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在大渡河畔的奇怪信函

公元1863年春,石达开在遭太平天国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之后,
【菜科解读】
公元1863年春,石达开在遭太平天国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之后,率军几万人到达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
他的目的是越过大渡河,北上进军四川,但他在大渡河畔被清军与地方土司紧紧围困,陷入绝境。
为了挽救士兵的性命,石达开到清军阵营中与清军谈判,却被清军俘虏,士兵在清军的进攻下全军覆没,造成了令人痛心的历史悲剧。
对这一重大事件,有一些记载,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但仍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问和难解的谜,其中之一就是石达开射入清军营中的神秘信函是写给谁的?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封信?石达开在大渡河畔被清军围困后,曾率军强渡大渡河,但是由于河水暴涨,石达开军队损失惨重。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石达开命军师曹伟人给清军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安三军,义士必作。
”又说:“然达舍身果得安全吾军,捐躯犹稍可仰对我主。
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任身首之分裂,义亦无辱。
”按照他的想法,能够拼着自己一死以换取部下的生存,以答谢天王,这是忠臣义士的壮举。
他把信写成后,用箭射入驻守在大渡河对岸的清朝四川重庆镇总兵唐友耕的军营中。
关于这封信的收信人,有人说是重庆镇总兵唐友耕,有人说是四川总督骆秉章。
正因为这两种说法各有凭据,成为一大疑案。
认为此信写给唐友耕的依据是1908年出版的《唐友耕年谱》,其作者为唐友耕之子唐鸿学。
唐鸿学介绍说这封信是石达开写给唐友耕向其乞降的。
关于石达开写信给唐友耕的事,《纪石达开被擒就死事》一文记载说:“四月二十三日,以书射达北岸唐友耕营”,“唐得书,不敢奏亦不敢报。
石军不得复”。
根据这种说法,唐友耕收到石达开的信后,隐匿不报,也没有回复石达开。
另一种说法是1935年四川泸定西沙河坝农民高某在紫打地发现的此信抄件,收信人是骆秉章。
当时高某发现石达开函稿共三件,这封信为其中的一件,于1935年3月25日在《农报》发表。
1945年,都履和根据李左泉《石达开江被困记》整理而成《翼王石达开江被困死难纪实》,其中附录有石达开的信。
李左泉的文章是根据土千户王应元幕僚许亮儒遗著《擒石野史》笔记润色重编的,来源可靠。
与十年前高某发现的信一样,收信人也是骆秉章。
这两种版本除了收信人一为重庆镇总兵唐友耕,一为四川总督骆秉章有较大出入之外,文字内容也不尽相同。
许本此信并无上款,唐本此信的上款是:“达开顿首再拜泽波军门仁兄同志大人阁下”,称呼方式不伦不类,与太平天国文书的格式以及石达开文书的用语都不符合。
许本信件并没有标明写信日期,唐本信末所署日期为“太平天国癸亥十三年五月初九日”。
太平天国早就改“亥”为“开”,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的高级将领不会把“癸开”写成“癸亥”。
由于这个时候还没采用公元纪年法,五月初九日指的是农历,而且这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九日”是公历的6月22日,石达开早已被俘,正在被清军押送赴成都途中,此时给唐友耕写这样的一封信是有悖常理的。
许本信中说:“惟是阁下为清大臣,肩蜀巨任,志果推诚纳众,心实以信服人,不蓄诈虞,能依清约,即冀飞缄先复,并望贲驾遥临,以便调停,庶免贻误,否则阁下迟行有待,我军久驻无粮……”石达开信中“肩蜀巨任”的话,应该是对身为四川总督、担负四川全省重任的骆秉章说的,而不是对只管重庆一镇绿营兵的唐友耕说的。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云南的李永和、蓝大顺在昭通府起义。
当时唐友耕为起义军中的一个小头目,后来降清。
以唐友耕的身份和地位,石达开是不会写信向他请求赦免三军将士的,更何况唐友耕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并望贲驾遥临”,显然是对远在成都的四川总督骆秉章说的,而不是对隔河相望的唐友耕说的。
