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鹦鹉没有人受得了,能养半年以上的都是狠人!

【菜科解读】
多数情况下,人们开始养鹦鹉并非出于深思熟虑,而可能是源于一场意外,为数不少的人往往是浏览视频或者网页时,被一幅幅鹦鹉的绚丽照片或者鹦鹉学语、跳舞的片段吸引了目光,冲动之下便决定购买一只。
甚至有些人,对鹦鹉的品种尚未了解清楚,就急匆匆地将鹦鹉带回了家。
在冲动消费充斥人们生活的同时,网络上转让二手鹦鹉的信息也同样密密麻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很多人都是事后诸葛亮,曾经的决定让他们后悔了。
今天小编要罗列出几种令人后悔系数比较高的鹦鹉,买了这几种鹦鹉的人,多数都会事后反悔,甚至很快就会产生放弃、转手的念头。
这几种鹦鹉如下:(注:以下鹦鹉多指非手养鸟)
1.牡丹鹦鹉
牡丹鹦鹉,又名情侣鹦鹉、爱情鹦鹉或爱情鸟,属于小型鹦鹉的范畴。
由于品种繁多、羽毛色彩斑斓且价格亲民,因此深受众多宠物爱好者的喜爱。
然而,当人们将其带回家中深入了解后,会发现牡丹鹦鹉并不具备模仿人语的能力,这使得部分爱好者的喜爱之情减少了一半。
但在与它们接触几天后,人们会发现牡丹鹦鹉的叫声异常清脆悦耳。
有时,当它们心情愉悦时,那连贯动听的声音就像一连串噼里啪啦的珠子,清脆悦耳;而有时,那尖锐的叫声又仿佛如子弹般直击人心。
(这样的比喻或许稍显夸张,但确实是我个人的真实感受。
)
2.亚历山大鹦鹉
亚历山大鹦鹉,这一品种在我们国家亦有分布,因此也可称之为国产鹦鹉。
作为亚洲最大的长尾鹦鹉,它还有一个颇为形象的别称——白眼狼鹦鹉。
这里的白眼狼一词,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忘恩负义、无情无义、心地凶狠、翻脸不认人的人。
用在亚历山大鹦鹉身上,也颇为贴切。
大多数我们接触到的亚历山大鹦鹉,要么是从小野性难驯,要么是成年后仍然保留着野性。
因此,它们咬人手的行为也相当常见,毕竟你不是它们的父母,与它们之间缺乏深厚的情感纽带。
即便是从小手养的亚历山大鹦鹉,有时也会出现反野的现象,这就更需要我们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多花心思去亲近和训练它们,让它们逐渐适应并接受人类的陪伴。
3.吸蜜鹦鹉
吸蜜鹦鹉,又名细密鹦鹉、萝莉鹦鹉,其种类分支繁多,至今已证实有55种之多。
在野外,这些鹦鹉钟爱花蜜,以此为食。
而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为了满足它们的营养需求,我们需要定期为它们提供专门的吸蜜粉以及富含水分的水果软食。
然而,这样的饮食习性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吸蜜鹦鹉的粪便常常呈现较稀的状态,有时甚至像喷水一样四处溅射,使得饲养环境难以保持清洁。
这也成为了许多人选择放弃饲养吸蜜鹦鹉的一个重要原因。
4.葵花鹦鹉
许多人被葵花鹦鹉所吸引,它的羽毛洁白如雪,堪称中大型鹦鹉中白色品种的佼佼者。
然而,我们常常发现,转手卖掉葵花鹦鹉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不禁让人疑惑,成年后的葵花鹦鹉为何会如此频繁地被嫌弃呢?
