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最早起源于哪里?我国最早的日晷是何时的

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
当然它的缺
【菜科解读】
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
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比方阴天和晚上。
中国最早的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式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我国早在公元前一干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经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器“土圭” ,后来发展为“圭表”。
“日晷”大约发明于以前,是观测阳光投影方向的计时器。
“壶漏”又称“漏壶”,大约发明于公元前五世纪。
它是用漏水的方法,观测“刻箭”的昼夜计时器。
圭表、日晷、漏壶等,在我国沿用了二三千年。
公元二世纪初,科学家张衡制作的水力浑天仪上,就有机械转动的计时部分(详载《·天文志》)每天规律地回转一周,以后汉末陆绩,吴国的王蕃、葛衡,时宋国的钱乐之,隋初的耿询都先后制造过带有计时装置的浑天仪。
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张遂、梁令瓒等制造的水力浑天仪,宋人张思训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创制的水力浑天仪上计时部分都有所发展:元家 三年(1088),和韩公廉等制造了水运仪象台。
整座机构共有150多种机械零件,使浑仪、浑象和计时仪器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
在计时器部分已有擒纵机构,相当近代机械钟表上的擒纵器或卡子,因此它在钟表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十三世纪后出现了脱离天文仪器的机械计时器。
元至元十三年(1276)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的大明殿灯漏,其计时部分初步脱离了天文仪器(详见《·天文志》)。
到了十四世纪,明初的詹希元运用齿轮系转动制作的沙漏,才成为完全脱离天文仪、独立计时的机械转动的计时器。
变为十二时辰。
近代西方机械钟表是在明末传入中国的。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送给两架自鸣钟,对我国开始制造机械钟有着一定的影响,据说利玛窦为了符合中国的计时习惯,把欧洲的24小时改为12时辰,把阿拉伯数字改为中国数字,还把每天分成一百刻(即百刻),每段分为一百分。
随机文章宋朝七大皇后真人大PK 被金人俘虏「赐浴」的朱皇后超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正确的决定」的陈述是否有理?细数中国各地真龙现身事件,4米白龙吓晕专家神秘消失揭秘沙尘暴多发于什么季节,沙尘暴的天气符号图标是怎么样的揭秘赤练蛇有毒吗,长有后沟毒牙(被咬有一定几率中毒昏迷)
最早发现的小行星人类第一个发现的小行星是什么
科学家在发现琥珀中存在的两种大约在9900万年前白垩纪中期,恐龙还在地球上的时候的蟑螂。
所有其他穴居动物都起源于现在的新生代,始于6600万年前,当时包括恐龙在内的四分之三的动植物品种在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灭绝。
这些标本最初是在缅甸胡卡旺谷一个矿山的琥珀矿床中发现的,110吨标本被提供给研究人员进行分析。
琥珀来自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遗址之一,它的年代已经为人所知。
琥珀可以追溯到9880万年前,树木渗出树脂,将毫无戒心的蟑螂困在琥珀中。
研究人员用显微镜照片分析了标本,以确定古代琥珀中的节肢动物外观和解剖特征。
这是一个新的属和新的物种,完整的鉴定和描述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毫无疑问,它们是已知的最早的穴居动物。
今天仍然能看到这两个蟑螂品种的近亲。
它们在洞穴中的生活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们失去了颜色,翅膀和眼睛退化,感知触角延长,减少了被动防御的腿棘。
