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五大未解的谜团 至今扑朔迷离

此后,一批德国科学家在纳粹的命令下开始紧锣密鼓地研制核武器。
但是,纳粹德国在灭亡前是
【菜科解读】
此后,一批德国科学家在纳粹的命令下开始紧锣密鼓地研制核武器。
但是,纳粹德国在灭亡前是否已经拥有原子弹,史学界对此仍存在争论。
德国历史学家莱纳·卡尔施在其新书《希特勒的炸弹》中提出,纳粹已经拥有原子弹。
他说,当年纳粹的科学家至少先后试爆过三颗原子弹。
其中一颗是在德国北部的吕根岛,另外两颗则在图林根的奥尔德鲁夫。
其中,奥尔德鲁夫的核试验是在1945年3月3日21时20分,它比同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试爆的原子弹要早好几个月。
卡尔施还找到了一些目击者和证人证明核爆炸确实发生过。
不过,尽管卡尔施提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新证据,但许多人依然认为缺乏足够说服力。
首先,纳粹德国当时缺钱少人,如何开展如此大规模的研究和试验?当年美国为实施“曼哈顿计划”曾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调集了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核武器的研制。
而纳粹德国仅靠为数不多的科技人员就能把原子弹造出来吗? 另外,若真有其事怎能隐瞒60年?那些目击者和证人为什么直到现在才说出事实真相? 02.希特勒自杀了吗? 希特勒果真在苏联红军攻克柏林之时自杀在地下指挥部吗?关于希特勒未死的传言是纳粹残余分子一厢情愿的信念,还是确有其事?这个问题在战后很长时间里一直困扰着德国、盟国,甚至普通人。
其实,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这一天,希特勒和情妇爱娃自杀,希特勒的卫兵、司机、贴身随从目睹了希特勒自杀全过程,亲手焚烧并埋葬了希特勒的尸体。
苏军攻克柏林时,两人被俘,向苏军交代了希特勒自杀的细节。
俄特工部门几年前透露了两人在军事法庭上的供词。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牙医专家列伊达尔·索格涅斯证实,苏军发现的希特勒遗骸牙齿与1943年希特勒通过X光拍下的牙齿照片完全一致。
此外,一位俄罗斯克格勃的退役军官弗拉基米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古梅纽科透露,1970年初,克格勃在东德马格德堡市实施了一项绝密计划:再次焚烧希特勒遗骸,然后将骨灰顺风扬弃。
希特勒之死之所以成为一个谜团,主要是因为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们不希望随着希特勒的死亡,法西斯主义也被埋葬。
因此,希特勒遗骸的埋葬地就成了一个意识形态和政治问题。
03.纳粹到西藏寻找什么? 在欧洲,长期流传着一个关于亚特兰蒂斯(大西洲)的传说。
在传说中,亚特兰蒂斯大陆无比富有,那里的人是具有超凡能力的神族。
亚特兰蒂斯人在一次大地震后,乘船逃离,最后在中国西藏和印度落脚。
这些亚特兰蒂斯人的后代曾在中亚创建过灿烂文明,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向西北和南方迁移,分别成为雅利安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1938年和1943年,经希特勒批准,纳粹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亲自组建了两支探险队,他们深入西藏,据说是为了寻找“日耳曼民族祖先”———亚特兰蒂斯神族存在的证据,寻找能改变时间、打造“不死军团”的“地球轴心”。
1943年5月,由海因里希·哈勒率领的纳粹五人探险小组秘密启程赴藏。
他们在印度被英军逮捕。
逃出战俘营后,哈勒冒充德国商品推销员开始了在西藏的七年之旅。
04.纳粹宝藏在何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法西斯对被侵略国的财宝大肆抢掠,贪得无厌。
据美国调查统计,德国共榨取被占领国财富金额达1640亿马克(约合410亿美元)。
希特勒政府除了掠夺别国金融财产外,还抢夺了无数珍贵文物。
在征服波兰后,德国元帅戈林下令掠夺波兰文物。
据德国官方的一份秘密报告表明,到1944年7月为止,从西欧运到德国的文物共装了137辆铁路货车,计有4174箱,21903件,单绘画就有10890幅,其中不乏名家杰作。
纳粹法西斯灭亡后,人们只见到宝藏中的极小一部分,纳粹的大量财宝藏在什么地方呢? 据说纳粹宝藏有相当一部分被隐藏在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中,也有人说是在奥地利托普利兹湖区,奥地利的加施泰因、萨尔茨堡、萨尔茨卡梅尔克附近地区,或是奥斯小城周围。
这些地区在战后曾发生过离奇的凶杀案,看上去与寻找纳粹宝藏有关,这更增加了纳粹宝藏的神秘。
不过,直到现在,有关纳粹宝藏的数量和隐藏地点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05.赫斯为何独自驾机去英国? 1941年5月10日下午,纳粹德国二号人物鲁道夫·赫斯与妻子伊尔莎匆忙告别,之后驱车来到德国奥格斯堡机场。
赫斯换上德国空军尉官制服,留给副官一封信:如果他离开4个小时之后仍未返回就得尽快转交希特勒,然后单独驾驶战斗机飞往英国苏格兰。
当晚,飞机坠毁在苏格兰,赫斯伞降在汉密尔顿公爵住宅区所在的格拉斯哥附近。
赫斯求见汉密尔顿公爵,见到后者时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此后,赫斯一直为英国关押,直到战后接受纽伦堡审判。
赫斯为什么有此惊人之举?难道他真的像纳粹德国当时解释的那样“发疯”了?这成为二战中一个难解之谜。
后来解密的克格勃绝密文件认为,赫斯飞英是英国方面诱骗的结果。
英国情报部门假意答应谈判一项和平解决方案,以把赫斯骗到英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将军中 麦克阿瑟的军队能力排在第几名
一战后,麦克阿瑟将军平步青云,很快就担任了西点军校的校长,之后担任菲律宾驻印度司令,41年的时候,他被日本人打败,被困在巴干半岛,这个只有100亩的小岛上,之后他丢下他的部队冲破日本的重围,去往澳大利亚,重新组织部队,而且声明要打回来。
