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末靺鞨是如何降隋的?为什么要降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简介:关于粟末部降隋的时间,史书记载大体可以分成两说:大业说、开皇说。

《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幽州幽都县”下载:“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靺鞨降

【菜科解读】

关于粟末部降隋的时间,史书记载大体可以分成两说:大业说、开皇说。

《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幽州幽都县”下载:“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靺鞨降人”,认为辽西郡之设是为了安置粟末靺鞨降人,即粟末部降隋是在隋辽西郡始设之年。

《》卷30《地理志中》:“大业初,置辽西郡”,卷81《靺鞨传》:“炀帝初与高丽战,频败其众,渠帅度地稽率其部来降。

拜为右光禄大夫,居之柳城”,《》卷94《勿吉传》的记载与此相同。

既然称“炀帝初”,显然也是指大业初年。

《太平寰宇记》卷71“河北道燕州”条系于大业八年(612)。

但大业年号共十四年,八年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大业初”,显然《隋书》与《太平寰宇记》所载存在差异。

但如果我们说,隋辽西郡始设不晚于大业八年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太平寰宇记》卷71“河北道燕州”条虽然称“大业八年为置辽西郡”,却又引隋《北蕃风俗记》:“初,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有厥稽部渠长突地稽者,率忽使来部、窟突始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步护赖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部落向关内附,处之柳城”,认为粟末部内附于隋是在开皇年间。

卷70“幽都县”条下载:“其燕州本国,因粟末靺鞨首领突地稽当隋开皇中领部落归化,处之于营州之界。

炀帝八年(即大业八年),为置辽西郡,以突地稽为太守,理营州东二百里汝罗城。

”也认为粟末部降隋是在开皇中,而设辽西郡是在大业八年。

对于粟末部降隋后居住的地点,虽然一说“处之柳城”,一说“处之于营州之界”,但隋开皇十八年以后,营州仅领柳城一县,二说实际是一回事。

《》卷199下《靺鞨传》:“有酋帅突地稽者,隋末率其部千余家内属,处之于营州。

炀帝授突地稽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认为粟末部于隋末降附虽然不确切,但称“处之于营州”,则与《太平寰宇记》相同,而后称炀帝授突地稽辽西太守,显然也是认为粟末部内附与设辽西郡不在同时。

参之《隋书·靺鞨传》:“辽东之役,度地稽率其徒以从,每有战功,赏赐优厚”,而辽东之役始于大业七年,所以,粟末部内附应早于隋辽西郡的设立。

应以开皇说为准。

前引《隋书·靺鞨传》与《太平寰宇记》皆载粟末部内附以后,“居之柳城”,而据《隋书》卷30《地理志中》,营州龙山县于开皇“十八年改为柳城”,因此,粟末部内附是在开皇十八年以后,即598-600年之间。

开皇十八年,高句丽王“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导致征高句丽,因为“疾疫”,隋军至辽水而还。

粟末部内附,很可能就在此时。

开皇十八年,高句丽王能率领靺鞨部队进犯辽西地区,说明高句丽在此前已经稳定地控制了松花江流域的靺鞨各部,因此,不甘接受高句丽统治的粟末部才在突地稽的率领下内附。

随突地稽内附的粟末部的人数史书记载也不一致。

《隋书·靺鞨传》称有“千余家”,《新唐书》卷110《李谨行传》:“父突地稽,部酋长也,隋末率其属千余内附”,当也是指千余家。

而前引《北蕃风俗记》却作“胜兵数千人”,当有几千家。

《李谨行传》载:“高开道以兵攻幽州,突地稽邀击败之”,《旧唐书·靺鞨传》也有相同的记载。

而据《旧唐书》卷55《高开道传》,高开道被杀前尚有亲兵数百人,在其被杀时,连同被杀的达五百多人,其联合突厥人进攻幽州,兵力至少也有数千之众,若突地稽所部粟末人仅有“千余家”,能动员的兵力不过千余人,是不可能打败高开道与突厥人的联军的。