但是如果它们是穴居动物,怎么会被困在树脂里呢?有可能是,树木直接生长在洞穴入口处,或者树脂是从根中渗出来的。
然而,今天生活的所有洞穴动物都有晚新生代的起源,这意味着所有其他中生代起源的洞穴动物都灭绝了。
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尤其是洞穴环境应该保护生物免受极端环境波动的影响,这种波动经常导致野外物种灭绝。
虽然还不确定这些新的蟑螂品种是否在导致恐龙灭绝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毕竟后来缅甸地区仍然存在洞穴环境。
可能这些品种的蟑螂从未灭绝。
不能完全排除它们今天仍然存在的可能性。
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已知的,也不是所有现存的动物都被人类发现记录过。
一、什么是特洛伊小行星?优质答案1:一群小行星与木星共轨,分别位于木星轨道前方(L4)60和后方(L5)60的位置上,并与木星一起绕太阳运行,这一群行星被称为"特洛伊小行星"。
在每天的新闻中,我们都会听到或者看到有人发现几百万光年外的某某行星,如果不是行星,那么它就是一颗几十年后会飞过地球的小行星。
像这样的新闻报导,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在1906年2月,马克斯·沃尔夫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小行星带外的小行星,这是天文界的重大新闻。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遗留下来的小岩石行星。
我们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区域发现了这些小行星。
然而,马克斯·沃尔夫发现了这个区域以外的小行星。
他发现的小行星在木星的轨道上以特定位置绕着太阳运行。
这些小行星现在被称为"特洛伊小行星"。
特洛伊小行星的位置特洛伊小行星位于其轨道上一个较大的天体前方大约 60 或 后方大约60。
这两个点,连同另外三个点,被称为拉格朗日点。
在拉格朗日点,两个较大的天体(太阳和行星或卫星)的引力等于第三个较小天体(小行星)的向心力。
这种力平衡将较小的天体固定在两个位置之一。
即使第三个较小的天体因为某种扰动而被踢出行星的轨道,两个较大的天体的引力也会把它带回拉格朗日点。
在 L4 或 L5 以外的任何其他位置,较小的物体将会沿着自己的独立路径离开。
图注:五个拉格朗日点莱昂哈德·欧拉确定了L1、L2和L3点位于穿过两个大物体中心的线上。
然而,这些点是不稳定的,没有天体可以在那里停留很长时间。
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发现了另外两个拉格朗日点:L4和L5。
这些点与两个大的物体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拉格朗日在试图解决三体问题时偶尔发现了这些点。
这个问题涉及到在相互引力的影响下确定三体的运动路径。
这个问题仍未解决,但在他获奖的论文《Académie des Sciences of Paris》中,拉格朗日预言木星轨道存在稳定点。
1772年,拉格朗日说,任何在L4和L5点天体将仍然被困在那里。
他还预测,将来在这些地点确实可以找到天体。
一个多世纪后,当我们的望远镜变得强大到足以扫描外行星时,马克斯·沃尔夫发现特洛伊小行星,证明了拉格朗日的预测是真实的!图注:拉格朗日逝世后,马克斯·沃尔夫发现特洛伊小行星。
特洛伊小行星"特洛伊小行星"一词主要用于木星L4和L5位置的小行星。
然而,最近,在其他行星的L4和L5点也发现了小行星。
因此,"特洛伊"一词变得更加普遍,而"特洛伊小行星"仍用于指木星的特洛伊小行星。
其他行星的L4或L5的小行星被称为"行星名称"+"特洛伊"(例如,火星特洛伊或土星特洛伊)。
图注:地球唯一的特洛伊木马小行星位于 L4 位置,命名为 2010 TK7。
#p#分页标题#e#木星拥有发现最多的特洛伊小行星(截至2014年超过6,000个),其次是海王星的22个特洛伊小行星和9个火星特洛伊木马。
天王星有两个,我们在2010年在地球的L4发现了一颗特洛伊小行星。
土星本身没有任何特洛伊木马,但土星的两颗卫星在其轨道上有特洛伊。
回到木星后,两个特洛伊小行星群也分配了具体的名字。
在木星前方的星团称为"希腊阵营",而在木星后方的小行星群则命名为"特洛伊阵营"。
这些名字取自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战争。
在结构性的方面,大多数特洛伊小行星都是D型小行星。
这些类型的小行星具有非常低的反照率(与它所反射的光量相比,反射的光量),使它们相当难以发现。
它们被认为主要由硅酸盐和碳组成,而其内部可能含有冰。
特洛伊小行星在围绕木星的相当复杂的轨道上旋转。
