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为什么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转折点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简介:1933年1月30日,担任德国总理,纳粹党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对德国长达二十多年的独裁统治。

希特勒执政初期,在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挽救了在

【菜科解读】

1933年1月30日,担任德国总理,纳粹党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对德国长达二十多年的独裁统治。

希特勒执政初期,在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挽救了在经济大萧条中几乎崩溃的德国,因此获得了德国民众的普遍支持。

希特勒利用德国人普遍存在的复仇心理,大肆煽动对其它民族的仇恨,为他发动“争取生存空间”的对外侵略战争打下了基础。

希特勒极度痛恨社会主义,曾经多次表示与红色苏维埃政权不共戴天,并且将彻底消灭苏联作为自己必须完成的“神圣使命”。

虽然如此,希特勒为了避免德军再次陷入“两面作战”的泥潭,仍然在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暂时稳定了苏德关系之后,开始实施征服欧洲大陆的侵略计划。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39年9月25日,在德国征服波兰后,苏德两国共同瓜分了波兰。

1940年4月,德国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并于1940年6月22日迫使法国政府投降。

1940年9月17日,经过历时2个多月的不列颠空战,德国妄图占领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彻底失败,希特勒被迫宣布中止征服英伦三岛的计划。

1941年4月6日,德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将其征服。

至此,整个欧洲大陆除英国以外,基本上被纳粹德国控制或占领,德国基本清除了入侵苏联的障碍。

战前在红军内部发起了“大清洗”运动,大批高级军官被逮捕或被枪决,此举极大削弱了苏联红军的军事指挥能力。

他强行推进“农业集体化”运动,国内很多地方因此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乌克兰尤为严重,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为苏军在乌克兰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1939年苏联和德国一起密谋瓜分了波兰。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军队入侵芬兰,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获得胜利,夺取了该国的卡累利阿地区和图尔库军港。

1940年6月,苏联吞并波罗的海。

与此同时,苏联还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

苏联在二战前期一系列的行为,直接导致芬兰和罗马尼亚加入德国的阵营,并且使得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苏浪潮。

在德国军队进攻波罗的海三国的时候,当地人民反而夹道欢迎德军的到来。

在远东地区,苏联与日本也是冲突不断,相继发生了和诺门坎事件。

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苏联与日本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条约》。

《苏日中条约》 的签订极大缓解了日军入侵苏联的压力,为日后苏军抽调大批远东精锐部队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埋下了伏笔。

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召集仆从国军队共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

德军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斯大林认为德军不会在1941年对苏联采取大规模的入侵行动,在战前没能让军队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部分高层领导表现得惊慌失措,在战争初期没能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阻止德军入侵。

仅在开战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红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摧毁。

在短短的10天之内,德军突入苏联领土达600公里。

希特勒宣布,德军将在三个月之内灭亡苏联。

北方战线由德军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军群负责进攻。

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了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波罗的海三国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武装暴动,此举加速了苏联红军的败退。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德军冯·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形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的合围。

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

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

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这次战役德军的进展比较缓慢。

在经历了2个月的激战之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

南方战线由德军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负责,其作战目标是占领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且夺取黑海的港口作为海上补给基地。

南方集团军群面对的是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这两个方面军无论在兵力还是装备水平方面,在苏联红军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西南方面军在乌克兰地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是面临被德军中央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合围的巨大风险。

向斯大林提出将防守基辅的苏军撤到第聂伯河东岸,但是斯大林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1941年9月15日,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被德军合围,66万苏联红军被歼灭,其中包括6万名军官。

希特勒将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

1941年9月,德军在攻占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的基辅后,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夺取苏联的首都莫斯科。

斯大林在征求了朱可夫的意见后,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莫斯科。

决定苏德战争命运的莫斯科保卫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战役全程 1941年9月30日,希特勒旨在一举夺取苏联首都莫斯科的“台风计划”开始实施。

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在1700辆坦克和11000门火炮的支援下,对莫斯科发动了全面进攻。

德军第2装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和第4装甲集群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对当地苏军部队发起了猛烈地进攻。

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苏军的防御阵地。

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并且在10月3日占领了奥廖尔。

德军沿着奥廖尔到图拉的公路向莫斯科方向快速推进。

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地区,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

