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极:秦大河的220天︱读+

今年年初,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秦岭站建成开站。
前不久,《大穿越:秦大河南极科考行记》修订出版。
秦大河,1947年出生于兰州,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8年他调进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1989—1990年,受国家南极
【菜科解读】
《大穿越:秦大河南极科考行记》 秦大河 著 科学出版社
今年是中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第40个年头。
今年年初,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秦岭站建成开站。
前不久,《大穿越:秦大河南极科考行记》修订出版。
秦大河,1947年出生于兰州,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8年他调进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1989—1990年,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派遣,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穿越南极科学探险,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人;2000年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
1989—1990年,一支由6个国家6名队员组成的国际科学考察队首次徒步穿越了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秦大河为中方队员。
本书记录了这次人类有史以来穿越南极活动策划、筹备、训练及实施的全过程,读者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人类此次代价高昂的南极穿越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考察队员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科学家精神和友谊,而且可以领略到南极洲的自然风光和绮丽的冰雪世界。
此次修订,根据秦大河穿越南极日记绘制了包含217个宿营地的详细行进线路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现了这一段历时220天、跋涉5896公里的艰险征程。
本报在此摘编《大穿越:秦大河南极科考行记》部分内容和科学出版社对该书的《编辑手记》。
【编辑手记】
他为参加南极科考拔掉10颗牙齿
■ 李春伶(《大穿越:秦大河南极科考行记》责任编辑)
《大穿越》第7页记载了一封电报,那是在长城站越冬的秦大河在得知中国准备派人参加国际徒步穿越南极活动时,1988年5月20日向南极办自荐参加穿越活动的请战书。
这份请战书虽然写得极其诚恳,讲事实、摆道理,让决策者难以拒绝,但是,要知道,1984年中国第一次派船前往南极建设长城站时就有591位队员同行,这些队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地筛选出来,可谓强手如云。
事实上,当时正式人选已定,秦大河只能作为候补人选,幸运的是,正式人选因病放弃,1988年12月12日仍在长城站的秦大河终于收到了南极办批准他参加南极考察的电报。
秦大河看到了希望。
秦大河为参加南极科考拔掉10颗牙齿的故事知名度很高。
在徒步穿越南极活动的准备阶段,秦大河检查出牙齿有毛病。
因为南极内陆没有医疗条件,徒步过程中一旦牙齿出问题吃不下东西,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对牙齿要求格外严。
为了以防万一,美国医生建议他拔掉所有有嫌疑的牙齿。
1989年2月15日,秦大河为了自己喜欢的科研事业,一次拔了10颗牙!
考察队赶路情形。
右侧是他们搭建的雪堆路标,每2英里一座,给补给飞机提供标记。
【穿越日记摘编】
1989年2月25日 星期六
为1990年穿越南极考察胜利,今天拔牙10颗。
牺牲牙齿,为南极考察顺利!
上午8时整,约翰·斯坦德森、圭三和我3人准时抵达杜卢瑟市区的一间牙科医院,今天是星期六,休息日,但此牙科医院及另一医院的部分大夫和护士自愿放弃休息,为我们3人,也是为考察队免费牙齿诊治。
据2月18日的诊断,约翰的牙齿要拔4颗,圭三亦要拔掉两颗牙齿。
布鲁斯医生检查了我的牙齿后,又看了拍摄的X线片,认为至少有10颗牙齿要拔掉。
布鲁斯医生为我修理并加固了除需拔掉的10颗外的全部牙齿,注射麻醉药后,又将去年4月在乔治王岛苏联的别林斯高晋站米沙医生所补的牙齿锉掉,但牙根仍在。
拔牙要到口腔外科医院去拔。
之后,牙科医生凯瑟琳一边为我清洁牙齿,刮牙垢和牙石,一边讲解口腔卫生。
她认为,剩余的14颗牙齿仍应尽力保存。
最后凯瑟琳还给我一些牙线、牙刷,要求每次刷牙时认真,在一处至少刷15秒钟才行,经常清除牙锈等,假牙更要保持清洁。
凯瑟琳讲,布鲁斯亦强调,如果我能在出发前到杜卢瑟来,他们可为我配一副假牙,两位一再表示愿意为我服务。
约11时许,凯瑟琳驾车带我去本市的中心医院,去看牙外科医生约翰·康奈尔。
虽然是周末,但康奈尔医生及其助手在等我们。
我一次拔10颗牙,心中十分担心。
因为在国内,兰州市医院的牙科大夫一般一次只拔2—3颗牙,10颗至少要3—4次才能拔完。
为此感到紧张。
但凯瑟琳和约翰·康奈尔都安慰我,叫我不要担心。
首先,康奈尔医生的助手让我在手术椅上静坐一段时间,然后量血压,大夫将口腔内有关部位麻醉,给了我几本杂志读。
20分钟后,康奈尔医生及其助手返回,静脉注射麻醉药2—3分钟后,我进入梦乡。
醒来一看,康奈尔医生和助手正望着我笑,说10颗牙已拔完——真是奇迹!此次拔牙痛苦小,心理压力也小。
