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未解的谜团,唐太宗还魂取经洗清罪孽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1 点击数:
简介:西游记是中国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相信六小龄童老师演的电视剧版《西游记》是不少人心中的经典,吴承恩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留下不少伏笔和西游记里的十大惊人真相,至今还有许多

【菜科解读】

西游记是中国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相信六小龄童老师演的电视剧版《西游记》是不少人心中的经典,吴承恩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留下不少伏笔和西游记里的十大惊人真相,至今还有许多西游记未解之谜尚未解决。

看了西游记未解之谜不禁让人开始怀疑,我看的真的是西游记吗?1、《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故事《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

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比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怎么就斗不过妖怪?妖怪捉了唐僧怎么就不吃?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取经有什么作用?等等。

于是,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看了西游记,说话象放屁。

”可是,作者吴承恩老先生会有那么弱智吗?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可见,《西游记》中有违逻辑的地方一定是吴老先生刻意留下的“玄机”。

那么,《西游记》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呢?是在传“道”?或是在宏“佛”?我们从《西游记》中看不到道家的清净无为,同样,也看不到佛家的善恶相报。

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斗法,反抗,奋力,挣扎,充满了向目标前进的张力。

因此,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说,《西游记》既没有宣传道家,也没有宏扬佛法。

而讲的是“造化”的故事,讲的是“造化怎样弄人”的故事。

2、唐僧为什么要取经《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取经。

那么,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取的是什么经?取来经干什么用?这个经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些曾是儿时看《西游记》时留下的种种疑问。

到如来佛那儿,当然取的是佛经,这个应该很好理解。

可唐僧为什么要去取?有何目的,有何动机,这就值得研究一番了。

俗话说:“人无利,不早起。

”人,一个正常的人,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要经过考虑,抉择的。

凡考虑,抉择都是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

菩萨送来两件宝物“锦阑袈裟,九环锡杖”,袈裟卖五千两,锡杖卖二千两,我们看有钱的愚僧是怎么说的: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穿上身就是长生不老,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就是皇帝唐太宗也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尽管贵,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他(玄奘)受用。

”太宗宣玄奘入朝:“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

愿送锦阑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

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

”玄奘叩头谢恩。

玄奘是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推也推不掉的,躲也躲不脱了,只得上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注意,他说的是“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

”可见,玄奘法师压根都没有取经的愿望与念头。

谈不上什么修行,也谈不上什么觉悟,更谈不上什么普度众生,仅仅只是因为我贪了你的小便宜,不得已要还你一个人情,那就只有替你卖一回命了!3、唐太宗地府还魂上回说了,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唐太宗要取这个经。

唐太宗要这个“经”究竟想干什么用?还得从“唐太宗地府还魂”说起。

我们知道,普通人死了,都是由钩魂使者,黑白无常,牛头马面之类的角色拿脚燎手铐把你强拉硬扯去的。

而皇帝唐太宗死了则不同,是阎罗殿的大管家崔判官亲自跑来接的!只见他跪拜路旁,口称:“陛下,赦臣失误远迎之罪!”二人正说间,只见一对青衣童子,执幢幡宝盖,高叫道:“阎王有请,有请。

”崔判官叫唐太宗办的这个水陆法会,有两大好处:1、凡以前的种种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

不善,就是恶,以前所行的种种恶,弑父,杀兄,害弟,荡平六十四处烟尘,剿灭七十二处草寇,南征北伐,杀人无数,以至无数枉死冤魂叫冤报怨,这些都是可以改的,只要办了这个水陆法会,也就改了,这些无数枉死的孤魂野鬼便可得到超度,不再追究你的责任了。

2、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办了这个水陆法会,还可以以身作则,带头行善,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行善,不要作恶。

这样,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4、真经究竟有什么作用唐太宗办水陆法会,从本意上讲,并不是要宏扬佛法,这么大的场面,能不能超度以前枉死的孤魂野鬼?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身作则,带头行善,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信佛行善不作恶不危害大唐,这个目的,是百分之百的可以达到嘀!这一点,唐太宗的心里是有数的,因为他完全有能力支配这场水陆法会在民间的影响力!可第一点,唐太宗的心里就没有数了,你们这些和尚到底有多少道行?你们念的经究竟有多大的法力?能不能超度孤魂野鬼?唐太宗绝对是半信半疑的。