德军10月7日进抵维亚济马地区,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又一次陷入合围。

10月13日,苏联红军防守维亚济马地区的集团军大部分被歼灭。

与此同时,布良斯克方面军也陷入被合围的困境,不得不放弃阵地向后方撤退。

10月23日,苏联红军布良斯克集团军大部分被歼灭。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消灭了苏联红军大批的有生力量,苏军被俘人数达到58万人。

就在苏联红军异常被动的时候,秋雨季节开始了。

泥泞的道路给苏德两军的作战行动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毕竟苏联红军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他们对地形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远远强过德军。

苏联红军利用这次机会,不断从各地向莫斯科附近调集增援部队,并且大规模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为抵御德军随后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1941年10月17日,斯大林决定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任命朱可夫大将担任方面军司令员。

朱可夫开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建立新的防线,并着手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

朱可夫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仍然只有9万余人。

与此同时,莫斯科的全体市民都被动员起来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三。

截至1941年10月,仅妇女和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

1941年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

莫斯科市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组建了几个新的民兵师,在整个城区做好进行巷战的准备,苏联红军和广大市民的战斗热情空前高涨。

1941年10月23日,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剩余部队突出重围。

的坦克集团依然紧追不舍,并于29日逼近莫斯科左翼重要军工城市——图拉。

由于第50集团军的红军战士和图拉民兵的坚守,德军始终无法突破图拉防线。

与此同时,德军对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发动了进攻,但是同样无法突破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

在希特勒的严令下,德军不惜一切代价向莫斯科发起了连续不断的进攻。

德军虽然向前推进了几百公里,却使得右翼战线大大延长,兵员和物资的补充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叶廖缅科 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为了提升民众和军队的士气,命令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

斯大林在阅兵式的演讲中说:“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

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斯大林的演说,他向全世界表明了苏联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坚定意志。

苏军部队在克里姆林宫前接受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与德军作战。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为此集结了51个师的兵力。

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的第4装甲集团军,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

德军第三和第四装甲集群占领了克林和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

右翼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军团突破了图拉防线,然后继续向南推进企图包围莫斯科。

苏联红军经过顽强抵抗和多次反突击,终于迫使德军停止了向莫斯科的全面进攻。

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段时间内,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德军在此次进攻行动中,人员和装备的消耗都非常大,一线部队人员损失在三分之一以上。

再加上德军战线拉得过长,导致作战物资补给严重不足。

更为严重的是,1941年的冬季提前到来,而且天气异常的寒冷。

希特勒认为在入冬前就能够占领苏联全境,因此没有为德军储备能够满足战争需要的冬季装备。

保暖的冬装和白色伪装服都严重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因为低温而不能开动。

士兵因为没有手套,甚至连枪栓都无法拉开。

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德军没有多余的兵力布置防御阵地,也缺乏足够的战役预备队,官兵的士气开始逐渐低落。

德军对莫斯科的攻势已经是强弩之末,苏联红军进行大反攻的时机逐渐成熟。

对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而言,情形则是恰好相反。

1941年11月29日,苏联红军全面大反攻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苏军总兵力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

德军共有170万人,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

虽然德军的总兵力和重装备仍然超过苏军,但是德军的战线拉得过长,兵力非常分散,而且缺乏必要的防御工事,导致其防线非常薄弱、。

朱可夫认为红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

1941年11月29日,斯大林下达反突击的命令。

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首先转入反攻,德军装甲集群侧翼遭到猛烈的打击,迫使他们向克林方向撤退。

紧接着,西方面军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对德军发动反击,德军部队在气候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被迫从莫斯科附近全面后撤。

在图拉附近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也不得不退回原来的防线。

12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了罗加切沃,11日解放了伊斯特拉,12日解放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5日解放了克林,16日解放了加里宁,20日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

