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发现罕见的1亿年前翼龙骸骨化石墓地

【菜科解读】
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发现罕见的1亿年前翼龙骸骨化石墓地
据东网:智利大学团队近日宣布,在该国北部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 Desert)发现一个罕见的翼龙骸骨墓地,古代可追溯至超过1亿年前,而且化石保存良好,证实翼龙曾在当地广泛存在,远超团队所想。
大学研究员阿拉尔孔(Jhonatan Alarcon)带领一众科学家在智利寻找翼龙多年,终在该出土墓地挖掘出一些扁平、破碎的翼龙骸骨,部分可透过修复重现完整骨骼,有助科学家进一步研究翼龙身体结构和习性。
本次挖掘地与此前曾出土翼龙化石的地点相距约65公里,引证了科学家猜测翼龙活动范围曾遍布智利北部的理论。
翼龙是与三角龙一同生活的历史飞行物种,翼展长且透过细长牙齿过滤水,进食方式如同红鹳。
,
智利ufo事件盘点?官方称UFO是真实存在的
这段视频显示有一个“点”在不同的帧之间快速移动,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位工程师的警觉,他甚至为此专门通知了智利政府。
这个UFO是在智利境内位于首都圣地亚哥附近的巴斯克空军基地上空出现的,当时显然没有引起地面上人们的注意。
但是究竟这是外星先进的隐身技术,还是录像造假,则只能取决于每个人的判断。
调查记者兼UFO作者莱斯利·基恩(Leslie Kean)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不寻常的案例,我希望这一事件可以帮助推动人们去承认这里确实存在某种值得去进行进一步研究的东西。
这或许将成为一个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案例。
”然而辟谣者罗伯特·谢弗(Robert Sheaffer) 指出:“那些所谓‘无法解释’的谜团之所以你觉得它无法解释,是因为你根本就忽略了人们对它的解释。
这就是现实。
” 基恩表示,CEFAA,即政府专门负责调查奇特空中现象的机构在7段不同的录像中发现了这个物体,这就说明了这个“点”应该不是摄像机上的污点。
理查德·贝慕德斯(Ricardo Bermudez)是CEFAA主管,他在上个月在一次UFO会议上表示,这一物体的运行速度高达每小时4000英里(约合6400公里)。
基恩找出了几点元素,正是这些元素的存在让这段录像变得有些特别,尤其是政府的调查机构对这段录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检查,并在7段不同的录像中发现了这个物体的踪迹。
首先,人类在这样速度运行下的物体内部将是无法生存的,其次,以这样的高速度运行的物体竟然没有出现音爆现象。
对哈密翼龙蛋化石进行的研究发现白色蛋壳的主要成分是氟磷灰石
论文发表于《遗产科学》(Heritage Science)上。
翼龙属于羊膜动物,产羊膜卵。
由于翼龙蛋化石标本非常稀少,学界对翼龙蛋的认知仍十分有限。
在哈密翼龙蛋发现之前,世界范围内发现报道的翼龙蛋化石仅仅4枚,部分含有胚胎,对它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蛋的宏观形态和显微结构方面。
汪筱林研究团队在我国新疆哈密戈壁发现大量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与胚胎化石,仅一块标本上就有200余枚翼龙蛋和十多枚胚胎,为研究翼龙繁殖、胚胎发育和羊膜卵演化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图2 天山哈密翼龙蛋壳截面的显微照片和成分信息(图片上方为蛋壳外)a-d. 蛋壳截面的显微照片;e. 图d红十字处的能谱点扫描结果;f. 图d的能谱面扫描结果为了确定蛋壳中含钙矿物和含磷矿物的具体物相,采用激光共聚焦拉曼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测试。
点扫描显示,在拉曼光谱中,蛋壳于966 cm-1附近存在高强度拉曼特征峰,表明其是磷灰石类矿物,而不见碳酸钙的特征峰(最强峰1086 cm-1附近)。
为了进一步明确磷灰石在蛋壳中的分布,研究者对蛋壳截面进行拉曼光谱面扫描,结果显示蛋壳自内而外均含有磷灰石,结合蛋壳中含有的氟元素,推测蛋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氟磷灰石。
图4 天山哈密翼龙蛋壳的拉曼光谱(面扫描)a-b. 检测区域光镜照片(图片左侧为蛋壳外);c. 面扫描结果,红色区域表明963 cm-1处信号强,蓝色表示峰强很弱现生绝大多数羊膜动物所产外层硬质蛋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钙,通常以文石、方解石、球文石矿物形式存在,只在极个别物种中报道有磷灰石蛋壳。
对于哈密翼龙蛋壳中缺少碳酸钙这一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天山哈密翼龙的蛋壳与现生的一种蜥蜴——Salvator merianae的蛋壳一样,罕见地由羟基磷灰石组成,而羟基磷灰石经地质作用后转化成了氟磷灰石;二是天山哈密翼龙产软壳蛋,之前的研究也显示其为软壳蛋,与现生锦蛇蛋极为相似,硬质的外层很薄,而软质的内层壳膜较厚,而氟磷灰石是壳膜在埋藏过程中磷酸盐化的结果。
有机软组织磷酸盐化是一种保存软组织的主要形式。
在近期报道的晚白垩世巨型软壳蛋(Antarcticoolithus bradyi)、原角龙的软壳蛋以及大量软躯体动物的胚胎化石都是以磷酸盐化的方式保存的。
在磷酸盐化过程中,有机质膜提供模板和磷源,促使磷酸钙沉积,另外埋藏环境的微生物也可能促使磷酸钙沉积。
#p#分页标题#e#研究者认为蛋壳中碳酸钙的缺失表明,不应将哈密翼龙蛋壳与中新生代及现生羊膜动物的碳酸钙蛋壳进行对比,对翼龙蛋壳成分和结构的判断应当更加谨慎。
羊膜卵蛋壳在地质历史上可能具有更高的演化多样性。
后续翼龙蛋化石的深入研究还将继续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保护工作也应考虑蛋壳成分和结构,以此为基础进行加固材料和保护技术研究。
自2006年以来,汪筱林研究员领导的中科院古脊椎所哈密科考队连续十多年在哈密戈壁雅丹进行科考工作,发现重要的白垩纪哈密翼龙动物群,包括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雌雄翼龙化石、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与胚胎等被发现,为深入了解翼龙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提供了珍贵的化石材料。
哈密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翼龙化石分布区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是名副其实的翼龙伊甸园。
而产自强干旱高盐碱地区的化石标本,当其保存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严重化学风化现象,威胁化石保存。
论文第一作者李颖近年来一直从事天山哈密翼龙化石及其围岩的风化机理研究和化石保护工作,本研究也是这一领域研究的继续,其他作者还包括朱旭峰、王强、蒋顺兴,杨益民、罗武干(通讯作者)和汪筱林(通讯作者)。
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88201和41572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VJXG01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E1E40905X2)、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21DTR046)和哈密市政府合作项目的资助。
(原标题:拉曼光谱揭示哈密翼龙蛋壳化石成分)原文链接:https://heritagesciencejournal.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40494-022-0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