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活了100多岁,并没有活这么久(46岁时病死于江苏吴县)

对于朱允炆的结局很多人都认为是离开了京城隐居起来了,还有人说朱允炆活了100多岁。
【菜科解读】
对于朱允炆的结局很多人都认为是离开了京城隐居起来了,还有人说朱允炆活了100多岁。
朱允炆离开京城隐居的确有很大可能,但是朱允炆并没有活这么久,其实在46岁的时候朱允炆就病死了。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
朱允炆没有活到这么久。根据《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的相关记载以及徐作生教授的相关资料研究认为朱允炆其实在自己46岁的时候就病死了,也就是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朱允炆病死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现在的江苏吴县穹窿山。
当时朱允炆从京城出来之后就来到这里出家当和尚了,之后一心研习佛法,不再过问凡世间的任何事情,直到自己46岁的时候因病去世。
这也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一个说法。
另外就算不看这些史书资料记载朱允炆活100多岁也不大可能。
首先就是古人的寿命问题,古代人能活到100岁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就算有也都是存在争议的。
而按照朱允炆的情况来看活到100岁就更难了。
要知道朱允炆的妻子儿子都是自焚而死了,这对朱允炆来说就是一个重大打击,就算朱允炆出家了那么也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人一旦被一些伤心的事情缠绕那么肯定是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另外明朝的皇帝都不是很长寿,46岁算是明朝皇帝中年龄比较理想的了。
因此说朱允炆活了46岁是最有可能的。
朱棣睡了朱允炆老婆这也是最近网上十分火的一个话题,但其实这样的说法完全就是无稽之谈,朱棣和朱允炆的老婆根本就是不可能睡一起的,原因十分简单,当时朱棣攻占京城之后朱允炆的老婆就自焚了,等到朱棣来寻找朱允炆还有皇后的时候看到的只能是尸体了。
因此说这是一个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大家也不要被影视剧或者网上的一些谣言误导了......【查看详情】
故宫修建之谜:100多吨巨石竟是这样搬运
研究过程中人们产生一个疑问,故宫建造所需的百吨巨石是如何搬运的呢? 早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揭晓了建造北京故宫的巨石是如何搬运70公里的,15世纪中国明代工人利用道路冰面泼水作为润滑剂,有效地实现巨石搬运。
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当时的工人仅使用人造路径成功地将100多吨巨石从70公里之外的采矿场搬运至故宫,600年之后,工程师最新研究发现,多口水井和冰冻道路可以在道路上滑动,是最有效的搬运方法。
故宫 北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专家认为,工人在人造路径上每隔500米挖掘小型水井,便于冬季抽取井水倾倒在冰面上,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研究小组指出,600年前中国北京的冬季气温较低,足以在道路上结成冰,但是寒冰并不能成为水和木制雪撬底部之间的良好润滑层,尤其是在冰层道路表面搬运巨石。
他们认为,在冰层上倾倒足够的热水,将使冰面保持液态水,并帮助工人很容易在道路上滑动雪橇。
工程师计算显示,不使用热水,一块重123吨、9.3米长的巨石需要338人搬运,但是使用热水润滑冰面道路,仅需要46人便能将同样重量的巨石移动。
故宫石阶 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他们指出原木在道路上滚动的摩擦系数为0.2-0.4,然而使用冰水滑动方法,摩擦系数仅为0.02。
工程师评估称,移动巨石将产生大量的摩擦力,中国明代工人利用了不同搬运方法,其中包括使用滚木,工人曾利用该方法移动大量原石制造古代石碑。
但是他们计算显示,在冰面上滑动巨石,并倾倒水起到润滑,是最有效的搬运方法。
这些只是专家的猜测,历史已经过去很久,我们很难再去还原历史的情景。
对于故宫巨石搬运之谜,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
多少钱可以选择躺平有多少存款可以考虑辞职?
有些人认为,只有存款到达100万以上,才可以勉强算得上是有经济退路,才可以过上“躺赢”的生活。
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1、100万以上的存款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个数字的含义是不同的。
对于有钱人来说,100万可能只是小钱,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干存够。
而且,如果仅仅是将100万存进银行,即使利率较高,也只能得到可观的利息。
如果想要过上“躺赢”的生活,这样的收益是远远不够的。
2、即使有了100万的存款,也不能完全保证“躺赢”的生活生活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和突发事件,如家庭意外、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等,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富储备。
如果没有足够的储备,即使有100万的存款,可能也无法覆盖这些支出。
因此,如果想要真正实现“躺赢”的生活,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存款,还需要有良好的理财规划和风险意识。
3、即使有足够的财富储备,也不应该停止工作和制造财富毕竟,生活中会发生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保障生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而且,工作和制造财富也是人生中主要的一部分,可以增加个人的价值和成就感。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想要实现“躺赢”的生活,需要有足够的财富储备,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条件。
还需要有良好的理财规划和风险意识,以及不断制造财富的能力和意愿。
只有这样,才干真正实现“躺赢”的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