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古印度铁柱超过一千岁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当今的印度矗立着多根铁柱,至今锈迹很少。

根据史料记载这些铁柱的年龄已经超过一千岁,而之所以不生锈,科学家除了探测到铁柱含铁量超过99%外,毫无头绪。

  似乎毫无

【菜科解读】

当今的印度矗立着多根铁柱,至今锈迹很少。

根据史料记载这些铁柱的年龄已经超过一千岁,而之所以不生锈,科学家除了探测到铁柱含铁量超过99%外,毫无头绪。

  似乎毫无疑问的是在很早以前古印度人就知道了铁的存在。

最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古老记载中就提到了铁。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00年时,波斯国王薛西斯在印度的分遣军队就用铁来用做军用物资。

从古代医书中提到的铁制手术设备、从墓地挖掘出的金属武器以及保存至今的铁制金属柱,均反映出随着岁月的增长,印度的铁制品稳步增多。

  印度制造钢铁的方法以及钢铁的质量很早就引起英国统治者的好奇。

在1795年,乔治・皮尔森博士发表了一篇文章,论述一种名为“Wootz”的钢,然后在印度的孟买开始制造这种钢,那时可行的分析和检验方法只能得到非常模糊的结论,比如金属很硬,含有大约0.03%的碳,据信铁是直接通过矿石的还原而制造出来的,布卡南博士在1807年出版的《在南印度旅游》一书中,描述了印度人加工制造钢铁的土著方法,这些方法相信是从祖辈上传下来的。

随着检验方法的改进,大量的有关铁的研究开始增多,并且研究深度也提高了。

    德里铁柱表面上刻的旃陀罗・笈多二世碑文。

历经千年风雨,铁柱只有些许铁锈。

    德里铁柱,含铁量99.72%。

    德里铁柱的顶端。

  1、德里铁柱  德里铁柱一直都惹人注目,亚历山大・克宁奥姆爵士在1862年至1865年发表的《印度的考古学概述》中报告该铁柱是一根锻造的铁柄,地面高度为7.2米,地下部分长2米,地面端直径0.42米,上端直径0.306米,他在书中提到铁柱的上端呈现奇怪的金黄色,这种表现引致一段时间的猜疑该铁柱是钢做的,其后很多研究者都对此做了一番评论。

该铁柱上的刻印文字非常清晰,这些文字使人们能将它的制造时间定到公元310年。

世界地球日:探访人类起源地

世界地球日:探访人类起源地——东非大裂谷(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矿业报: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是随着考古的发现而不断变化的。

从上世纪前半叶开始,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人类的记录,其中最古老的当属上世纪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距今350万年的南方古猿化石——“露西”,此外还有在坦桑尼亚东北部莱托里地区发现的36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脚印。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考古界有着众多的研究和争论,但根据目前掌握的化石证据,早于180万年前的都只发现在非洲,而且绝大多数发现在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中,所以我们还只能说人类最初的起源地在非洲,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古人类的化石和遗迹在东非大裂谷呢?东非大裂谷的火山作用和古人类的演化东非大裂谷全长6500千米,像一个巨大的“之”字形纵横盘绕在非洲大地上,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和演化对东部非洲的地理环境、气候和植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裂谷内的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造成了地壳抬升并导致气候的变化,与裂谷形成前温暖湿润的森林相比,这里变得越来越炎热和干燥,树木稀少,成为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环境的变化为古人类的演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位于肯尼亚境内的图尔卡纳湖盆地被称为人类的摇篮。

最近,在当地发现了一些食草性古生物的牙齿,揭示出这个地区在“人属”首次出现时所具有的独特气候条件。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米克尔团队,通过研究该地区食草型古动物牙齿化石,推算出这个地区800万年前的气温和降水情况。

研究数据显示,整个东非地区曾在“人属”出现的时期(约300万~200万年前)变得十分干燥,而图尔卡纳湖盆地干涸得更早一些,在那里进化的物种更能适应之后普遍的干燥环境。

这让图尔卡纳盆地变成了“物种加工厂”,成为新物种诞生之地。

虽然气候变化在人类进化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还不是很清楚,但气候变化确实会影响动物的食谱。

此外,人类物种史上的灭绝和迁徙似乎都与不稳定的气候状况有关联。

一些研究学者认为人类大脑变大和双足进化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东非大裂谷的火山作用与古人类遗迹的保存奥杜威和莱托里古人类遗址位于坦桑尼亚恩戈罗火山台地的西坡。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陆续在该地区发掘了90多件古人类化石和上千件石器。

化石和文物埋藏在火山碎屑和火山灰形成的沉积物中。

许多学者对奥杜威和莱托里的地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奥杜威的熔岩和凝灰岩形成于204万~183万年之前的火山喷发。

莱托里的下部地层岩石的喷发时间介于430万~376万元之间,而上部岩石的喷发时间介于376万~349万年。

火山灰中含有大量的铁、铝、铜、锌、镁、钙等微量元素,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又具有非常好的通透性,非常适合的植物生长。

可以想象,在300万年前,这里还生长着茂盛的灌木和草原,为动物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一群南方古猿穿过一片沼泽寻找食物,在他们身后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这时,不远处的火山突然喷发,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使得动植物迅速死亡。

大量的火山灰被喷射到空中,遮天蔽日,雷电交加。

随后火山灰降落到地表,覆盖在动植物的尸体之上,将当时发生的灾难深深地埋藏了起来。

结 语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称,“东非大裂谷产生后,地理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这推进了生物进化的进程,人类的出现也成为了可能。

尼罗河与地中海优越的地理环境,也使古人类从非洲走向世界各地成为可能”。

非洲古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与东非大裂谷的地质活动密切相关。

东非大裂谷剧烈的构造运动,造成东非高原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气候的变化刺激了生物进化,最终导致古人类的出现。

而强烈的火山喷发,在短期内引起动植物的大量死亡,喷发的火山灰降落在地表,为古人类化石和遗迹的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

雷克斯暴龙可能为了在群体狩猎时幸免遭同伴错口噬咬而进化出短小前肢

雷克斯暴龙可能为了在群体狩猎时幸免遭同伴错口噬咬而进化出短小前肢据东网:雷克斯暴龙称霸三角龙界,很大头部、强悍体形却配上一对短小前肢,令人疑窦丛生。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认为,雷克斯暴龙可能是为了在群体狩猎时,幸免遭同伴错口噬咬,因而进化出短小前肢。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名誉教授、加州大学古物种学博物馆馆长帕迪安(Kevin Padian)提出上述推论,本周在《波兰古物种学报》发表论文。

帕迪安在研究中发现,习惯集体狩猎的雷克斯暴龙可能会几只同时噬咬同一猎物,如前肢又长又大,,有机会遭同伴利齿咬断以警告驱离,造成出血重伤甚至死亡。

帕迪安认为雷克斯暴龙的祖先拥有更长的前肢,后期才进化成短小前肢。

出现这变化不仅是白垩纪末期的北美雷克斯暴龙,甚至非洲和南美的阿贝力龙科等也出现前肢变小现象。

不过由于雷克斯暴龙至今已灭绝6,600万年,帕迪安的推论难以证实。

加入收藏
               

奇怪的古印度铁柱超过一千岁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