石达开信中还有“阁下如能依书附奏清主”的话,但是,当时总兵是不能直接向皇帝上奏的。
唐本中与“肩蜀巨任”相对应的是“当得巨任”,与“并望贲驾遥临”相对应的是“拜望台驾近临”,以上种种破绽和改动,可以证明此信原本是写给骆秉章的,唐友耕的儿子唐鸿学为了给父亲脸上贴金,把此信编入《唐友耕年谱》,说是石达开向唐友耕乞降,以夸大其父战功。
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本不存在这样一封信。
部分学者认为,石达开写给清军的信有许多地方与现实不符。
信中所说“阁下如能依书附奏清主,宏施大度”,然后再作答复,这就令人费解。
因为,当时从四川到北京的公文批复至少需要一个月。
即使骆秉章能够根据情况自行处理,从大渡河到成都公文往返也得10天。
这对于腹背受敌的石达开来说毫无意义。
当时重庆镇总兵唐友耕在大渡河北岸驻军,此信如果是写给唐友耕的,似乎稍近情理。
其实不然,因为唐本中,也有“阁下如能依书赴奏,清主宏施大度”的话。
如果说是希望唐友耕作决定,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唐友耕根本无此权力。
这封信的内容也有问题,信中说:“(石达开)阅历十余年,已觉备尝艰苦;统兵数百万,徒为奔走焦劳,每思遁迹山林,遂我素志,韬光泉石,卸余仔肩,无如骑虎难下,事不如心,岂知逐鹿空劳,天弗从愿,达思天命如此,人将奈何。
”这显然与史实不符。
太平天国鼎盛时期总兵力也不到百万,在被围困的情况下,石达开不会吹牛。
而且,石达开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与之前的豪气干云也不相符。
石达开在去清营谈判前五天,曾题诗:“大军乏食乞谁籴,纵死?江定不降”。
石达开在去清营的前一天晚上与部下商议,“妖来背水一战,幸而胜则图前进,不胜则主臣赴彼清流,断不受斧钺辱”。
石达开被审讯及临刑时的表现,甚至连其敌人也不得不承认石达开的英雄气概。
“(石达开)供自金田发难之后,一切悖逆情状历历如绘,其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气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之语。
自言南面称王十余年,所屠戮官民以千万计,今天亡我,我复何惜一死!临刑之际,神色怡然”。
石达开写这样一封信的目的是通过谈判保住全军将士的性命,这封信应该着重谈条件,但是信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谈自己的思想问题,而对进行谈判的条件则寥寥数语,一带而过。
这就使这封信的真伪更加使人怀疑。
假如真有这样一封信,清政府即使不加以大肆宣传,也会在公私记载中留下一些痕迹。
但是奇怪的是在1908年《唐友耕年谱》印行之前,不仅无人见过此信,连石达开写过此信的事也没有人知道。
也许,石达开当时有舍命救全军的想法,又有诈降的打算;清军也有通过谈判而进行诱擒的阴谋,这一切都是事实。
不过石达开写信给骆秉章或唐友耕则并无其事。
头脑清醒的石达开不会去作这种远水不救近火的无效劳动,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两封信都是伪造的。
孙权一向对周瑜十分信任,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却不赞同
因此,孙权对周瑜也十分信任,说言听计从实不为过。
比如在是否答应曹操送人质要求这件事上,孙权就是听取了周瑜的意见。
建安七年,曹操要求孙权派弟弟或儿子到朝廷去当官。
当官,只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是去当人质。
孙权召集官员商议,、秦松等人都犹豫不决。
孙权于是带周瑜去找自己的母亲吴夫人商量,作最后决定。
周瑜认为,从前,始受封于时,所统治的区域方圆不到一百里。
后继的国君贤明能干,开拓疆土,遂占有荆州与扬州,王业相传延续,达九百多年。
如今,孙权承袭父、兄的基业,拥有六郡的地盘与人力,,将士听命,境内富庶,人心安定,不必送人质给曹操而受曹操的要挟。
送人质给曹操,孙权最多不过是得一个侯印和十几个仆从,几辆车,几匹马,这哪里能与自己在东吴称孤道寡相比! 因此,周瑜主张,不送人质给曹操,慢慢观察事态变化。
如果曹操真能以君臣大义治理天下,孙权再侍奉他不迟。
如果曹操,犯上作乱,他救自己都顾不上,又怎么可能顾得上孙权拒绝送人质的事呢? 周瑜这一番见识和主张,深合吴夫人与孙权母子的心意,孙权于是采纳周瑜的意见,没有送人质给曹操。
此外,在要不要与曹操打的问题上,在是否出兵攻打益州和汉中的问题上,孙权最终都采纳了周瑜的意见,可见孙权对周瑜确实言听计从,十分信任。
