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堪称中国最大珍宝 已成千古之谜

传国玉玺已成千古之谜,逾千年遥无音信。
中国历史上,堪称国之重宝的器物不在少数,但恐怕没有一件比得上传国玉玺。
它是野
【菜科解读】
传国玉玺已成千古之谜,逾千年遥无音信。
中国历史上,堪称国之重宝的器物不在少数,但恐怕没有一件比得上传国玉玺。
它是野心家梦寐以求追逐的目标,又是史学家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
香港《文汇报》刊文称,笼罩在它身边的,是重重的刀光剑影,低沉的鼓角铮鸣,它的出现和消失,甚至成为王朝更替、江山易帜的象征。
传国玉玺来历非凡。
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之后,终于在血雨腥风中得到了令几代秦王朝思暮想的的晶莹美玉。
也许是因为数次寻找九鼎而不得,就像私奔的女子渴望明媒正娶,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前无古人的至尊伟大,秦始皇用和氏璧制作了“传国玉玺”。
玉玺纽上螭龙盘踞,玺文由丞相李斯用大篆题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价值连城的玉质,巧夺天工的雕刻,加上盖世无双的书法,使这颗玉玺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传国玉玺从此成为承天受命的象征。
其实,用来制作传国玉玺的和氏璧,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看见有凤凰栖落在青石板上,依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传说,他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先后将它献给楚厉王和武王,都被认为是石头,结果以欺君罪丢掉了左右脚。
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之下,以致满眼溢血。
文王令玉匠进行打磨,发现里面异光闪烁,璀璨夺目,果然是稀世珍宝。
最后由良工雕琢成璧,取名“和氏璧”。
为了争夺和氏璧和由它制造的玉玺,野心家露出了他们狰狞的面目,统治者发起过血腥的战争。
和氏璧曾莫名其妙地流入赵国,落入赵惠文王手中,引起秦昭王的垂涎,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
但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时,秦昭王却食言;多亏蔺相如凭着大智大勇,先是“完璧归赵”挫败秦王的阴谋,接着又在渑池会上戳穿秦国的第二个圈套,保住了和氏璧。
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太后迫于无奈,气得将它掷于地上,当王莽拿到传国玉玺时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
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在早晨时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
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孙坚妻,夺得玉玺。
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传国玉玺的几次失踪,还带有几分诡秘色彩。
据传,公元前219年,也就是传国玉玺制成后的第九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
玉玺由此失落。
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
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硅携帝出逃,玉玺又一次失踪。
所幸孙坚从洛阳城南甄官井中捞起宫女尸体时,传国玉玺才重见天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玉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玉玺方归于李唐,令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围困,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自焚而死。
据说,李从珂当时便随身携带着“传国玉玺”。
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此玺的踪影,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此玺的石头也没找到一块。
随后,宋、元、明、清历朝都有发现所谓传国玉玺的记载,那不过是好事者的狗尾续貂,连当时的皇帝都认为那是假货。
传国玉玺就像一个善于制造悬念的大师,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千古之谜。
传国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最后去了哪里?
发十万兵去追讨残兵败将是否显得太过兴师动众?答案是肯定的。
太祖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一件由元顺帝顺走的宝物。
但可惜的是,即便发动如此大军最终也未能拿回这件宝物,这竟成了朱元璋半生的遗憾。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宝物竟能让当时已贵为天下之主的明太祖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便要从头开始说起了。
当年秦始皇初定天下后,便打造出一枚玉玺,并命李斯篆上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皇权传承的象征,后世称之为传国玉玺。
关于传国玉玺,历来都流传着众多传说,甚至对于它的出身都有着各式各样不同的说法。
一些史书中记载,传国玉玺出于蓝田玉,而更多的人们则认为它的前身就是那块传奇的荆山和氏璧。
一,和氏璧的前半生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偶然在深山中得到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卞和一眼识得此为难得一遇的宝玉,便想将它献给当时的楚厉王。
可惜厉王的玉工不识宝玉,认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厉王以欺君之罪斩断了卞和的左足。
可卞和一直不甘心,于是在楚武王即位后,他又再度献玉,结果又被斩断了右足。
直到楚文王时,文王闻听到卞和声泪俱下的述说,便下令将璞玉剖开,果然得到一块绝世宝玉,就此命名为和氏璧。
楚威王时,楚王将和氏璧大方地赏给了相国昭阳。