因此,内附粟末部人数当以《北蕃风俗记》为准,大约有几千家,“胜兵数千人”。

《隋书·靺鞨传》、《北史·勿吉传》都记载粟末靺鞨有“胜兵数千”,由此看来,粟末部的主体部分都随突地稽降隋内附了。

《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慎州”条:“武德初置,隶营州,领涑沫靺鞨乌素固部落”,“黎州”条:“载初二年(690),析慎州置,处浮渝靺鞨乌素固部落”。

过去学者多认为,此两州置于今吉林农安以东的松花江流域,这种说法恐不正确。

因为《旧唐书·地理志二》下文称:“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

”这十七州包括慎、黎二州在内,慎、黎二州显然在幽州、营州界内,也就是说,这两个州是以降唐内附的粟末靺鞨乌固素部而置。

黎州的“浮渝靺鞨”,参之《·渤海国传》将夫余写作“浮渝”,证明此浮渝靺鞨也就是夫余靺鞨,即进入夫余故地的靺鞨。

黎州之设晚于慎州约70年,之所以将后附唐的乌素固部不是称为“涑沫靺鞨”,而是称“浮渝靺鞨”,并分为两州加以管理,当是因为,在这70年中,居于夫余故地的粟末靺鞨与当地的夫余人发生了民族融合,一定程度上夫余化了,与70年前内附的同部人风俗上已存在较大差异。

天宝年间慎州有户250,黎州有户569,显然,先附唐的是乌素固部的少数人,至载初二年(690),乌素固才全部内附。

前引《北蕃风俗记》载随同突地稽内附的粟末部落共8个,若加上后来内附的乌素固部,粟末靺鞨共9个部落内附。

《旧新书·靺鞨传》称靺鞨“其国凡为数十部”,《魏书·勿吉传》、《北史·勿吉传》所载粟末部之外的靺鞨部共12个,则粟末部有9个部落内附,虽然不是粟末部的全部,但肯定也是其主体部分。

内附的部落数也可以证明,粟末靺鞨的主体离开松花江流域进入辽西地区了。

不甘受高句丽统治的8个粟末部落,大约在隋开皇十八年(598)降隋内附。

而《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以突地稽部所置的燕州,“户五百。

天宝户二千四十五”。

根据冻国栋的研究,《旧唐书·地理志》中所列的两个户口数字,前者是贞观十三年(639)的情况,后者是天宝十一年(752)的情况。

自隋开皇十八年至唐贞观十三年,在大约四十年中,粟末部人口由几千户降至五百户,减员十分严重。

究其原因,当是战乱所致。

《隋书·靺鞨传》:“及辽东之役,度地稽率其徒以从,每有战功,赏赐优厚。

十三年,从帝幸江都,寻放归柳城。

在途遇李密之乱,密遣兵邀之,前后十余战,仅而得免。

至高阳,复没于王须拔。

未几,遁归。

”据《新唐书·李谨行传》的记载,粟末部迁居幽州昌平以后,还曾击退高开道与突厥对幽州的进攻。

可以说,隋唐之际,粟末部几乎一直处于战争和流离之中。

除主体部分降隋以外,粟末部也有一部分依附于高句丽。

直至高句丽灭亡以后,这部分粟末人才直接隶属于唐王朝。

为区别于隋代内附的粟末部,史书才将这部分粟末人称为“粟末靺鞨附高丽者”。

高句丽灭亡以后,以渤海王室大氏为代表的“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徙居营州,并在697年东迁建立渤海国。

现在史学界一般认为,隋代内附的粟末各部也随大氏一起东迁,成为渤海开国的重要力量。

考之史籍可以发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粟末靺鞨织女 《新唐书·地理志》“幽州幽都县”条:“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靺鞨降人。

