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林剑华介绍,《行动计划》更突出大模型的应用落地,将围绕机器人、教育、医疗、文化、交通五大领域打造标杆应用。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
林剑华说,当前,国际国内人工智能发展从算力、数据、算法三要素不断推进大模型
【菜科解读】
7月26日,《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对外发布。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林剑华介绍,《行动计划》更突出大模型的应用落地,将围绕机器人、教育、医疗、文化、交通五大领域打造标杆应用。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
林剑华说,当前,国际国内人工智能发展从算力、数据、算法三要素不断推进大模型攻关,同步推进大模型行业应用。
人工智能正加速与医疗、教育、文化、金融、消费、城市运行等领域融合渗透,生产生活的含智量也在不断提升。
北京是全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密度最高、创新基础最好、关键环节最全、产业规模最大和竞争力最强的地区。
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核心产值突破2500亿元,目前全市已备案上线大模型82款,占全国比重超四成,全国第一。
在既有的政策基础上,《行动计划》更突出大模型的应用落地,也就是对千行百业的赋能,从标杆应用、示范应用、商业应用等三个维度谋划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构建大模型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景图。
首先是标杆应用工程,将围绕机器人、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5个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综合型、标杆性重大应用工程,促进大模型核心技术突破,增强人工智能工程化能力,提高重点行业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大模型行业应用新生态。
北京医疗资源丰富,大模型可以在智能导诊、医生诊断上提供帮助,让人人拥有一个数字医生助手;人工智能也能帮助药物研发有新突破。
林剑华举例。
记者梳理发现,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将结合真实场景需求推出融合具身智能的机器人;
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将重点汇聚北京市优质教学案例、讲义素材、施教方法等教学知识,培育跨学科、跨学段的教育大模型平台;
人工智能+医疗将构建医疗监管机制创新、医院与医生科研成果收益均衡、医院信息系统智能化升级三者合一的北京医生医疗大模型平台;
人工智能+文化将汇聚文学作品、历史建筑、文化遗迹、景点信息等优质文旅数据,支撑文化大模型服务平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个性化、高效且便捷的文旅服务;
人工智能+交通将基于大模型生成道路、车辆、人流、天气等仿真数据,加快自动驾驶仿真训练,优化车路云网一体化技术路线,建设智能、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网络。
第二个层次是示范性应用,围绕科研探索、政务服务、工业智能、金融管理、空间计算、数字营销、司法服务、广电传媒、电力保障、内容安全等10个行业细分领域,支持市级行业主管部门、相关区、行业应用企业与大模型企业联动结对,突破场景落地共性难点,探索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大模型行业应用落地路径。
第三个层次是推广商业化应用,从小切口、实场景入手,围绕行业热点和社会关切,充分发挥大模型技术革新对行业应用的赋能作用,依托行业企业,培育一批大模型商业化应用。
《行动计划》敲定了发展目标:2025年底,通过实施5个对标全球领先水平的标杆型应用工程、组织10个引领全国的示范性应用项目、推广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商业化应用成果,力争形成3-5个先进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产品、100个优秀的行业大模型产品和1000个行业成功案例。
北京将率先建设AI原生城市,推动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的实施周期是今明两年。
林剑华解释,这正是考虑到要加快应用落地,适应当前大模型技术快速演进的特点,随着基础模型智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应用模式和路径也要快速迭代拓展,后续还将不断总结,接续完善相关支持举措。
记者获悉,本市还将布局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联合研发平台,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和高质量数据、开放行业场景需求、建设联合研发环境,吸引汇聚优势创新团队,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及产业落地。
本市将对《行动计划》中明确的标杆示范应用场景择优予以一定比例支持,通过动态储备、滚动实施的方式,谋划一批、成熟一批、实施一批,以更加多元丰富的场景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应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