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史上“一国两制”——羁縻政策解析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简介: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由于条件有限,不能对所能触及的所有地方都实行郡县统治,特别对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无法实施有效的郡县统治,但又不能放弃,于是,为了笼络一

【菜科解读】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由于条件有限,不能对所能触及的所有地方都实行郡县统治,特别对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无法实施有效的郡县统治,但又不能放弃,于是,为了笼络一些少数民族势力而使之不生异心,智慧的中原王朝便想出了一个古代版的“一国两制”,甚至是“一国多制”政策,那就是充满智慧的。

所谓“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原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这种羁縻统治起源于战国时期秦国灭巴蜀之后,据史载,“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

”秦昭王与巴人盟誓,“秦犯夷,罚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

”对秦国的这种做法也有继承和发展,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为“王”“侯”“长”,又采用和亲、朝贡、互市等方法进一步笼络。

南北朝时,由于中原王朝力量非常孱弱,往往会同时出现多个政权均声称自己是天下之主,要求周边诸国朝贡的局面。

各小国无奈只好同时向多个大国朝贡,更有一些国家一边接受朝贡,一边又向更大的政权朝贡。

使得这一时期的朝贡体系呈现出多元的网状特征。

这段时间内中原政权往往采取“羁縻”政策取代原有的册封制度,最主要的特点是,封赐的不再仅仅是王号,而是和直属官员相同的官职,比如南朝宋顺帝就曾封百济国君为“镇东大将军”,封日本国君为“安东大将军”(看来这南朝宋国虽不大,却不失大国气度啊!)。

到了隋唐,特别是唐朝时期,这种做法成了正式的国家制度,形成了“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使在“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的羁縻府州制度得以全面推行。

唐太宗时开始,更是达到了普遍封赐各内属的地方首领官职,设立羁縻州、县,以体现其“华夷一家”的思想。

如渤海国君被封为“忽汗州大都督”、疏勒国君被封为“疏勒都督”等等。

具体来说,唐朝实行的羁縻制度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是负有一些责任,如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第二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於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问”;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封建势力割据激烈,少数民族地区各土著首领在羁縻州的基础上,趁中原各国相互征战之机,亦相互攻伐,以大并小,以强吞弱。

一些强宗大姓扩张势力,逐渐脱离中央王朝的控制,成为地域性封闭的独立小王国。

统一内地之后,顺应了五代时期形成的这种情势,摄唐制并使羁縻政策更加完善,“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并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特别加强了对第一种情况羁縻州、县的控制,在部族首领之外,加派中原王朝任命的监管官员。

羁縻政策成为宋王朝统治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政策。

作为整个治国安邦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政策在地区有其自身的内容和特点。

到了元明清时代,羁縻政策逐渐演变为土司制度,经历明代小规模及清代中期大规模的政策,实际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被纳入了中原政权的领土之中。

到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司制度被彻底废止,取而代之的是部分少数民族有限的区域自治政策。

随机文章揭秘沙尘暴多发于什么季节,沙尘暴的天气符号图标是怎么样的黄延秋事件是真是假,黄延秋事件真相大白/科学证实外星人存在揭秘美国洛杉矶蝴蝶树之谜,成千上万的蝴蝶栖息于松树上(蝴蝶王国)盘点百度不能搜的十件事,超重口味挑战你的忍耐极限(千万别手贱)哥斯拉为什么会喷火,摄入核能需维持生理机能/火焰温度达50万度

古时候的快递小哥配送效率如何?都是如何出行的

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写信来传递信息似乎已是一种古老而落后的方式,然而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信件则是古人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战乱时期,一封来自远方的书信更显得弥足珍贵,慰人心怀。

笔下的“烽火连三月,”,诗中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都是书信时代才有的动人情谊。

中国的邮驿制度由来已久,有着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时就有了邮驿,邮驿每隔34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是中国古代供官府传递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员食宿和换马的地方。

驿站形成的时间虽然很早,但驿站作为词汇出现却是在13世纪蒙古人统治中国后,“驿站”在以前只称作“驿”,“站”字是外来词,乃是蒙古语“站赤”的音译。

后来“站”字融入汉语中,逐渐演变成“驿站”一词。

驿站作为官道,是专门给皇家和官员使用的。

宋代以前,驿站只供官员寄送公文,后来才允许送一些官员的私信,不过只限一封。

古代平民无权使用驿站,只能通过其它方式寄信。

说起古代的寄信方式,许多人往往想到“飞鸽传书”一词,然而飞鸽传书在古代并不流行,而且成功率很低。

人们选择鸽子来送信,是利用鸟类认识回家的路这一天性,然而普通鸽子无法用来送信,需要专门训练的信鸽才行,而且专门养信鸽来送信,成本太高,鸽子也只能单程往家里飞,限制性很大。

古代平民寄信,富裕人家往往有家奴骑马代送,普通百常托熟人顺路带信,古代常见的就有托进京赶考的书生带信,然而托熟人带信一般需要顺路,而且时效性比较长。

另外,也有托官员帮忙带信的,然而托官员带信,偶尔一次两次还行,也并不是长久之计。

古代除了官员到各地出差,有职务之便可以带信外,商人往往也可以帮忙带信,然而商人无利不起早,帮忙带信通常是需要收费的,费用一般也要几十文钱,相当于现在的百来块钱,虽然费用不低,但商人的往返频率都比较高。

