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云之死 指导员认为他是落后分子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政治部干事刨根问底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

从川军里解放过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邱少云,随所在的三营500多人,奉命于11日晚潜入上甘岭右翼阵地“三九

【菜科解读】

政治部干事刨根问底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

从川军里解放过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邱少云,随所在的三营500多人,奉命于11日晚潜入上甘岭右翼阵地“三九一”高地前的开阔地里。

在潜伏过程中,邱少云被美军盲目发射的燃烧弹烧着,烈火迅速烧没了他,时年26岁。

仗打完了,连里给邱少云报了三等功。

此事似乎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半个月后战场总结,邱少云的指导员王明时被师里评为模范指导员,在写报告材料中,王指导员就如何做好战士思想工作,促进后进战士变为先进战士的做法进行了汇报。

当时组织科的一名干事问王指导员:“你改变了哪位后进战士?” 王说,邱少云。

在“三九一”高地潜伏前夜,我们连召开誓师大会时,大家都很激昂,纷纷表了态,唯独邱少云闷不吭声,连里连夜召开骨干会,都对邱少云不放心。

当时我表了态,做邱少云的工作。

那天晚上我们一直拉呱到凌晨一点半钟,我给他讲了许多道理,并让他自己认识到应该如何做,使他终于打消了恐惧念头,当场表示,“严守战场纪律”。

第二天中午,一发燃烧弹落到邱少云身边,他忍着痛,一动不动,牺牲了自己,换来了整体的胜利。

那位干事听后,十分激动:“这样的英雄怎么是后进呢?三等功不行,应报特等功。

” 之后,又追问邱少云死时的一些细节,王指导员只知道是烧死的,其他详情也说不清。

29师政治部便报了一个简单的经过,报请志愿军司令部批准。

二次报功和两个疑问 特等功的报告呈到志愿军司令部后,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起初个别同志认为不过是战时特殊死亡,算不上英雄,三等功就足够了,但更多的同志倾向于他严守纪律,为了整体牺牲自我的说法。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邱少云特等功,但这件事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悬念:邱少云究竟是如何死的? 邱少云的两次报功和他奇异的牺牲经过,引起了一位《人民日报》记者的注意。

他叫郑大藩,是当时的随军记者。

他在看了邱少云的简要事迹后,产生了两个疑问:其一是燃烧弹落在什么地方?是打中头部死亡后燃烧起来,还是从远处一点点燃烧的?其二是他的身边有无水沟,谁看见邱少云烧死的经过?两个疑问使他一直想对此事弄个水落石出,却苦于部队作战行踪不定,无法对此事调查。

1952年底,王明时指导员到志愿军总部作报告。

郑大藩即把这两个问题提出,请王指导员解答。

王答应对这件事进行调查。

回到连队后,王指导员即召开军人大会,请大家回想战斗情况,当时连队经半年征战,减员很多,调入的新兵又没有参加过潜伏战斗,知情人只有三班副班长李元兴和战士李世夫,而此时他们已受伤在平壤附近住院。

这事又一次被搁下了。

此时距离邱少云牺牲已有三个多月了。

两个证人和两个关键细节 1953年春节后,李元兴和李世夫一起出院,回到了9连。

王指导员即把他俩找去询问,李元兴回忆说,燃烧弹落在邱少云前面6米左右,燃烧液油溅到他的身上,是一点一点烧过来的,从头烧到脚,当时我伏在他身后5米左右,亲眼见到他被烧死的经过。

李世夫和李元兴一起证明,邱少云左面3米来处就有一小水沟,如果愿意,只需一滚就可活命。

李元兴描绘了当时他们的见闻: 燃烧弹开始烧了起来,我为他捏了把汗。

这时,他要是站起来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

邱少云没有动。

我想他一动,伏在这里的几百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

火焰已经从棉军衣上延烧到他的头部,我甚至听到了邱少云的头发被烈火烧得嗤嗤发响,他的脸因疼痛而扭曲,嘴唇已给咬破了,两只手深深插入泥土,似乎要抓碎什么?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30多分钟。

与我在一起的李土虎、柯大才都亲眼看到了事情的经过。

我们几次本能地想站起来去扑灭他身上的火,但都克制住了。

9连连长程子英在一篇《在潜伏地区》的文章中写道:潜伏到了中午,敌人忽然打出一排排燃烧弹,在潜伏区爆炸了,枯黄的野草顿时燃起熊熊大火,我的思想紧张到极点。

这时传来小声报告:“邱少云被烧着了。

” “什么?”我有些不解地问。

接着,又传来小声的报告:“火烧完了他的棉衣,他的头发烧着了……” 有几名战士要求发起冲锋,请示是否救援邱少云?潜伏纪律不仅对邱少云是个考验,对所有目睹这场火焰的人也是一种考验。

我急了,请示营里发起冲锋。

但这时传来邱少云牺牲的消息。

我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整个潜伏区好像都紧张起来,我怕战士们因邱少云的牺牲而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我也想在此时发起冲锋,但我又想到整个战斗的计划,我必须忍耐,忍耐…… 英雄方显本色 这些证明材料和见证人的描述,被迅速反馈到郑大藩记者手里,阅读着这一份份言辞确切,撼人心魄的材料,郑大藩激动了,他似乎看到了一个英雄伟大的壮举背后,所蕴藏着的时代意义。