事实上,葵花鹦鹉因其叫声嘹亮、模仿人语时声音略显沙哑、身上羽粉较多,以及容易患上抑郁症等特点,而让部分饲养者感到困扰。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葵花鹦鹉在游戏和舞蹈方面的表现却十分出色,这又是它的一大魅力所在。
当然,每只鹦鹉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这既取决于它们自身的遗传基因,也与饲养环境、饲养方式等方方面面息息相关。
有些葵花鹦鹉可能天性安静,而有些则可能较为暴躁。
因此,在选择饲养葵花鹦鹉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其特性,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与它们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p#分页标题#e#温馨提示:饲养鹦鹉的确容易让人上瘾,不少鹦鹉爱好者在饲养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自己居住空间的实际情况,不断购进各种鹦鹉品种。
他们整日沉浸于照顾鹦鹉的乐趣中,甚至不惜透支财力去购买新的鹦鹉,以至于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摆满了鹦鹉笼。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心仪的鹦鹉就忍不住想要购买,结果数量越来越多。
然而,我们必须牢记,饲养鹦鹉时应量力而行,不要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
毕竟,鹦鹉是需要精心照料和关爱的生命,我们应该为它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世界上唯一一种不会飞的鹦鹉,鸮鹦鹉仅剩6只
虽然这只鹦鹉据说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之一,但它受到惊吓时会保持不动,而且很容易被抓住,所以现在世界上只剩下126只鸟了。
猫头鹰鹦鹉是夜间活动的鹦鹉,身上覆盖着黄绿色的斑点。
它们是新西兰特有的。
鹦鹉的面部有独特的板状羽毛,独特的受体羽须,大而灰色的喙,短腿和大脚,翅膀和相对较短的尾巴。
它不同的习性使它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物种。
还有一对相对较短的翅膀,以及缺少控制飞行肌肉的龙骨,所以它们不能飞行。
鸮鹦鹉的翅膀不足以让它飞起来,但当它从树上跳下来时,它只能起到一般的平衡作用或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撑。
它是世界上唯一不会飞的鹦鹉。
因为它们不需要应付飞行所需的强度和刚性,所以羽毛非常柔软。
主要是食草的本地植物、种子、水果和花粉,甚至一些树木的边材都可以成为它们的食物。
猫头鹰鹦鹉的喙能有效地磨碎食物,所以它们只有一个相对较小的沙袋。
此外,它们有一个独特的习惯,用它们的喙来选择叶子或蕨叶中最有营养的部分,留下难以消化的纤维部分。
觅食时,食物可以通过气味来区分。
卡卡波的显著特征是它散发出一种香味。
许多人经常用麝香、水果或蜂蜜来形容这种香味。
完美的嗅觉系统和强烈独特的气味也被认为是群落间独特的生化传递信息,但这些气味也成为捕食者寻找这种毫无防备的鹦鹉的重要手段。
鹦鹉螺:5亿年前的史前活化石 第一艘潜水艇灵感来源于它
位于鹦鹉螺重要产地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还以鹦鹉螺做为国徽的重要图案。
鹦鹉螺是四大名螺之一。
现存种群数量少。
因生活环境须有数个大气压的水压,故难人工饲养。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物种进化和古物种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在帕劳共和国内的深海中尚有鹦鹉螺的栖息地。
现仅剩四种,至今已经历了3.5亿年的沧桑世变。
鹦鹉螺外形特征:鹦鹉螺,外壳呈螺旋形,贝壳弯曲,在平面上作背缘旋转,呈圆盘形。
贝壳左右对称。
壳面光滑,呈灰白色,具有多条红褐色的火焰条状斑纹,生长纹细密。
内部表面为珍珠层,被分隔成许多独立的小房间,各隔断之间有一根体管相连通,通过控制房间内的气体排放来完成身体在水中的升降,最外边的一间是最大的,用于存放鹦鹉螺的身体。
鹦鹉螺有90只腕手,无吸盘,为叶状或丝状的触手,用于捕食及爬行,其中有两个合在一起变得很肥厚,当肉体缩到贝壳里的时候,用它盖住壳口,这与腹足类的厣的作用相当,在休息时,总会有几条触手负责警戒。
在所有触手的下方,有一个类似鼓风夹子的漏斗状结构,通过肌肉收缩向外排水,以推动鹦鹉螺的身体向后移动。
鹦鹉螺的进化过程:在奥陶纪的海洋里,鹦鹉螺堪称顶级掠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重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它以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
鹦鹉螺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
它被古物种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
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这让科学家惊叹不已。
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三角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
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剩下了“庞氏鹦鹉螺”、“深脐鹦鹉螺”、“大头鹦鹉螺”以及两个不大确定的种。
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
世界第一艘潜水艇灵感来自鹦鹉螺:鹦鹉螺的精密构造也是造物的奇迹。
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创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
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鹦鹉螺”号总重2800吨,共花费5500万美元。
整个艇体长90米,航速平均20节,最大航速25节,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
该艇与当时的普通潜艇相比,航速大约快了一半。
整个核动力装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
艇体外形与内部、动力仪器与作战装备,都是最精密的科学产品,都是用最流线型的外貌与简便的控制装配起来的,与普通潜艇相比,“鹦鹉螺”号艇体外壳显得更为厚实,潜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进时,凭其特装的声呐,可以自由探路,绝无触礁撞石的危险。
《海底两万里》中,船长用来在海底航行两万里的船,名叫“鹦鹉螺号”。
鹦鹉螺的现状: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已经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
虽然鹦鹉螺和大熊猫一样稀有,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
据了解,中国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现过贩卖鹦鹉螺工艺品的现象。
有关人士认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店主非法贩卖的方式非常隐秘,货不上架,有的店主甚至把鹦鹉螺壳藏在离商店有一定距离的家里,或其他难以查到的地方,而渔业和工商部门的人店主一般都认识,查处非常难。
这给鹦鹉螺的野生种群造成了威胁,鹦鹉螺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为了留住这种美丽而奇怪的动物,我们应当大力保护鹦鹉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