就在唐太宗半信半疑的时候,菩萨跳出来说:“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

”你办这的个水陆法会,根本就不能把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都弄走!仅仅只能做做样子,给天下的老百姓看看而已。

你说,菩萨这句话是不是说到唐太宗的心坎里去了?此言一出,唐太宗心里的疑虑尽释,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连忙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便现出真身(进一步取信唐太宗),点化道: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

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

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

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太宗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

”好了!水陆法会也不做了,取真经要紧,待取来真经,再重做这场法会。

唐太宗办这个水陆法会,如果仅仅只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劝化全天下人都来行善这一个目的,那么他的目的就已经圆满的达到了,也就不会稀罕什么西天的真经了,可事实是他非常的、迫切的想要得到这个真经,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他要彻底地把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都弄走!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唐太宗之所以要到西天求取大乘真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消除自己以前所行的恶,做的孽,犯的罪,扫清心中的鬼。

5、取经难,传经更难一日,如来佛祖唤聚诸佛、众弟子,对大众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

谁肯去走一遭来?观音菩萨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取经的最初缘由,是如来佛祖要传经,而不是唐僧师徒要取经,甚至没有任何人想要取他的经。

这段提纲挈领的文字,数百年来竟无人读破,国人啊,太善良了,误把传经作取经。

如来佛祖要传他的经,要把他的经永传东土,难度其实是挺大的。

怎见得?是万水千山,路途遥远吗?不是,是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旨要,怠慢正宗。

这是从正面描述的“传经难”。

6、观音菩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菩萨在前往长安的路上,遇到沙僧八戒悟空,可以看出菩萨惯用的三招:1.数落对方的罪孽,2.入我门下可脱罪,3.劝人行善。

菩萨到了长安大唐国。

行至大市街旁,见一座土地神祠,二人径入,唬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胆战,知是菩萨,叩头接入。

那土地又急跑报与城隍、社令,及满长安各庙神祗,都知是菩萨,参见告道:“菩萨,恕众神接迟之罪。

”菩萨道:“汝等切不可走漏一毫消息,我奉佛旨,特来此处寻访取经人。

借你庙宇,权住几日,待访着真僧即回。

”众神各归本处,把个土地赶在城隍庙里暂住。

土地佬儿,是仙界天庭玉皇大帝设在人间最基层的干部。

他怕菩萨作什么?菩萨会来检查他的工作么?不会,菩萨既不是上司,更不是干部,一出家人而已。

怎么这位基层干部怕她就怕成了这个样子呢?怕的蹊跷,怕的离谱,而且,把办公室都让出来了。

可见,在土地佬儿这位基层干部眼里,观音菩萨是个极厉害、极恐怖的角色!《西游记》中的恶人可多啦,观音菩萨未见行一恶,却叫人如此惧怕,由此可知,恶人并不可怕,比恶人还恶人的善人才叫可怕。

菩萨道:“汝等切不可走漏一毫消息。

”这么神秘!她想干什么?到底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怕走漏了?书中没有直接交代。

这是《西游记》第八回的事,但后面紧接着的五回,自从观音菩萨到了长安之后,长安城里就发生了三大怪事!

广西社保可以取钱吗社保卡里的钱能取出来!是真的吗?(04

广西?社保卡里面的钱可以取出来吗?缴纳的社保钱可以取出来吗对于社保卡中的前是否能够取出来,社保卡的中有个人交保的部分,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不能取出来的,只能等到退休之后再用,因为这是个人进行养老的根本,而医疗保险只能用来消费而不能够取出来。

首先社保卡集五险于一体,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其实除了这些功能外,社保卡还有其他功能,它还是一张银行卡。

只要你去相关的银行去激活,这张卡就具备了储蓄消费功能,和银行卡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也不会影响到社保方面的问题,当这张卡激活后就可以在里面存钱消费了。

其次能自己进入到这张社保卡账户的险种有两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一般单位缴纳大部分,个人缴纳一小部分,其中个人缴纳的会进入到社保卡内。

医疗保险个人缴纳的费用也会进入社保卡内,而单位缴纳的则会按个人的年龄按比例划入。

在社保卡内的钱只能用作消费,不能取出。

像医疗保险也就是你生病后会被医院提取用来支付医疗费用。

而养老保险等则不能取出,除非你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才会让你提取社保卡内的钱,平常这些钱是取不出来的。