他连夜奋笔疾书,10天后,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那篇举世震动的新闻名篇《伟大的战士邱少云》。

该文首次向全国乃至世界披露了这位为了整体,为了胜利而严守纪律的英雄的壮举。

此文一出,随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1953年6月1日,志愿军领导机关再次授予他“一级英雄”称号。

(王富松 摘自《文史博览》)

戴笠之死竟与九龙宝剑有关?

ufo探索网:本文是小编整理关于"戴笠之死竟与九龙宝剑有关?【图】"的网络资料,下面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探秘"戴笠之死竟与九龙宝剑有关?【图】"的真相。

60多年前,号称“蒋JIESHI的佩剑”的军统副局长戴笠因飞机失事而亡。

关于他的死因,莫衷一是。

有人说他势力太大,知道的事情太多,所以蒋不放心,命人在飞机上暗藏定时炸弹,将他炸死空中;一说他为了追求“影后”胡蝶,急匆匆从青岛乘专机赶往上海,结果雾中撞山,机毁人亡。

其实,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戴笠之死并非天灾暴雨、路遇浓雾所致,而是死于他的得力干将马汉三之手。

戴笠戴笠,原名戴春风,字雨农,1897年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曾担任国民党军统局副局长,号称“蒋JIESHI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等。

1946年3月17日下午1时13分,戴笠乘坐的专机在南京郊县江宁县的岱山坠毁,机上人员无一幸免。

此后,关于戴笠死亡的真正原因一直众说纷纭。

949年3月21日,对戴笠死因始终心存怀疑的军统本部总务处长、军统少将沈醉,再一次来到岱山飞机坠毁现场,重新调查飞机坠毁的情况。

这一次,沈醉得到了新的线索,当地老百姓把一个鞘柄已经烧毁,但剑体依然寒光闪闪的九龙宝剑交给了沈醉。

这柄九龙宝剑的出现,揭开并证实了戴笠的真正死因,因为这把九龙宝剑里面有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

1948年,也就是戴笠死后两年,国民党保密局在一份呈送蒋的绝密文件中,指控戴笠是被军统北平站站长马汉三所谋杀的。

马汉三是军统骨干,长期在北方搞情报工作,因为深得戴笠的信任,所以地位越来越高。

不仅担任过兰州工作站站长、宁夏缉私处处长,抗战胜利以后,还被戴笠任命为军统北平站站长。

那么,多次受到戴笠提拔重用的马汉三,为什么要恩将仇报谋杀他的顶头上司戴笠呢?九龙宝剑1946年3月,戴笠来到北平,特意去北平第一监狱提审了大名鼎鼎的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

戴笠本想通过川岛芳子原来的关系,加强北方特务组织,却没想到从川岛芳子的口中,得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秘密———军统北平站站长马汉三在抗战的时候曾被捕叛变。

川岛芳子还说,前不久,马汉三还从她的家中搜走了一把九龙宝剑。

川岛芳子提到的九龙宝剑就是沈醉在坠机现场找到的那把宝剑。

这把九龙宝剑本来是军阀孙殿英盗窃乾隆墓时得到的宝物,孙殿英本想通过戴笠把宝剑献给蒋,但是由于当时正值战乱,戴笠就托马汉三替他暂时保管。

晁盖之死早有预兆,晁盖为何不听宋江劝告?

晁盖之死早有预兆,晁盖为何不听宋江劝告?优质回答:作为笔者就晁盖之死有疑虑也有怀疑!自从宋江来到梁山后基本失去了该有的东西,首先一起跟晁盖上山的吴用脚踏两只船,在宋江与晁盖之间摇摆不定,到后来彻底站在宋江一边,大事小事与他的宋哥哥商议,而晁盖成了摆设!晁盖也深知其味,需要一场胜利来重新塑造王者形象,主动出击曾头市也是晁盖迫不得已。

有一个细节值得回味,宋江出战,兄弟主动请缨,而这次晁盖出击却要点卯!至于说晁盖没听宋江劝告之说,依本人之见那只是宋江做作,做与兄弟们看!深读水浒的人都知道,自从宋江上山后,宋系派,晁系派已经暗中斗法,详细的就不多论。

晁天王之死正应了一山不能有二主,不能容二虎之说!攻打曾头市众兄弟没倒,可就偏偏晁盖中箭,其中意味只能体会了!临终一句“提住害死我者,并立为梁山之主“可见晁盖对宋江的不满与愤怒!并没有什么没听宋江一劝之说!其他网友观点晁盖眼睁睁看着宋江把一个个战役揽入自己手中,树立在梁山的威望,晁盖感觉到自己被架空了,这次非得去试试兄弟们还听不听自己的话,还有多少兄弟跟自己,打胜这次战役树立自己在兄弟们心中的威望,没想到一去不回,断送性命。

其他网友观点老话说:唱戏的腿、说书的声;又有妙笔生花之说,“花”就是矛盾、要跌岩才有故事,老施要这样成书,晁盖只能感叹非吾不能战,此乃天亡我也。

无“史记”的故事,喜欢就常看看,学政治去看资政通鉴。

加入收藏
               

邱少云之死 指导员认为他是落后分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