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终一座皇帝陵 崇陵1909年兴建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6 点击数:
简介:

【菜科解读】

中国最终一座皇帝陵在哪里?崇陵是光绪帝王爱新觉罗载湉和孝定景皇后(裕隆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合葬陵寝,位于清西陵泰陵的东北面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

中国历代帝王中的最终一座陵寝,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在1938年被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所盗。

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中国最终一座皇帝陵等相关内容。

重要景点

清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

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历史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

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祀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

隆思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质地坚硬无比,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百余斤,所以隆恩殿被誉为“铜梁铁柱”,且梁架之间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顶,又使殿内更加美观。

隆思殿内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它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

殿内彩绘鲜丽,殿前的龙凤石,雕刻精巧,有立体感。

因崇陵建成距今时间不长,保存比较完整。

崇陵地宫是清西陵唯一开放的皇陵地宫。

地宫是拱券式的石结构建筑,整个地宫有隧道1条,石门4道,券9道(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明堂券、穿堂券、金券各l座,门洞券3座),金井l眼,龙须沟2条,漏眼14个,墓道全长63.19米,面积349.95平方米,空间2170.61立方米。

地宫内金券是九券中最大的一个,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敞,券顶四周、海墁全部是青白石结构。

每道石门顶上都装有重达十几吨的铜管扇,既能支柱门上的巨石,又能使高3.52米的很大沉重的石门开关自如,石门之上还有用整块的青白石雕成的石门楼,八扇石门上,浮雕有造型生动的菩萨立像各一尊,菩萨的立像,高1.99米,神态庄严,气势威武。

穿过第四道石门进入金券,金券高大宽敞,是地宫的主体建筑,东西长12米,南北宽7.2米,高8.95米,全部用青白玉石构筑而成。

宝床上放置有光绪帝王和隆裕皇后的棺椁。

光绪居中,隆裕居左,梓宫四周有十六块绘有五彩山水云龙的龙山石,夹住梓宫边角。

两座梓宫皆为内棺外椁的形式,光绪帝棺木周身朱红涂漆,雕有镀金的藏文和梵文经咒以及万字不到头的底饰纹案,隆裕皇后棺木顶盖上雕有金凤一只,挺立山岩,展翅欲飞,旁边云团朵朵,脚下海浪涛涛,山花灼灼。

金凤头上雕有九尊菩萨坐像,整个画面布局紧凑,造型优美,刀法玲珑,线条细如发丝,五彩涂金,是具有高度水平的木雕艺术品。

光绪帝的棺内有围锦十三层,其中一层为升龙、彩云和寿山福海图案,一层为明黄底行绣绿色团花图案,其他十一层均用金粉写有梵文经咒,机头处有“杭州织造臣舒麟”等字样的陀罗尼缎,彩缎锦色为蓝、紫、红三种。

隆裕皇后棺内仅有围锦三层,均以紫色,写有金粉梵文经咒,帝后两棺底层,均垫有灰白色灰土,上覆紫色香粉。

背景

光绪帝在位期间,清王朝已经贫弱到即将崩溃的边缘。

不甘作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王,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推动下,发动了一场意在图强自立的变法运动,即戊戌变法。

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上层顽固派官僚的利益,帝王和太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绞杀维新党人。

变法失败后,光绪帝王被慈禧太后软禁在瀛台,慈禧太后再次独揽大权。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王在瀛台涵元殿辞世,第二天,慈禧太后太后也死去。

有人猜测,慈禧太后惧怕自己死后,光绪帝王会重掌朝权,因此在自己死去之前先将光绪害死。

加入收藏
               

中国最终一座皇帝陵 崇陵1909年兴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