可没过多久,昭阳府上的和氏璧竟莫名失踪了,昭阳怀疑是他的门客张仪偷走了和氏璧,于是派人将张仪拘来严刑审讯。
最后,和氏璧的下落没问出来,张仪却几乎送了半条命。
也正因此,张仪一气之下离开楚国去了魏国,后来又去秦国闯出了一片天地。
可以说,和氏璧的遗失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这位纵横捭阖的辩士。
和氏璧再度现世,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
战国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惠文王从宦官缪贤的手上得到了和氏璧。
不久后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
秦昭王借口愿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实际上却是打着巧取豪夺的算盘。
秦王的心思当然没能瞒过赵王,赵惠文王思量再三,最终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此后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二,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虽然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带回了赵国,但那只是暂时的。
赵国始终难抵秦国一统天下的气势,最终亡于秦国之手,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后,秦王可没忘记将和氏璧也一并收入宫中。
后来,始皇便命玉工孙寿将这块和氏璧雕琢为玺,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
可没承想,本欲传至千秋万代的秦朝,却只享了十五年的国祚。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开至霸上,子婴降,奉上传国玉玺。
此后这玉玺便入了汉家,代代传承,直至西汉末年。
公元8年,王莽篡汉,为了使这场权力的篡夺看起来名正言顺,王莽派人去向当时代为掌管传国玉玺的元帝王皇后索求。
太后听闻来意十分气愤,说道:我如今已老,恨不能亲眼看到你们王氏灭族的那日!话虽说得狠,心里也是真的恨。
但她一介女流终究是无可奈何,于是说完也只得将这玉玺摔在殿前。
于是玉玺就此缺了一角,后来被王莽用黄金所镶补。
#p#分页标题#e#王莽被杀后,玉玺落入了校尉公宾手中,公宾将其送给了绿林军将领李松。
不久后,李松又将它献给了更始帝刘玄。
赤眉军攻占长安后,玉玺就落到了赤眉军手中。
后来赤眉败于刘秀,便将玉玺奉送给了刘秀,于是传国玉玺辗转一轮又回到了汉家。
东汉末年,袁绍引兵入宫,汉少帝急急出宫避难,慌忙间未带上玉玺,待日后返回宫中时却发现,传国玉玺已经下落不明。
三,颠沛流离的后半生没有人知道这其间传国玉玺又流过何人之手,经历了什么,等它再出现时却被发现在一个宫女身上。
《吴志》记载,孙坚率军攻打洛阳时,在一个死去的宫女身上偶然发现了传国玉玺,当然,孙坚没有能力保住玉玺,玉玺辗转数人之手,最后落到了曹操手上。
曹魏代汉后,传国玉玺成为曹魏的传家宝,曹丕还曾在上面又加刻了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八个字。
司马氏篡权后,玉玺便入了司马氏手中。
乱世动荡,也喻示着玉玺颠沛的命运,它在庙堂上与江湖中不断流转,但始终是每位掌权者心心念念之物。
玉玺从北朝流转至南朝,又流经过宋、齐、梁、陈多位帝王之手。
公元 589 年,杨坚灭陈建立了隋朝,玉玺便就此入了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萧后与元德太子带着传国玉玺逃往漠北突厥。
唐太宗一直想寻回玉玺,却始终未得所愿,最后命人雕刻了几方名为受命宝、定命宝的玉玺,聊作安慰。
直到公元630年,萧后与太子回归中原时,才又将传国玉玺献于王室。
唐朝末年,战乱四起,公元936年,后唐被契丹击败,末帝李从珂带着这方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此后传国玉玺下落不明。
四,真假玉玺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不乏传国玉玺的传言,但都未取信于史。
有说北宋哲宗时,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并将它献给皇上,但这枚玉玺的真实性遭到了当时不少人的怀疑。
此后这枚玉玺随着徽钦二帝一起被金人掠去了北方,随后又隐遁于世。
元朝时,坊间传言传国玉玺出现在元大都的集市上,玉玺又归入了元朝。
此后便有了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派兵北追誓要夺回玉玺的那一幕。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 1500 年),一个陕西人声称得到了传国玉玺,想要将其献给孝宗皇帝,但孝宗认为此玺为伪造之物,故没有采纳。
清初,故宫交泰殿所藏数方御玺中,也有一方刻有受命於天,既寿永昌的玉玺,但乾隆帝在钦定御玺时,却将它排除在外。
可见,这也是一方赝品。
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数度隐没,又数度浮现,到最后已难考其真伪。
真正的传国玉玺或许已跟着李从珂一起葬身于火海,也或许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散失在民间。
其实,真真假假早已不那么重要,甚至传国玉玺究竟是蓝田玉还是荆山玉也无甚紧要,历代豪杰奸雄所争所夺的,从来就不是一方玉石。
参考资料:《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之谜》、《和氏之璧与秦汉传国玉玺》抗蒙英雄吕文德,为何在金庸笔下变身猥琐小人,与这几点分不开张艺谋电影《影》中的一个小物品,揭开中国古代的一个高危行业
举世闻名的传国玉玺,正面刻的8个字很霸气,历经千年如今何在?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想要结束乱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时代越乱,越会出现投机者,当他们获得了既得利益时,便不会轻易撒手,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时代的前行。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们,无疑是当时获利最大的群体,他们各自为政,丝毫不买老主子周朝的面子,甚至时不时还想着挑战一下他的权威。
疲弱的周朝如同内部已经腐朽的参天大树,抗击不了任何暴风暴雨,彻底凋零只是迟早的事。
经过多个回合激烈的大比拼,最终崛起了七个有实力的诸侯,它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合称,即:战国七雄。
