》称陆宗舆研究政法有素,“考查各国政治必可收实效”。

其余多数随从人员亦专意经世之学且学有专门,诸如熊希龄、吴宗濂、陈琪、吴勤训、夏曾佑、关冕钧、姚鹏图等人。

另外,随从人员当中亦不乏官宦子弟,如邓邦述(邓廷桢之曾孙)、李焜瀛(李鸿藻之子)、沈觐扆(沈葆桢之曾孙)、恺(张人骏之子)、徐世襄(徐世昌堂弟)、朱纶(朱家宝之子),展示出官场对五大臣出洋的看重。

清政府遣使谕旨虽以“考求一切政治”为言,但很明显赋予考察团的核心使命是考察各国政治制度,为中国能否乃至如何推行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舆论界对此亦心知肚明,如遣使谕旨甫颁,《申报》即刊文将五大臣出洋与日本改革之前的出洋考察团相提并论:“此也,谓之如日本明治四年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视察欧美之举也可,谓之如明治十五年查考宪法制度之举也亦可。

”《时报》也指出五大臣出洋异于既往之处:“自以来通使诸国四十年矣,要皆以议约、报聘,专于外交,从未有以采风问俗为自强改革之资者。

”考察团的某些论调甚至走在时代前列。

以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为例,地表达了对欧美各国君臣平等关系的艳羡:“观欧美诸国,君臣之间,蔼然可亲,堂陛周旋,宛如宾友。

”对自由、平等的介绍,读来更是让人。

关于自由,戴鸿慈认识到“人人于其权利范围之中得以为所欲为”乃自由之真谛,但并非“放纵无节之谓”;关于平等,他写道:“上自王公,下逮庶民,苟非奴隶,皆有自主权,其享受国民之权利维均”。

除政治制度外,举凡军事、经济、社会、教育、市政,皆在考察团考察之列。

总之,较之以往的出洋考察团,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具有规模大、规格高、考察国家多、考察范围广等显著特点,是近代中国主动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一次盛举。

推动了中外交流 近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中国外交环境日益恶劣,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考察团出行之际,中国外交环境尤其严峻,如中法关系由于南昌教案一度紧张,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使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遭到最严重的危机。

然而,考察团遍历各国时则普遍受到热情接待,并未遭到冷遇。

法国政府“并未以南昌教案为事”,美国政府亦“派员照料,接待甚优”,其他所至之国亦是“莫不推诚相待”。

推其原因,正如出使美国大臣梁诚所言:“我国家振奋图强,议行宪政,彼邦人士钦佩至诚,露于不觉。

” 1905年12月,晚清五大臣及随员在罗马合影 与政、商各界广泛交往,是考察团联络邦交最重要的途径。

载泽考察团在会晤日本天皇之前,先将及致赠日本天皇、皇后礼品托式部官呈上。

会晤当天,“(载泽)行鞠躬礼,读颂词,呈国书。

日皇手受,答如礼,敬颂皇皇上安,辞意殷挚。

礼毕,至凤凰间宴席”。

戴鸿慈、端方在拜见美国总统西奥多·时,致辞中有“颂大伯理玺天德福寿康强并大美国人民太平幸福”之言。

后者在答辞中说道:“余所以欢迎彼等者,盖欲显明吾美对待中国之真诚也”。

同时又致信光绪皇帝:“您的访问团把贵国的友好情谊带到了美国,我们也请考察团将美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到中国去。

”在华盛顿,戴鸿慈、端方还受到美国国务卿路脱的热情接待,当日参加会见的有六十人之多。

端方在演说中表达了希冀学到更多知识以便带给中国国民的愿望,路脱在答辞中回应:“我希望你们能够在这里收获满满,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从中国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纽约,戴鸿慈、端方参加了亚细亚协会的招待宴会并致辞,参加的二百多人当中大部分为纽约市“有势力之商家”。

教育交流也是考察团颇具特色和成效的交流方式。

在考察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时,戴鸿慈、端方与校方积极协商,争取到上述学校的留学学额以及留学费用的资助,构成近代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1908年端方派遣十五人分赴各校,其中即有后来成为孙中山夫人的宋庆龄。

载泽、尚其亨、李盛铎还得到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剑桥大学校方在授予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尊敬的大清国考察团,你们跋山涉水考察世界各国,你们的使命如此之重,困难无疑将会伴随你们的考察之旅。