不过有一件事,孙权却没有听从、采纳周瑜的建议。
此事发生在建安十五年。
当时,刘备以原刘表的许多部下都投靠自己,自己的辖区太小容不下他们为由,亲自到京口请求孙权把荆州全部交由他管理。
周瑜收到消息,立刻上书给孙权,说:“刘备是一代枭雄,且有、这些熊虎一样的猛将辅佐,必定不肯,为我所用。
为大计考虑,我认为应把刘备迁往吴郡安置,并为他兴建豪宅,供他美女和玩物,使他沉迷其中,玩物丧志。
同是,应把关羽和张飞这两个人分开,派他们各驻一地,交给像我这样的将领统率,如此,天下大事就可安定了。
现在如果轻易割让土地给刘备作为资本,让他们三人都聚在疆界,恐怕他们就会像蛟龙得到云雨的赞助,终究不会再留在水池中了。
” 简单来说,周瑜的这份上书,就是建议孙权趁机软禁刘备,分化刘备的势力。
这个建议确实很恨,甚至有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恶毒。
刘备后来听到周瑜对孙权所提的这个建议,也心惊胆战,感叹说:“天下的智谋之士,看法都差不多,当时劝我不要去,也是担心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正在危急中,不得不去,这实在是走险路,几乎逃不出周瑜之手!” 古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据此,有人提出一个假设,如果孙权当时采纳了周瑜的建议,软禁刘备,分化刘备势力,那么,后来的魏、吴、蜀鼎立的局面或许就不复存在了。
但实际情况是,一向对周瑜言听计从的孙权却一反常态,没有采纳周瑜这个建议。
那么,孙权当时为何没有采纳周瑜的这个建议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刘备的雄心壮志不是美女玩物所能消弭的。
作为一代枭雄,刘备具有雄心壮志自不待言。
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刘备也费尽了心思。
他先后投奔、、刘表等人,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实现雄心壮志的平台。
投奔刘表后,刘表对刘备怀有戒心,长年只让刘备驻兵新野安居享乐。
有一次,刘表见刘备暗自落泪,感到奇怪,问他是什么原因,刘备说:“我平常身不离马鞍,大腿内侧没有什么肉。
如今不再骑马,大腿内侧长出了肉。
日月如同流水,人已经快老了,但功业没有建立,所以悲伤。
” 在刘表那里,刘备心心念念不忘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果孙权采纳周瑜的建议,刘备恐怕也不可能因为美女玩物就忘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2、刘关张的情义不是那么好分化的。
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情义,或者说关羽和张飞对刘备的忠臣,虽然没有演义说得那么夸张,但也确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前夕,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被俘虏。
曹操十分赏识关羽,对他赏赐不断,礼遇有加,试图笼络关羽之心。
但关羽却始终不为所动,在得知刘备在处后,立刻离开曹操,“过五关、斩六将”,重新回到刘备身边。
而张飞更是直肠男,是性情中人,对刘备的忠诚,也不亚于关羽。
3、共同的敌人还在。
就当时而言,曹操是孙权和刘备的共同敌人。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虽然战败,但曹操的实力并未受到根本性削弱。
而要对抗曹操,孙权单靠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他必须要联合刘备。
总之,由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向对周瑜言听计从的孙权才会一反常态,没有采纳周瑜软禁刘备、分化刘备势力的建议。
由此可见,孙权的见识和大局观并不亚于周瑜,甚至还略高于周瑜,他能成为东吴的开国帝王,绝非偶然。
随机文章解读世界十大核潜艇,俄罗斯核潜艇15秒内可击沉任何战舰俄罗斯不明飞行物干扰导弹中心,300米飞行物险酿核战争二战苏联主力战斗机浅析,共15000多架速度碾压德军战机一百维空间是什么样子,看任何事物只是一个点(纯猜想)美女效应是什么意思,美女成为各行各业手中的利器(单生狗跪舔)
