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掺水的危害 白酒掺水有副作用

【菜科解读】
白酒掺水的危害!白酒中的乙醇是一种易挥发的有机物,如果酒精度过高,会导致酒精在空气中挥发,这样就会造成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从而影响人体所以,白酒的度数一定要控制好,不能超过60度。
另外,白酒的度数越高,酒精的浓度就越高,对人体的伤害也就越大。
因此,建议大酒的时候,尽量选择低度酒,这样可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那么,白酒的度数到底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常见的白酒,大都是53度左右;而西方的洋酒,大多是40度上下。
白酒的度数范围,从30度到70度都有,但以52-53度最为常见。
不过无论53度还是40度,本质上都是水与酒的混合与调控。
但是,往酒里兑水,并没那么简单。
关于度数
53度的酒,最醇厚
以茅台镇酱香酒为例,经过发酵蒸馏得出的原浆,大约是60度,但此时的酒度数太高,直接饮用口感也不佳,需要陈放三年以上。
在这个过程中,酒精会少量挥发,因此度数也会降低,待到出品时,酒精度数基本也就降为52-53度。
53度,这个数也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源自中国人对白酒独特的审美标准。
中国人喝白酒,有一个重要指标,叫做“口感醇厚”。
那怎样算是醇厚呢?或许可以用“粘度”来进行衡量。
粘度,取决于液体中分子的种类及之间相互吸引力。
所以,酒的粘度就决定于其中水和酒精分子的比例和相互作用。
不同酒精体积比与酒水的总体粘度之间,呈现出“倒U型”曲线的关系。
最大的粘度值所对应的酒精体积,就是53%左右。
所以,53度的白酒,具有最大的粘度,因此呈现出最醇厚的口感。
▲酒精度数与酒粘度关系
40度的酒,最有味
同样作为蒸馏酒,西方来的洋酒们似乎在度数上低了一头。
因为,他们兑水了。
以威士忌为例,刚蒸馏出的威士忌酒精含量大约是70%。
同样经过三年以上的陈放,让酒精部分蒸发,将酒精量降到60%。
但是,在装瓶出货前,厂家会特意在里面加水,将威士忌稀释至约40度。
为什么是40度?主要是40度能更好地发挥酒的风味。
酒中98%以上是水和酒精,不同酒的味道差异来自于2%的其他成分,比如醛类、酯类和芳香族类。
当酒精的浓度降到45%以下时,愈创木酚分子在酒水与空气的界面处更为稳定。
也就是说,在40度的威士忌中,愈创木酚倾向于浮在酒的表面,从而释放出更多的烈酒香气。
而如果酒精度数太高(>59%),那么,这些愈创木酚分子会被酒精分子包裹,而会被“压入”溶液内部,意味着酒的香气发散不出来。
所以,对威士忌加水稀释,可以让愈创木酚和类似的小分子更充分地暴露出来,提升酒的口感和风味。
研究人员还表示,这项研究成果也适用于其他的烈酒。
▲酒的成分比例
酒里兑水中西有别
在中国,往酒里兑水这种行为一直遭受鄙夷。
掺水的白酒,通常代表着廉价且低劣。
鲁迅的《孔乙己》中,做工的人们要亲眼看着酒从坛子舀出,没有掺水,才愿意掏四文钱买上一碗。
武侠世界里,不知道有多少店小二,因为酒里加水,被大侠们打断了肋骨或者夺去了性命。
▲小说《孔乙己》插图
然而,在西方,“兑水”的行为倒是常见。
英语中甚至有个专门词,表示“掺水烈酒(Grog)”。
Grog,起源于英国海军。
18世纪时,为了避免士兵将船上储备的酒一口气喝完,船长会在酒里掺水,然后定额发配下去。
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向酒中加些果汁,以补充维生素C,预防坏血病。
加水,也是西方烈酒品鉴的重要环节。
初闻烈酒时,浓烈的酒精携带着大量小分子物质扑鼻而来,让人无法分辨酒里到底都有些什么香气。
此时,专业的品酒师会掺一些水,让原本挤在一起小分子团分散出来。
套用品酒的术语,加水可以让酒的香气变得“更有层次感”。
基于类似的道理,邻邦日本对“酒中兑水”也持接受态度。
在烧酒盛行的九州地区,如有贵客来访,主人家往往会提前一周开始准备”兑水酒”。
大体上,是将烧酒和水按“酒六水四”的比例进行勾兑,然后要将其存放数日。
这种兑水的方式,可以充分释放酒的香气,极大降低酒精的刺激性,从而避免了烈酒对菜肴口味的冲击。
客人来时,将“兑水酒”启封畅饮,杯盘狼藉,宾主俱欢。
总之,兑不兑水,兑多少水,并无好坏之分,也没有个恒定的标准。
况且,不止是水,酒精配果汁、烈酒加可乐等五花八门的选择也俯拾皆是。
不过,如此一来,酒虽然变得好喝了些,但无形中也增加了醉酒的风险。
兑了再多的水,酒终归是酒。
小酌怡情,贪杯误事,饮多伤身。
麦田怪圈的形成真相至今都是未解的谜团
形状各异的麦田怪圈频频出现,人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猜测。
有人认为是人为的,也有人认为是外星人所为。
麦田怪圈的发现麦田怪圈是发生在农田里的神奇现象。
一些农作物被未知的力量压倒后,从空往下看,会形成形状各异的精美图案。
麦田怪圈最早是由英国人发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
这个神奇的现象被人们广为流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麦田怪圈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出现的频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范围也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呈现的图案也变成了各种不规则的形状。
各种猜测很多研究者对麦田怪圈的出现很好奇。
这种神奇的现象也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越来越多的人会来这里拍照。
麦田怪圈能否出现是人为的还是隐藏的,目前不得而知。
如果这个神奇的设计只是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游客前来观赏,那似乎就不太合理了。
无论科学专家尝试什么方法,他们都不能完美地复制出一个相同的麦田怪圈。
麦田怪圈的原因普通人要想在一夜之间完成这么大工作量的麦田怪圈,是绝对无法保证麦秸根部不被破坏的。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麦田怪圈可能与龙卷风有关,一些作物因风的影响而自然倾斜。
从空的高度往下看,可以看到一个无与伦比的格局。
这些图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科学界至今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霍金在生前做出的预言是对人类未来的警告吗?霍金临终
看似善意的提醒,但语气明显很严肃。
如果人们继续放任不管,人类文明很可能在未来被现实吞噬。
霍金先生的一生大多数人对霍金的印象是他坐在轮椅上。
当他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时,他不能离开轮椅,所以人们一致认为他是一个科学怪人。
但实际上,霍金先生只是一个身患绝症多年,一直在与命运抗争的普通人。
与其他健康的科学家相比,霍金先生取得了许多科学成就。
其实都是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获得的。
他会表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爱,他绝不会因为自己身患重病而浪费自己的时间。
相反,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几百倍的努力。
霍金先生的预言霍金先生似乎有一种超验的观点。
他生前曾做过各种预言,总是向世人描述未来的可能性。
他的预言似乎与人类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霍金先生认为人类应该尽快开发太空领域。
在宇宙中寻找新的家园,便于人类进行千禧年后的星际迁徙计划,否则人类文明将面临毁灭的危机。
霍金先生没有直接分析地球的寿命。
相反,它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全球灭绝的问题。
如今,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正日益遭到破坏。
也许在未来,地球真的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
这更像是一个警告,在分析了霍金先生的预测后,一些人仍然保持怀疑。
霍金先生的善意提醒似乎更像是一种警告。
他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利害关系。
如果地球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人类文明将难以正常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