殿下能够访问剑桥令我们倍感荣光,我们热切希望,从今以后我们各自的国家、政府以及国民,彼此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对于得授荣誉学位,载泽在日记中颇为激动地记道:“谦伯里区(即剑桥大学)为英最古之大学,笃克罗(即博士学位)乃英最高之学位,非品学端粹,著述宏富,为士林推重者,不轻相假,他国人得此,尤为荣耀。

”国内舆论界对此亦是,如《大公报》即称是举“洵可谓增使节之光宠,极海外之荣誉”。

考察团在出洋期间的各种交流活动,不仅仅是表达礼节的一般仪式,而是具有交谊功能的重要外交手段,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有效地联络了邦交、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正如戴鸿慈在日记中所记:“相见日多,则相知亦深。

” 展示了中国改革新气象 五大臣出洋考察团的列国之行,吸引了国外舆论的广泛关注,相关报道、评论不仅仅关注到考察团行程,还涉及考察团此行对中国政局走向的影响以及将来中国推行改革要面临的困难。

戴鸿慈、端方考察宪政(1906年 芝加哥) 以端方、戴鸿慈在美国的考察为例,诸如与美国国务卿路脱的会晤、对美孚石油公司的考察等活动,《纽约时报》都做了大篇幅报道。

关于考察团考察美孚石油公司,该报除介绍具体细节外,还颇有远见地预料到中国石油工业必有兴盛之日:“毫无疑问,中国有许多石油储藏而且终有一天被开发,石油迟早会成为中国的一个正规行业,考察团今天所学到的东西极有可能推进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对于考察团的考察态度,美国舆论界普遍给予好评,《教育杂志》即言:“以西方人都觉得忙乱的速度,中国代表团已经横跨了美国,并考察了这个国家的工业和政治情形,他们对这里所有的事物都表现出浓烈的兴趣。

他们的举止和品格,表明他们是其国民中的最上流一族,他们的确是对自由制度甚表认同的中国第一层级的政治家。

” 国外舆论在关注考察团行程的基础上,进而深入观察清政府的政治动向,并对清政府即将推行的改革建言献策。

在载泽考察团抵达东京后,《日本》杂志刊文介绍其目的在于“视察我国宪政,以期改善国内政治体制”。

《东京朝日新闻》指出中国推行改革与日本不同之处在于“满汉之界存乎其间”,预言革命派必将与政府大起冲突。

《外交时报》发表日本政治家有贺长雄所作《清国政体之前途》一文,指出中国以君主亲裁变为立宪政体,清政府应当尤其注意国民能否达到立宪国民资格这一关键问题。

《国民新闻》预言阻滞中国推行宪政改革的两大弊端:其一是“排外之意想盛也”,突出表现为“欲屏拒外人”;其二是“维新之主义左也”“但喜文明之外形,至其实际精神则固未尝梦见”。

进而提出三策:确立“开放进取之策”;使国民政治知识力求进步;学习各国政治文明,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表质文物”,而应当“致力于政法学理之间”“当求其所以致此之因”。

该论颇得国内舆论认同,《外交报》即称该论“抉吾国今日之弊”“其药石我也至矣”。

英国《泰晤士报》指出中国幅员辽阔、政治管理松散,而政体改革牵涉问题太多,“只能通过缓慢且痛苦的过程才能实现。

”《司葛司门报》强调宪政改革“宜行之事自甚繁夥”,建言中国学界应配合政府此举,“当有所预备,以待新政之设施”。

《外交报》称赞是论:“诚哉是言!盖在上者有所考察而归,在下者有所预备而应,则立宪之事乃易如反掌。

” 正如另一位日本政治家大隈重信所言,如果中国此次变法不是掩耳盗铃,“外国人从此就看得起中国人了”。

可以说,正是借助外国媒体的介绍宣扬,中国的改革新气象在世界范围得到展示,由此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也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

这也给我们昭示出一个历史示:一个国家能否赢得他国关注乃至尊重,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自身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外,是否有求治之决心、展现求治之气象也是重要因素。

随机文章常见木桶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人要成为明灯而不是短板炽天使加百列实力强吗,曾面对路西法不敢出手(疑隐藏实力)揭秘龙转世为人的相貌特点,长相俊美喜爱沾花惹草(极易变渣男)冥王哈迪斯的老婆,竟是老弟众神之王宙斯的女儿珀耳塞福涅现代人工智能为什么会火,大数据加物联网成为人工智能火爆的基础

加入收藏
               

世界十大最长寿动物:0岁巨蟒现身香港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