再者社保卡都是银行办理的,虽然银行不同,但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

具体你的社保卡由哪家银行办理,就要看当地协商了。

当你到了法定退休年龄时,养老金就会被拨到你相应的金融账户上。

只要你拿着相应的卡就能去取出来了,其实养老保险就是对于老年人的一种福利。

需要提取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社保卡持卡人去世,医疗保险将不会继续进行缴纳,那么社保卡里的钱可以进行提取。

2、医保参保人员移民,如果医保参保人员已经移民,不再缴纳国内医保,则持相关证明可以进行提取。

广西防城港要想退休后拿得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越早交越好:领取退休金要求最少交满15年,越早缴纳社保的费用就越低,因为每年社保费率都在增加。

提前交可以省不少社保费用,同时延长了缴费年限,这样一来退休金自然就高了。

2、缴费年限越长越好:退休金与缴费年限的关系是,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增幅越快,这样在退休的时间就可以领取到更多的养老金。

建议在交满15年以后,继续缴费,因为缴的越多可领的就越多。

3、不要断交:断交社保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退休以后,每月到手的退休金将减少。

如果因为离职而导致退休金断交,建议将企业窗口变为个人窗口缴费,这样社保就不会断交了。

关于社保卡里面钱可不可以取出来,其实我们的社保卡金融账户里面的钱是可以取出来的,和银行卡一样,可以去提款机提取,也可以去柜台办理,本文数据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当地有关法规为准,欢迎关注、下载新社通app!

永历帝王朱由榔流亡缅甸期间是如何度过的?

一、国破山河丢 ,作为一个的四儿子,按理说连继承王位的机会都不大,更何况是继承帝位。

可是,历史偏偏给了他走上权力巅峰的机会。

朱由榔出生时,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已经走上的不归路。

他的堂兄任由乳母客巴巴和对食胡作非为,自己则一门心思做他的木工活儿。

魏忠贤以自己为中心,结党营私,与人势不两立,双方斗争几近白热化,大有鱼死网破之势。

本就被折腾得衰弱不堪的帝国,又经天一朝七年的混乱,彻底是难再有翻盘的机会,帝国斜阳血光,覆灭已经是指日可待。

崇祯皇帝的继位,最初还是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可是好景不长,他的刚愎自用与猜忌成性,将看起来好不容易才有所起色的国势又丢进了深渊之中。

长城外边,女真人已经建国称帝,要与明王朝分庭抗礼,中原农民军在大灾之年里宛若星火燎原,一发而不可收。

在内忧外患中,崇祯皇帝的执政能力和应急能力已经捉襟见肘,苦苦支撑十几年后,率军入京,结束了朱明王朝的统治。

年方二十岁朱由榔跟着父王在失去衡州这个封地后,四处流亡。

灭亡后的第二年(1645),朱由榔的父王死了,三哥安仁王朱由楥继承桂王位,但几个月后就病死了,朱由榔继位,成为第三任桂王。

如果说,乱世为朱由榔创造了机会,登上了王位,是他的幸运的话,那么,更大的幸运还在后头。

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军南下渡江,消灭了弘光政权。

同为朱明王朝宗亲的鲁王和唐王分别在浙江和福建重新建立了政权。

但是,这两小朝廷非但不能团结一致抵抗侵略,而且还相互攻伐,打起来内战。

最后,两败俱伤,隆武帝被清军所害。

隆武二年(1646)十月,朱由榔在广西巡抚等人拥戴下,在肇庆宣布就任监国,就是代理皇帝。

可是,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也被一帮人拥立为监国,十一月初五,宣布继承皇位,是为绍武帝。

永历帝见此,也忙于十一月十八日继承皇位。

这样一来,南明又出现了俩政府。

两个小朝廷为了争正统,又打了起来。

最终,绍武帝被清军攻破广州城后不屈而死,永历帝逃到了广西。

二、失势奔国外 永历帝即位后,基本上是一直处于不安定的环境里,看哪个权臣有兵有地盘就去投奔,不行的话再跑,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块儿自己的根据地。