12月19日,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训令。

他还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

他命令莫斯科附近的德军部队“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绝对不许后撤一步”。

到1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方向,苏联红军收复了卡卢加。

在西北方向,加里宁也被苏联红军收复。

东南方向,苏联红军解除了德军对图拉的包围。

1942年1月7日,苏联红军重夺莫斯科以北的重镇加里宁。

苏联红军经过一个多月的大反攻,将德军从莫斯科周边击退了100至350公里,规模空前的莫斯科保卫战宣告结束。

德军损失人员50余万、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汽车15000辆和大量其它装备。

苏联红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伟大的胜利,成功逆转了德军节节胜利的进攻势头。

德军不得不全面转入防御,希特勒在1941年征服苏联的计划彻底破产了。

战役总结 德军在战争初期重创了苏联红军,迅速深入苏联领土数百公里,甚至兵临莫斯科城下。

在苏联军队的顽强抵抗和寒冷冬天的双重打击下,德军在莫斯科遭受了二战开始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希特勒对苏德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准备不足,是德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希特勒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希特勒对苏联的军事实力严重估计不足。

斯大林在战前发起了“大清洗”运动,大量苏军高级军官被逮捕或被枪决,此举极大削弱了苏联红军的作战能力。

希特勒由此得出结论,苏联红军的战斗力极为低下,根本无法与德军相提并论。

虽然苏联拥有几百万军队、上万辆坦克和数千架作战飞机。

但是苏军这些装备不是非常老旧,就是缺乏必要的通讯设备,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战效能。

因此,用希特勒自己的话说:“苏联就是一座腐朽的房子,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栋房屋就会倒塌。

”希特勒对苏联红军的实力极度轻视,对德军的战斗力又估计过高,是莫斯科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希特勒对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估计不足。

斯大林在战前采取的对外扩张政策和激进的农业集体化措施,使苏联内部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矛盾和冲突。

希特勒也发现了苏联内部存在的严重问题,认为这些地区的人民一定会把德军看做他们的解放者。

不仅不会抵抗德军的入侵,反而会帮助德国人推翻苏联政权的统治。

任何国家都有一些内部矛盾,苏联当然也不例外。

但是大多数苏联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保卫祖国付出一切代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德军越深入苏联的腹地,当地军民的抵抗意志就越坚定。

俄罗斯民族拥有悠久的抵抗外族侵略的历史,他们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在各民族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俄罗斯人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来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行为,恰恰是希特勒所根本无法理解的。

因此,德军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仍然无法摆脱被苏联军民彻底击败的命运。

其次,希特勒刚愎自用和朝令夕改的军事指挥风格,是德军入侵苏联先胜后败的重要原因。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成功策划了一系列战略欺骗行动,令斯大林始终不相信德军会在1941年入侵苏联。

总参谋部认为德军应该,一举拿下苏联首都莫斯科,以达到尽快结束苏德战争的目标。

但是巨大的胜利冲昏了希特勒的头脑,他根本听不进将军们正确的建议。

等到希特勒决定再次进攻莫斯科的时候,苏联红军已经做好了防御的准备。

苏军的抵抗越来越强烈,再加上严寒冬天的提早来临,使德军部队精疲力竭,再也无力发动新进攻。

苏联红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德军死伤惨重、溃不成军,被迫后撤数百公里,永远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机会。

所谓“成也,败也萧何”,希特勒军事指挥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他的性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无论希特勒有什么样的军事天才,从他发动反人类的侵略战争那一天起,其失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战役的深远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的伟大转折点,也是二战期间最具标志性的战争转折点之一。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希特勒利用“”征服苏联的梦想彻底破灭。

最重要的是,苏联红军顶住了德军最疯狂的进攻,并且将他们从莫斯科附近击退。

德军遭受了二战开始以来最严重的损失,使其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策略,转而与苏联红军进行一场漫长的消耗战。

显而易见,苏德之间进行一场比拼资源、人口、工业制造能力等综合国力的长期战争,对于德国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苏联红军虽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却可以得到后方源源不断的补充。

反观德国军队则不然,德军大批精锐部队被苏军消灭,却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德军不仅战斗力大幅度下降,数量也远少于苏联红军,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落入苏联的手中。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体苏联军民的士气。

虽然苏联红军在与德军的战斗中还要经受一些挫折,但是苏联军民坚信最终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他们的。

1941年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亚洲、欧洲和苏联战场的局势都非常严峻。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振奋了各大反法西斯战场军民的信心,使他们看到了战胜强大侵略者的希望。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之前,同属反法西斯阵营的英国和美国,在支援苏联的问题上态度消极。

