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的武器都是重达百斤?古人的力气真的比现代人大吗

这当然是文学艺术的夸张。
虽然冷兵器研究所曾经用《
【菜科解读】
这当然是文学艺术的夸张。
虽然冷兵器研究所曾经用《古代武将真拿举着几十斤武器打一天?从出土文物揭秘古代实战兵器重量》一文进行过科普吗,但是总有很多人就是坚持认为古代武将都是用几百斤的武器,现代人拿都拿不起来,因为现代人已经退化了,力量不如古代人了。
那么,真的是古代人的力量更大吗? 在古典演义小说中,武器最重的大概就是金箍棒了,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换算成公斤就是重6.75吨,不过《》这种神怪小说,就算古人也不会相信现实里真的有个孙悟空拿一万三千五百斤的棍子。
所以神怪类小说不算的话,武器最重的大约就是《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了,使得是八百斤的金瓮破天锤。
但历史上并没有李元霸这个人,只是一个虚构的小说人物。
《隋唐演义》李元霸剧照 更不用说《隋唐演义》里紫金山一战中,李元霸先是用双锤砸死了,然后一个人面对一百八十五万的兵马。
结果一百八十五万人被他杀得只剩下六十五万人。
这也就是说,李元霸杀了一共一百二十万人。
按十二小时算,平均下来一个小时杀了十万人,一秒钟内就得杀死二十多人才能做到。
这样的话别说用双锤了,就是给个无限弹药哒哒冒蓝火的加特林,也得杀几天吧? 其他的演义小说中,在笔者的印象中就已经没有几百斤的武器了。
但是就有不少人古人用几百斤的武器,理由就是现代人力气不行了,古代人干农活力量大。
但是能干多重的农活和用多重的武器没有多大的关系,毕竟劳动和格斗完全是两回事。
实际上人类肌肉纤维有两种,一种叫快肌肉,也叫白肌肉,负责爆发力。
一种叫慢肌肉,也叫红肌肉,负责耐力。
农活主要靠的是负责耐力的红肌肉,而格斗需要的更多是爆发力。
所以我们看拳击比赛那些体壮如牛的拳击运动员,拳击比赛每回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一分钟,打到十二回合的时候,基本都能看到运动员都累得挥拳速度变很慢,比赛完了都要歇好几天才能继续训练。
这还只是戴个拳套而已呢,要是换个重兵器试试?不会有人认为这些职业拳击运动员的力量不如那些农夫吧? 而且人的肌肉是有上限的,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耐力特别强的人,他的爆发力就会比较差,因为他的肌肉纤维主要都是红肌肉。
同样爆发力强的搏击运动员,让他去干体力活,肯定比不过常年负重的老农。
不然搬砖的农民工何苦去搬砖,打拳可比搬砖赚钱赚得多,去奥运会打拳击比赛为国争光好了。
▲《师父》中耿良辰剧照 在徐浩峰的电影《师父》里就有一个细节,耿良辰在拜师学艺后,就退出脚行,转而去摆书摊。
他告诉脚行的同伴:“师傅让我改行的,练了拳不能再干体力活,一累着,白练了。
”于是耿良辰天天躺着看书摊,就晚上练练功。
这虽然有些夸大,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就是干苦力需要的是红肌肉,而练拳需要的是白肌肉,干苦力把红肌肉练太过发达,就会让白肌肉生长空间被挤占,难以练出高爆发力。
用老话讲,一个是死力气,一个是活力气。
同样,专业训练带来的提升也不是自己每日干农活能比的。
现在科学早就已经研究发现,肌肉生长是需要时间的,想要让肌肉得到充分的生长,至少要给它四十八小时的生长时间,所以锻炼肌肉并不应该天天猛练,而是做一天高强度的力量练习以后,休息一天甚至两天,期间只是做有氧的拉伸训练,然后再去做无氧的力量训练提升更为显著。
所以其实古代士兵哪怕是精兵也只能做到三天一操练,并不是因为传说的营养跟不上只能三天一操练,毕竟古代使用冷兵器作战,更需要的是爆发力,而天天操练的效果其实并没有三天一操练的效果好。
▲泰拳打靶训练 更不用说劳动和挥打所需要的肌肉群也完全不一样,泰国的泰拳选手,每天的训练内容也几乎没有举铁这类力量训练,更多的还是空挥、打沙袋这样的训练。
因为力量训练出来的肌肉群和比赛需要的肌肉群并不相同,这点看一下格斗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的体型差别就能知道。