由于古代送信的速度较慢,时间较长,往往要一两个月,为了防止信件的损坏,就需要专门的工具来保护信件了,于是古人发明了邮筒来存放信件,邮筒的材质一般是竹子,当然也有皮革、玉制或铜制的邮筒,然而竹制的邮筒取材方便,成本较低,适合普通百姓使用。

寄信的时间虽然漫长,却也显得信件的珍贵。

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更是留下了无数风流佳话。

的《快雪时晴帖》便是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书法佳作。

凛冽寒冬,大雪初晴,心情极畅的王羲之忽然想起好友张侯,于是信笔一挥,写下几句问候语,虽然只有寥寥数字,却遥寄了冬日里的一份温情。

随机文章法国凯旋级核潜艇造价300亿,能瞬间毁灭俄罗斯墨菲定律爱情启示,和平分手意味双方都找好下家(爱情中的硬道理)助力恋爱的黑暗效应,让你免除第一次见面的尴尬(加快推到进度)人根峰和母门洞传说,传闻是伏羲和女娲造人后留下的产物外星人正在向地球发信号,外星人发求救信号被科学家破解

在古时候,一两银子有多值钱?

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一种景象,几个人去吃饭,点完菜之后就开吃,然后吃着吃着就发生了事情,需要急忙去解决,这时候也不能不付钱啊,随意往桌子上拍一块大大的银子,在喊一声:不用找了!其实在历史上这是十分夸张的,因为在古代很少有人出门带着银子,基本上都是带的铜钱。

我们都知道时期,官员的工资非常的低,有的人一年也就几十两的工资,当初为什么要定这么低的工资呢?难道明朝没有钱吗?其实朱元璋是按照普通家庭开销定的工资标准,也就是说这些钱足够他们生活使用了。

在古代,各朝各代的银子的购买能力是不同的,在一些盛世朝代,由于物产丰富,所以购买力就会增加,而到了一些弱势朝代,动不动发生点战乱,这就影响了生产,所以购买力就会下降,任何时候都可以用物以稀为贵来衡量。

比如时期,贞观盛世,贞观遗风等,这些应该是古代昌盛的时期了,一两银子买的东西就会多,而到了,虽然商业很发达,但是经常的遭到敌人的侵扰,甚至都被敌人给俘虏了,所以相比于唐朝,一两银子买的东西就比较少。

笔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大米是最能体现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的,下面我们就用大米来说一下。

唐朝时期的大米大概是五文钱一斗,一两银子就是一千文,所以可以换200斗的大米。

相当于两千斤的大米。

现如今一斤大米都要好几块钱,如果要买两千斤的大米没有几千块钱是买不了的。

可见在唐朝时期的一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几千块钱。

到了时期,物价上涨,一石米差不多要五百多左右的铜钱,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大概可以买两石米。

如果从银子的购买力来看,在比较一下贞观盛世和,大家应该就知道哪个含金量比较高了。

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以来很多人说康乾盛世很假的原因。

提起清朝的银子,就会想起那位最有钱的人,和珅。

乾隆时期的红人,在乾隆那些年出去玩耍的时候,所有的银两基本上都是和珅提供的,和珅的钱从哪里来的,经过乾隆的默许自己贪来的。

因为和珅和乾隆的关系很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关系,有资源。

而乾隆又是清朝的皇帝,所以很多的人都找和珅,希望让和珅美言几句,有的是犯了大错,让和珅救一下。

求人办事当然不可能空着手去,大家也都知道和珅是什么样的人,办多大的事情拿多少的钱,就这样和珅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然后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什么银号当铺等等,和珅都有,而且都是几十家起步。

并且和珅和外国的人也做生意,和广东十三行也有贸易,就这样使得自己家的银两也越来越多。

乾隆去世之后,和珅是第一个倒霉的人,因为很早就烦和珅,而且国库中也没有钱,那只能够从和珅这里拿了,当和珅的家被抄了之后,抄家的人员都差点累趴下,因为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当时的各种珍奇异宝,根据历载,和珅家中的东西大概值八亿到十一亿的银两。

我们保守的估计一下,就算和珅家中有八亿两,而当时的一两银子换算完之后就相当于现在的二百元,所以就是1600亿。

可能在现在没有什么,也差不多是个首富,在清朝时期,一个普通的县令一年的收入才一百两,也就是两万块钱。

就算他干个一百年的时间,也才二百万。

随机文章隋朝隋炀帝朱贵儿的生平事迹蚊式战斗机用的什么木材,专用巴尔沙木制造(速度碾压德军战机)解放军自制神器飞雷炮的原理,曾经打得国民党和美联军丢盔弃甲揭秘黄种人是所有人种的祖先吗?晒的少变白种人/暴晒变黑种人飞机迫降为什么要放油,为减轻飞机重量放掉40万的燃油(安全第一)

加入收藏
Tag: 未解之谜的中国神秘事件
               

中国古时候史上“一国两制”——羁縻政策解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八大菜系 21 2025-04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