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吃糖、吃水果?没症状就能不吃药?10个糖尿病误区,别被骗了
【菜科解读】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
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约1.5亿人存在糖尿病高患病风险
得了糖尿病
通过吃药、饮食调整等
控制血糖非常重要
但很多人都对糖尿病存在着一些误解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
让我们一起正确认识糖尿病
误区1:
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不一定!
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
专家比喻,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误区2:
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
错!
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
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
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
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误区3:
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
不一定!
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
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
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
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不在少数,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
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误区4:
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
错!
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确实大多为1型糖尿病。
但近些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常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高热量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或玩游戏、活动少、肥胖等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各国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
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
误区5: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
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
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
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
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误区6:
糖尿病人不能喝粥?
错!
糖尿病患者当然可以喝粥,但需掌握一些技巧。
喝粥确实影响血糖,但影响相对短暂。
喝粥后,血糖升高速度快,但下降的速度也快。
推荐的喝粥技巧:
少喝纯米粥;煮粥时加一些豆类或杂粮;别煮时间太长;放凉再喝;搭配蛋白类和蔬菜类食材一起食用;先吃菜再喝粥;限量喝粥,放慢进食速度慢慢喝,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变化;接受胰岛素或促泌剂治疗者谨防低血糖。
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幅度较大时,谨慎喝粥。
误区7:
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
肯定不可以!
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
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
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误区8:
喝酒降低血糖,可以长期喝酒?
不可以!
某些患者少量饮酒后确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但这并不能成为可以长期喝酒的理由。
糖尿病人饮酒会可导致低血糖,尤其当空腹饮酒时。
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者。
低血糖危害更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酒精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过量饮酒显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糖尿病患者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最好忌酒,若无法做到,一定少饮。
误区9:
血糖高无症状,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
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
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
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
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误区10:
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
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
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