在美国,他极力要求同意他作战方略,要求对日本人进攻,目的是为了重返巴甘。
在44年的时候,经过了56次的进攻,他终于登上了菲律宾的国土,他曾经的愿望成功,45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盟军总司令,主管东亚地区所有盟军部队,而且还主持了日本人的投降仪式,作为军事负责人领导美军在日本境内驻扎。
军事生涯如此精彩,但是他的政治生涯是非常不顺利的,他的三次竞选总统皆失败告终,不过在横行世界无敌手的他在朝鲜终于遇上了对手,此战他的对手是彭德怀,彭德怀将军率领志愿军抗美援朝,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武器弹药,军事装备根本和美国无法抗衡的国家中国和美国人交手。
彭德怀作为我共和国最出色的将军之一,在朝鲜打的麦克阿瑟将军最后被美国总统停职反省。
在美国总统的命令中,盟军进攻朝鲜半岛不得越过,结果倒好麦克阿瑟将军直接打到了朝鲜和中国边界,之后被杜鲁门收回军权。
麦克阿瑟将军的一生是传奇的,他狂妄自大,瞧不起人,他在士兵中的威望很高,但是他本来可以取得更大成就的,他从失败走上成功,但是最后也从巅峰跌落,回国后他的写出了震惊世界的老兵不死,晚年的他异常平静,逐步归于黑暗。
随机文章「今朝有酒今朝醉」下一句更经典 你知道吗?精灵干尸长天使翅膀,生吸人类鲜血与骨髓盘点百度不能搜的十件事,超重口味挑战你的忍耐极限(千万别手贱)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字是142857,埃及人发现的神奇数据改变认知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
种子蕨植物“中华叉羽叶”在中国华南的新发现及意义
自1878年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研究历史,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然而,由于化石标本保存条件及形态特征认识的限制,对该植物的分类属性尚有争议,一些欧洲学者主张将其并入另外一种种子蕨植物枝羽叶属(Ctenozamites)。
该属在中国的研究历史首次开始于徐仁先生1950年命名的中华叉羽叶(Ptilozamiteschinensis)。
该植物最早发现自我国湖南,并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和古地理学指示意义。
由于过去缺少完整标本和角质层解剖构造技术,中华叉羽叶被欧洲学者并入到假篦羽叶属(Pseudoctenis)。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许媛媛,在导师王永栋研究员和祝幼华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张筱青博士、鲁宁博士、李丽琴博士,以及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以及西南石油大学团队合作,对新近发现自中国华南的中华叉羽叶植物化石新材料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取得了新认识,并据此深入分析了其化石记录和时空分布特征。
该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古植物与孢粉学论评》(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新发现的化石标本采集自四川广元和广东花都地区的晚三叠世瑞替期地层,距今约2.03亿年左右,保存有二次羽状复叶和角质层微细构造。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华叉羽叶新材料的深入剖析并结合已报道的叉羽叶属化石信息,否定了此前欧洲学者将中华叉羽叶归入到假蓖羽叶属(Pseudoctenis)的观点,并对其形态特征和角质层构造进行了补充修订。
新材料还揭示出中华叉羽叶小羽片顶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种内变异性,表现出或呈钝圆或具有2–4个的小锯齿(图1,2);表皮细胞呈矩形且排列规则,双面气孔型,但以气孔下生为主,气孔器单唇型,保卫细胞明显下陷,为4–7个副卫细胞环绕(图3)。
研究团队还对中国已发现的叉羽叶属植物化石进行了详细比较和全面评估,提出中华叉羽叶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蕨叶形态,这对于认识和探究该植物的形态及生长发育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植物化石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人员认为中华叉羽叶具有重要的地层时代指示意义(图4)。
该植物仅局限分布于中国晚三叠世的南方植物区,且在瑞替期最为繁盛,至今未在其它年代地层和地区有确凿的化石记录。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和自主项目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Yuanyuan Xu, Mihai E. Popa*, Xiaoqing Zhang, Evelyn Kustatscher, Ning Lu, Liqin Li, Jianli Zeng, Tingshan Zhang, Yongdong Wang*, 2022. Ptilozamiteschinensis (Pteridospermopsida) from the Late Triassic of South China with considerations on its intraspecific variabil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304: 104727.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2.1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