他虽然名为皇帝,但实为四处流浪的汉子。

永历帝虽然继位时已经二十四岁了,但是读书不多,也没什么权谋和能力,驭人之术更是两眼一抹黑。

他的臣子相互争斗倾轧,他管不了,也不敢问,任其发展。

南明有几次复国翻盘的机会,就在永历帝在位时期,可是他一回也没把握住,导致了南明最终败亡的不可避免。

永历六年(1652)以后,无家可归的被迫来到大西农民军孙可望的地盘上,当上了寓客,实际上等同于傀儡。

虽然他的求自保,但孙可望却依然容不下他。

孙可望的地位巩固后,一门心思要取代永历帝,自己做皇帝,甚至国号都定好了,叫后明。

虽然同为的干儿子,李定国和却对明朝忠心不二,与孙可望不同。

永历帝就想方设法联系到李定国,请他出兵帮助自己解脱困境。

永历十年(1656),李定国带军来到安龙,救出永历帝,带回了昆明城。

虽然永历帝在昆明城过上了好日子,但惹怒了心胸狭窄的孙可望。

李定国劫走永历帝,进入昆明城,脱离了孙可望的控制,这是孙可望所不能容忍的。

他认为李定国这是对他权威的公开挑衅,于是决定付诸武力,打败李定国,抢回永历帝继续做自己的傀儡,然后让他禅位。

尽管永历帝和李定国释放出了和解的友好信号,将在昆明城的孙可望的家属送回贵阳,但孙可望还是咽不下这口恶气。

于是乎,在大西军内部上演了兄弟反目为仇的历史悲剧。

永历十一年(1657)八月,孙可望带领十四万军队进攻云南,以白文选作先锋。

双方在曲靖相遇,孙可望的部下不愿意同李定国互相残杀,就在白文选的带领下,击败了孙可望。

孙可望兵败奔回贵州,却已是、。

无奈之下,孙可望降清。

降清后,孙可望急于表现,就自愿做向导,领着清军杀向了云南。

永历十三年(1659)正月,永历帝和南明军队被迫撤出昆明城,向西南流亡。

奸臣马吉翔又从中作梗,永历帝与李定国分离,流亡缅甸。

三、流亡何其难 永历皇帝在缅甸流亡了两年多,可以说是受尽了苦难。

当初,缅甸一直是朱明王朝的,朱明王朝是其。

按说,宗主国皇帝来了,缅甸王应该主动前来接驾的;但是,缅甸这边明白,永历帝是来逃难的,说白了就是在国内混不下去了,逃到缅甸乞讨来了,所以也就不会尊重他和他的臣子们了。

这边,永历皇帝一进缅甸,那边,缅甸军方就在他身后拉防,遇到仓皇来追驾的明朝臣民,男的杀害,女的留下服役,被折磨而死的消尸灭迹。

永历皇帝如一般火速逃离,生怕走慢被清军追上。

在渡河时,由于缅甸官方提供的船少,许多大臣为了坐船竟然打起来了。

甚至提供给皇的船也被人抢走,皇太后正要去质问皇帝,却发现皇帝已经坐上船准备跑,就将他训了一顿,才暂停逃奔。

到缅甸王城外,由于永历皇帝的玉玺与明朝历代皇帝使用的玉玺不同(明朝历代相传的玉玺在北京留给了李自成),缅甸王拒绝与其相见。

幸亏黔国公沐天波携带着征南将军印,与以往文书往来中的印迹一致,缅甸王才允许南明君臣暂且留境居住。

说白了,缅甸王只把永历皇帝作为政治避难的暂住者,不将其作为宗主国皇帝看待。

这年五月,缅甸当局将南明君臣带到首都阿瓦城隔河相望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竹城,里面建几间茅草屋作为永历帝的宫殿。

其他文武百官只有自己出力建造自己的“府邸”。

尽管永历皇帝和缅甸王之间仅仅一河之隔,但是他们从没会过面。

因为,在缅甸王看来,永历帝已经是穷途末路来投,一旦会面,用什么礼节?对待宗主国皇帝那样,以后怎么办?岂不是要供着这位主子?不用吧,也不妥,毕竟缅甸是明朝的藩属国,全国上下会怎么看?再者说,万一会见的事儿被政府知晓,以后如何交代?毕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以后清朝取代明朝已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还是不见的好。