这七个诸侯国除了韩国和燕国之外,都有取周朝而代之的机会,只不过最终的秦国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而秦王嬴政也成为了刻进历史的始皇帝。
攻灭六国之后,嬴政意气风发,开始在中原大地做各种变革,将原本散漫的诸侯,凝结成了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此举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历史。
嬴政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为了彰显帝王的至尊地位,便授意李斯制定各种君权至上的制度,衣着、膳食、称呼等方方面面,都被贴上了皇权的标签。
为了增加皇帝及其诏书的权威性,秦始皇还命令丞相李斯镌刻一枚举世闻名的传国玉玺。
这枚玉玺意义重大,以至于成为了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只要得到了它,也就意味着自己皇帝之位是合法的。
这枚玉玺正面刻着很霸气的8个字,那么历经两千多年之后,它如今何在?传国玉玺的两种来历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正式向山东诸侯亮剑,第一个开刀的对象自然是实力最为弱小,又与秦国毗邻的韩国。
嬴政根本没有多在意韩国,连王翦都没有派去,只是派了内史腾攻韩,结果一路摧枯拉朽,直接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就此灭亡。
接下来的十年,就是王翦父子的高光时刻,他们一路所向披靡,将剩下的五国,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各个击破。
秦国由此一统天下,属于秦朝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各取其中的一字,构成皇帝称号,由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便自称始皇帝,我们现在则更习惯称之为秦始皇。
尊号已定,其它方面自然也要有所制度,毕竟秦始皇是个信奉制度的人,为了让天下人都要遵从他以及他所制定的制度,他便命令李斯镌刻一枚印玺。
古代以玉为贵,要制作印玺自然得找上等的玉石,而玉石的来源,在历史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
一说是李斯命人寻到了一块上等的蓝田之玉,经过玉工的加工制造而成。
另一说是制成玉玺的材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在秦国灭掉赵国后,和氏璧落到了嬴政的手中,等到要制作印玺的时候,便想到了这块绝世无双的玉石。
无论哪种说法为真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传国玉玺被玉工给制成了,正面刻了八个虫鸟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意思是是说,我(皇帝)是上天任命的,国运必将长寿,永久,昌盛。
传国玉玺的波折命运#p#分页标题#e#传国玉玺制成之后,秦始皇在外出巡游的时候,也总会把它带在身边,有那么一次,在乘舟过洞庭湖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阵大风,眼瞅着要将龙舟吹翻,秦始皇立即将传国玉玺丢入其中。
传国玉玺就此失落。
只是让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以为永远找不回这枚玉玺的时候,有人又将这枚玉玺给送了回来。
秦始皇去世后,秦朝二世而亡,当刘邦进军灞上后,子婴自知无力回天,便投降于刘邦,并将传国玉玺奉上,后来刘邦开创了汉王朝后,这枚传国玉玺也被称之为汉传国玺。
等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由于皇帝年幼,玉玺则被藏在太后所居住的长乐宫,没有传国玉玺,王莽心里很不踏实,便派遣堂弟去太后那里索要。
太后很生气,但迫于压力又没法不给,便直接将其扔在了地上,结果被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便找寻能工巧匠,用黄金将其修复。
王莽被杀之后,刘秀又得到了这枚玉玺,可到了东汉末年,这枚玉玺又离奇失踪了,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意外又寻得了这枚印玺,便将其交给妻子吴氏来保管。
可是消息走漏,袁术听说后,囚禁了吴氏,强行夺走了印玺,袁术去世后,印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上,在此之后,传国玉玺又相继传到了曹丕、司马炎、赵石勒、冉魏等人的手中,一直到隋炀帝。
传国玉玺的离奇消失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萧皇后一看势头不对,便带着杨广的孙子杨政道和传国玉玺一起逃到了漠北突厥。
李渊和李世民虽然得到了天下,但却没有这枚玉玺,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李世民便命工匠做了不少玉玺,可假的终究成不了真。
李世民便兴兵攻打突厥,萧皇后看着唐朝势大,直接又带着玉玺回到了中原,李世民自此得到了朝思暮想的传国玉玺。
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再次动荡,传国玉玺也被各路群雄抢来抢去,后唐末帝李从珂得到之后,走投无路时,便举族自焚,传国玉玺再次消失。
宋朝建立之后,这枚传国玉玺依然不知所踪,宋太祖只好将后周制成的玉玺当作传国之宝。
到了宋哲宗即位后,有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一枚印玺,并将其送到朝廷,宋哲宗急忙叫来十三名大学士来验证真伪,经过多方考证,他们一致认为,它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靖康之耻发生之后,宋朝皇室几乎被金军如数掳走,这枚玉玺自然也被金国掳走,从此之后又没了踪迹,即便是元世祖忽必烈也没能寻倒它的下落。
忽必烈去世后,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元大都,最终落到了权相伯颜的手中。
朱元璋称帝后,元顺帝带着皇室之人远逃漠北,这枚传国玉玺也不见了踪影,朱元璋数次派遣徐达对北元势力穷追猛打,寻找这枚传国玉玺也是目的之一。
只不过,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纵观明清两代,时常有传国玉玺出现的消息,但大多都是仿造的赝品,直到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这枚玉玺依然不知所踪。
时至如今,这枚传国玉玺还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它或许依然沉睡在北方沙漠之下……参考文献:《史记》、《中国通史》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