武德元年(618)曰燕州,领县三:辽西、泸河、怀远。

上贡豹尾。

是年省泸河。

六年(623)自营州迁于幽州城中。

以首领世袭刺史。

贞观元年(627)省怀远。

开元二十五年(737)徙治幽州北桃谷山。

天宝元年(742)曰归德郡。

……建中二年(781)为朱滔所灭”。

《旧唐书·地理志》“燕州”条的记载与此大体相同。

武德六年(623)粟末各部就已经离开营州了。

《旧唐书·靺鞨传》载:“刘黑闼之叛也,突地稽率所部赴定州”,似在平定刘黑闼的战斗中粟末部已经南下。

对刘黑闼的战争,至武德五年十二月战局已定,六年正月刘黑闼已经被擒。

如此,则粟末各部南下应在武德五年以前。

与前引《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不符。

而《新唐书·李谨行传》对此事的记载是:“刘黑闼叛,突地稽身到定州,上书秦王请节度。

以战功,封耆国公,徙部居昌平”,即他个人率少量部队至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参战,而部落仍留在营州,在叛乱平定以后,突地稽因功受封,而后才“徙部居昌平”的。

前引《旧唐书》称“突地稽所部”,当指其率领的参加平叛战斗的粟末部队,而不是指其所统部落,据此可证《新唐书·地理志》系粟末各部南下于武德六年是正确的,《旧唐书·靺鞨传》的记载不准确。

《新唐书·李谨行传》:“高开道以突厥兵攻幽州,突地稽邀击败之”,据《旧唐书》卷1《高祖纪》,武德六年九月,“高开道引突厥寇幽州”,突地稽能打退高开道与突厥对幽州的进攻,说明,武德六年九月以前,其所统各部已来到幽州了。

突地稽所统粟末各部于623年离开营州南迁,此后一直活动在幽州,主要居住地在幽州城和昌平(今北京昌平南)一带。

没有史料可以证明,此后粟末各部又迁回营州。

有的学者根据《新唐书·李谨行传》“累迁营州都督。

家童至数千,以财自雄,夷人畏之”认为,李谨行任营州都督时,粟末部又迁回营州。

但此后李谨行任“积石道经略大使”,“上元三年(676),破吐蕃于青海”,如果粟末部曾追随首领李谨行迁回营州,那么,在李谨行改任之后,他们也势必追随李谨行离开营州了。

李谨行生前曾封“燕国公”,显然是因为他是粟末部“世袭刺史”的首领,而死后“赠幽州都督”,表明其所领部落当仍旧留居幽州,而不是随李谨行迁徙。

据《旧唐书·靺鞨传》的记载,在李谨行去世(682)以后,其部“或有酋长自来,或遣使来朝贡,每岁不绝”,显然并未随大祚荣东迁。

自623年以后,突地稽所统粟末各部未再回到营州,那么,697年自营州东迁的靺鞨人中当然不包括这部分粟末靺鞨。

另外,自贞观十三年(639)至天宝十一年(752),113年中,突地稽所部人口从500户增长到2045户,增4.09倍。

贞观十三年的全国人口为12351681人,天宝十一年的全国人口为49975543人,增4.05倍。

突地稽部人口增长幅度与全国人口增长幅度一致。

也证明在此期间,突地稽所部没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失,认为其部随大祚荣东迁显然是不正确的。

据《旧唐书·地理志》,以粟末靺鞨乌素固部所置的两个州,黎州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南迁宋州(今河南商丘南),慎州于万岁通天二年(697)南迁淄(今山东淄博市南)、青(今山东青州市),神龙(705-707)初,两州都改隶幽州,侨治于良乡县的故都乡城。

也没有随大祚荣东迁。

附唐的粟末靺鞨9个部落都留居幽州。

据《旧唐书·地理志》:“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

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

至德之后,入据河朔,其部落之名无存者”,即都逐渐汉化,融入之中了。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粟末部的主体部分未参与大祚荣的东迁建国。