英美两国领导人不相信苏联红军能够顶住德军的疯狂进攻,害怕援助苏联的装备和物资落入德军手中。

苏联红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的巨大胜利,使英美相信苏联能够顶住德军的进攻,并且有实力与德军进行长期的战争。

以此为转折点,英美两国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为苏联提供急需的重要战略物资。

英美运输船队满载着飞机、坦克、大炮以及各种物资来到苏联港口。

苏联红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装备和物资补充,为日后的全面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之后,苏联军民还要经过数年艰苦的战斗,付出几百万人牺牲的代价,才能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

莫斯科保卫战作为苏德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转折点,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机文章翼装飞行死亡率31%,全球近500人敢玩(装备值120万)中国四大无人区,罗布泊诡异事件令人望而生畏(双鱼玉佩)希尔夫妇被外星人绑架事件,外星人绑架人类做研究/真实事件物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时刻指的是特定的时间/点与线的区别冥王星和月球哪个大​,月球直径3476公里(月球比冥王星大)

明朝灭亡竟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子孙太多?为什么这样说

有一种戏谑的说法:谁是灭亡的罪魁祸首?答案是明朝肥头大耳的王爷们。

王爷们没啥事干,天天生孩子,明朝败局已定的十七年(1644年),明朝宗室竟有33.28万人…… 明朝宗室人数如此众多,这和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分开的。

坚定地认为子孙开枝散叶,就能巩固他的朱家天下。

不但儿子们都分封外藩,待遇更是优厚。

如果是亲王,一年的禄米高达5万石,而普通的郡王只有6千石。

而洪武中期的一品官,年禄米也不过1千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亲王禄米骤降为1万石,郡王也降为2千石。

不过,王爷们的子孙可以每年每人拿到最多1千石的禄米,而不受之前规定的60顷拨田的限制。

什么意思呢?比如王爷甲,他的子子孙孙所需要的生活支出,都要从60顷拨田产生。

很显然,靠这些薄田,压根不够王爷及其子孙们挥霍的。

朱元璋嘴上说减禄米是心疼将士们没饭吃,其实只是虚晃一枪,朱担心儿孙们没饭吃才是真的。

洪武时期的宗室禄米,是在每年的十月发放的,一年发放一次。

朱元璋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明朝刚建立,宗室其实并不多,主要就是他那二十多个宝贝儿子,以及不算很多的们。

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固,经济不断发展,宗室人口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么能生?没事干啊。

明朝的藩禁制度非常严格,诸王名义上分封一地,实际上住进大监狱软禁起来。

除了有个别王爷奋发图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总数不会超过1%。

剩下的,不是吃喝,就是造人玩。

明初对宗室身边女人的数量也有限制,郡王除了王妃,不能超过4个妾。

但之后,大家都在玩命的生。

宗室是明朝的根本,明朝再抠门,也要养活自己家的亲戚。

朝廷每年调拨给宗室们的禄米,不说是天文数字,也让朝廷感觉到了压力。

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例,全国共生产粮米2285万石,而仅支付宗室的禄米竟高达853万石。

更离谱的是,河南省府库尚存的米粮为84万石,而河南境内宗室的禄米需求有192万石…… 封在河南的周王,洪武年间,只有周王一个人去封地。

百多年间,周王的人口达到1851位,一年要消耗禄米87万石。

当时有官员对这个数据非常震惊,直呼荒谬绝伦。

可是,就是这样能吃能喝,宗室们还觉得朝廷亏待自己,不给更多的粮食。

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就找朝廷哭穷,朝廷又不能不给。

恶性循环,最终无可救药。

王爷及其龙子凤孙们,仅靠朝廷发放的禄米,是“填不饱”肚子的。

他们还有另外的进项,就是朝廷分发的庄田。

从刚即位时的1425年开始,宗室们开始经营庄田。

这可以理解,朝廷给宗室们分田地,让他们靠收租子,也能吃上饱饭。

而且这些庄田是不需要向朝廷缴税的,赚多少都是自己的。

这无疑激发了宗室的贪婪,觉得自己还可以伸手向朝廷要更多的田地。

宗室们看中哪块地,不顾这里庄稼疯长,就说这里是荒地,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据为己有。

