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的心理是怎样的?剩女都是想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12 点击数:
简介:如今社会男女比例已经严重失调,男多女少,但是还是又很多大龄女青年被剩下,俗称剩女,以前剩女觉得是个

【菜科解读】

如今社会男女比例已经严重失调,男多女少,但是还是又很多大龄女青年被剩下,俗称剩女,以前剩女觉得是个贬义词,但是现在多表示是优质有能力的女性,剩女有些是主动剩下的,不想谈恋爱,那么剩女的心理是怎样的?剩女都是怎么想的?

1、剩女的心理

80后已成为单身群体的主力军。

她们经济独立,拥有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

事业有成的她们喜欢在微博秀上她们的一次早餐,她们的品质生活。

同时,她们对婚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为没有家庭的约束,她们过得更加开心潇洒,却不显孤独寂寞。

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新增汉语新词剩女,在各大媒体的热炒中,如今已变成年人们见怪不怪的旧词了。

在剩女这个词汇背后,其实是一群史上最大规模的优秀女性。

她们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她们有理想有事业,懂生活讲品位,交际圈广;她们享受自由而惬意的生活,也承受着中国传统文化所附加的压力。

今天,在属于女性的这个特殊日子里,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她们——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独立女性。

婚姻大事,宁缺毋滥

普遍意义的剩女,是指30岁以上的未嫁女。

31岁的维维是新东方的英语老师,魔鬼身材、天使脸庞,被学生们称为美女老师。

维维拥有众多的追求者,可适合结婚的目前还没有。

现在她身边有两个追求者:一是她新东方的同事,帅哥一个,可他是个‘凤凰男’,在北京没房,我妈坚决反对;另一个是她老妈同事介绍的IT精英,有房有车,我爸妈很中意,可我没感觉。

我不敢想象我们俩一辈子在一起会是啥样。

维维至今还在等待,万一等不到,一个人过也挺好。

当笔者问她是否感到孤单时,她毫不犹豫地摇头。

之所以不觉得孤单,是因为维维拥有不少剩女同党。

她们隔三差五相约在三里屯酒吧,个个打扮得光鲜照人,仿佛从《欲望都市》片场赶来似的。

有时仅仅因为天气好也成了她们聚众三里屯晒太阳聊八卦的理由。

死党安妮嘲笑维维的择偶标准太实际:什么相貌学历房子啊,太俗,这些对我来说都不重要。

安妮唯一的条件是品位,比如得要分清喝葡萄酒和威士忌用什么样的酒杯,什么场合适合穿VERSACE(范思哲)等等。

安妮今年37岁,是一名外企的首席法语翻译,可爱迷人。

之前和一法国人同居了五年,其间两人没有任何结婚打算,不久前分手。

问起她对未来的打算,回答是:只要感觉好,无所谓婚姻。

享受爱情,享受生活,有机会多出去周游世界,那才不枉人生一场。

同样被贴上剩女标签的苏可儿已经三十有二,曾留学加拿大学习拉丁舞,回国后创办了舞蹈俱乐部。

事业有成的她对婚姻要求颇高,虽然追求者不乏高富帅,可无一能入她法眼。

婚姻大事,宁缺毋滥。

她振振有词。

宁缺毋滥,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剩女的心理。

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44.1%的剩女坚持不降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男性在婚姻中的传统优势无从体现。

过去男性可以起提供住房、养家糊口、干体力活的作用。

如今,随着女性的经济独立、各种服务业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便捷,女性对男性的需求不再是那么必需。

长期研究两性情感的作家姜汤在和笔者讨论剩女现象时如是说,由于教育上的成功和环境上的改变,女人越来越优秀。

但她们对男人有一些传统的标准,一要成功,二要有思想。

用这样的尺子来衡量男人,那么可供她们选择的优秀男人越来越少。

80后助推全剩时代

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有报道称,至2020年时,适婚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光棍。

然而,我们目光所及,却是剩女越来越多。

长沙相亲,男女比例1比2;广州相亲,男女比例1比6;上海相亲,男女比例1比10。

如此现象的出现,源自中国婚姻生态的甲女丁男——在中国的传统婚恋观下,男人往往找比自己弱的女人,而女人则喜欢比自己出色的男人。

按此规则,最后剩下的是偏远地区丁男和高素质、高收入、高要求的大中城市的甲女。

尴尬的错位就此形成。

男人的眼光是朝下的,女人的眼光是朝上的。

姜汤通俗地比喻道。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就已经历单身潮,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工资较高的城市女性拒绝步入婚姻的殿堂。

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步其后尘。

如今,中国台湾地区30岁以上的女性中,有超过20%的人未婚;而新加坡,40到44岁之间、拥有大学文凭的女性当中,有27%仍然处于单身状态。

不难看出,在城镇化道路上奔跑的中国大陆,也会沿此方向发展。

社会学专家李银河向笔者提供了她调查的数据: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只有4%的女性终身未婚,这一比例在最近的调查中上升到12%。