不过,缅甸王并没把事情做的太绝,还是为南明君臣提供了一些必要的物资帮助。

永历帝以宗主国皇帝的名义对缅甸王进行赏赐,缅甸官员却说没有得到王命,不敢向行大礼。

永历帝只是苦笑,却也无可奈何。

在缅甸稍稍安定下来,南明的一些大臣又开始了享乐。

当地的一些缅甸百姓前来与他们贸易,交换一些东西,一些大臣见了外国妇女,竟然上前调笑,动手动脚。

他们喝醉后,脏话不绝,还在永历帝居住的房外赌博,吆五喝六的,毫不顾忌。

马吉翔等人在永历帝生病期间,强迫一个广东女子唱歌助兴,遭到拒绝后,将该女子打伤。

缅甸年节,缅甸当局强迫南明大臣脱掉官服,光着脚去向缅甸王行礼。

这是对宗主国莫大的不敬和讽刺。

许多大臣回来后。

到九月后,许多大臣粮食不济,已经揭不开锅,求永历帝拿出钱财去买稻谷。

时至今日,永历帝哪还有什么钱,一怒之下,把玉玺扔下,让他们拿去换钱买粮食。

一些大臣见此跪下请罪,而马吉翔却真将国玺凿碎,与几个人分得些许碎金。

不久,缅甸军方将稻谷送来,永历帝让分给大臣们,马吉翔却据为己有,引起公愤。

总兵邓凯怒斥马吉翔是贼人,被马吉翔让手下人当着皇帝的面儿打伤,永历帝竟无法阻止。

对于马吉翔、王坤、庞天寿等人,永历帝虽然知道他们是奸臣,却不能用忠臣良将锄奸,导致这些奸贼一再祸害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小朝廷,南明的趋势谁又能逆转? 永历帝流亡缅甸的两年多时间里,李定国、白文选等抗清人士多次率军深入缅甸境内,寻找皇帝行踪,希望能将其解救出来。

永历帝身边的奸臣马吉翔等人唯恐皇帝回到中国后重用原大西军部大臣,自己不能继续为所欲为,就多方阻挠。

一边,李定国等人火急火燎的要迎接永历帝回国,一边,马吉翔等人破坏皇帝与大西军联系,造成的结果是:抗清复明事业逐渐没了指望,最终只能付诸东流。

其实,当时四川、湖北、福建、云南、贵州、台湾、浙江等地仍有许多人在坚持抗清斗争,若是永历帝能顺利返回国内,重新举起抗清复明的旗帜,明清双方的对峙肯定会再延长一段时间。

这期间,若真的发生什么转机,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可惜,永历帝朱由榔绝非能担当起中兴国家大任的皇帝,他的懦弱无能、优柔寡断,一步步将中兴大业推向深渊。

别说与东相比,就是同、宋高宗比起来,朱由榔的能力还是要略逊一筹的。

历史把他推上政治角逐的舞台,上演的只能是一出悲剧。

永历帝的不争气,导致留在国内的南明文武大臣无所瞻依,之际,也只有纷纷降清了。

甚至到最后,白文选也在部将的劝说下,向清王朝屈膝投降。

在中缅边境地区仍然带领大部人马坚持抗清的只剩下李定国了。

而在缅甸国内的永历帝处境越来越不妙。

清朝政府军逐步平定西,加大了对缅甸的政治攻势,命令他们交出永历帝等人。

缅甸当局也明白,清朝取代明朝已经是既成事实,对永历帝也不再客气。

为了扫清障碍,缅甸当局首先将矛头对准了永历帝身边的文武大臣。

永历十五年(1661)五月二十三日,缅甸国内发生了军事政变,国王的弟弟杀了哥哥一家,成为新的国王。

新国王希望得到永历帝的祝贺,但是永历帝却不想向一个杀死哥哥的非法君主朝贺,使缅甸新国王大怒。

七月中旬,缅甸当局让永历帝渡河去议事,说是吃咒水盟誓。

在沐天波的带领下,马吉翔与众臣一同前往,却被缅甸军队屠杀殆尽。

随后,缅甸军队进入永历帝所住的“寝宫”里肆意妄为,将随他流亡的大臣们家属任意凌辱,抢走许多妇女,就连他身边的宫女也未能幸免。

情急之下,永历皇帝决定与一同上吊自杀,被侍卫总兵邓凯苦苦拦下,劝阻道:“皇上失去社稷江山,已经对列祖列宗不忠,现太后尚健在,若抛弃母亲而自裁,又将不孝,泉下如何面对太祖高皇帝?” 永历帝的两位贵人和十几个王公贵族的女眷为了避免被缅甸人欺辱,一同自缢而死。

