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鱼不死之谜:离水还能活5天

【菜科解读】
“弓鱼”也叫“绑鱼”,是山城福建省建瓯市处理塘鱼的传统独特工艺。
它是塘鱼抓上岸后,绑鱼的一种技术。
渔农在鱼塘边捕边绑,即用绳子从鱼鼻子穿到唇,尾部绑肛门下,这叫初绑。
然后把鱼放入溪河清活水中“吐污纳新”,再行二次弓绑,即头部不动,尾部由肛门下移到肛门上,使鱼弓弯成半圆形。
这种弓过的鱼,吃起来特别鲜美,没有鱼腥味。
鲜鱼经过“弓鱼”处理,冬天可以保活4~5天,夏天可以保活1~2天,还能除去鱼肉的污泥味。
弓鱼历史追朔 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弓鱼”始于元末明初。
弓过的鱼吃起来不但新鲜,而且不臭泥味,又因肛门被绑紧,吃进的新鲜水也无法排出,鱼活的时间特别长,一般可活三天,便于离水后的长途运输、贩卖。
时间可达数小时甚至十余小时。
这项绑鱼的技术为此被一直沿袭下来。
建瓯淡水养鱼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迄今大约六百余年。
据说养鱼技术是由江西九江传入的。
但“弓鱼”始于何时,始创何人,却无从考证。
“弓鱼”至少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让鱼保持鲜活,解决了活鱼运输的难题;二是排除池鱼体内污泥腥臭,解决了鱼肉质量问题。
弓鱼不死之谜 在福建北部的崇山峻岭之间,流传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技艺。
据说,用一根草绳将池塘里打捞上来的鱼捆绑成弓的形状,鱼在离开水后依然能保持鲜活。
这个历经几百年的“旱运保鲜”的技法,看似有悖于一般常识,却在当地上演着传奇。
记者深入鱼塘探寻弓鱼的诀窍,意外发现在它背后居然还隐藏着危险。
鱼类专家对弓鱼保鲜表示怀疑,赶赴现场协助调查,结果同样出乎专家的意料。
在经过一系列对比验证之后,弓鱼不死的奥秘终于真相大白。
传统上,弓鱼只能右弓不能左弓,渔民和民俗学者认为左弓的话存活时间大大缩短,因为鱼向右弯,鱼的内赃可以不像左弓般挤压,对鱼比较舒服。
但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走近科学》请来鱼类专家做试验,结果无论右弓左弓鱼类的生存时间都是差不多,专家结论渔民认为右弓比较好是因为习惯使然,鱼的左面比较多器官,弓起来麻烦而已。
弓鱼的存活率比较长是因为弓鱼因绑扎而强迫开口,而鱼腮也一样强行张开,因此吸氧多。
紧绑也使鱼身减少活动,防止伤害,不会消耗体能。
没有弓鱼处理的鱼已经无力张开口和腮,在离水的环境下,很快因缺氧机能衰退而死。
但是弓鱼这样技术,只能适用空气湿度高,温度平均的地区,干旱、温度极端的地区则弓鱼便不能生效。
而且非所有鱼类合适弓鱼,鳝鱼、泥鳅等等长形而柔软的鱼类,也不适合。
正常情况下,鱼离开了水,就如人离开了空气,很快就死翘翘了
故宫修建之谜:100多吨巨石竟是这样搬运
研究过程中人们产生一个疑问,故宫建造所需的百吨巨石是如何搬运的呢? 早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揭晓了建造北京故宫的巨石是如何搬运70公里的,15世纪中国明代工人利用道路冰面泼水作为润滑剂,有效地实现巨石搬运。
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当时的工人仅使用人造路径成功地将100多吨巨石从70公里之外的采矿场搬运至故宫,600年之后,工程师最新研究发现,多口水井和冰冻道路可以在道路上滑动,是最有效的搬运方法。
故宫 北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专家认为,工人在人造路径上每隔500米挖掘小型水井,便于冬季抽取井水倾倒在冰面上,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研究小组指出,600年前中国北京的冬季气温较低,足以在道路上结成冰,但是寒冰并不能成为水和木制雪撬底部之间的良好润滑层,尤其是在冰层道路表面搬运巨石。
他们认为,在冰层上倾倒足够的热水,将使冰面保持液态水,并帮助工人很容易在道路上滑动雪橇。
