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毒的蛇是哪种蛇?有何依据?

蛇是一种四
【菜科解读】
一提到蛇,相信很多朋友浑身都会不自在,更别说毒蛇了,如果在野外看到它们,浑身都会起鸡皮疙瘩。
蛇是一种四肢完全退化的爬行动物,它以喜阴、喜湿、行动迅速且基本无声为基本特点,全世界目前发现的蛇种类差不多有600多种,其中有毒蛇类约650多种,其中我国差不多有50种左右。
有毒蛇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分泌毒液的蛇,它们拥有毒腺,通过牙齿咬破目标动物的皮肤,从而将毒液注入,达到麻痹、抑制目标动物活动能力甚至直接杀死对方的目的。
那么,在这些种类的毒蛇中,哪个种类的蛇分泌的毒液毒性最强呢?
提到毒蛇,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响尾蛇、眼镜蛇,毕竟它们的名声早已传遍大江内外,可是如果从毒性大小来看,它们还达不到名列前茅的程度。
在生物毒理学上,有一个指标可以衡量蛇的毒性大小,那就是LD50,即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受测试的动物接受一次注射,在14天之内可以引发一半数量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通常情况下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然后通过体重的换算,来折合其它动物达到半数死亡情况下所需要的剂量。
LD50的数值越小,表明达到致死剂量所需的毒液就越小,从而说明毒液的毒性就越强。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将主要栖息于澳大利亚周边海域的贝尔彻海蛇视为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蛇,这种蛇主要分布在澳洲沿海区域温度较高的海水中,主要以小型的鱼虾类为食,长度普遍在1米左右,一些体型较大的可以达到3米多。
其分泌的毒液包含神经毒素、肌肉毒素等多种毒素类型,即使在温度100摄氏度的开水中或者一定的酸碱环境,在较短的时间内毒液的毒素也不会消失。
根据实验研究数据显示,贝尔彻海蛇的LD50值约为0.155毫克/公斤,不过后来,随着其它一些海蛇毒液LD50值的测出,贝尔彻海蛇在海蛇中“最毒”地位也不保了,比如黑环海蛇0.111毫克/公斤,其毒性就比贝尔彻海蛇高出很多。
随着人类对已知毒蛇毒液的实验研究越来越深入,世界上毒蛇的毒性排名也经常会发生变化,到现在越来越趋于稳定。
从目前的研究测试结果来看,排名前几位的毒蛇依次为细鳞太攀蛇、伊棕澳蛇、海岸太攀蛇、东部拟眼镜蛇、虎蛇、巨环海蛇、银环蛇、东部虎蛇(有些毒蛇的LD50在不同研究机构中的测试结果略有出入,因此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排名),但是细鳞太攀蛇的毒性几乎在所有的研究结果中,相对于其它毒蛇都是完胜。
而在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前20名左右的毒蛇中,在澳大利亚及其周边海域都有分布,是世界上毒蛇分布种类最多、平均毒性最强的一个大洲。
细鳞太攀蛇主要栖息于澳洲中部比较干旱的草原和平原区域,其性情非常凶猛,攻击速度非常快,在攻击时像眼镜蛇一样可以将身体的前三分之一完全竖立起来,威风凛凛,经常以小型的哺乳动物、老鼠、青蛙甚至有袋类动物为食。
之所以它的毒液杀伤力很大,一方面是LD50值非常低,仅为0.002毫克/公斤,遥遥领先其它毒蛇。
另一方面,其一次性毒液的注入量也非常大,多达120-400毫克,一次注入足足可以毒死20吨的猎物,其毒性要远超我们常说的响尾蛇和眼镜王蛇。
有人提出非洲的黑曼巴蛇的毒性也非常强,的确事实也是如此,不过这是在非洲本土范围内来衡量的,如果拿到全世界的范围来看,无论是非洲毒蛇的种类数量,还是毒液的LD50,都要比澳洲毒蛇差距很多。
拿黑曼巴来说,其LD50数值为0.25毫克/公斤,这个数值在全世界毒蛇排行榜中估计都排不到前20位。
而且其毒液一次分泌量为50-120毫克,与太攀蛇类的毒蛇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个人交社保哪种划算
以下是详细介绍: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通常更为划算,因为这不仅可以提高未来的退休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险。
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人,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或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可能更为合适,因为其缴费金额较低。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或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个人,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方式相对灵活,可以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和需求来调整缴费金额。
混合缴纳方式,即同时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也是一个考虑的选项,这可以根据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需求偏好来自由确定。
总之,选择合适的社保缴费方式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需求。
建议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无锡社保缴费基数越高越好吗?社保缴费基数与退休后的养老金是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社保缴费基数越高,退休后能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多。
各个地区社保缴费基数是根据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来定的,并且各个地区会在每年固定的时间核定社保基数,同时公布最新的最低以及最高基数。
一般来说,如果是企业帮员工缴纳的社保,都是按照最低基数来进行缴纳的,但也有一些公司是按照职工本人上年度的工资来作为加护缴纳的。
温馨提示:本数据仅供参考!具体需以当地有关法规为准!
过去40年低层大气的变暖被低估了吗?全球变暖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这是一项新研究得出的结论,该研究发现卫星测量结果可能低估了过去40年中低层大气的变暖。
新的研究发现,基本的物理方程式控制着空气中温度和湿度之间的关系,但是气候模型中使用的许多温度和湿度测量方法却与这种关系有所不同。
加利福尼亚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气候科学家研究负责人本·桑特尔(Ben Santer)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意味着对流层的卫星测量结果低估了其温度,或者高估了其湿度。
桑特说:“目前很难确定哪种解释更可信。
” “但是我们的分析表明,一些观测数据集,特别是那些海洋表面变暖和对流层变暖值最小的观测数据集,似乎与其他独立测量的互补变量不一致。
” 互补变量是指彼此具有物理关系的变量。
研究人员发现,最符合水蒸气和温度比规则的数据集倾向于显示海面和对流层变暖程度最高的数据集。
同样,最符合对流层中上温度和海面温度比的规则的是那些具有较高海面温度测量值的。
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弄清楚卫星可能出了什么问题——无论是方程式的湿度方面还是温度方面。
LLNL的大气科学家斯蒂芬·波切德利(Stephen Po-Chedley)在声明中说:“最终,使用这些模型测试现实世界观测的可行性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精确地追踪历史变暖。
” Po-Chedley说:“在互补测量中进行的这种比较可以揭示不同数据集的可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