我们一行4人于下午3:40回到营地,晚上营地开宴会,跳舞,很是热闹。
我因拔牙伤口过大,流血不止,只能吃流食,并提早休息。
1989年12月8日 星期五
今天可以认为是我们真正到达南极腹地高原顶部的第1天。
清早行进后不久,冰面越来越软。
午后,几乎看不出雪丘的存在,说明此地区很少刮风,冰面一望无际,非常平坦。
做了雪层剖面,直到1米深处雪都十分松软。
这些都很能说明此地区很少刮风。
另外,维尔的高度表读数仍为10000英尺,同昨日宿营地的高度。
随着高度的增加,虽然我们的雪橇载货越来越少,但行进速度却总在24英里/日徘徊,很难达到25英里/日,更达不到27英里/日。
其原因是高度在增加,缺氧所致。
今天,杰夫发现他的两三只狗拉力很弱。
我则在宿营时看到维尔的狗喘得很厉害。
几乎所有的狗都显得十分疲乏,一到宿营地,便统统趴在地上喘气,懒得动弹。
所有的狗的食量都下降。
如高迪,往日狼吞虎咽,近两三天却不怎么吃东西,整块狗食放在地上很久后才吃掉,且仅1块即可,以前可以吃2块。
清早,维尔说到从极点到东方站的住宿生活等安排。
我和让·路易将同住一顶帐篷,我的全部东西放到他的狗橇上。
他与杰夫同住,他的东西放到杰夫的橇上(我不大相信,因为他的破烂太多了)。
但却要我继续管理他的狗。
自10月初我们同住一顶帐篷起,70天来我一直照料狗及帐篷外边的事务。
#p#分页标题#e#我告诉他,当我与他人同住一顶帐篷时,每天宿营后我要管狗、备狗食、安帐篷、挖食用雪,还要作雪坑雪层剖面、采样,再加上他的这一群狗,估计没有时间。
而回到帐篷后,要煮茶、做饭等,还要记日记。
他也无可奈何,同意我的分析。
秦大河在南极点。
1989年12月10日星期日
晨6:10,维克多报告:-26℃,东北风,晴天,但南边阴云。
今日阴转晴。
上午阴云,下午晴天。
仍刮东风,风速5—10米/秒。
有人讲极点附近为静风看来并不真实。
昨天晚上让·路易的生日宴会变成了队员会议。
协商并确定了在南极点通过电视、电影讲的南极宣言,原则为不涉及政治和宗教。
舟津圭三代表大家用英语讲后,每个队员用自己的语言讲一遍。
其内容如下:
在按最长路线穿越南极洲的日子里,今天我们站在了南极点。
在这整个世界汇集为一点的地方,我要告诉诸位的是,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能够一块生活,一块工作,哪怕是在这最困难的环境里。
让1990年国际穿越南极考察队这种和平、合作、友谊和藐视困难的精神,使我们这颗星球变得更加美好!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整理)
世界上有鬼吗?十大灵魂实验验证解析世上有鬼吗
但是,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即人的精神领域中,它是存在的,它存在于一些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程度不高的人 群中,因为“鬼”实际上是一种压抑的产物,一种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的化身,而不同的鬼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一系列有趣甚至令人好奇的实验都在极力证实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吗?人死后是否真有来生?为证实这一点,科学家做了许多相关的实验,以下是10大验证死后来生的疯狂实验。
古埃及法老巨石头像谜团,3000多年前的雕像?重1吨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阿布辛波神庙等。
今天我们来说说阿布辛波神庙的主人拉美西斯二世,因为在埃及尼罗河发现的埃及法老巨石头像就是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巨石头像这次考古发现的位置是尼罗河三角洲的塔拉巴斯塔地区,考察大量古代资料后,考古队选择在此探寻拉美西斯二世晚年修筑的一座神庙,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古队发掘出了一尊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巨石头像。
这个发现是的考古队颇为振奋,因为这就证明考古队的寻找方向是没有错的,这个美西斯二世法老巨石头像高76厘米、重达1吨。
这个估计是修筑在神庙之中的一个雕像,是接受人们祭拜的,后来石像断裂埋藏在了地下。
埃及最主要的法老之一拉美西斯二世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古代上最主要的法老之一,现今埃及许多国宝级的文物遗迹,都修筑于拉美西斯二世在世的时候。
新建了比如尼罗河三角洲中的首都、拉美西斯宫、阿布辛波神庙、卡纳克的神庙等。
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大肆修筑各种宏伟的建筑,而且妻妾成堆,光古代记载的都有一百个,在位长达67年的在位时间中,因此耗费了埃及以前积累下的许多财富和国力,这也导致了拉美西斯二世死后埃及的衰弱。
奥尔梅克巨石头像在南美洲的考古发现,一次次的令考古学家们震惊,除了曾经兴盛的玛雅文明以外,在墨西哥还发现了奥尔梅克文明,而该文明的证据就是奥尔梅克巨石头像,这些雕刻金美的巨石头像令考古学家拜师不得其解。
奥尔梅克巨石头像,一张丰满而令人生畏的脸,一个又宽又平的鼻子,一副丰满的嘴唇。
而每一尊头像,还都紧紧地带着一顶盔甲似的的帽子,帽带系在下巴上,其中几顶还有耳塞。
全部雕像都没有上漆。
这是历史一种神圣的球赛的安全帽,在这种球赛中,失败的一方会被砍下头颅,这个头像可能与这种竞赛的祭祀有关。
但还有人认为,头像可能是当时奥尔梅克领袖的雕像,菜叶网,或者就是一种向死者表示致敬的纪念物。
奥尔梅克人虽然制作了很多巨石人像,而且制作手艺精巧,石像神态惟妙惟肖,但事实上,他们生活的地方并不盛产石头,制作大型石雕像的巨石必须要从几十甚至几百千米外的图斯特拉山运来。
可以想象,这项工程的工作量有多么很大,需要动用的劳动力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