库尔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他们又在中东乱局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那么他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这个群体又有着怎样的诉求?他们又在中东乱局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库尔德人”,一个以“勇士”为代称的民族,是西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中东地区仅次于阿拉伯、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
公元前6世纪中期,米底被居鲁士大帝征服,米底人与波斯人的融合形成了今日的库尔德人,如今总人口约3000万。
库尔德人聚居地被称为库尔德斯坦,这一地区原先大部分为奥斯曼帝国所统治。
库尔德人信仰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讲库尔德语。
库尔德文的书写在伊拉克和伊朗用阿拉伯文字母,在土耳其和叙利亚用拉丁字母。
然而,他们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人口众多,却始终没有获得过自决权的民族。
其以复杂性、尖锐性和国际性特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东地区仅次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冲突的第二大热点问题。
库尔德斯坦最初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
1157年,塞尔柱苏丹桑贾尔设立库尔德省,行省区域包括哈马丹、克尔曼、辛贾尔等地区,远远大于今天库尔德斯坦的面积。
直到19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才设置了库尔德斯坦省,但存在时间很短。
库尔德斯坦当时处于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两大帝国更多地把库尔德斯坦地区作为他们的缓冲地带。
库尔德人处在两大帝国的夹缝中,享有一定的自治。
一战后,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色佛尔条约》,承认库尔德人自治和独立的权利。
然而,随着凯末尔革命的胜利,《色佛尔条约》被《洛桑条约》所取代,库尔德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被割到四个中东国家。
其中,土耳其库尔德斯坦称北库尔德斯坦,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地区称为南库尔德斯坦,伊朗库尔德斯坦地区称东库尔德斯坦,叙利亚库尔德斯坦地区称为西库尔德斯坦。
库尔德人作为美国在中东的一枚棋子,时而受到美国的扶持,时而受到美国的压制。
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库尔德地区的两大政党分别是巴尔扎尼家族领导的库尔德民主党(KDP)和塔拉巴尼家族领导的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PUK),他们各自拥有“自由斗士”部队,对该地区的政治制度建设存在分歧,这导致两派间矛盾冲突不断,一度双方还邀请伊朗和伊拉克中央政府的军队入境来清缴对方,无疑内部的对抗和排他主义者的利益将会阻碍独立。
库尔德人谋求自治和独立,美国的支持必不可少,但过于依赖美国显然是不明智的。
就目前而言,伊拉克库尔德人实际上已建立“国中之国”,他们拥有自己的财政来源、政治组织和武装力量,俨然成为一个“准国家”。
叙利亚危机导致多国库尔德力量的联合,叙利亚库尔德人也积极谋求民族权利和自治地位,甚至要建立所谓的“自治国家”。
库尔德人建国梦极易导致中东地缘政治新一轮的洗牌,这是西方国家和库尔德人所在国不能容忍的。
鉴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库尔德斯坦国只是梦。
随机文章声名狼藉的女力先锋——大法官露丝.拜德.金斯伯格金斯伯格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曹操如何用不到两万的兵力赢得官渡之战?清朝的皇后权力多大?这件事让人傻眼:竟然是她决定俄罗斯不明飞行物干扰导弹中心,300米飞行物险酿核战争助力恋爱的黑暗效应,让你免除第一次见面的尴尬(加快推到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