虽然大多数特洛伊都沿着小波轨道运行,但模拟显示,一些小行星可能在拉格朗日点周围以马蹄形轨道路径运行。
此外,没有人真正知道这些小行星从何而来。
有一种理论认为,特洛伊和木星是在太阳系的同一区域形成,在它们形成过程中,特洛伊可能进入木星的轨道。
另一种理论认为,特洛伊在四大行星向外运动时可能与木星一起被拖走。
除此之外,我们对特洛伊小行星知之甚少,但这一切可能即将改变。
最后一句话作为探索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宇航局于2017年宣布Lucy太空任务,这是探索和研究特洛伊的第一个太空任务。
这项任务以人类骨骼化石命名,该化石帮助科学家揭开了人类进化的许多重大谜团。
与此类似,美国宇航局相信Lucy太空任务将帮助我们揭开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奥秘。
Lucy太空计划探测器定于2021年10月开始发射飞行。
图注:Lucy太空计划探测器定于2021年10月开始发射执行探测木星 L4 的小行星。
从对主小行星带的一颗小行星进行短暂访问开始,Lucy 将在 2027 年到达木星 L4 的小行星。
Lucy将调查5颗来自“希腊阵营”的小行星,然后返回地球大气层。
然后,在地球引力的推动下,Lucy将前往木星L5的一颗小行星。
整个任务将用12年时间结束,将覆盖7个不同的小行星。
图注:Lucy运行轨迹。
在这12年中,Lucy将帮助我们回答有关太阳系的历史和形成,四个外行星形成后的运动,特洛伊小行星的组成,甚至可能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问题!优质答案2:所谓特洛伊小小行星是指一群与木星共用轨道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在木星轨道上一前一后的不离不弃的跟着木星一道运行。
这些小行星的位置恰好在太阳与木星的拉格朗日点L4和L5的位置。
何谓拉格朗日点?其实就是行星与太阳引力的平衡点,又称平动点,是天体力学中限制性三体问题的5个特解。
在太阳系,每颗行星都会与太阳之间形成这样一个引力平衡点,这种点会有5个,分别定名为L1、L2、L3、L4、L5。
在这些点上,一些小的天体或者人造物体能够保持基本静止状态,其中有两个点是最稳定的。
特洛伊小行星就是在木星L4、L5拉格朗日点上,一前一后像护卫一样随着木星一同围绕着太阳公转。
其实在火星与木星轨道的中间,有一个主小行星带,这里是小行星的密集区域,估计有50万颗之多,现在已经被发现并被编号的小行星有120437颗。
这些主小行星带小行星除了受太阳引力控制,也受着木星引力影响,由于木星距离更近,事实上,受木星的引力影响更大。
那么除了这些小行星带的小行星,为什么还会有一群特洛伊小行星呢?它们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传统的理论认为,特洛伊小行星是由木星诞生时附近的星子形成的,随着木星的成长而被其引力俘获。
也有人认为这些小行星可能在更远的地方形成,由于木星引力搅乱了这些小行星本来的运行状态,渐渐被带到了大致相同的公转轨道。
而在拉格朗日点,是最稳定的避风港,这些弱势小天体安家在这里,当然最安全稳定了。
但这些机制都还在探讨中,并没有完全弄清楚。
现在已经发现的特洛伊小行星已经有两千多颗,其中木星拉格朗日点L4和L5点上各有一千多颗。
而且现在发现特洛伊小行星并木星的专利,在火星、海王星、甚至地球都发现了特洛伊小行星的踪迹。
海王星轨道上发现了6颗,火星轨道发现了4颗,地球轨道上发现了一颗。
土星也发现了两组卫星具有特洛伊小行星轨道性质,因此被认为是特洛伊卫星。
它们是土卫十三、土卫三、土卫十四,以及土卫十二、土卫四、土卫三十。
第二个发现是,Bennu会向外喷射粒子状物质。
由于该小行星是一个岩石质天体,它为何会向外喷射物质,目前不得而知,不过,科学家发现,只有当Bennu的规定距离太阳比较近的时候,才会向外喷射物质,因此,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彗星靠近太阳时挥发冰状物质有一定的相似性。
科学家已经观测到至少11次喷射事件,OSIRIS-REx探测器也喷射到了一些照片。
清朝为什么封大汉奸吴三桂等人为异姓王,最早允诺封王的是哪位
但在战乱年代,为了拉拢异姓军阀,朝廷有时还需要放点血,封异。
异姓王这一点在初年尤为明显。
对于后金来说,是个庞然大物,仅靠人数较少的满人统治是远远不够的。
最便捷的办法,就是以汉制汉,对投降后金的明朝军界高层给予封赏。
最早启动清廷(含后金)封明将为异姓王的,是名将祖大寿。
祖大寿守大凌河城,后金军攻打多次不下。
采取政治攻势劝降,条件是只要祖大寿投降,就封你为王,在你的王国内,你可杀伐自专。
祖大寿这个“王”是什么级别呢,可以与后金的那些著名贝勒并列,比如济尔哈朗、、这些人。
可见,皇太极为了招降祖大寿是下了血本的。