#p#分页标题#e#

她认为剩女大增跟社会转型、价值取向改变、人口结构变化和女性地位提高等多重因素有关,这和女权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女权讲究独立,只有独立才可以选择单身,而单身又促进了女权的发展。

有一因素尤为值得我们关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陆续走进剩男剩女行列,而新中国的独生子女们恰恰又赶上了自1999年起的高考扩招。

绝大多数的80后女孩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也使得她们的独立能力比任何一代都显强大。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剩女现象将会愈演愈烈。

在不久前北京地坛公园举办的相亲大会上,人们发现,80后已成为单身群体的主力军。

我选择我快乐

萨特说: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

这话对选择独立生活的剩女来说,尤显意味深长。

之前也纠结过,那时候爸妈总是催,现在他们也接受我的生活方式了。

王珊珊今年39岁,北京某杂志社的专栏作家。

对拥有博士文凭的王珊珊来说,单身并非盲从或无奈,她一向拒绝婚姻:我们过得比婚姻女性要潇洒得多,没有那么多的责任和义务。

我觉得‘剩女’一词用词不当,应该叫‘胜女’才是。

实际上,剩女们的心态比我们想象的要好许多,剩者为王也成了她们彼此鼓励的一句口号。

这是时代进步的一个佐证,特别是女性解放的一个佐证。

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体现,也表示一个国家向文明社会迈进的一个特征。

姜汤说,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多元社会的正常变化。

她们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在短暂的生命中,自由自在地寻找快乐寻找感觉,这更为重要。

李银河指出单身将成为一种潮流:从北欧看,已经有一半女性不进入家庭,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有30%的女性独身。

这个潮流最终会影响中国。

虽然中国因为家本位传统文化的影响很看重结婚,但将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快乐的人生价值。

无疑,时代需要我们拓宽视野。

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眼界走近她们时,你会发现,新时代的剩女,如同盛开的花朵,美丽而妖娆!(朱子峡)

《中国科学报》 2013第13版文化周刊

2、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客观的东西,具有理性、规定性、公开性、稳定性、特别是唯一等特点;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心理感受,属于主观的范畴,具有感性、随意性、隐私性、易变性、尤其是多样性等特点。

婚姻与爱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多少年来一直是人们尤其是女性议论的老话题。

当然,近些年来,它们也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上与此相关的讨论很多,主要看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婚姻基础的讨论

有4种意见。

第1种是爱情基础论 唯一基础论。

这种观点认为,婚姻基础是婚姻关系建立、存续、发展和解除的根本依据,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

所谓以爱情为基础,就是双方的爱慕在婚姻中有最后决定权。

在社会主义婚姻中,爱情只能是唯一的基础,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基础。

第2种是两个基础论。

即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在性格、品行、体态、志趣等方面互相爱慕的心理情绪。

由于现阶段分配制度造成年人们经济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直接决定了现阶段的婚姻基础除了爱情因素之外,还不能排除一切经济考虑。

爱情还不可能是婚姻的唯一基础,它只能是基础之一,经济因素是现阶段婚姻基础的重要成分。

第3种是多基础论 混合基础或综合基础论。

这种观点认为,婚姻基础是两性结合选择配偶的条件或因素,它们不是由当事人个人自由决定的,而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婚姻基础各不相同,但无论在哪个阶段,大多数男女选择配偶的条件或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主要的是:同房或爱情的因素,如容貌、体态、风度等;经济或物质的因素,如财产、工资等;政治的因素,如出身、职业、级别等。

同时,这些因素之间又是互相紧密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

第4种是前提基础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婚姻基础应该是体现社会两种再生产职能的物质关系,而爱情作为一种精神关系,不能不是决定于物质关系的第2位因素。

因此,物质关系是婚姻的社会本质和根本前提,由此决定婚姻的道德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等。

二关于第三者插足的讨论

对第三者插足的概念,第1种观点认为,第三者插足主要是指与有配偶者通奸、同居的行为。

它有4个基本特征,即故意、喜新厌旧、保持非法两性关系或暖味关系、侵犯的对象是合法婚姻。

#p#分页标题#e#

第2种观点认为,第三者插足这个概念不确切、不科学,有些第三者很难确定,难以划分谁是插足者,这一概念还有把婚姻破裂的起因完全推给第三者的含义,是不合理的。

此外,有些第三者也是受害者,故改称婚外恋为好。

第3种观点认为,对第三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4种观点认为,第三者应受谴责,第二者 即搞婚外恋的已婚者同样应受严厉谴责,就是第一者 受害者也应吸取教训。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