而要拿平均力量来做对比的话,古代战士我们也可以通过清代的老照片看到,大多都是面黄肌瘦身材矮小。
这也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毕竟封建王朝的生活水平,能吃饱饭都很不容易,更不用说营养均衡了。
对比现代军人,从体格上的差距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我想没人会认为古代那些面黄肌瘦的士兵力量能比现在的人民解放军士兵还强。
中国士兵四十斤五公里越野项目即便是在世界上,水平也是最高的那一批次。
而乡下常年背粮食的的农夫,负重四十斤越野五公里的成绩也不可能超过人民解放军战士。
总之,打仗与格斗不是去干体力活。
否则古代军队为啥要战兵和民夫?民夫只负责运送武器铠甲和粮饷装备,因为可以发挥耐力所长。
而靠爆发力吃饭的战兵,平常都是要轻装节省体力的,不然等到战场战兵都没力气了,还怎么打仗?这也是为什么在行军中埋伏突袭可以轻松打胜仗,因为这时战兵连盔甲都没穿,而那些只会用死力气的民夫,没法打仗。
古代军队对于节省体力是十分重视的。
所以在冷兵器时代,实战用的冷兵器一直都是追求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越轻越好。
即便是锤这类钝器,其实真正实战用的锤一般也就在一公斤左右,双手长柄锤在古代也不过是仪仗器以及刑具,并非战场作战的武器。
因为武器太重,体力消耗太大了。
武将也好士兵也好,需要的都是爆发力,他们的肌肉还是以负责爆发力的白肌肉为主,让他们比耐力,他们也不擅长。
所以别说用几百斤的武器,就是拿太重的武器根本撑不了多久就没力气了,能用几斤的武器非要用上百斤的武器,都不说马能不能驮的动,真那么干那要么他已经傻掉,要么就只是在吹牛而已。
在冷兵器时代,实战用的冷兵器一直都是追求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越轻越好。
即便是锤这类钝器,真正实战用的锤一般也就在一公斤左右,双手长柄锤在古代也不过是仪仗器以及刑具,并非战场作战的武器。
因为激烈的格斗是相当消耗体力的。
比如那些壮如牛的拳击运动员,拳击比赛都是每回合三分钟,中间要休息一分钟,而打到十二回合后,明显能看到运动员累得挥拳速度都变慢了,比赛完了都要歇好几天才能继续训练。
显然吗,拿太重的武器,在战场上根本撑不了多久就没力气了。
能用几斤的武器非要用上百斤的武器,那要么他已经傻掉,要么就只是在吹牛而已。
不过认为武器重就比较厉害这个思路,从古代就很流行了。
可能是因为你说武艺多高,大家不清楚,但是你拿个看起来很重的武器,哇,这就很直观了,感觉起来就要比对面的武将厉害,跟着这么厉害的人天然就很有信心了。
所以甚至一些史书里都会夸大武器重量,比如《》就有记载:“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
”但如果按五代时的度量衡算,当时的一斤相当于现在六百六十克,一百斤就是六十六千克。
而健身房一米八的实心杠铃杆子才二十千克。
更不用说还拿两把,加起来都一百三十二千克,再加上人和盔甲的重量,马驮着都跑不动。
《资治通鉴》的记载完全不可能实现。
其实在《五代史》中,铁枪的重量记载不过是“重三十馀斤”。
西游记中定海神针有一万三千五百斤 而南明的《青磷屑》一书中,记载:“(高杰)所用铁棍重十八斤,诡称四十斤,每以自随。
”把老婆勾搭跑的高杰出身农民起义军,全靠能打才坐到南明江北四镇之一。
他也不过用十八斤的铁棍,还对外宣称四十斤可见夸大古人的武器加重,以显示勇武这点上,可以说是自古以来。
而动不动就说自己爷爷体力多好,自己根本比不了,从而认为现代人体力在退化的那些人,干嘛不放下手中的肥宅快乐水,停止以己度人,去健身房看看那些、勤奋撸铁的人们呢?只能说,现代生活太好了,让一部分人在营养过剩的条件下,体力还远远不如营养不良年代的人。
而且很不巧的是,还让这部分人摸到了键盘…… 随机文章语言学简介嫦娥拍到美国登月舱遗址,网传美国登月骗局谣言被打脸(键盘大神失败)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长6千公里/深2000米)揭秘古代真正的美人鱼图片,因自相残杀而灭绝的美人鱼(古代海怪)全球热气球惨剧事件,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13人死亡/判刑2年
