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定日地震是板块碰撞造成的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7 点击数:
简介: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

【菜科解读】

10.jpg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

8.jpg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

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这些都是地下流体。

用仪器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为什么西藏地震频繁发生?

西藏是中国地震多发地区,具有强度大、分布广等特点,地震活动仅次于台湾省。

自1900年以来,西藏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642次,其中5.0~5.9级503次,6.0~6.9级130次,7.0~7.9级7次,8.0~8.9级2次。

1950年8月15日,察隅发生8.6级地震,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最强烈地震。

9.jpg

西藏地区经常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板块碰撞与地壳运动

1.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导致青藏高原不断隆升、地壳缩短增厚和广泛的高原变形。

这种板块碰撞是控制中国大陆西部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2.地壳运动与能量释放: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同时受到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张应力作用,导致高原内部发育有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的两种典型断裂。

在这种强烈地壳形变作用下,地壳内部积累的能量会通过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

二、地质构造复杂

1. 断裂带活动频繁:西藏地区存在许多活动断裂带,例如日喀则市自东向西分布着亚东—谷露、申扎—定结、岗嘎—当穹错等多个近南北向构造裂谷。

这些断裂带的活动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

2.地壳结构复杂: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复杂,中下地壳存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

这种复杂的地壳结构使得地震活动更加频繁和多样。

定日6.8级地震

专家对此次地震进行研究分析,定日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地块内部。

距离地震最近的断层为登么错断裂,距离约11公里,震源机制为拉张型破裂。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地壳缩短增厚和广泛的高原变形,是控制中国大陆西部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同时受到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张应力作用,高原内部发育有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的两种典型断裂。

在这种强烈地壳形变作用下,拉萨地块及周缘断裂带活动尤为强烈。

1950年以来,拉萨地块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1次,最大为2017年西藏米林6.9级地震。

因此,此次地震属于拉萨地块的一次能量释放。

一般来讲,一次较大地震发生后,在其震源区及邻近区域会观测到余震活动,这些余震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强度和次数上逐渐减弱,过程中也会存在起伏活动。

“星震”表明,太阳的下一个太阳周期已经开始

(主)具有11年太阳周期的太阳(右上)2024年5月5日发生的大太阳黑子的日震和磁成像仪(HMI)图像(右下)2024年间发生的大黑子的日地震和磁成像器(HMI)图显示了太阳上哪些纬度的旋转速度比过去29年的平均水平快(显示为红色和黄色)或慢(显示为蓝色和绿色)(图片来源:uux.cn/NASA/SDO和HMI科学团队/Rech Howe)(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太空网(Robert Lea):太阳科学家发现了下一个太阳周期开始的迹象。

尽管六年后才到期,而且目前的太阳周期(第25周期)仍在进行中。

目前的太阳周期预计将在2025年中期达到峰值或“太阳活动高峰期”,届时我们恒星的磁场将翻转,两极将切换。

导致这一太阳活动的原因是太阳黑子、太阳耀斑和被称为日冕物质抛射(CME)的恒星等离子体爆发的增加。

尽管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正在加速到顶峰,但第26个太阳活动周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到来。

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探测到,下一个11年太阳活动周期开始的隆隆声是以“星震”的形式出现的,即声波在太阳内部反弹。

伯明翰大学的团队负责人Rachel Howe在一份

巨大的X级太阳耀斑表明,为五月史诗般的极光提供燃料的太阳黑子群又回来了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太空网(黛西·多布里耶维奇):造成2024年5月太阳风暴和大范围极光的巨大太阳黑子群AR3664又回来了——好吧,几乎回来了。

昨天(5月27日),一场强大的X级太阳耀斑从太阳东南边缘爆发,在美国东部时间凌晨3:08(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708)左右达到峰值。

太阳耀斑是太阳表面电磁辐射的高能爆发,当积聚在太阳大气中的磁能释放时就会发生。

它们按大小分为字母组,其中X级是最强大的。

在每一类中,1-10之间的数字(以及X类耀斑的数字)描述了耀斑的相对强度。

据Spaceweatherlive.com报道,最近的X射线耀斑达到了X-2.9。

但是,如果我们还不能“看到”太阳黑子群,我们怎么知道太阳耀斑来自AR3664?尽管太阳黑子群3664仍然隐藏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的视野之外,但科学家们可以使用日震数据,通过观察太阳黑子如何影响太阳的振动或地震回波,来追踪太阳黑子在太阳远端的进展。

太阳自转一周需要27天。

来自spaceweather.com的一张追踪AR3664当前位置的地图将其定位在太阳东南翼之外,也就是X射线耀斑的起源地。

考虑到AR3664对X射线耀斑的偏好,以及在昨天爆发的太阳耀斑附近观察到的情况,似乎可以合理地推断AR3664是罪魁祸首。

2024年5月27日,太阳爆发了一次X-2.9太阳耀斑。

(图片来源:uux.cn/NASA/SDO和AIA、EVE和HMI科学团队/helioviewer.org)对于太空天气爱好者和极光追逐者来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因为AR3664将在本周晚些时候转向地球。

过度活跃的太阳黑子群是太阳当前太阳周期中最活跃的,最近的X射线耀斑可能证明它仍然在玩老把戏。

然而,当AR3664旋转回到视野中时,它将具有新的身份,不再被称为AR3664。

这是因为,尽管返回的区域很可能是AR3664,但由于追踪太阳背面太阳黑子的太阳黑子观测有限,科学家们无法确定情况是否如此。

因此,所有旋转进入视野的太阳黑子都被重新命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阳动力学观测站在2024年5月观测到的巨型太阳黑子AR3664。

(图片来源:uux.cn/NASA/SDO和AIA、EVE和HMI科学团队/helioviewer.org)最近5月27日的X射线耀斑还伴随着日冕物质抛射(CME),等离子体和磁场以爆炸的方式从太阳表面排出。

然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模型显示,CME不会撞击地球。

太阳耀斑的爆发也引发了整个东亚地区的短波无线电停电。

在强烈的太阳耀斑爆发后不久,由于这些事件中发出的强X射线脉冲和极紫外辐射,短波无线电停电很常见。

辐射以光速向地球传播,并在到达我们时电离(给地球大气层顶部充电)。

这种电离为高频短波无线电信号提供了更高密度的环境,以支持长距离通信。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空间天气预测中心的说法,与电离层中的电子相互作用的无线电波由于更频繁的碰撞而失去能量,这可能导致无线电信号退化或完全被吸收。

加入收藏
Tag: 地震
               

西藏定日地震是板块碰撞造成的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