只不过呢,当时后金地盘不大,还没有确定把哪块地皮划给祖大寿。
再加上祖大寿诈降之后戏耍了皇太极,封异姓王的事情就搁置下来。
后金日渐强大,投降后金的明朝将领越来越多。
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明将和降后金。
二人的级别并不高,和祖大寿不可相提并论。
只因为他们较早率金投降,具有巨大的政治效应,皇太极对他们特别重视。
怎么封赏呢?实际上什么封爵也没有,但要知道,后金的贝勒们也是啥都没有的。
而在待遇级别上,孔有德、耿仲明和这些贝勒并列,皇太极说朕给他们的,你们一样不少。
到了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大封宗室。
那些战功赫赫的贝勒们都封了王,包括孔、耿二人、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耿仲明被封为怀顺王,在孔、耿二人之后降清的,被封为智顺王。
皇太极此举,有点像千金买马骨,马骨都可舍千金,何况真的千里马?皇太极封明朝降将为王,就是瓦解明朝将领的抗清意志,这在政治上不得不说是非常高明的。
之后,清朝劝降明朝高级将领时,往往都会提到孔有德等人封王的事情。
言下之意,这样的小官我们都封了王,你们这等地位,只要投降,地位与孔有德比只高不低。
客观讲,孔有德降清封王事件,对明朝抗金意志的打击并不大。
真正给予明朝抗金意志给予重大打击的,是降清。
吴三桂不同孔有德这些小虾米。
其父吴襄是辽东总兵,祖大寿是他的舅舅。
吴三桂本人又在战略地位极高的山海关任总兵,封为平西伯,手握重兵。
只是自毁长城,逼得吴三桂剃发易服降了清。
吴三桂降清具有思想上的主动性,但摄政王多尔衮的劝降却起到了催化作用。
多尔衮说只要你降,封你为王,绝不食言。
清廷初入关,关内人情不熟,需要吴三桂这样的大伽作向导。
所以,清廷对吴三桂极尽尊礼。
清廷封吴三桂是平西王,你看这名字,级别就比“恭顺”、“怀顺”、“智顺”高出不少。
元年(1662年),吴三桂逼死南明永历帝永由榔,因功受封亲王。
吴三桂降清封王,在当时具有标杆意义。
看到吴三桂降清后得到这么多好处,很多明朝将领都动摇了抗清意志,这对清廷消灭各反抗势力,确实提供了便利条件。
割据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割据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割据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并称三藩。
孔有德这一系虽没有设藩,但王号也从杂牌军性质的恭顺王,升格为具有性质的定南王。
此时距离清廷入关已近二十年,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日渐稳固。
对清廷来说,他们已不需要再通过封异姓王来维护统治了。
三藩已成清廷的心腹之患,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认为可以对三藩动手了,下诏裁撤三藩。
清廷看到明朝大封藩王的弊端,采取与明朝相反的宗室政策,只让他们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而无实际军权和治权。
新觉罗的近室都这般防范,更不要说外姓的汉人。
吴三桂等人不过是清廷借平天下的工具,现在天下平定,自然不能容他们再形成事实上的割据。
除了三藩汉王(包括孔有德)之外,清廷还封过一个汉人异姓王,就是孙可望。
孙可望是大西养长子,堪称大西国皇太子。
孙可望后投奔南明永历帝,实际掌控永历小朝廷。
孙可望的地位,甚至比当初的吴三桂都高。
十四年(1657年),孙可望降清,为清廷消灭李定国部立下大功,封为义王。
这个义王,明显不具有封藩性质。
而且李定国也不具备当年大顺军之于清廷的威胁。
孙可望降清的意义,不如吴三桂等人降清。
他这个义王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不过结果比三藩好多了。
孙可望死后,康熙七年(1666年),义王爵位被降为慕义公,然后一降再降,最终消灭在历史长河中。
起义后,清廷面临巨大生存压力,不得不起用汉人强者,但也咬紧牙关,绝不再封异姓王。
随机文章最美的阿曼Bimmah天坑,传说是流星撞击形成(深40米)罕见的巨型奇虾化石,长达1.8米的寒武纪最大生物ufo事件真实外星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外星人真实事件地球灭亡后我们人类能够去火星么,马斯克火星移民好处多多尼古拉特斯拉的惊世预言,精准预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结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