虽然渤海王室是“粟末靺鞨附高丽者”,但这只是粟末部的一小部分。

两唐书的《契苾何力传》都记载,在唐灭高句丽之战中,高句丽曾“引靺鞨数万众据南苏城”,从人数来看,高句丽应当控制了黑水、粟末两部以外的靺鞨五部。

《旧唐书·靺鞨传》:“其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收平壤之后,部众多入中国。

泊咄、安居骨、号室等部,亦因高丽破后奔散微弱,后无闻焉,纵有遗人,并为渤海编户。

唯黑水部全盛,分为十六部”,显然,作为渤海建国主力的是伯咄、安居骨等靺鞨五部,虽然起领导作用的是“粟末靺鞨附高丽者”,但粟末部在东迁靺鞨人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

粟末靺鞨后逐渐演化为今日的。

随机文章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肉身畅游太空吸收暗能量(无敌)一尾守鹤为什么恨九尾,一尾老实常被九尾怼/尾巴数量决定实力黑山的水树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 会流水的树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8异姓王被杀/彭越下场最惨/被诛灭三族吕蒙才是孙权手下第一谋士?陆逊和吕蒙谁更聪明?

地球根本不是围着太阳再转!连课本上都无法解答的真相

众所周知,在我们所了解的所有天文知识里,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运动的。

而学校的教材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太阳系,便把太阳系做成了一个平面。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八大行星都按各自的轨道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

但是这个认知真的正确吗? 其实八大行星并不是绕着太阳运动的,而是绕着其中某个“重点”在运动,连太阳也一样。

要知道,任何有质量的物质都具有引力。

质量大的,会在周围形成一个“重力网”(当然这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实际上我们根本看不到这张网),而作为占有整个太阳系99%质量的太阳,它的重力网就会非常大。

而地球和太阳只是围绕着这个网中间的一个重心在运动。

由于太阳的重力网远大于其它星球,所以,这个重点会非常靠近太阳。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假象,所以才让人们以为其它太阳系的星球都是围绕着太阳在运动。

这个重点到底在哪里呢?据科学家推算,这个点在距离太阳表层8%的太阳半径上的位置。

是不是感觉彻底颠覆了自己的认知?所以不要以为只在哥白尼时代才有谎言,谎言从未停止过,只是等待我们揭开而已。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真相,这对天文学有什么意义呢?这有利于我们认识时空的真实状态就是扭曲状态,有利于了解的广义相对论,甚至帮助我理解多维度空间,了解宇宙的本来样子。

随机文章到底有沒有夏朝?它存在的原因?否定它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古罗马皇帝德修斯简介现实中修仙渡劫的例子,陆家嘴有人亲眼目睹修仙渡劫(谣言)顶级掠食者蛇发女怪龙图片,头大如牛秒杀各种陆地恐龙(体长8米)恶魔果实觉醒是什么,觉醒后爆锤草帽海贼团简直无敌

麦田怪圈的形成真相至今都是未解的谜团

关于麦田怪圈的成因,目前还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形状各异的麦田怪圈频频出现,人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猜测。

有人认为是人为的,也有人认为是外星人所为。

麦田怪圈的发现麦田怪圈是发生在农田里的神奇现象。

一些农作物被未知的力量压倒后,从空往下看,会形成形状各异的精美图案。

麦田怪圈最早是由英国人发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

这个神奇的现象被人们广为流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麦田怪圈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出现的频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范围也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呈现的图案也变成了各种不规则的形状。

各种猜测很多研究者对麦田怪圈的出现很好奇。

这种神奇的现象也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越来越多的人会来这里拍照。

麦田怪圈能否出现是人为的还是隐藏的,目前不得而知。

如果这个神奇的设计只是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游客前来观赏,那似乎就不太合理了。

无论科学专家尝试什么方法,他们都不能完美地复制出一个相同的麦田怪圈。

麦田怪圈的原因普通人要想在一夜之间完成这么大工作量的麦田怪圈,是绝对无法保证麦秸根部不被破坏的。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麦田怪圈可能与龙卷风有关,一些作物因风的影响而自然倾斜。

从空的高度往下看,可以看到一个无与伦比的格局。

这些图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科学界至今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加入收藏
               

粟末靺鞨是如何降隋的?为什么要降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摔跤 15 2025-05
不孕不育 15 2025-05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