正在此时,李定国等人再次率军深入缅甸国内,希望能将永历帝迎接回去,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可惜的是,缅甸官方已经明白清朝取代明朝已成定局,只想以永历帝作为见面礼,取悦清王朝,又怎么会让李定国与永历帝相见呢?李定国督军苦战数月,终不得与永历帝互通声讯,又怕后路被堵死,只好退回云南。

永历十五年,即清朝十八年,十一月,带军进入缅甸。

永历帝得知后,写了一封信,派人交给吴三桂,摇尾乞怜,希望能饶自己不死,甚至:“倘能转祸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席,俾朕备位共主,惟将军命。

是将军虽臣清朝,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厚恩矣。

” 抗清复明的志士们若是见到这封信,估计也会绝望吧。

四、叶落终归根 十二月初二,吴三桂安排提前降清的原明朝武功伯王会去见永历帝,骗他说是李定国来接永历帝回国。

永历帝高高兴兴地随他走了。

到了清军营中,朱由榔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大骂王会。

王会心里有愧,偷偷溜走了。

吴三桂觐见永历帝,遭到永历帝的训斥,长跪不起。

最后他被人扶着出来,大汗淋漓、面如死灰。

毕竟自己愧对明朝在先,此后,吴三桂再也不敢去见永历帝了。

元年(1662)三月,身为阶下之囚的朱由榔回到了阔别三年之久的云南昆明城。

三年前,他是以南明皇帝身份在昆明城享受着万民的瞻仰和崇敬,三年后,却是一位亡国之君了。

作为明朝的君主,永历帝被原来的明朝大臣吴三桂给俘虏带回,这又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回到昆明城后,永历帝不知作何感想,对于当初放任奸臣胡作非为,是否会有些许的悔恨之泪从心中流出呢? 回到昆明城后,永历帝父子被软禁了一个多月。

清朝政府考虑到,若是将永历帝从云南押回北京献俘的话,路途遥远,中间难保不会被坚持抗清的人士劫走;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地处决。

在如何处决永历帝这事儿上,吴三桂与清朝满洲族官员发生了分歧:吴三桂主张直接拉出去砍头,满洲族官员爱星阿、卓罗等人认为砍头太惨了,毕竟永历帝曾经是南明的皇帝,要留一个全尸为好。

四月二十五日,昆明知县聂联甲带人将永历帝父子和国舅恭的儿子用小轿抬出,到城外篦子坡用弓弦勒死,翌日放火焚尸。

从此,篦子坡被改称为逼死坡。

永历帝的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明的历史宣布结束了。

清朝借吴三桂的手处死永历帝,手段是极其高明的。

一是告诉天下人,特别是不忘明室的遗民,永历帝是他吴三桂亲手杀掉的。

导致明朝遗民恨透了吴三桂,吴三桂此后只有死心塌地追随清王朝,一条道走到黑了。

二是若以后吴三桂敢反叛清朝,至少明朝遗民将不会支持他,减少了清王朝平叛的阻力和压力。

事实上,永历帝被杀十二年后的康熙十三年(1673),吴三桂发动时,原明朝遗民确实没有群起响应支持他,尽管他最初打出的旗帜是反清复明。

吴三桂当年处死永历帝时,已经把自己的后路给堵死了,这也正是清王朝统治者最愿意看到的。

永历帝朱由榔流亡国外二年多,虽然回国后不久便被杀害了,但毕竟还是了却了一桩夙愿:叶落归根。

他没有客死他乡,成为。

这也许是他临终前唯一可以稍感欣慰的吧。

随机文章揭秘越战老兵不敢说的秘密,越南女兵不穿内衣战场用美人计人的长相是前世修来的,前世修善果长相甜美/作恶则长相丑陋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周口店发现70万前猿人头盖骨/见证石器时代亚马逊雨林在哪个国家,横穿8个国家/巴西森林面积最大占60%拉美人美女为什么那么多,500多年混血历史继承各人种优良基因

加入收藏
               

西游记未解的谜团,唐太宗还魂取经洗清罪孽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