古文明留下的神奇圆石谜团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理论试图解释它们的起源和目的,但这些古文明留下的东西仍让学者们十分困扰。
虽然几乎所有的神奇圆石都是在苏格兰的东北地区被发现的,但人们在其他地区也能找到它们。
这些神奇的圆石具有3到160个突出的旋钮,尺寸大约有7厘米长和宽,大约是网球或橘子的大小。
研究人员猜测,这些古文明圆石与Pictish符号的分布很相似,所以许多人认为神奇圆石实际上是Pictish的工制品。
数学家似乎对这种圆石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美感,并且重要是因为它们可能代表着五个柏拉图固体的所有对称形式。
可是那五个柏拉图固体是在一千年后才被发现的,这意味着古文明人类更早就知道那五个柏拉图固体背后的知识!虽然一些圆石确实表现出柏拉图固体的对称特性,但关于「多少对称」的程度仍然还在被研究者们广泛的争论著。
神奇圆石真正存在的目的仍然是个谜,其中一个大家更能接受的理论是圆石是用来辅助巨石建筑的工具。
研究人员认为,神奇的圆石可能被历史人类用来运输巨石,当作滚珠轴承来使用,圆石尺寸的不同可能表示这些圆石是一组合的,以用于巨石的运输。
为了测试这个理论,科学家把木制球体放置在凹槽,然后把木制板平行地摆在木圆球上。
这测试显示古文明可能利用这些圆球形状的物体来帮助运输,这个理论与许多其它的理论一样,在不能找到达成一致的解释时是一个广泛争议的论点。
其他研究人员认为圆石事实上证明了一个已失传的古文明知识,这表示古人类在许多科学都有非常先进的知识,这些圆石事实上是在描述着原子。
目前这些神奇圆石真正存在的目的仍然是个谜,,研究人员只能去猜测为何新石器时代的人会制造这些精致的圆石。
难道这些有5000年古代的神奇圆石真是古人类掌握的5个柏拉图固体?还是他们描绘的是数千年前的原子?无论是什么这都表明着古文明比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知识还要多。
八百年古剑铭文之谜
这柄双刃古剑于1825年在林肯郡Withal河中被人发现,在英国《大宪章:法律、自由与遗产》展览上展出。
这是一把由英国人制造的、拥有十字形剑柄和德国钢刃的剑,它能够将人的头颅一分为二。
剑身一面雕刻着十字装饰、月牙和叶形饰图案版画,另一面刻画着难以理解的铭文和字母,内容大致为+NDXOXCHWDRGHDXORVI+,但是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读懂这上面的字符的含义。
在1200年,一位骑士能拥有的最时尚的东西就是一把刻有铭文的剑。
荷兰乌特列支大学教授Marc van Hasselt解释说这些剑在欧洲各地均被发现过,有些人认为这些剑全部来自中世纪的同一家工作坊,该工作坊为富人打造“有魔力的”剑。
Hasselt还说普遍被人接受的一个观点是剑身铭文上的第一个字母是拉丁文,因为当时拉丁文是该地通用的语言。
虽然学者们无法百分百确定这些古剑铭文来自哪种语言,但他们倾向于认为这些符号是宗教祈祷或者符咒的缩写。
大部分评论者赞同这一观点,但也有少数人有独特看法。
Brendan认为:“这是明显的圣乔治(天主教的著名烈士、圣人,经常以屠龙英雄的形象出现在西方文学、雕塑、绘画等领域)的剑。
这些古剑铭文是Now, Dagger: O ClasH With DraGon’s HeaD! O Reap Victory!的缩写。
”其他人则提出了比较现实的可能性。
Anne Robinson认为也许这些铭文代表一首宗教诗,她表示St. Benedict勋章上有一首诗,诗歌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缩写就是这些符号。
与此同时Shrap认为这把古剑可能是一种训练工具,剑上的字母代表战斗员的运动,竖线代表垂直升高攻击,拱形代表水平攻击,字母还预示着战斗员脚站的位置。
不过许多人似乎认为这些字母没有任何含义。
Jbkr说道:“铁匠会识字吗?如果当时流行在剑上铭文,文盲铁匠可能会将这把拥有无意义铭文的剑卖给同样文盲的士兵吗?”RingandRaven深以为然:“人们想要拥有自己名字的剑或者在剑身刻上其它更酷的铭文……它不像是拥有深刻意义的中国纹身,那不过是当时一种的流行而已。
”你对古剑上面的铭文有什么样的看法呢?