工程师计算显示,不使用热水,一块重123吨、9.3米长的巨石需要338人搬运,但是使用热水润滑冰面道路,仅需要46人便能将同样重量的巨石移动。
故宫石阶 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他们指出原木在道路上滚动的摩擦系数为0.2-0.4,然而使用冰水滑动方法,摩擦系数仅为0.02。
工程师评估称,移动巨石将产生大量的摩擦力,中国明代工人利用了不同搬运方法,其中包括使用滚木,工人曾利用该方法移动大量原石制造古代石碑。
但是他们计算显示,在冰面上滑动巨石,并倾倒水起到润滑,是最有效的搬运方法。
这些只是专家的猜测,历史已经过去很久,我们很难再去还原历史的情景。
对于故宫巨石搬运之谜,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
故宫未解之谜 故宫被称为紫禁城呢?
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
也就是由此,所以皇宫一般被称为紫微宫。
后来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于是有紫禁城的禁字,以此来强调皇宫至高无上的尊严,因此明朝的皇宫便被称作了紫禁城。
冷宫究竟在何处?被皇帝冷落的嫔妃就会被打入冷宫,那么冷宫在哪呢?皇帝有着奢靡的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多少青年女子被关进宫内,终生不得自由!所以也有宫中多怨女的说法。
而选到宫中的女子,一旦失去了皇帝的宠幸,便在宫中的禁室里面等死,有的可以更为悲惨,甚至被其他嫔妃折磨致死。
而冷宫在哪里?有两种说法值得探究,一是说乾清宫、长春宫;二是说冷宫无固定地址,关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称冷宫。
故宫谁设计?故宫这样浩大的工程,堪称中国最高建制的建筑是由谁负责设计的呢?又是谁主持施工的?这的确是个历史谜团,也难倒了不少的老北京人。
因为故宫的建筑并没有如现代建筑那样明确的刻录,找不到有任何刻录说明他的建造时间和何许人也。
目前大多数人都猜测他是明代一位伟大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
故宫房间到底有多少间?故宫的房间可谓是数不胜数。
有人说,故宫有9999间房!但是有人说,故宫的房间应该有9999间半!为什么会有这个争议呢?哪里有9999间半呢?半间在哪儿?原来,半间是指文渊阁楼下西头的那一小间。
实际上故宫所谓的半间房是根本不存在的。
文渊阁西头这间,面积颇小,仅有一作上下用的楼梯,他的建造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数为间的惯例,而是采用了不讲对称的偶数6,但又为了布局上的美观,在西头建设了一个窄间。
由于西头这间格外小,很像是半间房,于是就有了9999间半的说法。
三大殿院内为何不种树?翻开故宫的兴衰史,有很多种说法,后来被广泛流传的是三大殿院内不种树,主要是为了突出宫殿的威严气势。
建筑上采取了许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
当时人们去朝见天子,进入后会经过漫长的御道,在经过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会感到一种无形的、不断增长的精神压力,在最后进入太和门的时候,会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而这时候精神压力达到顶点。
为何文渊阁是黑瓦?文渊阁是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处所,为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
文渊阁藏书无数,最怕走水,黑色主水寓意避火,因此采用了黑琉璃瓦铺顶,也是故宫罕见的黑色琉璃瓦。
如果留心观察文渊阁正前方水池边的石栏,上面雕刻着贝壳、珊瑚、海马、海龟等图案,这也是取了驱火之意。
另外文渊阁位处紫禁城东侧,东在五行中属木,代表孕育与生长,所以楼身都被漆成了绿色。
站在文渊阁前,也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