还有的“奸民”,主动把自家的田地挂靠在宗室名下,这样就能省下大笔的赋税,各种丑行,弄得天下乌烟瘴气。

而朝廷又念着宗室是亲戚,嘴上各种遵守法律,但实际上还是向宗室们做出了妥协。

到了明末,很多王爷们霸占的田地多达4万顷,比如潞王朱常淓。

著名的福王,家田也不过2万顷(原定也是4万顷)。

土地兼并之风,在王爷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仅在万历年间的四川省会成都府,其所有土地,被宗室们霸占就有70%,百姓(地主)只占10%。

这是明朝王爷收入的全部吗?当然不是,他们还都是生意场上的天才。

朝廷不允许宗室经商,但谁会和钱过不去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约束,王爷们做起了生意。

什么生意赚钱做什么。

比如盐、茶这些生活必需品,王爷们用权势,以较低的价格从盐贩子那里买进大宗的盐,然后以市场价卖给老百姓…… 不过,更多的王爷还是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商辅出租,他们占的都是商业繁华地段。

还是拿福王朱常洵举例,他的封国在洛阳,可由于父母的宠爱,朱常洵在京城的崇文门外拥有两百多家店铺,大发一笔横财。

除了商铺出租,王爷们还搞起了果树种植,还有的变身煤老板,挖煤发财。

明朝宗室的收入进项,还有很多。

难怪有人说:明朝之亡,宗室之罪,甚于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关外的满清。

随机文章英国男子发现木乃伊猫,30年前就变成天然的木乃伊揭秘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成因,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长达446公里)德国MG42机枪的威力,半天一把机枪杀死4000人(号称希特勒的电锯)揭秘真正的嫦娥长什么样子,三界第一美人竟是丑陋的蟾蜍(辣眼睛)巴拿马运河谁修的,巴拿马运河是美国的吗(美国建造/不属于美国)

唐太宗李世民送给唐僧的通关文牒上写了什么,为什么路过的地方的国王都对其恭恭敬敬的!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唐僧因超度泾河龙王有功,又被观音菩萨指定去西天取得大乘佛经,所以与李世民结为兄弟。

还被观音大士赐予两件法宝,一件锦镧袈裟和九环锡杖,不过感觉这两样法宝没什么鸟用,一路上眼红的人倒是不少,还引出了黑熊精那一难,真是多灾多难啊。

当然,除了观音大士给的两件宝物之外,李世民作为堂堂的一国之君,自然也不能那么小气,除了给予白马,盘缠,衣物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那件紫金钵了,说起那个紫金钵啊,可就了…… 当然,最重要的当然是那张通关文牒了,这东西虽然看着不如紫金钵值钱,但是它在后面的通行上起了大用! 文牒上写道: 南赡部州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

嗣续丕基,事治神民,临深履薄,抄袭是惴。

前者,失救泾河龙王,获谴于我皇皇后帝。

后面又写了原因和取到真经的好处: “可度幽亡,超脱孤魂” 最后写了对于周围各国的要求(赤裸裸的威胁啊): “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

须至牒者。

” 通关文牒上还写有那么一个内容,原来李世民怕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麻烦或者被其他国家当作敌国奸细被擒等等一系列危险,所以在通关文牒上特意写道,唐僧是受佛祖的指示去取得真经的,望过路的国家看在佛祖和自己的面子上放过唐僧,不要为难与他。

当然,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国力鼎盛,从来都是以"德"服人,周围小国都被唐朝震慑住,很仰慕唐朝国威,所以在唐僧拿出通关文牒后都会纷纷表达了最大的善意,在通关文牒上印下自己国家的印玺,都在向李世民表达善意。

在这里不难看出唐太宗办事是十分的周到,各种情况都能想到,各个国家都能体会到唐朝对佛家的重视,从而来唐僧开了绿灯。

所以唐僧在拿出通关文牒后都会受到热情款待。

随机文章卧底精神院揭残忍恶行、是首位独自环游世界的女人…她勇气震撼社会,真正活出了大无畏!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 为什么叫春秋?春秋是什么?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德国导弹射程多远,最远可能不到600公里(受制约)距离产生美感的刺猬效应,哪怕是最亲密的夫妻也应有私密空间

加入收藏
               

莫斯科保卫战为什么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转折点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